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是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表现美的大师,在其坎坷而又多彩的艺术历程中,发现美、表现美是贯穿其始终的艺术理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或是磨难,都没能改变他对艺术、对美的执着追求。创作于1975年的《青岛》便是对吴冠中艺术精神的最好体现。他在八大关的景色中发现了美,也发现了艺术的真谛,他也用画笔和文字多次诠释了这里的美。
△吴冠中油画《青岛》46×61cm
《青岛》画幅不大,是吴冠中画在木板上的一幅写生作品,因而显得非常生动。吴冠中在这里更多的使用了纯色,红的绿的颜色基本上是直接涂抹、铺施在画面上的。他没有过分强调形似,而是着重刻画了八大关风景中的自然色彩,更多地强调了色彩作为艺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表现力。吴冠中曾经在文字中谈到过对青岛八大关的艺术印象,他说:“红砖碧海的绮丽风光并不入我画境,环顾四周,感到自己被红楼包围,便推开蓝海,营建红色围城,红色迷宫,对城中绿树,则弃其鲜碧,易以墨黛。赋红楼入一统统赤赭兮……”
很显然,吴冠中在当时是以一种纯粹形式主义的方式感知世界的。在文革时期,这种方式往往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1975年的时候,青岛八大关风景区已经存在了近百年,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多少人,也包括艺术家,能够真正从视觉感受上注意到它的美,并勇于去表现那种纯粹的艺术的美呢?只有吴冠中,只有他在这样的严苛条件下,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坚持着艺术本体语言的使用和表现。
我们在《青岛》中看到的何尝不是艺术语言本身就具有的生命形态呢?画面中跃动的红的绿的色块,既是对青岛风景的写生和再现,其实也是色彩语言自身的欢唱和舞蹈,抑或,后者才是他强调的重点吧。吴冠中通过这样一件尺幅不大的作品捕捉了美,发现了美,也在特定历史中释放出了形式语言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