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博物馆展览复制品究竟可不可行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果儿 点击 :

对于参观者而言,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自然是怀抱着要“一睹真容”的愿望,但其实看到的却未必全都是真迹。无论是公立博物馆还是地方的小馆,或多或少都会有“复制品”的身影。有时候展览方会在复制品旁边有所注明,而有时也会“瞒天过海”。博物馆展示复制品,其利弊该如何评价、权衡?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原因?就这些问题,本期“品味”邀请业内专家展开了讨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宋向光——博物馆用复制品权威性丧失殆尽

上世纪80年代乃至之前,国内博物馆的硬件条件普遍比较差,包括温度、湿度、光线的调控,以及安保、监控、展柜的水平都不高。于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展示过程中比较多的地使用了复制品。那时博物馆的基本定位就是保护文物,做的很多事情也都是从这个出发点去考虑。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博物馆硬件水平已经普遍提升,公众和学界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也有了转变,认识到博物馆不止是一个保护文物的地方,它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教育功能。

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学生在博物馆、美术馆里上历史课、艺术课,对他们而言,展品的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是从观察物件开始的,参观者所获得的事实性信息,以及以此为基础推演出的知识,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学习能力,都是以真实物件为基础。展品的真实性是基本前提和起点,也是课堂教学与博物馆教学的重大区别。我们很多博物馆使用复制品,甚至使用复制品时不做任何标明,其实是在自毁博物馆教育的基础,自毁博物馆与学习者的信任关系,因为这样操作,博物馆的权威性会丧失殆尽,同时也会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产生一种不良的印象:我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都是假的,那我干嘛要对这件事情认真呢?

现在的复制技术日新月异,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但在很多时候,复制品和真品之间仍有天壤之别。比如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有很多高仿真的复制品,但无论它们多么“乱真”,面对它,同站在卢浮宫面对真正的《蒙娜丽莎》相比,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以及被触发的灵感都是大不相同的。

我呼吁博物馆应该更多地使用真实的展品——而非复制品进行展示。当然,在博物馆、美术馆的通史性展览中,为了通史体系的完整,制作一些复制品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博物馆、美术馆里有真品存在,我觉得还是应该尽量展示出来给大家看。若确实因为各种原因拿不出来,也不应用复制品进行替代,因为这是违背博物馆伦理的。也许我们可以采取其他的办法——比如出版物、宣传画,或者一些数字技术进行呈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确需使用复制品时定要清楚注明

从原则上说,我不赞成博物馆展出复制品,理由很简单:博物馆的宗旨就是展示真实的东西。但在实际情况中,有时候博物馆又不得不展出复制品。

比如说,一些通史性展览中的某件器物,对于表现当地特色和历史非常重要,但被借展了,或者被调到国家馆去了,那就只能使用复制品——但有个前提是,在这种通史性的展览中,器物的存在不是以对其本身的观察作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说明一段历史。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真品不方便展示或者找不到了。比如国家博物馆里有个应县木塔的模型就属于这一类;再比如浑天仪,实物早就不存在了,那根据现在的研究把它复制出来进行展出,也是可以的。

再或者,有一些展品非常珍贵,如果展出会对其造成极大的损害,有时也不得不使用复制品。比如中国古代书画,纸本和绢本具有特殊性,且不说温度、湿度、阳光等外在因素对它的影响,每打开一次对其都是一种损害。那怎么办呢?高仿真的复制品也许可以成为一种替代,提供给观者类似的感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相信对于博物馆而言,主观上都是想展示真品,但总会遇到上述各种不得不使用复制品的情况。如果将其数量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我认为未尝不可。但在使用复制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明,并且最好写清楚为何要使用复制品。否则观众当然不满意:给我看复制品,那我费劲儿跑博物馆来干什么呢?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善用复制品对普及艺术教育有好处

一般来说,如果博物馆、美术馆进行专门的艺术展或文物展,是绝不应该拿复制品出来进行展示的;但如果是普及性、通史性的固定陈列,展陈的时间又比较长,那使用复制品来代替则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有时是因为真品不在馆中,有时是为了安保或者保存上的方便。

是否可以展陈复制品的界限在于展览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如果这个展览本身是以展品的文物性和艺术性作为重点,那么不可以展陈复制品;如果展览是以普及性的通史内容为主,那么展示复制品是可以的——当然必须要注明。比如说国博和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如果是固定性的通史陈列,那可能会做出一个复制品,因为观众来参观这样的展览,关注点是落在对整个历史的陈述上,所以具体一件文物使用复制品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但如果是一个专门性的文物展——比如中国出土文物几十年展,那绝不能够把复制品拿出来,否则就难逃糊弄观众的嫌疑。

