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名家解读莫言演讲:有庄子般智慧 故事有宗教寓意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海马 点击 :

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张中江)中国作家莫言8日凌晨发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引发外界热议。《莫言评传》作者叶开认为,莫言以一个小说家而不是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话题紧紧地拴在了故事上,有“庄子般的智慧”。

内容亮点:苦难、人性、爱、理解与宽容

在这篇名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中,莫言首先谈到了自己去世的母亲,介绍了自己如何走上文学之路,并全面回顾解释了自己几部主要作品的创作。最后他以3个小故事结尾,呼应了“讲故事”的主题。

莫言的演讲结束后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多位作家、评论家对此发表看法。随莫言同往瑞典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元勇认为,这篇演讲既是莫言文学生涯、渊源的总结,也是对各种问题和质疑的回答。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则表示,莫言演讲中有对生命的大关怀,有对写作的大关怀,保持了莫言的个性。

著名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莫言评传》的作者叶开熬夜收看了莫言演讲实况,并迅速通过网络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在他看来,苦难、人性、爱、理解与宽容,是莫言演讲的关键词。

叶开准确地猜到,莫言会在演讲中提到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是莫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的形象曾完整地出现在《丰乳肥臀》中。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叶开表示,莫言的母亲是中国民族苦难历史的亲历者,也是艰辛的象征。她一辈子默默地活着,坚韧、正直、自尊、与人为善,受过很多伤害,但从来不有意地伤害别人。而且她还是基督徒,一辈子默默向善,心灵安宁。

正在山东出差的著名评论家白烨也通过电话了解了莫言演讲的内容。白烨表示,莫言对于童年和母亲的回忆令人印象深刻,表现了他的平民意识和乡土情怀。整个演讲从很个人化的角度,讲到了他自己的成长和文学经验,对人们理解莫言、以及理解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都非常有意义。

演讲风格:诚实睿智“作家又不是思想家”

谈到这篇演讲的风格,叶开表示,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莫言以一个小说家而不是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话题紧紧地拴在了故事上。“莫言的演讲有一贯性,他的大多数演讲主题都跟饥饿、孤独、母亲和故乡有关。从这个演讲来看,莫言保有自己一贯的诚实和睿智。”

网络上对莫言演讲的评价则有些分歧。支持者赞其“情真意切”,反方则表示,在诺奖这样一个舞台上,莫言的演讲内容显得肤浅缺乏深度,有些“小儿科”、“像中学生作文”。

对于这样的声音,叶开认为,把莫言演讲说成“小儿科”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表扬。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曾讽刺过一些自以为是的“大儿科”,正好可以作为回答。

白烨则表示,演讲“小儿科”的说法,肯定是有问题的,说这话的人应该是没有读懂。在他看来,莫言的这篇演讲很个性,也很智慧。他的智慧在于,特别强调童年记忆、乡土亲情对他的滋养,其实这就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文学要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之根、民族之根、历史之根和社会之根。莫言把这个表达得很充分、很突出,这就够了。好多东西可以从这个基础生发出来。比如可以理解为,莫言以个人经验,诠释了什么叫做“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对于“缺乏思想”的质疑,白烨说,“作家又不是思想家或者哲学家,要从作家自己的角度和身份出发”。

谈故事寓意:暗含回应质疑之意

莫言最后讲的3个小故事寓意深远,网络上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

在叶开看来,这是莫言对质疑者的回应,其中有“庄子般的智慧”。在他看来,第一个“装哭”的故事,实际上关乎多元与宽容。第二个“顶撞老长官”的故事则是在说,过分的自尊也是一种对他人的伤害。最后一个故事带有宗教寓意,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个宽容的、活性的社会,是能容忍差异的,极端主义者通常是暴力的同谋。

据白烨的解读,最后的几个故事,可能暗含有回应质疑的意思,但恐怕不是莫言最主要想表达的。而且莫言始终是个有争议的作家,获奖前是,获奖后也是,不可能通过一篇演讲词解决所有的质疑。

莫言与拉美文学渊源

诺奖评委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曾被译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对此,有多位文学界人士曾表示,此处的“魔幻现实主义”不如译为“幻觉现实主义”。

当天的演讲中,莫言也提到了自己与拉美文学之间的渊源。他如此说道:“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

莫言同时也提到,生长于蒲松龄故乡的自己,在“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里,曾听家乡人讲过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和逸闻趣事。这些后来都成了自己的写作素材。

