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博物馆不能置身社会现实之外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玉麟 点击 : 1300 次

环境恶化、资源匮乏、污染问题人们可以通过报刊从文字上看到,博物馆能否用展览方式告诉观众?环境恶化当然跟博物馆自身关系不大,但跟博物馆应该去做什么的关系就比较大了。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随着时代飞速的发展变化,新时代里的博物馆应如何改变自己的办馆方式,做到与时俱进?

为此,早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宋向光,他认为,今后的博物馆,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的需要密切结合,不能像过去那样在象牙塔里做研究。

“观众构成已经改变,

要更多考虑观众需求”

东方早报: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你怎么理解这个主题?

宋向光: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协发表了一篇主题文章,说了一下几个主要的变化:一个是海量信息;一个是新媒体;还有一个是环境(的恶化)。国家文物局为博物馆日也发了一个通知,说到的内容就是文化遗产、博物馆发展、博物馆免费开发、公共服务等,要求根据中国自己的博物馆的情况宣传博物馆日,以使得更多的人会主动走进博物馆。

2008年以后开始实施免费开放,所以去博物馆参观的观众的数量增加了很多。这样一来,博物馆自身的工作环境也相应发生改变,而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都是些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人才会经常去博物馆,现在老百姓都可以去了。观众群体变了,但博物馆的陈列和一些服务是不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个还不好说。现在博物馆在公共服务方面和观众服务方面可能有了一些改善,如卫生间和观众休息等地方还是有改进的,但博物馆的陈列是否有改进,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文化活动是否有改进,我个人感觉,还不是很显著。

东方早报:博物馆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比较严肃,博物馆的策展理念至今没有变化吗?如果从公众角度考虑展览,会不会让观众更好接受?

宋向光:有变化,但不是很明显。当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的展览也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关注,而他们或许会希望博物馆做这样、做那样的展览,或者把博物馆当作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并组织一些类似于宣传的展览。

这样一来,原来以专家主导展览,现在转变为政府主导。这当然未必是坏事,但是这也是当下博物馆的变化。然而,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原来是专家主导,现在是政府主导,那么观众能不能主导呢?现在还不能。展览更多元是一个好处,但是我希望能够多考虑一下公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和需求,因为无论是领导还是专家,他们面对的主要还是观众,在做展览的时候,主题、相应的教育活动或者说文化服务还是应该做给观众、做给公众。

“数字博物馆的推广

应先做试点”

东方早报:如何评价博物馆在技术方面的变革,比如更多采用数字化虚拟的手段展示?

宋向光:在博物馆内采用数字化的手段可以让展览更生动,多媒体能让展品360度全方位展示,可以打开,可以看到其内部结构,也可以弥补观众看不到的部分。这样一来,趣味性增强了,可以把更多信息放到电脑里,展示和教育的手段都丰富了。对馆外则可以通过互联网、数字博物馆等网络展示让更多人远距离了解博物馆的信息。现在的网站信息量还少一点,以后或许会有更多展览信息和展品信息,那样观众就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博物馆,博物馆的空间和领域也相应地得到拓展。这些都是好事。

东方早报:虚拟手段会不会替代真实展品的作用?

宋向光:数字化手段不太会影响文物的原真性。文物还是在那里展示,数字化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服务。博物馆一天开放约8小时,闭馆时,观众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继续利用博物馆。可能,未来博物馆的用途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以前观众要看真实的东西,将来的博物馆使用者或将更关注信息,他们会想要知道真品在哪里,想要通过网络了解展品的信息。

这样做当然也有它的问题,比如花钱太多,对博物馆原有的资源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消耗。所以,我觉得也不能一刀切地搞数字化,不能全中国什么样的博物馆都数字化。对资源多的、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反映国家、民族形象的博物馆,国家得投点钱建数字博物馆。或许也可以先在有些馆进行实验性数字博物馆项目,看看新技术能不能在博物馆用,用得怎么样,等摸索出一些经验之后再推广给其他博物馆,用成熟的技术建设性价比更高的数字博物馆。等社会发展了,大家都有这方面的需求之后,还得再增加投入,满足大家的需求。所以,这种变化还是会对博物馆产生积极影响的。

“博物馆建筑强调出奇

就会落伍得很快”

东方早报:博物馆建筑对城市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宋向光:新建的博物馆一般都希望能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能像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看起来那样特立独行。实际上,那个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那种风格,而且古根海姆博物馆本身就是现代艺术馆,强调特立独行,并与周围环境形成反差。这个设计师在其他地方设计的博物馆,虽然风格差不多,但也都会根据具体环境改建。

博物馆建筑是博物馆的标志,它要有自己的特点。从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建筑,就是研究建筑风格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对博物馆的认知,以及所反映的博物馆变化的规律。当我们探讨博物馆的社会影响时,也需要研究博物馆内部建筑空间的比例、空间的面积、空间的分配,通过这些来了解博物馆工作的变化。

东方早报:上海博物馆是否跟其城市风貌相匹配?

