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张相女造铜鎏金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12-19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张相女造铜鎏金像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张相女造铜鎏金像
时代
门类 雕塑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143902)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张相女造铜鎏金像❖图片

张相女造铜鎏金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张相女造铜鎏金像❖简介

张相女造铜鎏金像,东魏兴和三年(541年),造像主张相女。像高15.3厘米。

造像分为主尊像和胁侍像,胁侍像足侧处有榫,为分铸后与主像组合。主尊像二佛,肉髻凸出呈半球状,身著通肩袈裟,手作说法相,结跏趺坐于矩形须弥座上。主尊左右各有一胁侍,均着比丘装,拱手侍立,神态虔诚。二佛身后共有一火焰纹饰的背光,背光的中上方镂雕一莲花,莲花下面又分雕出二佛各自身后的光焰,光焰上均饰团云状火焰纹。背光顶部雕饰屋顶,以示佛的至尊至圣。佛像底部是四足床趺,上面镌刻“兴和三年二月三日,高陵村张相女为□习生、亡儿□□欣廿阿□□□,见在兄姐欣姐□□□观音像躯,□七……,见存□福”铭文。二佛并坐金铜像是北朝至隋开皇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像式,其题材典出于《法华经》中的释迦、多宝佛。该像构思巧妙,造型别致,设计新颖,颇具匠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关知识科普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胁侍

又作夹侍、挟侍、胁立。指侍立于本尊两侧的侍圣。胁侍常见的有菩萨、罗汉、弟子等。

肉髻

为佛三十三相之一。佛之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故称肉髻。

通肩

袈裟披著法之一种。即披搭袈裟时,两肩均被袈裟所覆盖的披法。通肩用以表示福田之相,在乞食、坐禅、诵经、经行等时披著。

说法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结跏趺坐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须弥座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背光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镂雕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观音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法华经》

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它有3种汉译本,即西晋竺法护译的十卷本,名《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的七卷本,名《妙法莲花经》;隋阇那崛多等改编的七卷本,名《添品妙法莲花经》。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为广泛。

释迦、多宝

即释迦佛与多宝佛的并称。据《法华经》卷四《宝塔品》载,释迦佛在灵鹫山说法华经时,由地中踊出宝塔,多宝佛于塔中出大音声,证明释迦佛所说真实不虚,并分半座于释迦佛。在我国随同法华信仰之盛行,诸寺多造立多宝塔,安置二佛,释迦佛坐右,多宝佛坐左。

相关文章

  • 铜鎏金千手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铜鎏金千手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铜鎏金千手观音像,清,高16.5厘米。 千手千眼观音也称大悲观音,其经典来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等。“千手”表示遍护一切众生,“千眼”表示遍照世间万物。“悲”意为能救拔他人之苦难,具有无上之法力。千手千眼观音自唐朝以来就广受一般信众的追捧。由于其形象较为繁复,除形体特别巨大者外,通常只用24臂或...

    1395 鎏金 观音 千手千眼观音 菩萨 跣足 法器 善财 龙女
  • 陶骆驼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骆驼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骆驼,唐开元二年(714年),高104厘米,长85厘米。骆驼分单、双峰两种,此为双峰。双峰骆驼产于中亚及我国。最迟在东汉时期,四川汉画像砖上已有表现。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骆驼逐渐成为艺人工匠常见的表现题材。此骆驼四足直立,双峰之间铺椭圆形鞯,其上为兽头所衔之驮囊,左右有丝卷、水壶等物。骆驼昂首行进。首、颈等部位彩绘。骆驼出自洛阳戴令言墓...

    953 开元 戴令言
  • 陶彩绘持琵琶女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持琵琶女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持琵琶女俑,唐,高34厘米,宽7.8厘米。女俑梳双螺髻,内穿襦衫,外披帔帛,下着及地长裙。站立,手持曲项琵琶演奏。琵琶从西域传来,其演奏技巧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普及、发展与提高,到了唐代达到顶峰。从广义上说,唐代琵琶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秦汉子,或称阮咸。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的阮咸,为紫檀木质,外施螺钿,纹饰精美,圆体修颈,四弦四轸,多柱,可视为典...

