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蓝色缎铜钉顺治帝御用棉甲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蓝色缎铜钉顺治帝御用棉甲 |
时代 | |
门类 | 武备仪仗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71803,故0017204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蓝色缎铜钉顺治帝御用棉甲❖图片
顺治帝御用锁子锦盔甲全貌
顺治帝锁子锦盔甲盔顶宝石
顺治帝锁子锦盔甲盔全貌
顺治帝锁子锦盔甲盔沿局部
蓝色缎铜钉顺治帝御用棉甲❖简介
顺治帝锁子锦盔甲,清顺治,上衣长73厘米,下裳长71厘米。盔高32厘米,直径22厘米。清宫旧藏。
甲为上衣下裳式,蓝地人字纹锦面,石青缎缘,月白绸里,外布铜镀金钉。甲有上衣下裳,裳分左右,左右护肩,左右袖,左右护腋,裳间有前遮缝、左遮缝,共11件。裳幅上排钢叶5道,左右衣袖也排上下钢叶各一道,袖腕部镂饰金累丝云龙纹,镶嵌 珊瑚珠、青金石、绿松石等。护肩接衣处饰镂空金累丝云龙纹及八宝 吉祥图案,并镶嵌珊瑚珠、珍珠、青金石、绿松石等。上衣前胸部悬一圆形护心镜,镜周边镂饰金累丝云龙纹。
盔为铁质,镂饰金累丝云龙纹和如意云纹,盔上饰四道金梁,各嵌饰一条镂金累丝降龙(缺一),金饰上镶嵌珊瑚珠、青金石、绿松石、螺钿珠、珍珠等。缨管下部为镂空金累丝盘龙鼓形盘,管顶嵌一颗东珠,四周垂貂皮盔缨。盔搭护耳、护颈,均为蓝地人字纹锦,石青缎缘,布铜镀金钉。左右耳处有镂空升龙金圆花。
随甲有一黄木牌,上墨书:“世祖章皇帝嵌珊瑚珠石红铜镀金月白锦缎面棉盔甲一副,嵌珊瑚假珠石铜镀金铁盔一顶,石青缎面盔衬帽一顶,金累丝盔缨一个,嵌珍珠一颗、东珠十八颗、染貂皮三十,甲褂一件,大荷包二件,遮窝二件,护肩二件,嵌珊瑚假珠石明裙一件、明袖二件,嵌珊瑚假珠石护心镜一个,嵌珊瑚假珠石镀金玲珑腰刀一口。”此盔甲为顺治皇帝御用。
相关知识科普
锁子锦
即人字纹锦。
月白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累丝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它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须事先经“堆灰”的手续。所谓“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作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进行累丝,用焊药焊连,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即成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珊瑚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多呈树枝状,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硬度为3.5—4,比重为2.60—2.70。不耐酸碱。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
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还可入药。在亚洲,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
清代,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
镂空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八宝
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吉祥图案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用以表示祝福和象征吉祥。明清以来,以寓意、谐音的方式体现吉祥的图案十分流行。如牡丹--富贵,桃实--祝寿,石榴--多子,蝙蝠--福,喜鹊--喜庆,鱼--富足有余等等。同时,还常用多种动、植物搭配组成吉祥图案纹饰,如: 梅花、竹子、喜鹊——“梅竹双喜” 牡丹、白头翁——“富贵白头” 蜜蜂、马、猴——“马上封侯” 牡丹、瓶——“富贵平安” 鹿、鹤——“鹤鹿同春” 灵芝、仙鹤衔佛手、竹——“灵仙祝寿” 石榴、佛手、桃实——“福寿三多” 卍带、鲇鱼、如意——“万年如意”、“年年有余” 荷花与盒——“和合二喜” 如意云纹、平水杂宝、海水江崖——“寿山福海”等等。
降龙
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在古建筑彩画中多见,常绘于小找头、盒子、柱头、天花、短小木构件的方心等部位。按龙头的朝向,降龙分为正面和侧面两种。以侧面的为例,其特点是龙头在下,尾在上,头为侧面,朝向宝珠,四肢两上两下、两左两右,处于下面的一只爪抓向宝珠。
螺钿
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画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其起源甚早,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螺钿工艺的滥觞,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
东珠
清朝的冠服制度中特别讲究用东珠。东珠是珍珠的一种,古人依产地的不同把珍珠划分为南北两大系,而清朝则把产生于东北地区的北珠称为“东珠”。东珠是湖珠,色白而透明度较差,但因它产量极少,所以成为贵重之物。清朝的冠服制度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戴东珠朝珠,帽顶等所嵌东珠的数量也按亲王,郡王,贝勒等级有严格的限制。
升龙
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在古建筑彩画中多见,常绘于小找头、盒子、柱头、天花、短小木构件的方心等部位。常见的升龙的造型特点是,龙头在上,尾在下,头为侧面,朝向宝珠,四肢两上两下、两左两右,其中一只爪抓住或者抓向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