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图文]

时间 : 05-15 投稿人 : 南南 点击 :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牛郎织女》(1953年作)

黄杨木雕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并称“浙江三雕”,以“木中君子”黄杨木为创作对象,借助材料本身质地细腻、颜色金黄、纹理精美的特点,营造出造型生动、色彩华美、人文内涵丰富的艺术特色,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由于木雕艺人多数身处社会底层,接受教育有限,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依靠师傅手把手带徒弟的经验传授方式代代相续,没有规范教学,也没有理论指导。因此,陈陈相因、传承有序、取舍由人就成了木雕技艺也是黄杨木雕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特色。其中,“技”是长期训练实践的积累,“艺”是才智与创意融合的结果,“术”是获得认可后形成的方法或范式,综合拥有了这三者的木雕艺人有机会成长为木雕大师。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苏武牧羊》手坯 约1987年

百年前,乐清人王凤祚因缘巧合,进入黄杨木雕艺术领域,凭借过人的艺术才华与智慧,在黄杨木雕艺术之路上开出了骄人之花。他在广泛学习木雕技术、建筑技术、民间美术的基础上,传承中有创新,突破中有发展,最终形成了鲜明的作品风格。作品造型生动,手法细腻,构思独特,将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有机结合在一起,蕴含着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悟。他穷其一生,如同一位浪漫的造物者专注于创作黄杨木雕,为一段段黄杨木赋予了生命的第二春,以大师气度与工匠精神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成为彰显乐清黄杨木雕艺术的一张闪亮名片。

本文通过对王凤祚艺术创作经历的探讨,重要作品的分析,艺术特色的梳理,进一步肯定其在黄杨木雕艺术领域一代宗师级的影响、价值以及地位。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小姑贤》1954年作

一、执著一物 牵手一生

王凤祚,1905年10月24日生于浙江省乐清县翁垟镇一个制作糕饼的工人家庭。7岁丧父,因家境贫寒只上过三年小学便辍学在家。13岁起学习雕刻花板,17岁开始以木雕为谋生手段,18岁作为知名雕刻艺人黄顺寿的助手学习雕佛、塑佛技艺,1927年在台湾基隆胡瑞锦雕花店雕刻佛像。两年后因大哥病故返乡,拜访朱子常学习黄杨木雕。1937年创作的黄杨木雕作品亮相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并被《浙瓯日报》报道。新中国成立后曾与木雕艺人叶润周合伙在翁垟八华堂造皮纸谋生。1950年应温州市文化局的邀请,到温州市中山公园创作根雕景观。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麻姑》

1953年3月,被浙江省文化局推荐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培训,后留校在民间美术研究室工作。1953年6月受中国美协北京市工艺美术服务部委托制作《苏武牧羊》《捉迷藏》等作品。1953年9月,出席上海“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参展作品《苏武牧羊》受到陈毅市长的高度评价,获华东一等奖。1954年,《苏武牧羊》《牛郎织女》被文化部选送苏联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苏武牧羊》发表在苏联《文艺报》并被列宁格勒博物馆收藏。1955年被派往上海参加“中苏友好大厦”雕塑建设,与苏联雕塑家凯尔别克·莫拉温·叶拉金一起工作,成为中苏友好协会会员。1955年2月入选浙江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1956年参与杭州灵隐寺大如来佛制作。1959年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大型木雕《毕昇》立像。1961年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彩塑《井岗山会师》。1962年,被中央电视台专访摄制《木雕世家》并在全国播放。1963年,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转入浙江省二轻厅,参与组建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创作大型群雕《郑成功收复台湾》。1972年,退休返回乐清故里,受乐清特艺雕刻厂、乐清象牙雕刻厂的委托,设计制作《释迦牟尼》《鱼蓝观音》《西方三圣》《关公》《刘海仙》《海味八仙》《胁侍菩萨》等新样品。1978年,创作的黄杨木雕《释迦牟尼》《柳枝观音》被国家定为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1993年6月21日,以89岁去世。曾被浙江省文化厅定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被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肖峰赞为“北有泥人张,南有木雕王”,并得到著名工艺美术家庞薰琹等业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中宣部凾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2022年铸铜后《毕昇》雕像(永久陈列国家版本总馆)

