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广绣百鸟争鸣图 - 故宫织绣类藏品

11-24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广绣百鸟争鸣图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广绣百鸟争鸣图
时代
门类 织绣品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180040)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广绣百鸟争鸣图❖图片

广绣百鸟争鸣图 | 故宫织绣类藏品

广绣百鸟争鸣图❖简介

广绣百鸟争鸣图,清,纵52厘米,横47厘米。

此图米色素绫地,满绣孔雀、鸳鸯、鹌鹑、蜂鸟、八哥、鹦鹉等17种鸟和3只羊以及荷花、牡丹等数种花卉。在技法上采用了套针齐针、顶针、滚针、施毛针、鸡毛针扎针打籽针、刻鳞针松针网针接针等十余种针法,交错变幻,将禽类羽毛一根根、花木小草一叶叶地绣出,运丝讲究鸟羽的丝理走向,追摹真实物象的质感,尤其是鸡毛、孔雀羽更是针神艺绝,逼真写实,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此图全面体现了广绣的各类特点,针工比北方的鲁绣细腻,构图较江南的闺阁细绣繁丽。整幅几乎不留空白,禽类千姿百态,绝无雷同,寓意吉祥的羊亦栩栩如生,具有西洋画写实的神韵,配色华美富丽而不失雅致。


相关知识科普


广绣

广州刺绣的简称,亦称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同被誉为清代四大名绣。广绣历史悠久,据载,唐代广绣绣字名手卢眉娘(广东南海人)是目前所知我国历史上绣字最早的民间艺人。她能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的大小如粟粒一般,上面品题章句,点划分明,没有缺漏。 广绣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孔雀毛捻成的线缕,所绣物象金翠夺目。又以马尾毛缠绒作勒线,勾勒花纹轮廓,针脚匀齐。广绣品有屏风、画轴、便服、戏衣、荷包、扇套等。纹饰多为写生花鸟,常以龙、凤、孔雀、仙鹤、鹿、羊、狮子、麒麟、牡丹、松树等为题材。富有地方风格的“丹凤朝阳”、“孔雀开屏”、“三阳开泰”、“百鸟朝凤”、“狮子滚绣球”等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图案纹饰,极富装饰趣味。

八哥

亦称“鸜鹆”、“鸲鹆”,椋鸟科。翼羽有白斑,飞时显露,显“八”字形,故称“八哥”。雄鸟善鸣,经训练能模仿人的声音,富有灵性,亦属祥瑞禽鸟。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套针

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齐针

即“平针”、“直针”。以针线平行或斜向地刺绣在织物上,起针和落针均位于纹样边缘,针脚排列紧密,绣面匀称平整,不重叠,不露地。

滚针

滚针绣是两线紧『0525』,连成条纹,线条长短一律,但转折处针脚要略短,以便转折自如。第二针在第一针的中间处落针,将针迹藏在第一针之下,第三针在第二针的中间处,即紧接第一针的末端落针,依此类推。

鸡毛针

此种针法所绣线条形似鸡毛,适于用以刺绣图案中建筑构件的转角处和尖瓣小型花。其绣法以人字形线条排列而成。可分交叉形、稀针交叉形、人字形3种绣法。

扎针

广州刺绣针法之一,亦称勒针。其绣法是用横而短的针法勾勒飞禽胫部和爪部的线条。先用直针或铺针绣出纹样轮廓,再用勒针加上一道一道的横纹,按物象的形状和阴阳面而勒一半,若勒纹太长,可在中间加钉一针。

打籽

我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用线条绕成小粒绣一针,如籽一般。由古老的锁绣发展而来,多用于绣制花心。

打籽针

中国刺绣传统针法之一。绣时将线在针尖上绕一粒状小圈,绣一针见一粒,粒粒组成绣面,故称。

刻鳞针

传统织绣针法之一。先用长直针平铺为底,再在其上绣鳞羽形状,因形似鱼鳞,故称刻鳞。

松针

刺绣技法之一。采用直细绒线条绣,绣时先从外向内起针绣,在中心落针,按顺序绣成圆形,绣线要参差错落,似风车形。

网针

苏绣针法之一。针法组织有横、直、斜三种,用不同方向的绣法组成三角形、菱形、六角形等连续几何形格式,然后再用相扣的方法在几何形格式内绣出各式花纹。

接针

中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接针用于条纹绣,后针衔接前一针末尾,连结成条形。适用于绣文字、孔雀羽毛、鸳鸯及鸭子的头部羽毛等,可作为缠针补充针法。

