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刘骁纯:建立当代品评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凯儿 点击 :

当代品评,是美术界亟待建设的学术工程,李松涛、郎绍君等人都为此作过呼吁。

时下美术界绝大多数热门话题,诸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性与世界性、语言与灵魂、破坏与建设、自律与他律、内容与形式、理性与表现、艺术与商品……几乎全都不能直接说明艺术的高下,而艺术却又始终是以高下为轴心之一展开的。

理论不能不理会高下,但理论在高下面前又往往语塞而显得束手无策。谢赫提出“六法”,以“气韵生动”见长者为最上,但气韵生动的普及作品又何止成千上万。依“六法”他将顾皑之列为三品,却受到不明曲高和寡之讥。“和寡”之说看似有理,但它同时受到和寡而曲低与和众而曲高两个方面的事例的挑战。贝尔用尽了智慧的大脑,从古今最成功的作品中抽出其内在根源,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断,但这依然无法排除低俗的意味和低俗的形式。理论在这里最准确的表述只剩下了非理论的、极不准确的词汇:优、劣,高、下,天下第一,艺术末流……

理论的困境正说明了品评的特征:它不是逻辑力的考验而是鉴赏力的考验,而鉴赏的本质是无言的,即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妙在不言中”。人们总要为自己的品鉴判断讲出种种理由,这便是品鉴理论或批评标准,但如果缺乏鉴赏力的人反过来根据这套理论进行品鉴,又常常指鹿为马。事实上,理论家未必都是鉴赏家,甚至多数不是鉴赏家,理论巨人康德、黑格尔对某些具体作品的见解成了后人调侃的资料,正说明理论家和鉴赏家是两种人才。只有品鉴家才能真正称为艺术的内行。

没有永恒不变的品评尺度,每一代人都要对历代作品重评优劣,这在观念变革期尤甚。但变中有常,万中有一。急剧变革必然伴随着标准更换,剧烈更换又往往伴随着价值紊乱。新与旧的争论越是激烈,便越是容易使作品水平或因符合某种主张而被成倍乃至数十倍地放大,或因不合某种主张而被成倍乃至数十倍地缩小,相伴的现象则是游离于争论之外的艺术现象被忽视。本世纪中国美术的变革又与中西方文化交流交错在一起,而文化交流中任何一方对对方艺术的品鉴力都有一个由通俗浅近而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国门猛然打开时,通俗作品借助金钱的巨大力量在国际市场上身价百倍,深层的中国艺术却不大容易进入国际交流,便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这一切都不是抛弃标准、废弃权威的理由,恰恰相反,它使建立中国自己独立的当代品评系统显得更为迫切。

或许是由于理论家成功较速而品鉴家的品质需要经过更长一些的历史检验,到目前为止,对二十世纪中国美术进行系统品鉴的专门著述尚属空白,一切优劣问题几乎全是在收藏、入展、评奖、出版、销售、名人扬抑、大众反馈,史论著述的字里行间等等因素的互动中,在半自觉状态下实现的。品鉴要进入更高的学术层面,必须再加入一个重要的互动因素:产生不同学派的品鉴专门家,建立不同学派的品鉴学,完成不同学派的品第分类著述。

中国艺术历来讲“品”。品味、品玩、品第、品格、品藻、品流、品级、品鉴等等。“文人画”正是在千百年品来品去中被推向了极境。在比较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说:西方美术理论是在无穷追问“艺术是什么”为动力而建立起来的庞大系统,而中国美术理论则是在反复体察“优劣是什么”为动方而建立起来的庞大系统。因此西方转型期理论家喜欢批评前人未解艺术本质的倾向,中国转型期的理论家喜欢批评前人俗见或“行家”之见的倾向。甚至西方独立绘画向展览空间发展,而中国的独立绘画向卷轴和册页发展,也与此不无关系。不是中国的理论不系统,而是中国的系统与西方不同。

中国的“画品”著述之多为世所仅见。仅余安澜先生编纂的《画品丛书》就收入了从六朝至元代的十三部。中国画论的草创时期,正是魏晋士族阶层对人物的气质、品格、风貌的品藻之风大盛之时,移至文艺,书品、诗品、画品随之而兴。现知最早的画论著作,晋人顾皑之的《画论》,其主要内容便是对19件作品的品评。现存最早的画论著作,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更是一部画品专著,书中依“六法”论对三国以降27人按六个等级分品,开了品级之先河。唐人张彦远提出了五级分品,自然、神、妙、精、谨细,同代人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则分逸、神、妙、能四品,品评规范由此逐渐确立。其后著述,史、论、技、品、录各有侧重,但大都不离品评。中国品评传统实有更新重振之必要,它将发挥一般史论著述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品评离不开争鸣,当代品评尤其离不开争鸣。只有在对具体人甚至具体作品的学派分歧中,当代品评才能建立和发展。当代品评一旦也成了热门话题,中国的美术批评便会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相关文章