另外,目前国内博物馆、美术馆处在一个“大干快上”的阶段,许多地方,场馆有了,但是展品很缺。去大馆借展品只是权宜之计,怎么可以长期性地搞出一个像样的陈列来呢?那就只有使用复制品,这个现象目前在地方上也比较普遍。

所以对于观众而言,一方面要搞明白博物馆、美术馆有很多类型,同一个博物馆、美术馆里的展览也有不同功能,而这些界限,决定了展品中是否有复制品,以及复制品的多少。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在制作复制品的水平也提高得很快,甚至达到了乱真的地步。不过,人们还是普遍具有一定要看原件的心理,就像很多人跑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去看翡翠白菜,排很长的队,而且排到了之后也是隔得很远去看。即便如此,这种“我看过了真品”的心理还是给人以满足感。其实,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高级别的复制品和真品摆在一起,是看不出什么区别来的,就像一些体育赛事,你在家里看直播其实比在现场看实况要更加清楚,但是现场感依旧无法被替代。

但如果复制品用对了地方,对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很有用。比如,我们知道很多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画,每年只有秋季“晾画”的时候才能拿出来展览几个月,一些慕名而来的观众如果来得“不是时候”就看不到了。那能不能用复制品作为一种补充性的展示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当然,展览方一定要注明,这个是复制品,不要让观众产生混淆。我们对复制品一定要善用,不是非得用它来欺骗、牟利,要和这些不良的行为区别开来对待。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董理——复制品让学习者有更多“上手”的机会

博物馆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展品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一般来说,有真品就不会展示复制品。就我们馆的情况而言,三千多件展品中,大概有几件是复制品,比例很小,而且都有“特殊情况”。比如蓝田猿人的头骨化石,标本被调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去了,而我们馆在展示的过程中又不能回避这段历史,于是研究所就给我们做了一批复制品;在西周青铜器的展区,我们还专门做了一个大鼎的复制品进行裸展,其他青铜器都摆放在展柜里,只有这个复制品可以放在外面让大家上手摸,目的是让前来观看的人们对青铜器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还有一种情况:现在鼓励博物馆进社区,我们组织了很多“流动博物馆”的活动,但是把文物带出博物馆之后,温度、湿度等保护条件就不达标了,这种情况下,也会使用复制品。学生可以上手,近距离观察,等于是起到了教具的作用。

当然,复制品也有高下之分。像我们馆复制品的制作过程、报批流程都很严格,1:1的复制都必须报国家局的批准,并且还有一个部门叫“文化产品开发部”,专门负责复制品设计、制作以及报批的诸多工作。我们对复制品的制作依托于馆存实物,做出来的效果跟原物是很接近的,在宣教的过程中也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其他馆的情况我就不清楚了。有些商家做复制品,因为没有模具,只能根据图录上的照片来做,比例或者各种细节都很有可能做不到位,如果根据这样的“复制品”来了解文物知识,必然会走入歧途。

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复制品比例不能超过展品的百分之一

真品和复制品的界限无法抹杀,再高超的复制品,也缺少历史的沉淀。人们面对它,产生不了肃然起敬的情绪。我相信博物馆的从业者都希望把真品拿出来展示,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展览的魅力同复制品的数量一定成反比,复制品多了,打动力自然会减弱。

但博物馆使用复制品的情况又确实存在,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原件无法展示或者展示了观众也无法理解。比如我们良渚博物院有一件嵌玉漆杯,原件已经在墓葬里被压成一块红泥,上面镶嵌了一些白色的玉珠。这样的展品拿出来展示,观众无法理解。所以1986年,我们请上海博物馆的一位叫吴福宝的老漆工,根据他的理解做了一件复制品来进行展示。这位老先生现在已过世了,他的技艺并没有传承下来,所以这件复制品本身也非常珍贵。而展示的时候,我们也会加以明确的标示;

二是中国的博物馆在历史上存在文物被调拨的情况:市县的往省里调,省里的往国家调。比如辽宁曾出土过几件西周早期匽国匽侯的铜盂。匽侯的封地在北京,这件铜盂是北京地区外唯一一件带匽侯字名的青铜器,是匽国早期历史非常重要的标本,很早就被调到了国家博物馆。辽宁博物院在做通史展览时,这一部分又无法回避,只好采用复制品,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内比较普遍。而我们知道的国外著名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定位都是艺术博物馆,有什么艺术品就展什么,很少像我们国内博物馆这样需要通史性的展览,有这么多需要使用复制品的情况;

