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宣纸的制作是“永不泄密”?
宣纸名噪艺林,对其生产技艺,历来的制造者都讳莫如深。但其所带来的财富和商机却使它自古以来便受到众多觊觎。历代都有能工巧匠煞费苦心钻研宣纸技艺。根据可考材料,国外仿制宣纸的企图也层出不穷。英国人白恩首开宣纸窃密之例,20世纪初日本人内山弥左当门多次深入泾县搜寻情报,抗日战争时日本更是在皖南搜罗青檀树运回国精心种植。可从结果来看,移地仿制的“宣纸”无论是润墨性,还是拉力、光洁度都与真品有颇大差距,即便是造纸历史悠久的日本也是如此。在饱受挫败后,日方也断了仿制的念头,直接向中国购买。
宣纸的秘密真的如此深藏不露吗?然而,宣纸专家却告诉我们,如今不仅买到宣纸即可化验出成分,大致的工艺流程也众所周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宣纸已经“无密可守”。
那么,“永不泄密”的玄机究竟在何处呢?
其实无它,宣纸是在千百年的积淀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与故土血脉相连。一来,其完美呈现依赖于精妙的手工操作,非长年浸润、耳濡目染不能习得;二来,除了千年打造的“品牌”光环之处,还有赖于泾县独特的环境。“纸之制造,首在于料”,泾县“宁要三溪草,不要铜陵皮”的谚语也显示出地域水土的重要。宣纸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前者适合生长在湿润的石灰岩质的“乌沙土”中,后者则需沙质土壤且由水温较低的山泉溪水灌溉。泾县正位于沿江拱断褶带和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以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为主,是二者的理想种植地。外地原料的品质均不及泾县。在那儿考察的时候,我们就在山坳里看到了一棵已600多岁的青檀树,依旧年年焕发新枝。或许,在某幅古书画名作中,同样也有它的生命在延续。
此外,泾县气候得天独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既保证了足够的阳光又使原料不至于在暴晒、暴雨和暴冻中被损害。可以说,“天给,地利,人高”是无形的铜墙铁壁,在众多研究论述中,专家们都异口同声地认为宣纸现已“不存在泄密的问题”。
在泾县,当我们沿着“宣纸之水”——清澈透明的乌溪河水行走时,发现它在前方分流了。宣纸专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神奇的自然“分岔”——一股水呈微碱性,而另一股水呈弱酸性,正符合“碱性制浆,酸性抄纸”的要求,分别被引入不同的宣纸工艺流程,而这两股水又在下游“殊途同归”,继续奔流。此外,青檀树不仅对生长地的土质和气候都很挑剔,而且成熟后也只能每两三年砍一次枝条,且要算准节气小心“择时”,否则就会把树破死。这便决定了宣纸有天然的“上限”,不能任意扩大产量。大自然在赐予了泾县众多恩惠的同时,也制定了不可撼动的“规则”。
站在这“天赐”的溪流边,耳边是曾响彻千年的碓声,那漫山遍野晾晒的原料如同是一本本庞大的“宣纸天书”,在忽然之间,我们似乎读懂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