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说,当今中国的艺术批评存在着太多的“关系”,并且,已经成为圈内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更多的时候,酒足饭饱之后已经没有兴趣再谈论此事。其实,谈与不谈,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点,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默认”,而在这种所谓的“默认”中还反映出一种利益,那就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但必须说明的是,这种利益不在艺术的关心范围内。即使利益批评,只要有理,我们仍然应该赞同并支持。当然,大多数的利益评论文章都是违心的,无论在什么层面上,都经不起最起码的艺术标准的衡量和检验。作为艺术中人,尚存一丝正气,具有一份对艺术的诚意,那么,自己所应该做的,自然就是凭借已有的艺术素养和见解,实事求是地、准确地、一针见血地写出你心中真正的艺术批评,以此阻止利益批评成为定论,欺骗观众以及广大读者,同时,以免给广大读者造成误导。我想,一旦多一些艺术的准则,利益批评相对会少一些。
其实,我想强调的是,当今对艺术造成最大的伤害,还不在于利益批评,而在于批评界几乎没有批评,这“几乎没有批评”的含义并非只有一味地表扬,而是批评本身缺少质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艺术批评写给谁看?肯定是写给艺术家和广大读者。在很大的程度上,艺术批评家就像一个一丝不苟的质量检验员,敏感而尖锐地指出作品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方方面面的原因——尤其是,给艺术家提供对作品的参考意见,帮助艺术家充分的认识自己,尤其是认清自己所走过的路及其继续可走的路。对于观众和读者,批评家提供的是一种个人欣赏作品的认识方法、理解角度,如果有可能,批评家还能帮助观众和读者感觉那些原本模糊甚至没有感觉到的东西。起到一种更为宽广和精到的引导作用。然而在今天,有太多的艺术批评家,他们自己对许多作品同样看不懂,甚至根本没有兴趣去观看,理解力几乎和大众在一个水准上。我记得许多年前,一位艺术家在评说批评家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他说:“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如果你没有能力把一件事情表述清楚的话,至少不要把一件事情越说越糊涂。”今天回想起来,我感到其中的几分羞辱,但是,我们越来越多的批评文章似乎正将一件原本可以说清楚的事情说得越发糊涂。这就是我们眼前的现实。
我一直在想,今天的艺术批评究竟是一些怎么样的批评?是理论到理论,还是书本到书本?评论与被评论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其中,还有一些批评家,他们从学校到学校,博学强记训练有素,甚至拥有最多的是所谓理论和概念的术语,制造层出不穷的概念,玩弄术语,玩弄概念,从术语到术语,从概念到概念,再加上层层叠叠的定语,牵着观众和读者没完没了地绕圈子,最后的结果是,绕的读者晕头转向不辩南北。原本一个比较简单的概念,但经过批评家最复杂的文字描述之后,变得更为复杂。问题是,他们并不是用心、用脑、用眼去体会并感受作品,而是将理论当做眼睛,努力在作品中寻找印证。换句话说,就是用学过的理论去套作品。宽容一点说,也许他们懂得理论,但是,他们绝对不懂作品,尤其是一些当代艺术作品。
其实,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时也具有两种不同的作用,尤其是,针对的对象也完全不同。就好像一个在写艺术批评时还惦记着学过的理论的批评家,一个在需要发表自己独立见解时还惦记着别人说了什么或者怎么说的,企盼依靠他人的见解或理论支撑自己、以给自己自信的批评家,我想,是一个绝对不合格的人。原因非常简单,他连最起码的东西都不具备,无论是谁,他只是一个平庸的人。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家,或者称之为一流的批评家,永远都是在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希望让别人的观点服从于自己的观点;二流的批评家,依靠别人的观点支撑自己的观点,其实,自己的观点往往都从属于别人;三流的批评家,不仅缺少自己的观点,糟糕的是,在引用别人的观点时,连准确的位置都难以找到。
什么是理论?理论就是对事物内部客观存在的规律通过论据论证得出的一种抽象结论;艺术理论,就是对艺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内在规律进行的抽象总结。而艺术批评则是具体的,非抽象的,而且还有直接的、固定的对象,艺术作品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于艺术批评家,理论的学习便于自己快捷有效地掌握别人已经得出的结论。理论是一个掌握、消化与再生的过程。理论的运用也是一件灵活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理论有点像数学公式,艺术批评中,掌握这些公式,为的是利用它去分析和解读作品,更好的理解作品。