鲁绣

山东民间绣品,亦称“衣线绣”,其特点是绣线为双丝捻制而成的缝衣之线,故称“衣线”。衣线绣地多为暗花缎、暗花绫等质地坚牢的材料,所配色彩浓艳富丽,所绣纹饰线条苍劲,形象优美,体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

相关文章

  • 缂丝新韶如意图轴 - 故宫织绣类藏品
    缂丝新韶如意图轴 - 故宫织绣类藏品

    缂丝新韶如意图轴,清乾隆,纵59厘米,横38厘米。清宫旧藏。图中花瓶、花盆各一,瓶插茶花、梅花、松枝,盆栽灵芝。原画稿采用笔墨较简省的小写意法绘制,勾勒、没骨、设色、水墨兼用,物象简练质朴,设色淡雅清丽,用笔宁拙勿巧,颇似清代扬州画派 金农的风格。图轴在缂丝技法上追摹简逸的画风,无华丽繁复的技法变换,多用平缂表现色彩,以构缂、搭缂表现勾勒笔法,以包心戗表现茶...

    1482 缂丝 花盆 灵芝 没骨 扬州画派 金农 平缂 构缂
  • 缂丝东方朔偷桃图 - 故宫织绣类藏品
    缂丝东方朔偷桃图 - 故宫织绣类藏品

    缂丝 东方朔偷桃图,元,纵58.5厘米, 宽33.5厘米。清宫旧藏。此图题材取自东方朔偷桃的典故。画面表现东方朔从仙界偷桃后疾走之状,人物的胡须和飘曳的衣裾,显出疾走的动态。东方朔手持偷摘的蟠桃,回首环顾,面露窃喜,其偷桃得手后的得意之情和担心被仙吏发现的微妙心理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画面上方祥云缭绕中累累仙桃悬垂枝头,下方配以灵芝、水仙和竹石,以谐音寓意“芝仙...

    1755 缂丝 东方朔 东方朔偷桃 方朔 灵芝 芝仙祝寿 三希堂 三希
  • 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 - 故宫织绣类藏品
    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 - 故宫织绣类藏品

    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清顺治,身长92厘米,两袖通长87厘米,袖口宽24厘米,下摆宽85厘米,左右裾长32厘米,后裾长27厘米。清宫旧藏。衮服圆领,对襟,短平袖口,裾左右及后开。领镶石青缎边,明黄色暗缠枝莲直径纱衬里。衣面在明黄色暗云龙实地纱地上,绣正面金龙头顶寿字四团。团龙纹以圆金线绣成,其前胸和后背的团龙略大于两肩的团龙,纹饰以红、蓝、绿三晕色为主色调...

    775 衮服 对襟 缠枝 缠枝莲 直径纱 实地纱 团龙纹 龙纹
  • 石青色云纹缎地平金蟒补袷朝服 - 故宫织绣类藏品
    石青色云纹缎地平金蟒补袷朝服 - 故宫织绣类藏品

    石青色云纹缎地平金蟒补袷朝服,清晚期,身长130厘米,两袖通长214厘米,袖口25厘米,下摆宽114厘米。清宫旧藏。此衣圆领,右衽大襟,马蹄形袖端,上衣下裳相连属,下裳施襞积。石青色四合如意云纹缎面,蓝青布里,钉素面铜扣五枚。袖、襟边和下摆边镶石青色勾莲纹织金缎边和姜黄色剪绒边各一道。前胸后背绣金行蟒纹方补各一。据《大清会典》的规定,清代文武品官的朝服以不同...

    1984 地平 平金 大襟 素面 勾莲 勾莲纹 织金缎 织金
  •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 - 故宫织绣类藏品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 - 故宫织绣类藏品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清同治,清宫旧藏。清代满族习俗,特别喜爱在腰带或领襟之间的钮扣上佩挂各类日常随手可用的小杂品,如荷包、扇套、表套、搬指套、香囊、眼镜盒、褡裢、槟榔袋、钥匙袋、靴掖等,通称“活计”。这些活计既很实用,装饰性也很强,并往往根据节庆时令的变化而佩挂纹样形制不同的活计。这套活计是端午节佩戴之物,共9件,其中荷包3件、烟荷包1件、表套1件...

