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可染作品屡屡打破拍卖纪录。但是在大师高价成交作品里,大多以六七十年代的红色题材为主。其万山红遍、长征、井冈山及韶山系列作品皆有过亿作品面世。2017年秋拍中,李可染1974年作《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在北京保利以1.78亿的高价成交。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李可染1974年作丈六巨制《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以飨藏家。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1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2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3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4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5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6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7
【题识】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一九七四年可染敬写于北京。钤印:可染。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新中国的画家们根据山水画的特征选取角度,把山水画的改造深入到绘画主题层面,大胆尝试革命历史题材,描绘革命圣地、毛泽东诗意、祖国新貌等红色山水画,成为了当时中国画改造的主流风格和重要成果。其中,随着社会各方面涌现出一种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崇拜情感,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黎雄才、钱松喦、宋文治等一批国内顶级画家先后前往韶山创作写生。
李可染曾在一幅韶山作品的题识中写到: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诞生在韶山这座农舍里。并在这里度过他光辉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九二五年毛主席亲自在这里建立了革命组织雪耻会,发展了韶山第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韶山党支部。一九二七年毛主席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曾在这里开过农民干部和农民的座谈会。解放后这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瞻仰学习的革命圣地。
《韶山》系列作品为李可染艺术生涯中最重要且知名度最高的主题性画作,其创作时间多集中于1969 年至1974 年间。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李可染的《韶山》系列成为了“红色革命圣地题材”的典型代表。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佼佼者,李可染无疑是为韶山立像的先驱,也是由于李可染创造性地构建出了以韶山为代表的革命圣地创作体系,才使得他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开拓者、引路人。
与以面世韶山作品相较,此幅《韶山图》画家加强了整幅画面的空间感和叙事性。在纵向上,前景的水塘愈加开阔,松柏笔直而立,树冠相互掩映。中景主席故居成为视觉的中心,背后绿树成荫,层层推向天际。在横向上,画家拉宽了整个画面,右侧宽阔的水田和掩映林间的新居将视线引向远方。在叙事性上,画家通过勾勒大量的人物,表现出来自全国的工农兵高举红旗到韶山参观的场景。画家巧妙地将参观的人群分成数组。不同的人群点缀了整个画面,让画面丰满而鲜活。
据画款识,此巨制是李可染大师于1974年在北京所作。副标题“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九字速写,署名“一九七四年可染敬写于北京”。此幅《韶山图》构图极其严谨,景物组织、穿插,层次分明又灵动有致。毛主席旧居一组房屋至于画面中间偏左下方部位,在葱茏的树木环抱下,以其明亮的色调突出成为画面视觉的中心。松树在前,竹林在后,前后左右,高低起伏,以合拢包围之势,形成自然的绿色屏障。巧妙的是那半露半掩的池塘,片片嫩绿的荷叶,飘深在水面上,洋溢荡漾,好像和声伴奏,衬托着农舍,增添了春意。
这是用一个现代人眼光体察到的湖南农村,一派古朴色彩的典型美景。看络绎不绝、前来观光的点景小人,是精彩传神之笔。飘扬的红旗,相互呼应,构成隐形“三角觚”。三个红色亮点,圈出了画面视觉旋律的高音区,也可说是指向“趣味中心”吧。这一系列意笔性质的笔触,使朴素庄严的景观,笔罩着活跃、热烈的气氛。
这里吸收了古代青绿山水和石窟壁画的装饰意味。展示毛泽东诞生地朴素的农舍造型以及结构美—从屋顶、墙壁到墙基,再到门窗,无不精心刻画,分寸适度,恰到好处,获得简洁、臻丽的整体效果,传达出温馨而光辉的感染力和厚重的历史感。
这里要特别提到松树组群独特的造型。高高的松树主干,夸张了劲松的挺拔矗立感,对比着疏密相间、变化多端的松冠,或上升或下垂的自然节律美,令人叹为观止。这种个性化、符号化的艺术表现力,并非空想臆造而得,分明是早已对黄山松作了大量写生,反复提炼加工而成。作为一种高水平、经典化的松树组群造型,预示后来的巨幅山水杰作《革命摇篮井冈山》的诞生,并且在大师晚年巅峰期诸多巨作佳构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此幅《韶山图》于前文中提到已上拍的那副同样创作于1974年,构图上为放大版,经过多次加工,成为李可染的经典构图和红色革命圣地山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尘封近半个世纪,今有幸首度释出,为目前市场所见李可染同类题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乃李可染艺术研究的新发现。
附:李可染同类题材作品拍卖详情
成交价格:1.78亿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
拍卖时间:2017-12-17
尺寸:141.5×24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