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青玉交龙纽“文华殿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12-14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青玉交龙纽“文华殿宝”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青玉交龙纽“文华殿宝”
时代
门类 玺印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故00166456)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青玉交龙纽“文华殿宝”❖图片

青玉交龙纽“文华殿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交龙纽“文华殿宝”

青玉交龙纽“文华殿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交龙纽“文华殿宝”钤本

青玉交龙纽“文华殿宝”❖简介

“宝”,清乾隆,青玉质,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8厘米见方,通高10.6厘米,纽高5厘米。附系黄色绶带。

文华殿是紫禁城内位于东面的一组建筑,自成体系,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最早为皇太子的东宫,嘉靖帝时改为皇帝时的居所和接见大臣的地方。这里也是皇帝举行御的宫殿。经筵,即御前讲席,讲官先讲解《》《》中的某些议题,皇帝再阐发义理。明朝早期无定月,亦无定日。正统初年始为常仪,每月初二日御定文华殿进讲,每月三次。万历时分春讲和秋讲。清承明制,仍以文华殿为经筵之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定每年二月八日举行,以、、、侍郎、学士、詹事充任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以后虽经筵细节稍有变化,但其制不改。


相关知识科普


文华殿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交龙纽

帝后宝印的纽制之一。其纽形为两条相向的龙躯体合二为一。

太和殿

斋戒

古人于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作乐,不吃荤,整洁心身,以示敬诚,称为斋戒。

经筵

经筵是文学侍从之臣为皇帝讲读经史的活动,通常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举行。

四书

南宋(1127—1279年)及以后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论语》、《孟子》皆先秦已成书,《大学》、《中庸》摘自《礼记》。《礼记》虽为汉人编定,但其内容则采自先秦旧作,早已列为五经之一。南宋哲学家朱熹 (1130--1200年) 继承北宋程颢、程颐之理学,推崇《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重,著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绍熙元年(1190年)刻书流传,名为《四书章句集注》,始确立“四书”之名称。朱熹死后,“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乃盛行于世,元明因之。明并定为经筵日讲之必修课程。

五经

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40 年)开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之官,以备咨询。当时的五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此时的《礼》指《仪礼》,后世改为《礼记》,《春秋》又合以《左传》。皆先秦儒家之经典,但均掺有汉儒推想成分。再经历代儒家注解发挥,都成为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理论。其讲史的内容,多出自《通鉴纲目》、《贞观政要》及本朝的《皇明祖训》等史籍。

大学士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尚书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左都御史

官名,又称总宪。明清时期都察院主管,掌院事。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设左、右各1人,正三品。十七年升正二品。洪熙元年(1425年)南京都察院设都御史1人。清顺治五年(1648年)定制,满、汉各1人。初制满员一品,汉员二品。十六年(1659年)改并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俱升为从一品。其右都御史为总督之兼衔,不设专员。

相关文章

  • 白玉盘龙纽“大清受命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盘龙纽“大清受命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清崇德,白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本字。面14厘米见方,通高12厘米,纽高8.2厘米。乾隆帝二十五宝之一,位列二十五宝之首。据《宝谱》所记为“以章皇序”之用,即表明清王朝受天之命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又据乾隆帝《交泰殿宝谱序后》,此宝原是太宗以来“先代相承,传为世守”的旧物,故乾隆十三年(1748)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得以保持原貌...

    413 大清受命之宝 钦定 交泰殿 皇太极
  • 铜柄钮“移改达葛河谋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柄钮“移改达葛河谋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柄钮“移改达葛河谋克印”,金,印面6.3×6.2厘米,通高5.4厘米。印铜铸,柄钮,印文为叠篆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印侧及背刻楷书体“移改达葛河谋克印 (大)定十九年八月 礼部造”款。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后相继消灭了辽与北宋政权,统治黄河以北地区达百余年之久。为了统治原宋、辽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其政治制度也仿照原宋、辽之制。女真族建国前没...

    430 谋克 女真族 女真 黄河 少府 文思署
  • 青玉覆斗钮“河南王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覆斗钮“河南王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覆斗钮“河南王玺”,明,印面2.2×2.2厘米,通高1.9厘米。清宫旧藏。青玉质地,覆斗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河南王玺”四字。印身如覆盖斗形,斜面较宽,印材质粗。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河南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申阳。《史记·项羽 本纪》载:“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

    493 项羽 本纪
  • 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西汉,印面2.1×1.5厘米,通高0.8厘米。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一头戴牛首假面具的舞蹈艺人手舞足蹈地在表演。这种头戴假面表演的艺人在汉代称为“象人”。《汉书·礼乐志》孟康注:“象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韦昭注:“著假面者也”。象人有定员,但表演时人数可能与具体节目有关,不一定是组舞。《礼乐志》载:“治竽员五人,楚鼓员六...

    845 少府
  • 楚国铜鼻钮“连尹之鉩”鉨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楚国铜鼻钮“连尹之鉩”鉨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钮“连尹之鉩”鉨,战国·楚,印面2.1×2.3厘米,通高1.4厘米。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鉨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居民“连”一级事务之官的官鉨。“连”为居民编制,战时可编为基本军事单位,“尹”是主管某地方或某事务的官吏。“连敖”、“连尹”均为楚国的官名。《左传》载襄公十五年“屈荡为连尹”。《汉书·灌婴传》亦曾记...