二、机缘巧合 名师指导

王风祚生长在动荡社会中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遭受幼年丧父之痛,饱尝家庭困顿之苦,却最终成长为卓有成就的黄杨木雕艺术大师,这与他身怀对生命执着不屈的追求之心勤奋进取、自我超越是分不开的。

王风祚十三岁开始学艺,坚持能者为师、虚心就教,努力师法传统、不拘一家。先后得到黄明钦、黄顺寿、胡天配等雕刻名匠的厚爱,木雕技艺得以快速提高,艺术才华得以崭露。在创作生产之中,王凤祚全面地掌握了彩绘、髹漆、贴金、脱眙、泥塑等传统技艺;在随师出游过程中,他对浙江多地众多寺庙里的佛像雕塑认真观察,对各种民间工艺认真汲取营养,极大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为黄杨木雕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台湾民间雕刻名匠胡瑞锦的点拨,则使他有机会接触了台湾木雕工艺,汲取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木雕工艺的营养。1930年,王凤祚返回温州后,为了求得艺术上的突破,通过启蒙老师关系,隐名到黄杨木雕大师朱子常处学艺。大量先辈名家的倾心点拨,点亮并照耀了王凤祚黄杨木雕艺术之路。王凤祚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与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他不断地在艺术上登攀高峰,创造了必要的精神条件。他不计门户,能者为师,学无常师,博采众长。由于旧社会里手艺人因生存艰难造成的对技艺传承的保守心态,使得他经常采取偷师学艺的方式,反复揣摩,认真研究,历经无数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最终掌握了黄杨木雕的全部工艺制作过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进入了黄杨木雕艺术的登峰造极之境。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杜十娘》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梅妻鹤子》约1987年作

王凤祚虚心学习传统、继承传统、重视传统,不是依样画葫芦式的机械模仿,而是为了创新。在青年时代随师学艺时,就大胆创作与师傅风格不同的作品,备受好评。建国后,王凤祚在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培训与工作期间,面对民间传统艺术与学院派艺术的激烈碰撞,正确地对待与处理了二者关系。他坚持发扬民间艺术优秀传统,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洋雕塑的某些长处,注意吸收解剖结构、人体比例等知识来弥补民间雕塑的不足,做到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在艺术手法、创作技巧方面有了新的内容。无论是选题构思还是艺术立意,从构图、格调、技法表现到人物的形象刻划,特别是作品的内涵与力度,都把民间雕塑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一批使黄杨木雕艺术发展进入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现代黄杨木雕史上举足轻重的木雕大家。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济公》约1978年代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王凤祚为学艺历尽各种困苦,但他成名后又能不计门户之嫌,乐于传授,提携后人。这种宅心仁厚、不计私利的高尚品德,也在民间被传为美谈。

三、技艺并进 卓尔不群

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千年黄杨难成拍”,生长缓慢的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密,取材十分不易。黄杨木雕作为天然美与人工美结合的产物,既是从色、形、质、味、韵等方面保留了根的质朴和色彩、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纹理、疤节、洞穴、质感以及自然、纯朴、朦胧的韵味等自然美,同时通过艺术的加工又加上了创作者的感情色彩。王凤祚在黄杨木雕中圆雕、镂雕、浮雕并用,刀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清新传神,并形成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与独特的处理手法。他认为“真正好的艺术是简炼、传神多精雕细刻、镂雕多,虽然花工夫,但不是艺术”,不用过多玲珑剔透的饰带和复杂的衣纹来代替艺术,这种木雕艺术创作观在很多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大闹滿春园》1985

1.坚持写实手法:王凤祚的木雕艺术在审美和造型方面,在立足于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现代西方雕塑的比例、解剖和处理手法。在人物形象的精度上,他融中西技法于一体,造型生动、准确、传神、简练,极富艺术感染力,代表着现代民间木雕艺术的高度水平。可以说王凤祚在写形传神方面的功力,在于他一贯重视观摩写生,善于把生活现象加以概括提炼来丰富自己的创作题材和语言。他在看戏时认真观察,努力把舞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默记在心,回去后默画构思,形成样稿。他的木雕名作《小姑贤》就是他看戏回家后即刻构思出来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作品抓住了剧情中最典型最能反映人物神态的一刹那,把三个人物塑造得各具神采、维妙维肖,把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突破了传统黄杨木雕固有的处理方法,把源自西方现代雕塑的严谨造型掺入劲健的刀笔之中,突出主题,深化内涵,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而给人以强烈感受。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刘海仙》约1979年