三是有些博物馆出于保护的目的,对部分特别珍贵又脆弱的展品使用复制品展示——比如珍贵的古代书画。把它们放在库房里,温度、湿度、光线比较恒定,可以尽量延长寿命,但如果整天挂在展厅,对其就是一种摧残。而且现在数码技术比较发达,观众隔着玻璃窗看真迹,和看分辨率很高的图片其实差不多。无非大家就是想被“真东西”感动一下,但也要视真品的条件而定,对于中国古代书画,不止是中国,国际上的惯例都是挂几个月就要收起来,让它们长期处于休养状态,哪怕大英博物馆也是如此。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各地有不少名人纪念馆,展示复制品的情况可能更多一些。它们的主要问题是保护条件、安防标准没有博物馆、美术馆那么高,一些珍贵的书画、真迹放在那里更容易受损。

据我了解,我们国家公立博物馆里的复制品,现在相对来说控制在一个较低的范畴内。这是必须把握的原则:复制品的比例不能超过所有展品的百分之一,甚至更小。但对于一些确实没有办法的情况,公众也应该理解。博物馆对于文物,既要保护也要展示,当二者之间构成矛盾时,保护始终是第一位。但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会越来越多,比如复制品、高清晰的照片、数码技术等,都可用来弥补这种缺憾。

相关文章

  • 伦敦奥运开幕式是一场英国“乡村文化”的成功逆袭!(多图)
    伦敦奥运开幕式是一场英国“乡村文化”的成功逆袭!(多图)

    南部SouthDowns乡村(文章图片为本网配图)中国人看英国乡村,可能注重的只是“田园风情”,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在英国,则刚好相反,大都市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地或定期会晤所……整个英国虽然早以城市为主体,但在英国人的脑海深处,他们的灵魂在乡村。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并不适合自己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自己并不居住的乡村,他们甚至仍然觉...

    200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冷军两年未创作超写实作品 称视力不济困难可克服[图文]
    冷军两年未创作超写实作品 称视力不济困难可克服[图文]

    冷军被现场观众打了围通讯员郝懿供图(记者蒋太旭通讯员郝懿)两年没创作超写实作品,外界传言因“视力不济”,冷军将难以再创造奇迹。昨日,这位中国当代超写实油画领军人物携4幅油画写生新作现身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非意图——中国当代油画艺术邀请展》。面对记者的追问,年届五旬的冷军坦陈:视力确实对自己的创作有影响,但他不会放弃超写实创作,“只要有...

    126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红酒与艺术的结合——巴克酒庄CEO陆大海访谈[图文]
    红酒与艺术的结合——巴克酒庄CEO陆大海访谈[图文]

    提香——酒神祭巴克酒庄葡萄酒品鉴会在2013北京春季艺术展上隆重举行。本次品鉴会,吸引了众多艺术家、收藏家、葡萄酒品鉴专家以及其他艺术爱好者前来参加。巴克酒庄通过品鉴会,使红酒与艺术完美结合,让我们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共赏佳酿,这种跨越地域、跨越形式的文化融合,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美酒与艺术的愉悦盛宴。在西方,葡萄酒作为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艺术的关...

    78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过云楼大片为何这样红(图)
    过云楼大片为何这样红(图)

    过云楼如果说过云楼古籍拍卖是一部大片,那是当之无愧。孤本宋版书是独一无二的重磅演员,华丽的策划包装是让人难忘的剧情,对价格的猜测一开始就制造了悬疑,再加上一波三折的归属问题更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大片还没落幕,却已足够给文化产业从业者带来思考和启发。壹拍卖与文化过云楼古籍之所以在拍卖前就风生水起,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除了拍品本身过硬,更在于拍卖公司不遗余力的文化...

    159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北京晚报》封面力推“清华简”断想[图文]
    《北京晚报》封面力推“清华简”断想[图文]

    2014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版清华简介绍一超摄作为中国古文字学四大分支学科之一的简帛文字学,目前相对于比较成熟甲骨文字学、金文学、战国文字学要滞后一些。但近年来“清华简”的发掘整理工作频出战果,据今天(1月7日)的《北京晚报》封面头条用粗黑主标题“最早算具重现真容”,副标题“清华大学从战国竹简中发现《算表》,可做乘除法和开方&rdq...

    21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关注社会变迁的中国当代摄影最有意思[图文]
    关注社会变迁的中国当代摄影最有意思[图文]

    纽约国际摄影中心主任、摄影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专访纽约国际摄影中心主任、摄影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国内首个专注于影像领域的艺博会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Shanghai)刚刚在上海展览中心闭幕,诸多国际画廊所带来的大师作品以及成熟的商业社会所必需的规范的市场理念,激发了许多关于当代摄影的话题。尤其当镜头不再代表着一种权力,摄影作为最“民...

