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高义造铜沙门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12-14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高义造铜沙门像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高义造铜沙门像
时代
门类 雕塑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135673)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高义造铜沙门像❖图片

高义造铜沙门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高义造铜沙门像❖简介

高义造铜沙门像,明正统九年(1444年),高21厘米,宽17.5厘米。

造像铜质,作沙门形象,光头,眉间有白毫,双眉修长,两眼微闭,大耳下垂,身穿袈裟,袈裟幅边有装饰。结跏趺坐,左手平置腹前,手中托宝珠,右手握拳,中空,坐于须弥座上,座前正中有一小兽,仰头向上。座背面刻“大明正统九年岁次甲子,造佛人高义”款识。

从形象上分析,此造像应为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因“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而得名,他与文殊普贤观音并称为中国四大菩萨。他处于释迦涅槃之后、弥勒未生之前,发誓要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归成正果,因此也被称为“大愿菩萨”。供养地藏,可得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生天、现存益寿、所求遂意、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多遇圣因等10种利益。据《大方广十轮经》记载,地藏形象出现在北凉时期,唐、五代、两宋时期广为流行,并持续到明清。民间信仰尤甚。其形象主要有沙门、菩萨两种。沙门形一般身穿袈裟,一手持锡杖,一手持宝珠。此像左手托有宝珠,右手中空,推测原来所握者为锡杖。此为研究明代地藏信仰的珍贵资料。


相关知识科普


沙门

也称“桑门”,佛教称谓。原为古代印度反婆罗门教思潮之各个派别出家者的通称,后来专指佛教僧侣。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白毫

即白毫相,梵语为urna-laksana,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在两眉之间有柔软细泽之白毫,引之则长一寻,放之则右旋宛转,犹如旋螺,鲜白光净,一似真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称为白毫光。

结跏趺坐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须弥座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文殊

佛教菩萨名,又称“文殊师利”,也译作“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以智慧著称,手持宝剑,骑坐青狮,与普贤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佛左右。

普贤

佛教菩萨名,也称“三曼多跋陀罗”。专司“理德”,坐骑为白象,常与文殊一起出现,为释迦的胁侍。

观音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弥勒

弥勒是梵语Maitreya的音译,意译为“慈氏”,相传生于南天竺的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释迦入灭,上生兜率天,释迦涅槃后,他下凡华林园,开三番法会,超度世人,成道为佛,故弥勒又称“未来佛”。

六道

佛教所说众生依据生前善恶行为而产生的六种轮回转生的趋向,即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六道。

北凉

公元397年匈奴人沮渠蒙逊起兵,推段业为凉王,是为“神玺“元年。后杀段业自立,412年据姑藏(今武威),史称“北凉”,是东晋十六国之一。公元439年北凉为北魏所灭。

锡杖

也称“声杖”、“鸣杖”。杖高齐眉,上有环,最初可能为僧侣行路、乞食之用,后来演变成为佛教法器。

相关文章

  • 郭元宾造石菩萨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郭元宾造石菩萨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郭元宾造石菩萨像,东魏,高48.5厘米。菩萨头戴冠,内穿僧祗支,外穿披帛,披帛在腹部穿璧,反折至肘部下垂。右手持莲蕾上抬,左手握桃形物下垂,跣足,直立于仰覆莲座上。基座 浮雕化生童子托举香炉,外侧为相向蹲狮,狮子脊部雕刻矗立的莲花,形式颇为新颖。基座背面刻发愿文:“武定三年十月五日,佛弟子郭元宾为父前妻造玉像一区(躯),高尺七,亡者生天,现在得富,弥勒三会,...

    1105 菩萨 僧祗支 披帛 跣足 基座 浮雕 发愿文 弥勒
  • 陶彩绘武士面具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武士面具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武士面具,北朝,高9厘米,宽5.9厘米。面具梳有尖状发,额头宽大,双眉蹙耸,眼睛圆睁,高鼻,张口,露出牙齿,耳朵略向上,胡须满腮。类似面具的考古遗存在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大洋洲等青铜器上均有发现,这些面具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有关。北齐时兰陵王因为貌不威猛,头戴假面具与敌人作战并获得成功,后人还将此故事编成戏剧广为流传。但此件陶彩绘武士面具是否与此有关尚...

    625 兰陵王
  • 木雕彩绘贴金大势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木雕彩绘贴金大势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木雕彩绘贴金大势至像,金,高165厘米,宽55厘米。菩萨头挽发髻,戴宝冠,冠中立宝瓶。面庞丰满,下颌内收,双目微睁俯视,神态娴静。裸露上身,佩项饰。帔帛挎肩,缠绕方法非常复杂,其一端从左肩垂至右胯,从背后绕回左肩,再垂至胸前与前股帔帛纽结后分开,垂至左胯上折,缠左臂下垂至足侧;另外一端覆右肩直接从体侧垂下。下著长裙,跣足而立。...

    846 贴金 菩萨 跣足
  • 陶蓝绿釉男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蓝绿釉男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蓝绿釉男俑,明,高 31厘米,宽13.5厘米。男俑头戴高冠,身穿右衽大衣,衣袖宽大,腰部以下为垂条状图案,下着靴。此类陶俑在明代出土物中屡见不鲜,其形象是否有特定的含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1681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雕塑类藏品
  • 陶持锸男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持锸男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持锸男俑,东汉,高48.2厘米,宽19厘米。四川彭山崖墓出土。陶俑头戴圆形笠帽,头发在脑后向上绾起。双眼微合,面部略带笑意。上身内穿圆领衣,外为两层右衽衣,外衣有缘,袖口挽起,腰中系带,下着裤,足穿布履。腰中垂挂环鼻刀,左手持箕状物,右手拄长柄锸,锸立于双足之间。此类俑,有的称为工人俑,有的称为执箕铲俑,但对于此类俑的身份,则未见深入论述,我们推测可能与治...

