中文名 | 秦石鼓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秦石鼓 |
时代 | |
门类 | 铭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099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秦石鼓❖图片
石鼓-吾车
石鼓-汧殹
石鼓-田车
石鼓-銮车
石鼓-霝雨
石鼓-作原
石鼓文“作原”拓片
石鼓-而师
石鼓-马荐
石鼓-吾水
石鼓-吴人
秦石鼓❖简介
石鼓共有十块,为花岗岩质,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
石鼓文,因文字篆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石上刻大篆书记叙游猎的十首诗,故也称《猎碣》。诗皆四言,同《诗经小雅》中的“车攻”一首有相似处。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自唐代韦应物、韩愈作《石鼓歌》以表章之,而后大显于世。石鼓的年代曾有西周、春秋战国、秦代、汉代、晋代、北魏、西魏、北周等数说。后经金石学家们从其内容、字体和书法风格等多方面的考证研究,认定是秦国遗物。在主张秦国遗物的意见中,又有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献公等说,确切的年代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石鼓在唐初时发现于陕西天兴(今陕西凤翔)三畤原。此后宋大观中迁于东京(今开封),金人破宋,辇至燕京(今北京)。数经迁徙,文字磨灭残损甚多。东京时曾以金色填字,运燕京后又被剔去。其中一鼓已无字。
石鼓文有些字型与籀文相同。籀文也称大篆,传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籀文型体齐整稳定,春秋时期已在秦国流行,流行过程中又进一步简化和线条化。此石鼓文书法朴茂浑古,清康有为谓:“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清代一些书法家的篆书多得力于此。
故宫所藏石鼓文拓本有明初拓本,明代孙克弘旧藏,为国内著名善本。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郑樵《石鼓文考》等书著录。
相关知识科普
石鼓
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为10块质地为花岗岩的大石头。因石形似鼓,后人称为石鼓。其圆顶呈馒头形,上狭,中间略鼓,平坦光滑,下凹凸不平天然曲折,底部均为人工凿成的平底。10鼓的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最高者高95厘米,最矮者高60多厘米。
花岗岩
主要由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等矿物的晶体颗粒组成。长石分解后即成粘土,是钾、钠、钙等元素组成的铝硅酸盐类。石英即结晶的二氧化硅(SiO2),是岩石和砂子的主要成分。黑云母[K(Mg·Fe)3(AlSi3O10)(OH)2]为云母中的一种,是钾、镁、铁组成的铝硅酸盐。
猎碣
碣与碑意义相同,标功记事。《后汉书·窦完传》释:“方者为碑,囿者谓之碣。”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碣,特立之石。”因石鼓镌刻着记叙先秦君臣贵族们游猎之事的文字,所以又称猎碣。
韩愈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鄧州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其郡望为昌黎,世称韩昌黎。25岁登进士第。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又称韩文公。唐代中期的文学家,继承儒家道统思想,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后来的宋明理学有重要影响。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有《原道》、《师说》、《马说》、《送李愿归盘古序》、《进学解》等,均收入《昌黎先生集》。
石鼓歌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古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覆盖,经历久远期无佗。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籀文
周宣王太史籀,师模仓颉古文,损益而广之,或同或异,共十五篇,称《史籀篇》。《史籀篇》为周时史官教学童之字书,系当时厘定文字之著作。后人或因人称书,或因篇得名,谓之“籀文”。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一般认为“籀文”即大篆,或谓与大篆不同,谓之“籀篆”。近代王国维创“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之说,认为《石鼓文》是籀文之代表作。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广东佛山南海区)人。清光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
孙克弘
孙克弘,一作克宏(1532—1610年),字允执,号雪居,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汉阳知府。天资高敏,刻意书画,其书法篆、隶、行、草无所不精。擅画山水、花鸟、竹石、佛像,尤以花鸟著称,师法徐熙、赵昌,近法沈周、陆治,晚年画马远水、米氏云山。师法沈周、陆治,兼能工笔和写意,作品有粗、细两种面貌,或水墨,或设色,风格淡雅,自成一家。书仿宋仲温。所居曰“东郭草堂”。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以文章著称于世,为唐宋古文八家之一。主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书法字体新丽,神采秀发,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