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国的各文艺单位响应党的号召纷纷以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事迹为题材进行不同艺术门类和表现形式上的艺术创作,产生出了一大批表现革命战争以及英雄、人物模范事迹的文艺作品。
当时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的冯法祀教授对现实主义主题性绘画创作有着极其浓厚兴趣和创作冲动,冯法祀萌发了要以油画的方式把在1947年牺牲的女英雄刘胡兰就义时的场面创作和表现出来的想法,于是冯法祀教授开始了为期长达三年的艰苦创作过程。
△1975-1980年作 刘胡兰就义 丨 575万220×427cm
是幅作品为冯法祀教授于1975-1980重新创作。原作被中国美术馆作为建国后创作的优秀美术作品收藏。2012年在北京保利以575万的高价成交。
首先,冯法祀教授来到刘胡兰烈士的故乡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现场采访和现场写生,收集相关资料。白天,他对村子里的场景,特别是烈士们牺牲时的现场进行写生,晚上他又找到刘胡兰的父母和与刘胡兰一起牺牲的其它几位烈士的家属以及当时在场的事件当事人,一边与他们谈话了解烈士们牺牲时的情景,一边绘制烈士家属和当时在场的人的肖像速写。不过这种写生不是漫无目的地画一张普通的肖像写生,而是一种带着画面创作构思的想法所画的写生,象这样的肖像写生一共画了几十张,并且每一张肖像上的人物形象最后都成功地应用到了最后完成的创作画面上。
△1975-1980年作 刘胡兰就义 局部
回到北京后,冯法祀教授一边参加由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教授任教的油画训练班的学习,一边进行《刘胡兰》的创作,请用了多位模特,画了大大小小几十幅整体和局部创作稿。在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冯法祀教授吸收了欧洲及俄罗斯画家作品中的构思方法和表现形式,以宏大的场面,分组造形的构图方式,大块面的笔触造型对众多人物形象和现场气氛进行塑造和刻画。历时三年,冯法祀教授于1957年完成了大幅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主题性油画创作《刘胡兰》。
1957年,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毕业作品展上,《刘胡兰》正式展出。应邀来校参观展览的朱德委员长曾与马克西莫夫教授及油画训练班的全体学员在《刘胡兰》画前合影留念。该作品于200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文联评选为建国后十大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第二名作品,并发表于当时的《中国文化报》上。这张作品现在由中国美术馆作为建国后创作的优秀美术作品收藏。
冯法祀(1914 – 2009),别名骆风,安徽庐江人,现当代著名油画家。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