  •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图文]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图文]

    德国艺术家里希特作品一关于记忆模糊的影像与真实的现实—里希特和它的相片画德国艺术家里希特(GerhardRichter)在当代艺术界享有巨大声誉。当20世纪70年代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绘画濒临死亡时,他为绘画指出了新的出路。相片和相片画是里希特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利用相片做画并不新鲜,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曾借助相片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尤其是肖像画家。对于很多人而言,相片是记忆的...

    33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赵半狄:我不属于任何圈子 不想有归属感[图文]
    赵半狄:我不属于任何圈子 不想有归属感[图文]

    赵半狄与赵半狄[微博]此前掀起的任何一场话题风暴产生的“负效应”相同,由他执导的电影《让熊猫飞》虽然6月1日才公映,但来自网络的口诛笔伐已不绝于耳。当网络红人的脱衣露点淹没“熊猫时装秀”使之成为闹剧、在主流媒体刊登广告抵制《功夫熊猫》被斥炒作,赵半狄还在特立独行。他不解的是:“当今社会,大家对强势集团的宣传、广告、公关行为早已笑纳,对...

    197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浅谈徐公朝廷先生画马[图文]
    浅谈徐公朝廷先生画马[图文]

    奔马图我曾经为徐公朝廷先生写过一篇名为《一生为“马”》的文章,记得那时的主要侧重点是徐公的学画背景及简单的艺术描述,对于徐公来说确实不足以阐释清楚整条艺术脉络,或者讲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能遇到“读懂”他艺术的人也可算的上是他的知音吧。上面讲的话似乎我在卖什么“关子,其实不然,如果读懂一个艺术家,你必须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生活,徐公...

    133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土著艺术家不想让西方来规定艺术的好与坏[图文]
    土著艺术家不想让西方来规定艺术的好与坏[图文]

    盖里·李作品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正在红专厂E9艺术馆展出的《一半一半》展览有个长而佶屈聱牙的副标题——三位探索土著文化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家的展览。当我们看到“土著文化”这个词时,往往会预设看到一些符号化的原始风情——展馆门外燃烧着的带来“澳大利亚味道&rd...

    177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汪建伟:不确定性是最吸引人的[图文]
    汪建伟:不确定性是最吸引人的[图文]

    对我来说,首先是如何理解“跨界”?跨界的理由?它应该是在一种知识整合的背景下展开的,比如,我在1990年代的时候,开始怀疑使用某种单一的知识系统所产生的可能性?以及它的极限?我开始尝试去了解我所不熟悉的知识,以及其他被我们惯常排斥在艺术认知以外的世界。然后我发觉,如果艺术只是人类全部知识的其中之一,那为什么不可以反过来想:我们可不可以用人类全部的知识来做艺术,或者是来思考艺...

    183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春展缀言[图文]
    春展缀言[图文]

    中国传统审美擅长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中国山水画亦如是。回首宋元绘画,细赏南北宗墨迹丹痕。无一隅不在显示出中国人观照自然,解读自然的独特方式。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对研索翰墨者起到了良好的蒙养。“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风物与人同。”寂同山水林木,静对日月晨昏,携伴渔樵耕读,思接万物千载。宋人已成熟的将客观事物不依主观的描绘...

    179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治史罕人 书画大家
    治史罕人 书画大家

    编者按:王伯敏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他撰写6部美术专史,有的编著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多部著作被国外学者翻释,出版外文版本,他出史入画,也成就不凡。2013年11月29日,王伯敏在杭州逝世。为怀念这位一代美术史论大家,此文从一个美术史论后学的角度,深入阐述了王伯敏的学术、艺术人生。1991年,我考到浙江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读大学时,王伯敏先生是美术史论系...

