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青玉鼻钮“殷王之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12-14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青玉鼻钮“殷王之玺”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青玉鼻钮“殷王之玺”
时代
门类 玺印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故00001193)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青玉鼻钮“殷王之玺”❖图片

青玉鼻钮“殷王之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殷王之玺” 玉印

青玉鼻钮“殷王之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殷王之玺” 玉印钤本

青玉鼻钮“殷王之玺”❖简介

青玉鼻钮“殷王之玺”,明,印面2.1×2.1厘米,通高1.6厘米。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殷王之玺”四字。印材青灰,布满斑点。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殷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司马卬,原为赵将,项羽立其为王。《史记·项羽本纪》:“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自临晋渡黄河,攻下河内地,俘虏殷王司马卬,置其地为河内郡。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楚汉大战彭城,汉军大败,诸侯见汉败,皆亡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卬身死。


相关知识科普


司马

将军属官,《续汉书·百官志》叙:其秩千石。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秦末,项羽随叔父项梁起义。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派兵救援,项羽杀死观望不进的统帅宋义,自己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与秦军激战于巨鹿,秦军主力就此被摧毁殆尽。秦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后在楚汉战争中,被汉将韩信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他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而亡。 项羽的失败不仅没有减损其霸王的威名,反使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光彩的悲剧性英雄之一,而为后世所慨叹歌咏。《霸王别姬》就是传统戏曲中最著名的剧目之一。

本纪

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清内府将各朝帝王的《本纪》单独缮写成帙,列架陈设,有彰显和敬承之意。

黄河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起源于青海省,在山东省北部汇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

相关文章

  • 铜鼻纽“东郡守丞”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纽“东郡守丞”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纽“东郡 守丞”印,印面2.4×2.4厘米,通高2.1厘米。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东郡守丞”四字。印文字体笔划较粗壮平直,“丞”字末笔作一横笔,两端不上翘,为东汉印文笔势特点。此为东汉时郡官印。...

    1141 东郡 守丞
  • 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西汉,印面2.1×1.5厘米,通高0.8厘米。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一头戴牛首假面具的舞蹈艺人手舞足蹈地在表演。这种头戴假面表演的艺人在汉代称为“象人”。《汉书·礼乐志》孟康注:“象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韦昭注:“著假面者也”。象人有定员,但表演时人数可能与具体节目有关,不一定是组舞。《礼乐志》载:“治竽员五人,楚鼓员六...

    845 少府
  • 寿山石卧狮纽“咸丰鉴赏”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寿山石卧狮纽“咸丰鉴赏”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咸丰鉴赏”印,清咸丰,寿山石质,卧狮纽圆形玺,汉文篆书。面径3.8厘米,通高3.1厘米,纽高1.5厘米。此种圆形“××鉴赏”玺的刻制始于乾隆帝,以后历朝皇帝皆有仿制,主要钤盖于内府收藏书画。咸丰帝此玺的印纽雕工为清早期寿山石印纽的风格,应是利用旧玺改刻的。...

    1550 寿山石 内府 雕工
  • 寿山石双鱼纽“平生知己是梅花”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寿山石双鱼纽“平生知己是梅花”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平生知己是梅花”印,清嘉庆,寿山石质,双鱼纽长方玺,汉文篆书。面宽1.7厘米,长3.1厘米,通高4厘米,纽高2.2厘米。...

    1079 寿山石
  • 玛瑙螭纽“追琢其章”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玛瑙螭纽“追琢其章”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追琢其章”印,清雍正(乾隆为宝亲王时期),玛瑙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4厘米,长1.8厘米,通高1.3厘米,纽高0.7厘米。...

    664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青玉蹲龙纽“宝笈三编”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蹲龙纽“宝笈三编”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宝笈三编”印,清嘉庆,青玉质,蹲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厘米见方,通高5厘米,纽高2.3厘米。“宝笈三编”即《石渠宝笈》三编的简称。此玺是《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内府收藏书画作品必钤宝玺。《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凡例”规定:“恭遇列圣宸翰、皇上御书则用‘珠林三编’或曰‘宝笈三编’、‘秘殿珠林所藏’或曰‘石渠宝笈所藏’凡二玺。古今臣工书画则用‘嘉庆御览...