    730 琵琶 紫檀木 螺钿 唐太宗 康国 岑参 胡人
  • 黄炳勋款木雕达摩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黄炳勋款木雕达摩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黄炳勋款木雕达摩像,清,高21.7厘米,宽7.2厘米。此达摩身穿袈裟,光头跣足,双手一握球状物,一牵拽衣角,头微侧,双目炯炯有神。像身后背阴刻“莆田黄炳勋作” 篆书款。达摩,也作达磨,为“菩提达摩”的简称,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相传为南天竺人,南朝宋时从古代印度航海到广州,转至南朝都城,因与梁武帝面谈不契,遂渡江北上,先到洛阳,后住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而坐,...

    352 达摩 跣足 阴刻 菩提 梁武帝
  • 石佛造像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佛造像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造像碑,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高224厘米,宽113厘米。背屏中部高浮雕一佛二胁侍 菩萨。主尊佛像圆形头光,内刻莲瓣纹,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袈裟下摆呈三角形悬挂座前。二胁侍菩萨均为火焰纹头光,戴三叶冠,束冠宝缯平伸下折。佩戴项饰,披帛在腹前交叉绕膝上折缠臂下垂,外端呈燕尾状。二菩萨均内手在下持玉环,外手在上握莲蕾...

    1981 造像 浮雕 胁侍 菩萨 僧祇支 与愿印 结跏趺坐 宝缯
  • 陶银绿釉胡神灯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银绿釉胡神灯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银绿釉胡神灯俑,东汉,高23.5厘米。俑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帽,表明了其胡人的身份。穿右衽长袍,腰间系带,左手拥揽弦纹柱形灯,右手下垂,跽坐。其身前一小人,双臂向两侧伸开,左手略高,与胡人左手相触,半坐于胡人腿上。从小人所著右衽长袍推断应为一成年人,但身量较胡人明显为小,更衬托出胡人身材的魁伟高大,说明此胡俑非普通之人,当是一位胡神。这类执灯陶俑目前发现数量...

    265 胡人 弦纹 跽坐 琐罗亚斯德教
  • 张相女造铜鎏金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张相女造铜鎏金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张相女造铜鎏金像,东魏兴和三年(541年),造像主张相女。像高15.3厘米。造像分为主尊像和胁侍像,胁侍像足侧处有榫,为分铸后与主像组合。主尊像二佛,肉髻凸出呈半球状,身著通肩袈裟,手作说法相,结跏趺坐于矩形须弥座上。主尊左右各有一胁侍,均着比丘装,拱手侍立,神态虔诚。二佛身后共有一火焰纹饰的背光,背光的中上方镂雕一莲花,莲花下面又分雕出二佛各自身后的光焰,...

    723 鎏金 造像 胁侍 肉髻 通肩 说法 结跏趺坐 须弥座
  • 门吏图门柱画像石(左侧)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门吏图门柱画像石(左侧)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门吏图门柱画像石(左侧),东汉,高117.5厘米,宽35厘米。此画像石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另一件门吏图门柱画像石为一对,此为左。画面右侧有珍禽异兽穿插在蔓草纹间。画面左侧为鸡首西王母端坐在高耸入云的神山之顶,一狐一鸟左右护卫;中部为执戟的门吏。画面下部为马和柿蒂纹。...

    1769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雕塑类藏品
  • 王起同造石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王起同造石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王起同造石观世音像,北朝杜洛周真王五年(528年),高30厘米。观音头戴柱状宝冠,发髻中分,头略前倾,与背光分离,中有石柱相连。舟形背光,外层区域线刻火焰纹,内层区域刻锯齿纹。同心圆形头光,内刻莲瓣纹。观音饰项圈,披帛呈双U型在腹前交叉,至膝上折绕臂下垂。其右手上举,原应持莲蕾,已残失,左手下垂持玉环,下身着长裙,裙摆曳地外侈。观音跣足立于覆莲台上,莲瓣尖形...

