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国版画要走自己的路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柚子 点击 :

版画发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甚至更古,到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金刚经》扉页画“说法图”(现藏大英博物馆),技艺已经相当成熟。至14世纪初,中国民间印制极粗糙的赌博用纸牌,由商人传入欧洲后,欧洲的版画和印刷术才发展起来。日本的版画,也是从中国传去的。但是,中国的古代版画,还只是复制国画白描的一种印刷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版画,则又是从国外引进的。

20世纪初,中国浙江的李叔同和丰子恺等人就已经开始了创作版画的实践。至30年代,中国新兴版画之父鲁迅先生更是不辞劳苦,自费编印画册,将德国珂勒惠支、比利时麦绥莱勒等版画巨匠的作品以及苏俄的版画介绍到中国,邀日本友人举办木刻讲习会,并亲自担任翻译,多次举办个人收藏的外国版画展,与许多木刻青年通信,寄送资料,逝世前11天还扶病参观中国木刻展览,鼓励和指导木刻青年的创作。中国的版画在鲁迅先生不遗余力的倡导下,虽然处境艰苦、倍受迫害,终以燎原之势,在国统区和延安革命根据地蓬勃地发展起来。此时,中国新兴版画虽然年轻,但作为一种进步的文化艺术,表现了革命和抗战,反映了时代,引起了国外艺术界的极大关注。有不少国际友人专程来重庆等地收集这个时期的版画作品,并在国外展出。

新中国成立后,从战争年代转向和平年代。中国版画的内容转为歌颂劳动和建设,情感刚健质朴,明朗欢快,优美抒情,表现语言上注意从民间剪纸、汉画像砖等民族民间艺术中吸取养料,艺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至文革时代,版画因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而得到大普及,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公式化、概念化的“红、光、亮”成为一种时尚。但仍有少数艺术精英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实践。

文革后,因文革中断的中国版画的发展轨迹,又得到了继续和延伸,由于文革版画大普及使版画创作队伍得到空前扩展,作者面更广,作品更多,形式和内容更为多样,质量也更高,形成了中国创作版画史上的第三次高峰。

改革开放后,在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不断冲击下,中国的版画向何处去?是沿着自己原先发展的道路继续前进,还是改弦易辙,顺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走?在版画作者的队伍中,形成了极大的分歧。

笔者以为,纵观世界艺术史,东西方的绘画艺术,因人种、地域、气侯条件等种种因素,差距本来就很大。比如,以人种而言,黄种人的脸部形体特征比较平,美在线条,适宜于平面和线条描绘,故东方绘画以线条和平面为主;白种人的脸部形体起伏明显,美在体积,适宜于立体和明暗描绘,故西方绘画以明暗和立体为主。东方人农业为主,多素食,故以水作画;西方人牧业为主,多肉食,故以油作画。中国产宣纸,易破,不宜反复作画,故简约、素淡,以少胜多;西方产画布,适宜反复描绘,故细腻、强烈、以丰富取胜。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皆有极大差异。

中国的版画,首先考虑的是给中国人民看,其次才是给外国人看,不应该首先考虑给外国人看,甚至只是给某些外国人看。正如西方的绘画也是首先考虑给本国人民看,其次才是给其他国家的人看,不会是首先考虑给外国人看的。所以,中国的版画要发展,应该是在吸收一切当代世界艺术养分的基础上,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走自己的路,不应该模仿西方的版画,盲目跟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走。

中国的版画家,作为一个人,生存在如今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生存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以自己的头脑和思想,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表现我们社会的长处和不足,光荣和耻辱,为我们伟大祖国更美好的明天,为美化我们人民的生活,尽一个版画家添砖加瓦的绵薄之力,是应履行的职责。

不管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如何按照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先验给定的艺术进化论的发展模式,在19世纪中叶后,开创了一条在观念上不断求新求变的现代艺术的发展之路,又如何根据黑格尔历史哲学观的推断“艺术的死亡和艺术史的终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逻辑”,“艺术只不过是人类精神进程中的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架上绘画即将终结,装置、媒体、行为等等也已步入穷途末路,艺术正在走向死亡。那只是西方的情况。我们没有理由一定要按着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程序重新走一遍,要求中国版画进行“一次深层的精神革命”,“排除政治、社会及文学等因素的影响,转向关注自身”,“疏离生活,淡化主题,更重生命体验,情感表达”,表现“人性扭曲与裂变”、“内心世界的焦虑、怀恋和苦涩”,“有意与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拉开距离”,“由民族、传统的向现代的、国际性的迈进”。使“中国版画的发展体现较强的学术性与当代性”。我们没有理由一定要跟西方的艺术一样,走“在观念上不断求新求变的现代艺术的发展之路”,也没有理由一定要与西方的艺术一起走向“艺术的死亡和艺术史的终结”。因为中国没有黑格尔,中国没有“艺术进化论”和“历史哲学观”,更没有预言艺术将走向“死亡”的哲学家。因为西方自古代艺术至19世纪中叶艺术发展的情况,和中国自古代艺术至19世纪中叶艺术发展的情况完全是两回事,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也完全是两回事。