    1360 地平 平金 五毒 满族 随手 端午节 五彩
  • 酱色羽毛缎行裳 - 故宫织绣类藏品
    酱色羽毛缎行裳 - 故宫织绣类藏品

    酱色羽毛缎行裳,清雍正,长89厘米,腰围106厘米,下摆宽122厘米。清宫旧藏。 清代皇帝行服之一,满语称为“都什希”,皇帝在出行和围猎之时,系行裳于行服袍外。其式如围裙,左右两幅,中开裾,下为倭角,内侧两端钉缀束腿带各二,蓝布腰襕延及系带。 行裳是满民族的重要服饰,清中期以前,皇帝出行活动较多。清晚期,随着政治上逐渐背离“肄武绥藩”的国策,曾经...

    1729 行服 倭角 八旗 织造
  • 黄色云龙妆花纱袷龙袍 - 故宫织绣类藏品
    黄色云龙妆花纱袷龙袍 - 故宫织绣类藏品

    黄色云龙妆花纱袷龙袍,清乾隆,身长142厘米,两袖通长184厘米,袖口宽19厘米,下摆宽122厘米,左右开裾长70厘米。清宫旧藏。龙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左右开。袍以二至四色晕的装饰方法,在明黄色暗云纹实地纱地上彩织五色万字流云、金龙、海水江崖、鲶鱼和如意等纹样,谐寓“江山万年如意”。缘饰石青缎织片金边及回纹 平金边各一。领、袖边为石青色实地纱绣团夔龙...

    368 妆花 妆花纱 大襟 实地纱 片金 回纹 平金 夔龙
  • 石青八团夔龙纹妆花缎袷褂 - 故宫织绣类藏品
    石青八团夔龙纹妆花缎袷褂 - 故宫织绣类藏品

    石青八团夔龙纹妆花缎袷褂,清乾隆,身长138.5厘米,两袖通长172.5厘米。清宫旧藏。袷褂对襟,宽袖,裾后开。石青色缎地,用彩色纬丝织纹。此褂饰8团夔龙花卉纹,两肩各饰夔龙勾莲捧寿字纹一团,其团纹以对称的夔龙组成如意头状,间饰云蝠及菊、玉兰、勾莲、绣珠、石榴、暑葵、桂花、牡丹、梅花、水仙和秋葵等折枝花卉。下幅地景为多幅组合的吉祥图案,如“灵仙祝寿”、“鹤鹿...

    1051 夔龙 龙纹 妆花 对襟 花卉 勾莲 桂花 折枝
  • 顾绣十六应真册 - 故宫织绣类藏品
    顾绣十六应真册 - 故宫织绣类藏品

    顾绣十六应真册,明,每开长28厘米,宽28厘米。清宫旧藏。册页共16开,画稿用白描技法,绣以米色绫为本,以线勾描物象轮廓,略施淡墨晕染,有明代画家吴彬、丁云鹏的人物画风格,笔墨简约而形神兼备,造型多夸张变幻,饶富装饰意趣,运笔遒劲,设色古朴典雅。顾绣刻意追摹画稿神韵,以墨色丝线和滚针技法为基础绣物象轮廓,又有以接针、松针、钉针、刻鳞针、鸡毛针等绣各类形象者,...

    1342 顾绣 应真 册页 白描 吴彬 丁云鹏 滚针 接针
  • 蓝色缎串珠绣栀子天竹夹马褂 - 故宫织绣类藏品
    蓝色缎串珠绣栀子天竹夹马褂 - 故宫织绣类藏品

    蓝色缎串珠绣栀子天竹夹马褂,清光绪,身长62厘米,两袖通长136厘米,袖口宽20厘米,下摆宽70厘米,左右及后开裾长17厘米。清宫旧藏。 清后妃便服之一。圆立领,右衽琵琶襟,平袖,裾三开。通身镶青色长圆寿织金缎缘。湖色素纺绸里。缀青缎盘花扣六枚。前后身绣折枝栀子、天竹花,花朵用珊瑚、珍珠米珠串绣而成。珠绣有很好的光泽和立体感,花叶用传统针法绣成,烘托出...