2.直接敲坯塑型:这是王凤祚木雕技艺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他木雕功夫精深之处的充分表现。他在创作《海味八仙》《三圣》《童子拜观音》《文殊普贤》《胁侍菩萨》等工艺性很强的作品时,没有按照一般的创作思路流程,没有捏泥稿,而是用木块直接敲坯,逐步刻画。这种削繁就简、反璞归真、不用草图、一气呵成的作品,显得更为洗炼、清新、概括、传神,充分体现了他用刀老辣、手法准确的创作功力与艺术境地,达到了古语中“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的之境。比如他的群雕镂空作品《西游记》,同样是敢于不用样稿,说明了他对于把握整体造形的能力之强,用刀功夫之娴熟,可谓是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弥勒》11×13cm

3.衣纹精细处理:王凤祚深知在传统黄杨木雕人物造型中,衣纹处理是重要的一环,它的效果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所以,他在木雕人物的衣纹处理上,借鉴了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笔法,借用衣纹处理去体现人物风骨气韵,追求人物内在的气质,尽力反映最能表现作品主题思想及风骨气韵的式样。许多作品中,他充分根据衣纹本身的规律性与服装结构的特点,在起伏、粗细、疏密、紧松、来回、虚实、质感及形体结构变化中下功夫,安排得十分周密。比如《军民合作巩固海防》《骑兵》等作品对衣纹式样处理时,采用概括而简炼、粗犷而有力的大块面去,给人以坚定、结实、凌厉有力之感,突出表现了人物勇敢而坚强的性格与神圣而庄严的气质。

4.丰富创作题材:王凤祚木雕作品的题材极为广泛,传统题材有梅妻鹤子之类的吉祥文化,和合二仙之类的宗教文化;历史人物有毕升、岳飞、苏武、郑成功等;民间传说人物有刘海、济公、铁拐李等;戏曲人物有麻姑、杜十娘等;现代人物有鲁迅、革命群众、牧羊姑娘、朝鲜女子、海南女子等;还有一定数量的鹿、羊、马等动物题材。他通过这些以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为题材的创作,达到对假、恶、丑的揭露,实现对真、善、美的肯定,反映他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在塑造李逵、苏武、毕升、牛郎、织女、杜十娘等形象时,他通过对形体的准确描绘,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显示了形神兼备的高超技艺。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 《笑死老牛皋 气死金兀术》1955年

5.描摹时代风尚:王凤祚受当时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中,经常下乡下厂参观学习、考察,把对生活的体验升华为思想感情的艺术表达与创作实践。他不囿于神仙、佛像等传统文化题材,努力把社会公众当作创作表现的主题,在历史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中,努力尝试、探索创作能表现新思想、新内容的作品。他的《军民守海防》《骑兵》《鲁迅》《牧羊姑娘》《井岗山会师》等作品,使古老的民间木雕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气息,极大地开阔了黄杨木雕艺术的题材范围,从而增强了艺术创作的活力与感染力。在对传统历史人物的创作表现中,他秉持新的时代风采与文化内涵,努力使每个人物形象传达出极具现代审美功能及教育功能的现实主义特征。如《苏武牧羊》《毕昇》《郑成功收复台湾》《李逵杀虎》等作品,强烈体现了他创作思想上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反映出他在形象塑造和艺术处理方面的突破式成功。

四、精品名作 巧手天成纵观王凤祚一生创作的作品,均是中国黄杨木雕艺术中的精品,在反映时代风尚、传达社会审美、服务民众需求、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突出的价值。创作上他强调形神并重,精于为人物写心雕魂,借助传统黄杨木雕的圆浑敦实、坚定流畅、质朴简约、富有变化的独特刀法,形成洗炼概括的空间造型,烘托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于质朴、纯真、自然之中凸显磅礴气质,寄托丰富深邃的精神情感。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李铁拐》