对于这种创作上的借鉴和影响,叶开认为,福克纳和马尔克斯是莫言文学创作的启蒙者、领路人。福克纳的作品让莫言明白,村庄中一切貌似微不足道的事物都是有价值的、有尊严的、美好的。这打破了束缚着莫言创作的早期僵化文艺思想,释放了他的创造力。马尔克斯的高超创作艺术,让莫言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而蒲松龄的讲故事艺术让莫言得以摆脱这两位大师的约束而找到了自己的叙事勇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白烨则认为,以前人们曾认为莫言受拉美文学影响非常大。他本人通过这次演讲告诉大家:拉美文学对自己确实有影响,但影响更大的还是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和文学资源。

相关文章

  • 抽象水墨的可能性[图文]
    抽象水墨的可能性[图文]

    图片资料千百年来,水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渗透在中国传统经典艺术的各个方面。犹如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一样,笔墨书写几乎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即便在计算机逐渐取代书写的现代化变迁中,笔墨渐渐淡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然而笔墨依然是中国艺术家们汲取养分,立足传统的根本源头。在当代艺术空前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及东方美学经典的继承、挖掘与创新始终是中国当...

    80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摄影随笔:什么是纯摄影[图文]
    摄影随笔:什么是纯摄影[图文]

    一直觉得,广告口号对相机厂商来说实在很重要,提升了形象和品味,制造出优越的感觉,自然就会吸引到人们口里反覆念着对白,然后手里拿出钞票付款,毕竟在这个年代,这些感觉比起规格和数据更受大众欢迎。印象中对上一个成功的口号应该是Olympus的“心态决定境界”,而近期大概就是Nikon的“PurePhotography”。那什么是纯摄影呢?可能Nikon的...

    107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冯骥才:文艺工作者不能陷在市场里[图文]
    冯骥才:文艺工作者不能陷在市场里[图文]

    冯骥才72岁,“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全国政协常委。2004年成立“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新京报: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引起了很大关注。冯骥才:我觉得如果把这个文艺座谈会放在当代文艺发展史上来看,它带有里程碑的性质,因为它是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一个全新的文化、社会背景下,谈论文艺最根本的问题。新京报:在你看来,这次座谈会为...

    187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雕塑:凝固的快乐与哀愁[图文]
    雕塑:凝固的快乐与哀愁[图文]

    何健君作品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是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停留在城市。”城市的美好在于它富含了文艺的因子,而雕塑“取体赋形”,在三维空间中凝聚生命的永恒。文、图记者郭晓昊、林琳“我把抽象的感情以具象的形式传递给大众,与平面的书画不同,立体的雕塑可供全方位欣赏,你可以用手触摸感受它的肌理效果。”...

    132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马欣乐:艺术家要怀有文化自信[图文]
    马欣乐:艺术家要怀有文化自信[图文]

    1999年冬,受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之邀为其所绘《驰骋风雪图》在2014首届大型国际精品书画展上,一幅《龙马精神万世不摧》的作品以其娴熟的笔墨技艺,鲜明的艺术风格吸引了现场的观众频频驻足。这幅精彩之作出自于当代著名画家和书画鉴赏家、美籍华人马欣乐之手。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功底的中青年国画艺术家,马欣乐曾师从黄胄、刘文西等多位绘画大家,作品从形式上到内涵,不仅传承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而且具有鲜明的时...

    104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悼念——史春坡[图文]
    悼念——史春坡[图文]

    史春坡近影今天是我先生史春坡的祭日。清早起来在他的像前摆上鲜花,望着那深邃的目光,和蔼可亲的微笑,泪水追逐着悲伤涌出。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此诗,以悼念故去的亲人。苦辣。一路走来既有叹息又有幸福:这一声叹息包含的不仅仅是艰辛和磨难,更有对你的缅怀和思念。这幸福包含着朋友的帮助和安慰,更有我们那共同拥有过的回忆。曾经的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我只能将它深埋心底……千言万...

    81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大众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图文]
    大众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图文]

    傅中望收藏洗晒装置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单一的形态模式。以往,我们普通大众对艺术品的认识都止于绘画、工艺品,认为美的和技艺精湛的才是艺术,大众熟悉和习惯的是唯美、具象写实的艺术风格,追求的也是审“美”体验和视觉享受。我相信这是每一个走进美术馆的老百姓的观展期待。魏光庆梅兰竹菊水墨装置然而现在,艺术已经不再仅仅是“美”的享受和创造,有一部分艺术...