宋向光:它刚建好时在上海还算是非常有特点的,它的体量、风貌都体现了上海求新、求变,希望跟世界接轨的要求与需求。现在,周围高楼建起来,上海博物馆显得体量小了。上海博物馆当时求新、求现代,这可能也是它当时的一个考虑。像卢浮宫的金字塔,放那里多少年,还是很新奇,那是历史上大家比较熟悉的、成熟的比例和状态,放多少时间都不过时,符合大家审美,时髦的东西随着大家对时尚认识的变迁都会过时。博物馆建筑也有这一问题,太强调出奇、出新就会落伍得很快。

“政府补贴要跟

博物馆绩效挂钩”

东方早报:如何看待这几年博物馆的快速发展?

宋向光:这是城市化的反映。现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新兴城市,在规划时把博物馆作为基础的文化设施,每个城市确实都应该建博物馆。另外,行业类博物馆发展得很快,这是经济体制下所发生的变化。很多企业和行业发展起来后,希望能够增加企业的文化含量和底蕴,另一方面通过此提升企业形象,而且企业的产品也能通过博物馆起到一定的营销作用。

此外,民办博物馆发展很快,好多民间人士愿意把自己的收藏放进私人博物馆,他们觉得要把自己收藏的东西通过博物馆跟社会分享。现在民间很多人自己在民办博物馆里挂名。从政府管理部门而言,会希望更规范地来保护民间博物馆人士的一些利益,对民办博物馆通过登记来进行管理。这样就需要文物局审查通过,并在民政局登记过,这些才叫博物馆,现在有些没登记的自封的博物馆,以后还能不能用“博物馆”这个名称,就不知道了。如果不去登记,博物馆一旦在经营管理上出现问题,很难得到国家相应政策的保护,也很难享受到政策提供的支持和一些帮助。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的兴起是好事,这既是社会对博物馆的认识的加深,也表达了创办者希望通过博物馆促进企业的发展或体现个人的价值,并把博物馆看作是他们回报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东方早报:政府补贴博物馆是不是好方法?

宋向光:这其实是全世界博物馆的通例,也是政府对博物馆发展的管理和引导的有效手段。博物馆分几类,有些是政府资助的,有些是企业自己办的,政府办的当然要政府出钱。而给企业一定的补贴,这也算是一种管理的措施,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等经济手段来扶持或支持这些非国有的博物馆,也可以给予引导,通过补贴一定的资金来鼓励民办博物馆关注免费开放或其他面向社会的服务。政府是可以通过经济的手段引导博物馆向特定的方向发展的。目前看来,政府补贴是要跟博物馆的服务和工作效率相挂钩的,花了钱希望你作出成绩。

美国政府也补贴博物馆。但是,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在中国是不是把经营放在重要位置这另说,西方国家现在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社会主要是服务经济和文化消费。“博物”里边有很广阔的市场和需求,到博物馆能消费、吃饭,甚至能去博物馆租用场地、举办婚礼等。实际上,博物馆经营并不是说博物馆自身想变成怎样,而是体现了博物馆跟社会的互动,社会有这方面的需求,博物馆在坚持自己的本职特性的前提下满足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即使这种需求可能不是大众的,而只是某一目标市场的需求,但如此一来博物馆就会有所收入,也得以筹集工作的资源,并反过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博物馆不能总在

象牙塔里呆着”

东方早报:当下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存在什么问题?

宋向光:博物馆是永远存在问题的,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和博物馆所拥有的资源也永远是不平衡的。大家总是希望博物馆做得更好,这就需要社会上更多的支持,但是博物馆所拥有的资金永远赶不上它所需要花费的资金,因此,博物馆往往会在服务或设施上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这是深层次的问题。

东方早报: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怎样?

宋向光:趋势基本上学术界都很清楚,即博物馆的发展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的需要密切结合。这就不像过去的博物馆更多是在学问上做研究了。比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所提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博物馆应该关注的话题,如环境恶化、新媒体、海量信息等。具体来说,环境恶化、资源匮乏、污染问题人们可以通过报刊从文字上看到,但是,能否在博物馆看到,或者说博物馆能否用展览方式告诉观众?环境恶化当然跟博物馆自身关系不大,但跟博物馆应该去做什么的关系就比较大了。

博物馆应当用自己的方式来关注和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博物馆不能够总在象牙塔里呆着,置身于社会现实问题之外,博物馆必须更多关注眼前的问题,这样子会拓宽博物馆的关注面。原来博物馆在象牙塔里,现在,有些人应该走出象牙塔,有些人则应该在学术研究和老百姓之间牵线搭桥。