《苏武牧羊》运用了简炼、朴素的艺术手法,把苏武这个有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刻划得极具力度与深度。三角形构图形成了金字塔般的稳定,衣纹处理手法概括、简约,象征、隐喻了苏武的崇高精神与凛然气节。作品在华东地区和全国的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上一经展出,就获得极高的学术评价;后被送往莫斯科参加国际展览并为列宁格蕾勒博物馆所收藏,获得广泛的国际声誉。《毕升》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西方现代雕塑的造型特点,在人体结构解剖、人物比例方面下功夫,采取概括简炼的写实手法,强化人物刻画、空间营造、衣纹处理,取得了造型优美、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该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并长期陈列、展示。《柳枝观音》人物圆润丰满,线条明确流畅,神韵恬静慈悲,把观世音这一传统形象塑造得秀丽、娴静、慈祥与典雅,给人以生动传神、飘飘欲仙之感。该作品为中国工艺术美术馆所收藏。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汉钟离》

《杜十娘》中,杜十娘、李公子、孙贵等不同人物的形象、气质刻画得极为分明,或悲愤欲绝、正义凛然,或垂头丧气、狼狈不堪,可谓入木三分、毫发毕现,使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五、桃李春风 人才满园王凤祚一生的艺术阅历丰富,经历特殊,充斥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后辈的谆谆教诲,对行业的带动推广。在对黄杨木雕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王凤祚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族内部培养,二是院校教学培养,三是社会层面的培养。其中,内部培养的对象是直系或嫡系亲属,院校教学培养是指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对学生的黄杨木雕专业辅导,社会层面的培养指的是对社会上众多黄杨木雕爱好者的直接或间接引导。长子王笃纯为王凤祚木雕艺术的第二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乐清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1955年组织乐清黄杨木雕生产小组,是乐清黄杨木雕产业化生产的主要组织者与负责人。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终生成就奖,代表作《庆丰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乡音》被中国国物博饭收藏,《水乡即景》《回娘家》《母子情》《两岸同根》等参加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民间文化艺术协会授予一级民间艺术家。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丰收》1958年作

次子王笃芳,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浙江省非遗承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注重乐清王家黄杨木雕的理论研究,出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王笃芳卷》《中国民间木雕技法》《雕艺流音》《王家黄杨木雕艺术》《艺海求索》等。主要代表作《屈子问天》《泼水节》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楚魂-屈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大唐威事》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另有《东坡观砚》《岁月》《半收季节》《大风歌》等。第三子王笃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佛像雕刻,主要代表作有《祥和-释迦佛》《如意观音》《童子拜观音》《马上第一》《欢庆》《天路欢歌》《情歌恋舞》等。第四子王笃清,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代表作有《千手观音》《梳妆》《包清天》《断桥相会》等。

长女王和英,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代表作有《牧羊女》《丝绸之路》《瑶歌》。

二女婿郑胜宁,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木雕艺术文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代表作有《三十六行》《弘一法师》《孩子是老师的生命》《袁隆平院士》《桃园三杰,共创大业》《鱼蓝观音》《达摩面壁》等。

孙子王艺、孙女王京,均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其中王京为中国美术学院职业技术设计学院副数授,从事黄杨木雕教学工作。

大侄子王笃才,1955年乐清黄杨木雕生产小组创办人之一,带出取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徒弟多位,代表作有《东郭与狼》《赶潮》《放鹅》《穆褂英挂帅》《八卦炉》等。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郑成功收复台湾》(1963年作)

王凤祚对于直系或嫡系亲属的培养,最终形成了以他自己为始祖的黄杨木雕传承谱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王氏家族直系或嫡系亲属中直接从事黄杨木雕的已达数十人,其中不乏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高、中、助理级工艺美术师。王凤祚在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任教,前后进行了三期黄杨木雕培训工作,培养了陈程翔、阮宝光等知名学员,也使得乐清黄杨木雕在杭州落地生根并蓬勃发展。王凤祚在学院教学前后,社会上跟随他学习木雕艺术的学徒或技工也有不少,总数也达数百人。他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中国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如同创办了一个融民间与学院于一体的黄杨木雕培训机构,打破了民间与学院、业余与专业的壁垒,对中国木雕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同层面的贡献。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浙南游击队》约1955年作