那种认为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领先地位决定了西方艺术也处于国际艺术发展潮流领导地位,其他国家的艺术只能尾随其后,亦步亦趋地模仿或照搬的观点,是完全不懂艺术规律的殖民文化的理念。

21世纪,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并非任何东西都需要全球化。科技发展需要全球化,经济发展需要全球化,文化不可能全球化,艺术同样不可能全球化,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欣赏习惯更不可能全球化。因为文化的多元性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文化和艺术的全球化,反而不利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对全球化的简单化理解,只会起到阻碍文化和艺术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价值是什么?价值在于稀缺,价值在于独特,价值在于不可替代,价值不在趋同而在存异。艺术的价值亦如是。

相关文章

  • 专家:应尊重前辈名家对《功甫帖》的看法[图文]
    专家:应尊重前辈名家对《功甫帖》的看法[图文]

    现场放大扫描《功甫帖》原件中国文物网讯2013年9月,收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822.9万美元(约合5037万元人民币)拍得苏轼的《功甫帖》。2013年12月21日,《功甫帖》被上海博物馆3位研究员质疑为“清代双钩廓填伪本”,随后短短两个月,围绕着《功甫帖》的真伪问题,收藏界、书画鉴定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场波谲云诡《功甫帖》之争中,无论持何种观点者,绝大多数...

    157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专访刘小东:活生生的生命是怎么滚过来的[图文]
    专访刘小东:活生生的生命是怎么滚过来的[图文]

    1993年,刘小东、喻红结婚,倪军拍摄刘小东的30年影像展是从夫人喻红开始的。1984年,他们都准备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刘小东用25元钱从同学手里买了一架苏联产的小相机。他们在北戴河拍了一些照片,要么对焦不准、要么过曝、要么漏光,但对刘小东来说是强烈的记忆—那时候他已经喜欢喻红很久,搞不清两人算不算是在谈恋爱。后来他购置了一台海鸥单反,用了很多年,再后来,数码时代来临时他也抛弃了胶片...

    102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做好人  画好画——画家张英才印象[图文]
    做好人 画好画——画家张英才印象[图文]

    张英才作品画家张英才是北京人,他对北京的大杂院更是情有独钟。那年他正上初中,当时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他家大院的住户就更多了,邻居看他爱画画,就把从楼房新搬下来的一位老画家介绍给他,英才管老人叫爷爷,拜师后留的第一份作业是让他临摹介子园画谱中的山水部分。老先生见他画得好,就把印有四王的山水画册借给他临摹。这一学就是三年,老师对他说,画山水,第一步是临摹,就是以后能对景写生创作了,也还要不断临摹古...

    52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萧承白:回归自然,大气蓬勃[图文]
    萧承白:回归自然,大气蓬勃[图文]

    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对于画家而言,重要的是他对生存世界的诗意发现,在发现中捕捉灵感与诗情;对创作而言,就是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语言对诗意的发现给以表现。萧承白(萧平)正是一位善于发现,也善于表现的画家。读萧承白(萧平)的绘画作品,我看到了充满文化气息的张扬,他的绘画不是笔墨与技巧的舞台,而是对自然情绪的一种释放。在创作中,他注重传统与现代性的审美定位,在明快的作品中渗入了笔墨的人文精神,处处彰...

    167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一生为“马”——记徐朝延先生[图文]
    一生为“马”——记徐朝延先生[图文]

    徐朝延先生徐公,朝廷先生祖籍江苏徐州人,为人低调仁厚,言谈常深入浅出,喜善画马,遂遍游大江南北皆为观马而去。奔马图我与徐公相识尚有几载,常聆听左右,听其辩道,而常深有体悟,徐公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深得祖辈悉心教导,喜好丹青,自幼便可在纸上留得几分“姿色”,而这个喜好并没有因为年龄的成长而磨灭,反而愈加刻苦,徐公青年时期以临摹《介子园画传》为根,深得其理,进而有了深厚的传统...

    164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探索中国抽象艺术的当代性[图文]
    探索中国抽象艺术的当代性[图文]

    合作者:张振江一、抽象艺术的起源抽象思维是人类的天赋特征,与形象思维一样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正因如此人类对抽象符号、图案的运用,对事物进行抽象性的归纳演绎便成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人类文化史上,对抽象符号、图像的运用可谓层出不穷,从蛮荒的石器时代到文明发达的现当代社会;从非洲的原始部落到神秘的印第安玛雅文明;从西欧的地中海文明到我国的黄河文明、长江文明都有运用抽象性符号、元素的经典案...