    28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批评家为何会出尔反尔?[图文]
    艺术批评家为何会出尔反尔?[图文]

    艺术评论家为何会在公开出版物中出尔反尔?人们普遍认为评论家具有一双慧眼,能够作出自信的判断,那他们如何又会改变自己的主意?时代的情绪是否影响了批评家的口味?他们是否会被其他评论者所影响?对艺术家的熟悉程度是否会影响评论者的判断?评论家改变立场是否会对其他评论家产生影响呢?克里姆特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引起了评论家在判断上的反复。如果一个政治家的立场左右摇摆,公众和媒体会群起...

    134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当代水墨30年:80年代中西博弈集群出击[图文]
    当代水墨30年:80年代中西博弈集群出击[图文]

    荆浩《匡庐图》30余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中,“低调”的水墨从未缺席。中国水墨艺术家的现代实验步履维艰,甚至在相当长时间里都处于边缘地位,但西方形式与东方传统的冲突、博弈赋予了这一特殊材质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1985年举行的“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2001年皮道坚与王璜生[微博]策划的“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

    67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心素似简:略论薛国泰先生的书法艺术[图文]
    心素似简:略论薛国泰先生的书法艺术[图文]

    薛国泰书法在中国书法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书法艺术经历了文化生态的深刻变化与书法主流群体身份的专业化嬗变。伴随着传统文化生态的渐行渐远,直接导致了古典书法文化的式微。然而,在现代化书法运动的底层,有这么一个坚守传统文化的乡贤群体,他们的身上有着浓郁的怀古情节与传统底蕴,他们的书法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心素似简,根底里却充盈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他们延续着古典书法的生长机制,虽然在当代书坛是非主流的...

    198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朱培尔:要刻好印,不妨多写上几笔[图文]
    朱培尔:要刻好印,不妨多写上几笔[图文]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篆刻)朱培尔我一向反对篆刻家以自己篆刻方面的名气,来谋求“诗书画印”四绝的美名。因为社会的发展导致的社会艺术分工日益精细,特别是当今各种艺术信息量的爆炸性增加,极大地拓宽了欣赏者选择的余地与回旋的范围。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当今传统艺术的参与者,达到清代诸大家“诗书画印”四绝之至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作为篆刻家,在纯化...

    11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与何桂彦对话:“新水墨”也需要回归传统吗?[图文]
    与何桂彦对话:“新水墨”也需要回归传统吗?[图文]

    批评家李小山先生记者:八十年代李小山老师提出“中国画穷途末路说”,在今天是否可以重提这个观点?何桂彦:李小山的文章发在1985年第7期的《江苏画刊》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当时还是南京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文章写得很犀利,观点十分尖锐,对传统水墨,尤其是明清至民国以来的水墨创作进行了批判。之所以文章在美术界产生了影响,主要是契合了80年代中期在西方现代化,现...

    149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雕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图文]
    中国雕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图文]

    图为曾成钢的雕塑作品《月光》。图片为受访者提供。7月至12月,“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在京展出。此次雕塑展汇聚了中国百年来190多位艺术家共计223件雕塑作品,其丰富性、系统性堪称空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钢。目前中国雕塑的特点记者:此次雕塑展的主题是“融汇与屹立&rd...

    103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益谦:不懂艺术好过纸上谈兵[图文]
    刘益谦:不懂艺术好过纸上谈兵[图文]

    吕纪《红梅斑鸠图》文、图/记者金叶无论你是否欣赏他,每当拍季来临,携巨资横扫拍卖行“封面作品”的刘益谦都是最吸引眼球的人物。他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不懂艺术”,被人讥为“土豪”,其斥巨资购入的艺术品也不止一次地被质疑是“假画”乃至炒作;他是中国大陆的“收藏大鳄”,其古代书画藏...

    102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80后漫画家邓秋婷:一本漫画闯天涯[图文]
    80后漫画家邓秋婷:一本漫画闯天涯[图文]

    邓秋婷(中)和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左)、大陆漫画家本杰明(右)。近年来,随着数届“亚洲青年动漫大赛”在贵阳的顺利举行,贵州本土动漫的创作实力正在慢慢崛起,并逐渐为外人所知。不少贵阳动漫人都拿起画笔,用自己的作品打开了通往全国平台的道路。而笔名叫“豚宝藤井樱”的80后贵阳漫画家邓秋婷,就是其中一个。彩色的自我2011年,邓秋婷连载于国内动漫杂...

    177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汪国真:创作优秀作品是改变诗歌边缘化的重要方式[图文]
    汪国真:创作优秀作品是改变诗歌边缘化的重要方式[图文]

    汪国真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柯小军摄中新网清远11月3日电(奚婉婷程景伟承孟华)著名诗人汪国真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诗歌有点被边缘化,而改变这种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创作更多优秀的诗歌,他还寄语年轻诗歌创作者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不断积累进步。由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中国美林湖主办的首届诗歌文化节2日至3日在广东清远举行。汪国真作为论坛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他戴着金属框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言语间...

    178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