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万斯同铭端石瓜式砚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万斯同铭端石瓜式砚 |
时代 | |
门类 | 文房用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1002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万斯同铭端石瓜式砚❖图片
万斯同铭端石瓜式砚
万斯同铭端石瓜式砚
万斯同铭端石瓜式砚❖简介
万斯同铭端石瓜式砚,清初,长20.4厘米,宽18.9厘米,厚3.1厘米。
砚端石制,紫色,随材成形。砚堂琢为一瓜,肥大的叶子遮成砚边,叶上有斑斑蛀痕。瓜蒂处镂雕出砚池。砚背阴文篆书题“维彼瓜瓞,载咏绵绵,根深蒂固,于万斯年”,末署阴文楷书“万斯同铭”,并刻“季”“野”篆书印;左下方镌篆书“山阴吴氏珍玩”款,吴氏乃万斯同后又一鉴藏者。
此砚造型厚重,构思巧妙,颇具情趣。雕刻刀法简洁流畅,圆润无锋,于浑朴随意中表现出工匠纯熟的技艺,反映出明末清初的制砚风格。
相关知识科普
万斯同
万斯同(1638—1792年),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人。清代史学家,博通诸史。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身份入史局,参修《明史》。他拟类分题,制定体例,对《明史》的贡献甚大。著有《历代史表》、《儒林宗派》等书。
端石
端石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砚台称之“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时即已开采端石制砚。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著名的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石眼等天然纹理。端石制砚石质之细以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砚堂
砚的中心研墨处。为砚较为空白开阔的部位,又称墨堂、砚心。此处便于研墨,利于旋转,易于运动。砚的实用价值即视砚堂处石质的好坏而定。
镂雕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砚池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
阴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凹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白色,因而又称为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