    150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鉴宝藏宝要多点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图文]
    鉴宝藏宝要多点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图文]

    鉴宝类节目层出不穷,引发争议的也不少。本周,以“砸假”环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天下收藏》,因有专家质疑砸掉的赝品“大多是真品,且不乏珍品”陷入一场风波。经再次鉴定,参与公开展出的40件被砸瓷器确系现代仿品,没有砸错。这几年,全民收藏热,捡漏时代早已是一去不返,“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之说悄然出现。也是这几年,电...

    125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林散之之子林筱之得其父遗韵 淡泊名利醉心艺业[图文]
    林散之之子林筱之得其父遗韵 淡泊名利醉心艺业[图文]

    林筱之林筱之作林筱之,原名昌午,生于1928年10月,原籍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林山乡。时居南京中央路119号1单元301室。现居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桥北林散之故居,其父乃书画大师林散之先生。筱之三岁识字,五岁从父学画,得其教导和熏陶,经过七十余年的学习,画临黄子久、渐江、石涛诸家,书学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李北海,于乙瑛、曹全诸碑,均有涉猎,后书风颇似其父,气势平稳,书风秀逸,笔间苦藤,内含灵...

    65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年画岂能消失[图文]
    年画岂能消失[图文]

    麒麟送子图苏州桃花坞年画编者按: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逢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许多人的回忆里,年画是心中那份醇正的“年味”,不变的乡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些“墙上的风景”正离我们渐行渐远,现代住宅环境和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后继乏人等因素...

    112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人民公社运动宣传画中的艺术[图文]
    人民公社运动宣传画中的艺术[图文]

    钱大昕、杨文秀的《欢庆城市人民公社成立》(1960年)主题鲜明,以大红灯笼作为欢庆的重要表达手段,很有节庆的氛围。以“图史互证”的方式解读人民公社运动宣传画中的“红旗招展”,可以加深对此时期艺术与政治关系的认识。“红旗招展图式”与“三面红旗”的口号密切相关;而在这个口号的提炼过程中,也可以看到意识形...

    175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为啥没出现优秀的男性裸体画像?(图)
    中国为啥没出现优秀的男性裸体画像?(图)

    达芬奇《施洗者圣约翰》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的裸体比现实复杂得多。画家通过裸体造型,不仅表现出人物的胴体,而且还传达出画家本人对裸体的感觉和心境。纵观世界美术史,引人注目的男性裸体画,必然是激情与画技的完美结合。看起来,创造优秀男性裸体画的重任落到了女性画家的身上。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样的女画家并没有出现,反而男性裸体画的杰作都是出自男性画家之手。...

    62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从漫画到占领运动符号[图文]
    从漫画到占领运动符号[图文]

    “这张面具之下的不只是肉体,而是一种精神,而精神是防弹的。”——12月14日,这一别具意味的V字面具终于不再零星出现在报纸新闻的图片中,而是直接登陆央视电影频道——当晚,CCTV6完整播出了这部由美国知名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编剧的电影《V字仇杀队》。随后,片中的经典台词如“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rdq...

    82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意思与作画[图文]
    意思与作画[图文]

    薛邃人物画(局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邵琦前不久与年已八旬的老画家薛邃就文与画进行了对话。薛邃习诗、书、画六十余年,平常极少抛头露面,其个展月初在上海壹号美术馆举行,而前不久在北大举行个展的邵琦对传统文人画理论有深入研究,其作品也有理论追寻的痕迹,多以元季大家为楷式。邵琦:画要有意思,所以有表意、达意、写意……说法不一,宗旨却是一贯的,就是要有意思。画如此,诗...

    121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林风眠的风景与花鸟题材画:墨色的和声(图)
    林风眠的风景与花鸟题材画:墨色的和声(图)

    林风眠作品《猫头鹰》(1960年代),现藏于中华艺术宫李明娜说起林风眠,自然会联想他的仕女画,很多人喜欢,我也是。来到中华艺术宫,面对林风眠专馆里的作品,我会更多地流连在他的风景和鸟类作品前。一幅“江舟”,画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山水,作为校长的林风眠率师生迁徙途中,方构图,一排高山扑面而来,把水面压得很低,一叶小舟驶过窄窄的江面,雾中可见远山。用色少许,粗笔勾勒,以墨扫...

    99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图文]
    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图文]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漆画320cm×160cm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漆画艺术家乔十光——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文、图/记者金叶乔十光是中国漆画界“教父级”的艺术家,是将中国数千年的漆艺传统引入到平面绘画世界中的第一人。3月6日,“漆墨春秋——乔十光漆画艺术五十年全国巡展·广州站...

    162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