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应对这些变化时需要面临一些挑战。因为,有些展览还是学术性很强的,或者展览表现出来的是从政府层面考虑的问题,还是自上而下的,而我们现在需要自下而上的、从老百姓体验到的和百姓自己有迫切要求的地方入手的展览,要把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和观众的要求结合在一块儿做展览或交流。

博物馆是跟近现代社会同步发展起来的,是现代社会在文化、社会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一个非常基础的机构。只要现代社会还存在,博物馆也就会存在。

相关文章

  • 心素似简:略论薛国泰先生的书法艺术[图文]
    心素似简:略论薛国泰先生的书法艺术[图文]

    薛国泰书法在中国书法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书法艺术经历了文化生态的深刻变化与书法主流群体身份的专业化嬗变。伴随着传统文化生态的渐行渐远,直接导致了古典书法文化的式微。然而,在现代化书法运动的底层,有这么一个坚守传统文化的乡贤群体,他们的身上有着浓郁的怀古情节与传统底蕴,他们的书法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心素似简,根底里却充盈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他们延续着古典书法的生长机制,虽然在当代书坛是非主流的...

    198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画家贺成探索古代人物和仕女画[图文]
    画家贺成探索古代人物和仕女画[图文]

    贺成《贵妃醉酒》任愚颖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贺成一直在古代人物和仕女画方面做着刻苦的努力和执着的探索。他以唐诗宋词为内容,创作出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人物画作品。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贺成的古代人物和仕女画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面貌,线条酣畅,墨飞色舞,美而不媚,艳而不俗,如《唐人马球图》《剪春图》《共剪西窗》《晨曲》《晓妆》《贵妃醉酒》等等。他的老师,远在天津大学的王学仲,看了他的这些画...

    45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徐悲鸿写实主义艺术的传承与演进[图文]
    徐悲鸿写实主义艺术的传承与演进[图文]

    1951年,徐悲鸿在家中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北京王刚徐小阳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当属徐悲鸿先生无疑。徐悲鸿先生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贡献,在于他创立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写实主义绘画艺术体系,从而一改宋代以后几百年间中国画坛陈陈相因的颓靡之风。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绘画艺术领域乃至社会文化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rdqu...

    26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艺术考量:废物装置作品用行动质疑环境问题[图文]
    艺术考量:废物装置作品用行动质疑环境问题[图文]

    这件名为《山色》的大型装置在高楼林立的陆家嘴显得有些突兀,但它就是以这样的姿态直指向每个人:你为环保帮倒忙了吗?梁依云文姜锡祥摄这个星期,上海饱受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折磨,市民出门都不得不全副武装,这污染从何而来?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艺术解决不了,但却能给出最现实的艺术考量,正如不久前出现在陆家嘴的一件旧电脑制作的装置作品就向人们发问:废旧电脑去哪儿了?它们是否也成了“环境杀手&r...

    80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图文]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图文]

    德国艺术家里希特作品一关于记忆模糊的影像与真实的现实—里希特和它的相片画德国艺术家里希特(GerhardRichter)在当代艺术界享有巨大声誉。当20世纪70年代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绘画濒临死亡时,他为绘画指出了新的出路。相片和相片画是里希特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利用相片做画并不新鲜,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曾借助相片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尤其是肖像画家。对于很多人而言,相片是记忆的...

    33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吴洋:无关乎主张和权力的女性艺术创作[图文]
    吴洋:无关乎主张和权力的女性艺术创作[图文]

    吴洋吴洋十年来艺术创作的主题是石头,是什么让她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呢?在吴洋看来,画石头也是在画心,在她的创作中有很强的的视觉冲击力,这也和她的女性特质有着某种联系。“心裹霓裳•石沁花”吴洋个展将于2013年9月7日15:00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这是吴洋近10年来艺术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余丁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青年批评家康...

    45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栗宪庭: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图文]
    栗宪庭: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图文]

    栗宪庭近影2012年6月21日,西安初夏明媚的午后,曲江一处古雅的院落,水声鸟鸣中,在挂满嫣红梅李的果树下,栗宪庭侃侃而谈,态度是那样率真、谦和,话题围绕中国当代艺术,又超越中国当代艺术本身……栗宪庭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他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变化,开创性地策划了诸多重量级的代表着重要艺术潮流和走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对中国现代艺...