    458 连尹 王武
  • 墨玉鼻钮“杜安居”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墨玉鼻钮“杜安居”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墨玉鼻钮“杜安居”印,印面1.6×1.6厘米,通高1.0厘米。此为东汉私印,墨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杜安居”三字。印文有如铸造,其篆法布局,一望而知为汉印,尤其类似东汉铜铸单面姓名私印之风格。“安”、“安居”、“安汉”、“安世”、“安成”、“安国”等是两汉时期男子取名的常用字。此印玉色黑如墨如炭,光如髹漆,惟质含石性。...

    1706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玛瑙螭纽“追琢其章”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玛瑙螭纽“追琢其章”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追琢其章”印,清雍正(乾隆为宝亲王时期),玛瑙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4厘米,长1.8厘米,通高1.3厘米,纽高0.7厘米。...

    664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青玉鼻钮“王间信鉩”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鼻钮“王间信鉩”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鼻钮“王间信鉩”,战国,印面2.0×2.0厘米,通高1.6厘米。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王间信鉩”四字。印材绿色微暗,如叶将秋之渐黄,颇为古雅。印台四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印台四面上敛成斜坡状,斜面满布阴刻 勾莲 雷纹。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窃曲纹和勾莲雷纹作装饰,此后的铜器上则基本未见...

    806 窃曲纹 阴刻 勾莲 雷纹
  • 燕国铜鼻钮“平阴都司徒”鉨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燕国铜鼻钮“平阴都司徒”鉨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钮“平阴都 司徒”鉨,战国·燕,印面2.4×2.4厘米,通高1.5厘米。鉨铜铸,方印,鼻钮,鉨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平阴都司徒”5字。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均有“平阴”地名,燕国的平阴不见记载,但燕国货币中有“平阴”铭文的布币。 鉨文“都”的写法为燕国官鉨所独有,地名称“都”也是燕鉨的一个显著特点。此鉨为战国时期燕国平阴邑负责...

    1642 平阴都 司徒
  • 碧玉交龙纽“四知书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交龙纽“四知书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四知书屋”印,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3.5厘米,长6.5厘米,通高7厘米,纽高3.4厘米。四知书屋位于避暑山庄淡泊敬诚殿之后,是召见王公大臣之所。康熙帝曾题“依清旷”匾悬于内檐,乾隆时又题“四知书屋”匾悬于外檐。关于“四知书屋”的含义,乾隆帝在其《四知书屋记》中有详尽的解释:“予之所谓四知者,盖引孔子《系辞》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之...

    567 碧玉 交龙纽 避暑山庄 孔子
  • 寿山石云龙纽“雍正宸翰”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寿山石云龙纽“雍正宸翰”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雍正宸翰”宝,清雍正,寿山石质,云龙纽,汉文篆书。面6.2厘米见方,通高7厘米,纽高4.5厘米。此宝纽雕云如流水,行龙出没云端,飘逸生动。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载:雍正元年(1736)“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苍龙教子钮图书一方,奉旨……苍龙教子钮图书镌‘雍正宸翰’。钦此。于三月十三日……红色寿山石苍龙教子钮图书一方,镌‘雍正宸翰’四字,...

    1462 宸翰 寿山石 行龙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 内务府 亲王 苍龙
  • 檀香木交龙纽“大清皇帝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檀香木交龙纽“大清皇帝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大清皇帝之宝”,清晚期,檀香木质,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5.6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4.9厘米。附系黄色绶带。黑漆木匣承之。光绪末年到宣统年间,新政与立宪成为国家政局的一大至要。清政府国家机构围绕着君主立宪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转化。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的《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此方“大清皇帝之...

    1445 皇帝之宝 交龙纽 钦定
  • 兰亭序印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兰亭序印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兰亭序印章,明,各长4.1厘米,宽3.4厘米,高6.2厘米不等。《兰亭序》篆刻组章,青田石质,印文内容取材晋王羲之《兰亭序》,逐句篆刻成套章,印面文字篆书体,或朱文,或白文,文字布局疏朗少变,篆刻追求工整,为案间雅器。“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契事也”作为首枚边款,“群贤毕至”始作为首枚印面,此后逐句连贯。各枚边款“三桥”均是托仿明代篆刻...

    1576 兰亭序 王羲之 文彭
  • 铜柱钮“首领”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柱钮“首领”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柱钮“首领”印,西夏,印面5.5×5.5厘米,通高5.3厘米。印铜铸,柱钮,印文为西夏文字体,白文,释为“首领”。印背以西夏文刻款“首领 正德二年”。西夏统治政权分两个机构:宋制职官与党项职官,西夏官印文字始终如一采用的是西夏文字。西夏官印形制特殊,方印圆角,印文基本以对称形式排列,两字者上下对应,四字者均分,六字者左右两列对分。印字结构是经过改造的篆文,...

    719 西夏 西夏文
  • 铜龟钮“安西将军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龟钮“安西将军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龟钮“安西将军章”,北朝,印面2.8×2.8厘米,通高3.7厘米。印铜铸,鎏金,龟钮,印文白文,为汉篆字体,右上起顺读。此印虽为凿刻,但印文较整齐率直,印台高厚,印钮之龟身四足撑立,龟首前伸,背甲边缘突出,为北朝官印之典型形制。安西将军,武官名,始见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或沿置,多为拥兵方镇,地位较高。北魏、北齐时秩三品,用以褒奖勋庸。...

    1257 鎏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