    160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自在飞花——魏葵水墨人物、花卉、草虫雅集之《瓶花卷》作品赏析[图文]
    自在飞花——魏葵水墨人物、花卉、草虫雅集之《瓶花卷》作品赏析[图文]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这首诗写的是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山涧深谷寂寂无人,芙蓉花自开自落,一派天然状态,没有孤独惆怅的意味,只有一片寂静的空灵。花的开落,总易摇荡人的思绪。"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寂静飞花的意象,在禅性的诗情中,独不见应赋的感伤。所谓"一尘一色总是一佛",花开是佛,花落也是佛!只要心头清净,就无须感怀摇落花影。友人说:你这画朦胧中有惊喜!一语道破我内心一片...

    108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批评要讲学术良心[图文]
    艺术批评要讲学术良心[图文]

    尹吉男尹吉男艺术史学者,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被誉为“敏感而又冷静的当代艺术评论家”。其学术研究一方面立足于现当代,一方面努力通过各种新鲜视角打通当代与古代的关联。开放的艺术世界曾看过尹吉男写的一篇文章,里面这样说:“我喜欢开放世界,不喜欢封闭世界,在生活中同样如此。”他举了外出旅行的例子,他说自己不喜欢导游,觉得解...

    138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丁方:大师杰作引我们重返正途[图文]
    丁方:大师杰作引我们重返正途[图文]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圣地国家博物馆(微博)与意大利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作品展,是近年来少有的高水平展览,体现了我国学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众所周知,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之一,群星灿烂、大师辈出,该展陈列的大师作品,题材多为肖像,无论在整体构思方面还是其技巧方面,都体现了强烈的文艺复兴美学特征。肖像是当代社会中最为滥觞的视觉形象,如果说我们对人体尚不熟稔的话,那么对于脸...

    93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杨秋宝:勿把连环画当作榨油机[图文]
    杨秋宝:勿把连环画当作榨油机[图文]

    杨秋宝在创作他的《红楼梦》扇面。表现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形式多种多样,除戏剧影视剧之外,刘旦宅绘制的经典《红楼梦》插图中的黛玉葬花依然深入人心。今年9月,画连环画出身的画家杨秋宝绘制的120幅扇面《红楼梦》即将完工,扇面上的每一幅画面都用来表现小说《红楼梦》一个章节,反面则用蝇头小楷书写了这个章节的概要,这些扇面完工后将分别在苏州和上海展出。杨秋宝告诉早报记者,这项进行了近两年的绘画工程,差...

    8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马家辉张家瑜夫妇:时间形成轨道 我们按轨道运行[图文]
    马家辉张家瑜夫妇:时间形成轨道 我们按轨道运行[图文]

    她生于美丽的台湾花莲,他则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仔;她沉静内敛不喜说话,他却热爱滔滔不绝;她的文字冷静克制,他的文风幽默刻薄。不过,她和他,都喜欢张爱玲。温婉的张家瑜本名林美枝,文如其人,散文写得淡雅清丽,但大陆读者对她并不熟悉。人们感兴趣的或许是她的另一个身份,马家辉的太太。马家辉在大陆有着众多粉丝,但梁文道的评价是,张家瑜写得比马家辉好,尽管夫妻俩都分别表明态度:“风格不同,难以判断。...

    190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谈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美学视角[图文]
    谈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美学视角[图文]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6日自杀身亡。据日本媒体报道,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一篇小说被发现,小说题为《美!》(或译《美丽!》),创作于1927年(详细报道请见《东方早报》2月19日B2版)。这使得川端康成及其始终追求的“美”或“日本美&rdq...

    105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大数据能否带给电影新机遇?业内称扼杀艺术家才华[图文]
    大数据能否带给电影新机遇?业内称扼杀艺术家才华[图文]

    漫画/李嘉记者周南焱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源于互联网领域的“大数据”概念今年以来在影视行业迅速升温。特别是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运用大数据投拍的电视剧《纸牌屋》大获市场成功,更是让全球影视界对大数据的运用刮目相看。这个海外成功的案例,对中国各大视频网站以及电影创作本身,甚至传统院线发行是个刺激。在刚刚过去的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72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印象派画家莫奈:水的拉斐尔[图文]
    印象派画家莫奈:水的拉斐尔[图文]

    莫奈作品《蓝睡莲》兰草■|对我影响最大的艺术品|在一本画册里,我浏览着欧洲名画,其中《蓝睡莲》的蓝色调和斑驳的画面,瞬间让我心动了。它不是轰轰烈烈式的感动,而是悄无生息地激起了潜在我生命里的情怀。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热爱生命的方式,《蓝睡莲》给了我一个答案,那就是追求、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如名画呈现出来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蓝睡莲》是印象主义绘画大师克劳德·莫奈晚年创...

    122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