    187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人体彩绘滥觞说[图文]
    刘玉来:人体彩绘滥觞说[图文]

    近几年在人体上绘画的形式从西方流传到国内。这里我们用了“形式”一词。之所以称之为人体作画形式而未称之人体绘画艺术,是因为时至今日真正能够称得上人体绘画艺术的尚少而又少,绝大多数属于滥竽充数而已!原因很简单,就是搞人体绘画的人并未理解什么叫人体彩绘。他们单纯的认为与在纸上作画无异。那么,这样将人体与纸混而为一的认识,无疑,他并没有认识到人体彩绘的特点。可以说他尚处于不明白自...

    32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禅境,穿越书写的极限——张德林的书法艺术[图文]
    禅境,穿越书写的极限——张德林的书法艺术[图文]

    张德林书法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我认为中国当代的书家总是习惯于偏安一隅,或者总是习惯于以某一家的书体来为自己的书写作辩护,甚至一直驻守在某一家书体的铁屋子中,将某一家形成的点横撇捺当成杀手锏来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实际上,这种偏安一隅的做法,不仅没有在最根本性的角度捍卫某一家书体的独特艺术品格,而且正是由此既丢掉了某一书派的独特性,又丧失了书法艺术特有的自由品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张德林的书写却给...

    46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韩宁宁楷书:恢宏清丽 潇洒纵横[图文]
    韩宁宁楷书:恢宏清丽 潇洒纵横[图文]

    韩宁宁在澳门濠江中学授课在我国数千年的书法史上,书法家可谓数不胜数,宛若群星灿烂。而在历代众多书法家中,女书法家也占有一席之地。如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就是我国有最早记录的女书法家。她博学多才,通音律、工书法。女书法家中最著名的倒要数东晋卫夫人,她以书法蒙学《笔阵图》传名于世。一代女皇武则天在书法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宋代有朱淑真、李清照同为书坛高手;元代赵孟俯之妻管夫人工书善画,明代董其昌对其...

    132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张复兴在一亩三分地里觅家园[图文]
    张复兴在一亩三分地里觅家园[图文]

    张复兴7月25日,“守望家山——张复兴国画作品展”在北京经典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张复兴个人画作32幅。当日,张复兴在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表示,他所创作的山水画是生活与心中酝酿的意境所结合而成的,描绘的就是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天地。京华时报记者杨菁本版图片均由经典美术馆提供■人物小传·张复兴1946年出生,系文化部中国画学会...

    20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导演田沁鑫:我的灵魂是个种菜浇水的和尚[图文]
    导演田沁鑫:我的灵魂是个种菜浇水的和尚[图文]

    1992年,田沁鑫在韩国首尔。□专题撰文信息时报记者谢奕娟当刘晓庆领衔的话剧《风华绝代》激发的余响还未消,话剧《青蛇》又刷新了人们对女导演田沁鑫的印象,而广州观众从6月27日~30日也有机会在友谊剧院欣赏到田沁鑫执导的《青蛇》。对于田沁鑫而言,不论是颠覆改编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是早年让她拿奖拿到手软的《生死场》,这位满腹经纶的女导演总能带给人们一波接一波的惊喜和感动。生活中的田沁...

    184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30年代女画家关紫兰:国难时期作品毫无苦难情愁[图文]
    30年代女画家关紫兰:国难时期作品毫无苦难情愁[图文]

    2007年1月的某一天,上海寒风凛冽,气温降到了冰点以下。南京路上的王开照相馆里,一根自来水管悄然冻裂,冰冷的水从裂隙处淌出,地下室一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纸箱也有点被浸湿。这纸箱里装的,全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列于该照相馆橱窗内的精致老照片。洇湿的老照片被小心翼翼地取出,晾晒,烘干。有一张照片上是位年轻女子,长得很美。清秀的瓜子脸,楚楚动人的大眼睛,削肩微垂,气质典雅高贵,一副大家闺秀的摸样。...

    108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曹恩祥:六法当从传写入[图文]
    曹恩祥:六法当从传写入[图文]

    曹恩祥“六法”当从“传写”入曹恩祥的学艺历程中多有名师指点,又是娄东画派的传人。或许正因如此,谈起对书画一道的发展现状,他的观点也始终中正平和,但在包容中也不乏忧虑:“人贵立品,画贵立气。人的品质对画的气质是有影响的。现在我也去看一些画展,常常是满怀希望而去,灰心失落地回来,画的基础不牢、品格不高、缺乏正气…&helli...

    114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邵大箴:略谈20世纪中国画的主要走向[图文]
    邵大箴:略谈20世纪中国画的主要走向[图文]

    邵大箴20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和西方世界有密切的联系,西画的引进,给中国原有的绘画带来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新东西,也给中国画家们带来了困惑。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的艺术家坚持继承文人画传统并致力于在新时代将其发扬光大。另外一些艺术家如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观点代表了那个时期主张革新中国艺术、重振中国艺术雄风一派人的意见。这样,20世纪的中国画便在中西融合的大背景下沿着两条路线—...

    59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