    1330 蜀郡
  • 陶羊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羊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羊,汉,高12.8厘米,体长15厘米。灰陶胎。此羊颈短,羊角向下弯卷略呈螺旋形,耳下耷,尾短,身体肥硕,四肢矮短作直立状。作品没有直接用线刻手法表现浓密的羊毛,而是用短颈、肥硕的体型与矮短的四肢表现出羊毛的厚重感,这种避实就虚的方法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传统表现手法,与西方艺术极端写实的造型手法截然不同。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因此,要将死者生前所拥有的物品随葬...

    1491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雕塑类藏品
  • 陶母子卧猪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母子卧猪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母子卧猪,北朝,长19.5厘米、宽8厘米、高10.5厘米。猪为灰陶胎。母猪安详地平卧,身下的猪仔挤成一排正贪婪地吃奶。有趣的是有一只小猪没有占上吃奶的位置,焦急地在它的兄弟们的头上踩来踩去寻找母亲的乳头,小小的细节使生活气息愈加浓厚。这件灰陶母子卧猪应当是墓葬中陪葬的家畜类明器,用模压制而成,体现出北朝时期的明器制造已呈现一定的规模。...

    459 地平 明器
  • 陶驯马郎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驯马郎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驯马郎俑,唐,高40厘米,宽35厘米。唐朝由于对舞马的喜爱,所以重视对驯马郎的培养。一般驯马郎多为年少俊美之青年,有胡人,也有汉人。所穿衣服多为利于驯马的胡服。他们身手矫捷,轻巧灵便。此少年驯马郎弓腿扬臂,仿佛正引领着舞马踢踏应节,闻乐起舞。...

    1503 胡人
  • 杨天仁等造石弥勒佛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杨天仁等造石弥勒佛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杨天仁等造石弥勒佛像,北朝杜洛周真王五年(528年),残高33厘米。弥勒结跏趺坐在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说法印,身披“褒衣博带”式袈裟,下著长裙,内穿僧祗支,袈裟下摆及裙摆覆座。衣裙之纹饰曲折,层次分明,即羊肠式回曲纹样。衣褶厚重,横断面呈三角形。佛头与背光上部均失,背光外层为火焰纹,内层为锯齿纹。方形石座右、后侧面刻发愿文:“真王五年正月...

    1025 弥勒佛 弥勒 真王 褒衣博带式袈裟 背光 发愿文 曲阳 修德寺
  • 郭仲理墓门扉画像石(左侧)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郭仲理墓门扉画像石(左侧)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郭仲理墓门扉画像石(左侧),东汉,高118厘米,宽49厘米。此画像石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另一件郭仲理墓门扉画像石合为一对门扉,此居左。画面上部有一只朱雀,振翅翘尾,抬足昂立。下部有一铺首,额似山形,瞋目露齿,张口衔环。...

    397 铺首
  • 大食人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大食人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大食人俑,唐,高28厘米。俑头戴尖顶折沿帽,长脸,深目高鼻,满鬓胡须,其形象与《新唐书》卷二三八中记载的大食“男子鼻高,黑而髯”相吻合。俑身穿右衽衣,腰中系带,足登长筒靴,肩背行囊,手执水壶,身体前倾,作行进状。大食是唐朝人对阿拉伯人的专称。唐高宗时,大食人打败波斯帝国,占领了伊朗高原,并于永徽二年(651年)向唐遣使朝贡。之后,两国通过丝绸之路交往日益频繁...

    1282 波斯 天宝
  • 石狮子门枕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狮子门枕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狮子门枕,辽大安三年(1087年),一对,高37.5厘米,宽50厘米。门枕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安置在门槛内外两侧、稳固大门转轴的一个功能构件,因形似门框的枕头,故被称为门枕。它不仅能承受重量,还可以强固门框,因为古时候门没有铰链与合页,主要是靠门枕和连楹固定门扇。至迟在北魏时期门枕已经出现,北魏文成帝皇后陵墓的石券门就有了门枕,其外部还雕刻成...

    479 辟邪 阴刻 刻工
  • 铜菩萨坐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铜菩萨坐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铜菩萨坐像,明,高10.6厘米,捐献自吴仲超。...

    1400 菩萨
  • 陶黄釉牛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黄釉牛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黄釉牛,隋,高9.5厘米,长22厘米。此牛表面施黄釉,身体及五官的处理简洁明快,动物的卧姿和憨厚温顺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关注世界的目光不仅放在人类自身,还体现在动物身上。牛是中国农耕社会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古代牺牲中的主要祭品之一,无论是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随葬明器中牛的大量出现既体现了当时的葬俗...

    1629 黄釉 明器
  • 惠照造石思惟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惠照造石思惟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惠照造石思惟像,东魏元象二年(539年),高48厘米。圆形头光,头戴三叶冠,冠叶较高,呈柱状,宝缯上扬飞翘。面形略长,修眉细目,眼角有笑意。向前略倾,胸前有项饰。手持长颈莲蕾,莲蕾刻在头光之上。思惟半跏趺坐于筌蹄之上,下为厚重的双覆莲瓣。长方形素面 基座。基座背面刻发愿文:“元象二年正月一日,佛弟子比丘尼惠照造思惟玉像一区(躯)。上为国主、先亡父母、巳(己)...

    1997 宝缯 背光 半跏趺坐 筌蹄 素面 基座 发愿文 比丘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