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乾隆款淡黄釉盖盒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乾隆款淡黄釉盖盒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5391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乾隆款淡黄釉盖盒❖图片
乾隆款淡黄釉盖盒
乾隆款淡黄釉盖盒款识
乾隆款淡黄釉盖盒❖简介
乾隆款淡黄釉盖盒,清干隆,通高12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0.6厘米。
盒呈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圏足。附伞形盖,盖面呈浅阶梯状,盖顶置宝珠形纽。盒内分成七格,呈花瓣状。内壁与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施淡黄釉。外底署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盒胎体略厚,釉面略显不匀,黄釉淡雅宜人。
淡黄釉瓷创烧于雍正时期,其着色剂为氧化锑,由于其釉色比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故名。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黄色,故又称“蛋黄釉”。《陶成纪事》中称之为“西洋黄”。
相关知识科普
淡黄釉
颜色釉品种之一。由淡黄彩发展而来,淡黄彩最早见于康熙时从西方进口的珐琅彩料中,属于低温釉上彩,雍正时对其稍加改进,用来烧造淡黄釉瓷器。化学分析表明,珐琅彩和粉彩中黄彩以及颜色釉中的淡黄釉均以氧化锑作着色剂,而在康熙以前,不论是五彩中的黄彩或低温色釉中的浇黄,都属于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铁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锑黄中含有锡,二氧化锡是作为锑黄的稳定剂而特意引进去的。
黄釉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