    1769 真王 观音 背光 莲瓣纹 披帛 玉环 跣足 阴刻
  • 铜达摩造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铜达摩造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铜达摩 造像,高19厘米。拨蜡法铸造。头顶光亮,四周毛发卷曲,唇、鬓蓄须。首微低,面容清癯,上身袒露,小腿一结跏盘坐,一屈膝支起,双手搭于膝上。对苦修的刻画,中国与印度略有不同,同是瘦骨嶙峋、突出筋骨,印度在表现释迦牟尼修行时,多以禅定形象出现,而中国在刻画达摩形象时,常出现舒缓自在之姿,给人以亲近之感。...

    1569 达摩 造像 释迦牟尼
  • 张波造石弥勒佛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张波造石弥勒佛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张波造石弥勒佛像,隋开皇五年(585年),残高23.5厘米,宽16.5厘米。背屏一佛二菩萨三身像。佛像肉髻低平,方圆脸,嘴宽,唇薄。身材颀长,腹部略向外挺。着双领下垂袈裟,阶梯状衣纹,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赤足立于宝装覆莲座上。佛两侧为菩萨,头戴三叶冠,宝缯从两侧叶中穿出垂在肩前。戴桃尖项圈,披帛在上腹处系结后上绕到手臂外侧垂下。下着裙,系带下垂,赤足...

    1976 弥勒佛 弥勒
  • 陶善业佛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善业佛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善业佛,唐,高17厘米。底方形,上圆。佛像高肉髻,一手施与愿印,一手施禅定印,袒右肩,有背光及头光。左右各有一胁侍 菩萨,顶部为华盖,华盖左右及上部为七佛,佛坐于莲花座上。造像以莲茎缠绕,构图均衡,富于美感。善业佛背面界栏内印有“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身”12字,竖3列,列4字。字体带有初唐楷书特征,应为贞观至永徽年间所造。故宫博物院所藏此类善业佛(善业...

    1070 肉髻 与愿印 禅定印 背光 胁侍 菩萨 华盖 七佛
  • 郭季妃门扉石刻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郭季妃门扉石刻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郭季妃门扉石刻,东汉,高124厘米,宽97厘米。门扉上部饰朱雀,中间为铺首衔环,下部一为独角兽,一为玄武。门扉中间各凿一孔,为安置把手之用。门扉上刻有“西河圜阳郭季妃之椁”9字。门扉是地下墓室的大门,按照墓葬构筑规律,其旁应有门柱,门柱与门扉之上有门额,门扉上有轴与门额相接,这样可以开启或关闭墓门。此石扉为1920年左右出土于山西离石,经北京大学收藏,20世...

    1614 铺首 圜阳 浮雕
  • 银女坐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银女坐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银女坐俑,西汉,高22.6厘米。俑为银制,坐在方形底板上,膝前有圆形筒,参考各地出土的人像形座,此俑双手原应握有灯杆之类的器物,灯杆下端插入圆筒内。坐俑与圆筒组成承受其它物体的底座。这种装饰方法,即用人体作为器物底座在我国有久远的历史。如湖北省出土了以人体作支柱的编钟架,河南、河北等地也都出过人形灯底座。银俑的坐式,古代称作跽,不同于蹲坐和箕踞,在汉代较为流...

    1840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雕塑类藏品
  • “玉璇”款寿山石雕罗汉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玉璇”款寿山石雕罗汉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玉璇”款寿山石雕罗汉像,宽5.5厘米,高7厘米。罗汉内著交领衣,外披袈裟,双手端捧宝塔,神态安详。发式、衣饰雕刻精美,背后镌有“玉璇”款,为清代雕刻名家杨玉璇的代表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80 寿山石 罗汉 杨玉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