在艺术批评中,重要的不是“学”,而是“识”。尤其是艺术批评中,纸面上的东西不叫学问而叫显摆,真正的学问是隐藏在“识”中而不显露的。那才是批评家看家的本领,是家底、是素养也是基本功。当然,所谓的“学”里,还包括社会及生活所学,包括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艺术实践等许多因素的总和。
艺术批评来自艺术作品,应该是为艺术作品服务的,而不是艺术作品来自艺术批评、是被用来证明艺术理论的。然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因从根本上缺少对艺术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因此总是与作品还有一段相当的距离。从而养成了拒绝分析作品的习惯,甚至越过具体的分析而直接得出空洞的结论。甚至还虚情假意地制造出一些所谓的“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等乱七八糟不着边际的文字。这样的评论,颠倒了作品与评论之间的关系,不仅对读者欣赏艺术作品产生误导,对更多的批评家来说,迷失了自己真正应该追求的学术方向。
众所周知,艺术批评时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找到自己,然后做成自己。
在艺术创作中,最佳的个人状态应该是艺术家的兴趣+性格+才情,这样的组合其中有一个不适应,都会造成全局的不适应。也就是说,一个错了全局都错。因此,作为艺术批评家,最重要的是看准艺术家个人的特点及性格等,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无论是提醒还是建议,以恰当的方式帮助艺术家朝着最佳的组合方向发展,调动积极因素及内心深处的全部能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说,艺术批评对艺术家的作品在某一个阶段确实有着导向的作用,那么,对艺术家来说,在最佳的内心寻找真正适合最佳创作的作品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当今,几乎没有作品论。几乎没有人再有兴趣谈论自己如何阅读作品、如何感受、如何体会;似乎再也没有人去谈论一件作品究竟好在哪里,甚至哪个细节起到怎样的作用等等,也没有人谈论怎样的文字制造出怎样的感觉,达到怎样的效果,甚至怎样的距离……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艺术批评家责无旁贷的事情。但是在今天,却变得可有可无,一切都无所谓了……
其实,今天也有很多的艺术家一味喜欢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赞美,赞好的语言越多内心越高兴,或者说,再失据的吹捧也能受之坦然。而一旦有人对其作品提出批评,尤其是尖锐的批评,脸上变露出平日少有的阴沉,心中塞满疙瘩,重者勃然大怒,此次对批评家横眉冷对,视为永久宿敌,甚至因为纯粹的艺术批评而与批评者见于公堂的事也时有发生。弄得批评者不得不有所顾忌。当然,在批评队伍里,也有一些人专拣好听的话说,拣批评对象原意听喜欢听的话说,时间一久,失去了艺术批评的本意,失去了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创作的解剖功能,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促进作用也就无法获得凸显。
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历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面对批评,艺术家应该有宽博的胸怀,有则改进,无则加勉。由于认识理解不同,批评家的批评有时候难免出现偏颇,这时候,艺术家不仅需要大度,更需要对那些敢于直言的批评家怀有敬意。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任何批评同样如此。我们需要的是,为艺术批评开创一个宽松的环境,批评家逐渐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艺术批评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长足进展。
批评来自判断,来自一个人的判断能力。所以一个优秀的批评家首先是一个有眼有珠的读者。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具备良好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的阅读者,每每阅读新的艺术作品,自己所有的感官被打开,准确接收作品中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只有这样,才能对对阅读中获得的感觉与自身储存的感受进行有效的结合,再进行比较、分析和辨别,从中作出正确的判断。
今天,艺术批评领域缺少——甚至特别缺少批评家与作品的对话,以及与艺术家对话的作品论,能对中国当代艺术起到真正作用的是具体文本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艺术家看清自己,同时也帮助读者认清作品,我们的批评家也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究竟掌握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