    148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与西方人体艺术的区别[图文]
    中国与西方人体艺术的区别[图文]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中国人对于人体艺术的态度,既没有古希腊时期人神合一的理想化精神追求,也没有文艺复兴时期强调性感与美感统一、美化人的自然属性的精神境界。中国激进美术把神韵气势、意境作为艺术的最高规范,追求“心性”实现。西方人体艺术中的维纳斯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于西方千姿百态的人体艺术,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体艺术表达方式。中西方...

    116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黑成义:书法作品应易于辨识[图文]
    黑成义:书法作品应易于辨识[图文]

    近年来,一些求生、求拙、尚奇、尚怪的书法作品开始出现在各种展览之中,这类夸张变形的书法不仅让人难以辨识,更令书法的造型美、章法美、意境美统统不复存在,仅仅给人留下了满纸的“病态”。对于这种现象,津城书法家黑成义认为,书法家可以在创作中展示个性,但前提必须是写出来的字能让老百姓看得懂,既易于辨认又带有美感的书法才是好作品。好看又好认才是好书法作品广受书法界人士好评的黑成...

    119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图文]
    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图文]

    关山月(2012-2000)对于今天年长一些的国人来说,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原因在于1959年,他与傅抱石一起创作了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字是毛泽东题的。国画家作画而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辞的,印象中似乎就只有这一幅。其实这幅画,由于近乎于集体制作:构思是与周恩来、陈毅、郭沫若等中央首长们共同完成,作画由两人相互迁就,各自的长处亦未能充分发挥,所以两人均不太满意。但尽管如...

    82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图文]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图文]

    吴冠中作品美与漂亮我曾在山西见过一件不大的木雕佛像,半躺着,姿态生动,结构严谨,节奏感强,设色华丽而沉着,实在美极了!我无能考证这是那一朝的作品,当然是件相当古老的文物,拿到眼前细看,满身都是虫蛀的小孔,肉麻可怕。我说这件作品美,但不漂亮。没有必要咬文嚼字来区别美与漂亮,但美与漂亮在造型艺术领域里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漂亮一般是缘于渲染得细腻、柔和、光挺,或质地材料的贵重如金银、珠宝、翡翠...

    191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王春辰:困境中的威尼斯中国馆策展人[图文]
    王春辰:困境中的威尼斯中国馆策展人[图文]

    很难给王春辰贴上一个确切的标签,在成为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之前,他在学校当老师、写文章、翻译书,也策划过学术性的展览,但似乎不是热门人物。但当“变位”为主题的中国馆由王春辰担任策展人后,对他率领出征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队”就已经议论声四起了。王春辰现在的身份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多年在学院氛围中的浸泡令他身上学者的气质远盖过了...

    59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冷军:超写实油画的“手艺人”[图文]
    冷军:超写实油画的“手艺人”[图文]

    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冷军的激情不像他在画面中所表现的那样内敛。油画的“质感”和少女肤色中的“光彩”让自谦为的“手艺人”的冷军尤为兴奋,他说跟所有的画种都不一样,油画堪称画中之王!冷军在现场写生冷军认为油画的表现力是其它画种无法比拟的,其珐琅彩般的质地甚至是可以“挖下来”一块做“宝石&rdq...

    104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邵大箴谈胡永凯:学院情结与自由创造精神[图文]
    邵大箴谈胡永凯:学院情结与自由创造精神[图文]

    胡永凯胡永凯君是一位受过系统艺术训练,带有学院情结,但又有自由创造精神的画家。学院训练与自由创造精神本来并不相悖,但是不少在学院受过教育的人,只学到了造型的规矩和法则,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终不能独步行走,更不用说自成局面了。我说胡永凯有学院情结,主要是指他尊重造型规律与原理,珍惜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巧,但又不为之所束缚。走出校门之后,他善于结合工作实践,深入领会艺术奥秘,寻找适合发挥自己...

    177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荒木经惟:不是情色摄影那么简单[图文]
    荒木经惟:不是情色摄影那么简单[图文]

    《感伤之旅》中的经典作品,阳子侧卧在小船上。新婚之旅中的阳子。荒木经惟是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日本摄影家之一,他凭借“私摄影”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因所拍摄的内容、情色的拍摄方式及他的特立独行,在日本乃至世界一直颇受争议。4月7日~6月9日,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荒木经惟原作个展“荒木经惟:感伤之旅/堕乐园1971-2012”,展出《感伤之旅》、《冬...

    74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