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竹根雕骑象尊者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竹根雕骑象尊者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1850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竹根雕骑象尊者❖图片
竹根雕骑象尊者❖简介
竹根雕骑象尊者,清,高25厘米,宽12.5厘米。
此骑象尊者,头向左倾,浓眉毛,双睛微合,颧骨突出,唇及两鬓长满胡须。袒胸,露出嶙峋瘦骨,双手相交于左膝上,左腿抬起,右腿下垂,足穿芒鞋,骑坐在大象身上。大象回首,四腿直立,四足下为盘曲缠绕之竹根。该像设计巧妙,制作精细,颇能反映出清代竹雕的艺术特征与审美取向。
盛唐以后,禅宗逐渐在皇家、僧侣、士大夫、普通信众中传播。受禅宗人人皆可修行成佛主张的影响,尊者(也称罗汉、应真等)像大量出现。这些尊者或者以五百,或者以十八、十六组合出现,从五代至明朝蔚为大观。清朝沿袭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乾隆皇帝曾仿照杭州净慈寺罗汉堂形制,在北京西山碧云寺与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等处建罗汉堂,内塑五百罗汉。紫禁城与皇家苑囿内供奉的各种质地的十八、十六或者单尊尊者多有留存。文人士大夫也将此置之案头,以为供奉、欣赏之对象。
相关知识科普
大夫
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分封的贵族为大夫,享有封地,并掌管封地内的行政。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应真
佛教罗汉之别名。意为上应乎真道者。
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有多种说法。据《十诵律》卷四所记:在释迦生时,随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称五百罗汉。在《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中亦记有佛为五百罗汉授记事。西晋竺法护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中记载佛灭度之次年,迦叶尊者与五百罗汉(五百比丘)初结集编纂佛教经典。据传五百罗汉还有第四次的“结集”。并有多处佛经中记载五百罗汉的传说。 五百罗汉的塑造,最初见于《五代名画补遗》“塑门”条记载:盛唐时杨惠之在河南府广爱寺塑五百罗汉。至宋,李公麟也画有五百罗汉。现存木雕五百罗汉可能以曲江南华寺发现的为最早,但都未记名号。1949年以后广西宜山县会仙山白龙洞摩崖发现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六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碑,此后又有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十二月立的《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石刻》碑文。清代寺庙罗汉堂中五百罗汉的名号大多沿用乾明院五百罗汉的名号。如北京西山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罗汉堂、四川新都宝光寺和云南昆明筇竹寺等罗汉堂五百罗汉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