    1358 石渠宝笈 石渠 内府 宸翰 三希堂 三希
  • 青玉鼻钮“苏意”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鼻钮“苏意”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鼻钮“苏意”印,汉,印面2.4×2.4厘米,通高1.8厘米。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印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593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碧玉交龙纽“心愿符初”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交龙纽“心愿符初”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心愿符初”玺,清乾隆,碧玉质,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7厘米见方,通高10.3厘米,纽高5.2厘米。此为乾隆帝晚年所制宝玺。乾隆帝晚年,训政之暇,还经常沉浸在对自己一生辉煌历程的回味之中,津津乐道于“得遂初心”、“心愿符初”,在回味中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和精神寄托。乾隆帝晚年多次提到有关“心愿符初”的事情。比如:“朕自御宇初年,即焚香敬告上苍,若纪年周甲,当传...

    484 碧玉 交龙纽 太上皇 丙辰
  • 寿山石卧象纽“雍正尊亲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寿山石卧象纽“雍正尊亲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雍正尊亲之宝”,清雍正,质,卧象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8厘米见方,通高9.7厘米,纽高6.2厘米。卧象雕刻细腻,身体各部位比例恰到好处,体态生动,象侧置宝瓶一,取“”之意。据《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怡亲王交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奉旨:镌‘雍正尊亲之宝’。钦此。本日郎中保德交袁景邵、滕继祖各篆字样二张,呈怡亲王看。王谕:准袁景...

    1367 寿山石 太平有象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 内务府 亲王 明楼 隆恩门 隆恩殿
  • 青玉云龙纽“传心基命”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云龙纽“传心基命”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传心基命”印,清嘉庆,青玉质,云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厘米见方,通高7.3厘米,纽高3.1厘米。“传心”,指继承古代贤王圣哲之心法,宫中一处名为传心殿的宫殿内所祭祀的对象为伏羲、神农、轩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即可为证。“基命”,语出《诗•周颂•昊天有成命》“夙夜基命宥密”,原是颂扬周成王为继续光大文武之业而竭尽心力,后多用于颂扬...

    1689 传心 传心殿 伏羲 神农 孔子 毓庆宫 方略
  • 青玉兽纽“千潭月印”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兽纽“千潭月印”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千潭月印”印,清雍正(乾隆为宝亲王时期),青玉质,兽纽长方玺。篆书。面宽1.4厘米,长1.6厘米,通高1.3厘米,纽高0.6厘米。...

    1594 亲王
  • 玛瑙龟纽“抑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玛瑙龟纽“抑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抑斋”印,清雍正(乾隆为宝亲王时期),玛瑙质,龟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3厘米,长1.6厘米,通高1.6厘米,纽高0.9厘米。...

    738 抑斋
  • 寿山石随形“咸丰御览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寿山石随形“咸丰御览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咸丰御览之宝”,清咸丰,寿山石质,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9.3厘米,长9厘米,通高13厘米。此玺三面都有题款,分别为: “惟清”、“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心逸”、“玉蜜滋”。其中“心逸”为题款者的名号,可知此玺原非宫中之物,被宫廷收藏后才被改刻为咸丰帝御用宝玺。...

    990 寿山石
  • 檀香木交龙纽“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檀香木交龙纽“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5.3厘米见方,通高16.7厘米,纽高7.3厘米。附系黄色绶带。慈禧晚年,怡情翰墨,尤喜书“龙”、“福”、“寿”等大字用于赏赐,亦喜书巨匾,悬于宫殿之中。虽多为代笔,然仍钤其巨玺。故慈禧太后晚年制作了许多大型宝玺,如“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慈禧太后之宝”、“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玺、“数点...

    1862 交龙纽
  • 黄玉鼻钮“陈毋伤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黄玉鼻钮“陈毋伤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黄玉鼻钮“陈毋伤印”,东汉,印面1.7×1.7厘米,通高1.2厘米。印黄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陈毋伤印”四字。印面上排“陈”、“伤”两字皆是左右结构,笔道较繁,下排“毋”、“印”两字篆体为上下结构,笔道相对较略。如果四字作等距田字布局,印面必失均衡。此印制作时上排两字占印面稍多,下排两字占印面略窄,考虑周全,效果极佳。此印玉质黄...

    1012 黄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