    473 琵琶襟 琵琶 织金缎 织金 折枝 珊瑚 花卉
  • 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 - 故宫织绣类藏品
    浅湖色竹石纹缂丝一字襟坎肩 - 故宫织绣类藏品

    浅湖色竹石纹缂丝 一字襟坎肩,清光绪,身长71厘米,肩宽42厘米,下摆宽93厘米。清宫旧藏。清代的坎肩又称背心、紧身、马甲,是一种无袖的紧身式服装。根据衣长,坎肩可分为大坎肩和小坎肩两种,大坎肩衣长过膝,小坎肩衣长及腰。小坎肩根据襟式又可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和一字襟坎肩等。一字襟坎肩因前襟于胸部横开,外观呈“一”字形而得名。它由胸背两片组成,在一字襟上钉纽...

    1332 缂丝 一字襟 大襟 对襟 琵琶襟 琵琶 织金缎 织金
  • 杏黄团花卉暗花绸女衬衣 - 故宫织绣类藏品
    杏黄团花卉暗花绸女衬衣 - 故宫织绣类藏品

    杏黄团花卉暗花绸女衬衣,清同治,身长139厘米,两袖通长182厘米,袖口宽30厘米,下摆宽115厘米。清宫旧藏。衬衣圆领,大襟右衽,平直袖口,用花绦带和黑缎镶边,不开裾。月白色牡丹纹暗花绫衬里,袖口衬里为白色素绸。衬衣面用杏黄色绸做成,通身织暗团花,团花内为四季花卉。衬衣应是穿在外衣里面的服装,后逐渐演变,也与『0611』衣一样可作为外衣穿用。附黄条,上墨书...

    456 团花 花卉 大襟 月白
  • 石青地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 - 故宫织绣类藏品
    石青地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 - 故宫织绣类藏品

    石青地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丝质,苏州织造,纵448厘米,宽196.3厘米。清宫旧藏。此轴是以清宫画师丁观鹏的作品为稿织造的织成锦,内容以“西方净土变”为题材。此锦织造工艺极为繁复,其幅面之巨,需三四人同时上机操作,运用长跑梭技术将二十余种色丝、圆金线如绘画着色般织造于画幅之上,并以细线构织出轮廓。图中有亭台、楼阁、宫阙、华盖幡幢以及阿弥陀佛等佛教人物278尊...

    1927 织成锦 织造 丁观鹏 净土 造工 长跑梭 圆金线 华盖
  • 广绣百鸟争鸣图 - 故宫织绣类藏品
    广绣百鸟争鸣图 - 故宫织绣类藏品

    广绣百鸟争鸣图,清,纵52厘米,横47厘米。此图米色素绫地,满绣孔雀、鸳鸯、鹌鹑、蜂鸟、八哥、鹦鹉等17种鸟和3只羊以及荷花、牡丹等数种花卉。在技法上采用了套针、齐针、顶针、滚针、施毛针、鸡毛针、扎针、打籽针、刻鳞针、松针、网针、接针等十余种针法,交错变幻,将禽类羽毛一根根、花木小草一叶叶地绣出,运丝讲究鸟羽的丝理走向,追摹真实物象的质感,尤其是鸡毛、孔雀羽...

    527 广绣 八哥 花卉 套针 齐针 滚针 鸡毛针 扎针
  • 缂丝加绣观音像轴 - 故宫织绣类藏品
    缂丝加绣观音像轴 - 故宫织绣类藏品

    缂丝加绣观音像轴,清乾隆,纵147厘米,横60厘米。清宫旧藏。此像描绘观音身着珠宝璎珞装饰的天衣彩裙,立于五彩祥云中的莲台之上,身后背光辉映,头上华盖笼罩,供拜礼敬阿弥陀佛。观音身两侧各21只手,或持法器,或结手印,为汉地千手观音形象。观音又身披人兽,此为藏传佛教影响之痕迹。画幅运用齐缂、缂金、构缂等技法缂织人物及其衣饰,观音之披帛则用缉线钉绣,表现出轻纱的...

    1548 缂丝 观音 璎珞 天衣 五彩 背光 华盖 阿弥陀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