六、宗师地位 名家风范

王凤祚作为德高望重、享有盛名的黄杨木雕宗师,13岁起学艺,89岁辞世, 艺术之路持续76个春秋。其作品数量之巨、艺术水平之高、行业推动之大、社会影响之广,不仅在黄杨雕刻乃至木雕艺术领域,即使放眼整个中国工艺美术领域,也属极为罕见。像他这样一位高寿、高产、高水准、高品位的木雕艺术大家,应作为中国木雕行业以及工艺美术领域的重要个案,得到更多的重视与缅怀;他在艺术创作、人才培养、行业推动方面的贡献与成就,值得后人深入梳理与肯定。

而就在本文写作前夕,中央宣传部文化艺术局致函王凤祚的儿子、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家王笃芳,鉴于其父亲王凤祚雕塑作品《毕昇》的影响力,拟将此作品委托专门机构铸铜复制,由国家版本馆收藏并永久展示。正如古语所言,“德不孤,必有邻”,这也进一步说明与肯定了王凤祚的艺术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力。

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 美术学术

王凤祚

(1905-1993),生长于浙江乐清西南角的翁垟南街。现代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大师,近代黄杨木雕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题材涉猎广泛,艺途步履深远,博采众长,技艺精湛,铸就了黄杨木雕艺术领域的“王家学派”,被誉为“一代宗师”。

本文节选自《雕塑》杂志2022年第6期

相关文章

  • 荣宝斋上海拍品赏析:林风眠《双鹭》[图文]
    荣宝斋上海拍品赏析:林风眠《双鹭》[图文]

    林风眠双鹭63×54.5cm设色纸本镜心与静物一样,花鸟特别是鸟的刻画,是林风眠盛期艺术的主要体裁之一。林先生30、40年代最常画的是丹顶鹤。到50年代后变成了鹭鸶,而画法亦随之有了巨大变化。鹭是林风眠花鸟画的集大成者,亦是他个性的鲜明宣泄和表达。活跃在芦苇水草间的白鹭,是林风眠艺术成熟期花鸟画的代表。这幅画,的确是这位饱受政治运动冲击和生活艰辛的绘画艺术家的杰出之作,饱含他的思想...

    160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记象形字书法家刘汉民先生[图文]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记象形字书法家刘汉民先生[图文]

    刘汉民静默,整夜整夜地思索,反反复复地琢磨,提笔运神,飞笔之间,一挥而就——这就是我印象中的中国象形书体第一人,刘汉民老先生。 先生挥毫期间,专注之致,两眼放光,象是陶醉其中,写完后,仔细端详一下,才放下笔。面对记者的发问,慈祥的老人略加思索说:“怎么创作呢?我基本上是按照这么两句话:一个是写出汉字的象形美;二是,是字也是画,根据这两条创作象形字书体。”他说,自从有汉字以来就产生了书法,甲骨文、...

    1602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黑水城唐卡与敦煌晚期壁画年代考证之谜[图文]
    黑水城唐卡与敦煌晚期壁画年代考证之谜[图文]

    黑水城遗址出土的唐卡《阿弥陀佛来迎》 作者供图【业界新视角】黑水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额济纳河流域,是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城址之一。自1909年始,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佛教绘画,其中有藏传风格的唐卡五百余件。这些唐卡保存完整,制作精美,色彩光鲜,是研究西夏、元时期藏传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而且,由于这批唐卡的风格与一些敦煌晚期壁画接近,所以又可以为那些无法判断年代的敦煌壁画提供断代标准。...

    22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没有传统滋养 当代艺术永远是个孤儿[图文]
    没有传统滋养 当代艺术永远是个孤儿[图文]

    谷文达双核生活谷文达曾说:“作为一个生长在南方的人,我很厌恶上海的市侩生活。就像我也不喜欢印象派绘画,尽管它在风格上挑战了传统,有开派立说的意义,内容上却是法国市民生活的写照,不带来对社会和政治的看法,是没有革命性的,是风花雪月。”“我喜欢唐宋山水的博大气势,不喜欢明清的,我自己想走一条路,和自己的出身背景有所不同的路。这可能也是现在过上双核生活的根本原因,老想离开熟悉的东西,逼着自己走到...

    195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艺术名家刘俊京先生[图文]
    艺术名家刘俊京先生[图文]

    【艺术简历】刘俊京,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养生书画研究院院长,北京东城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其作品获中国文联“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并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八届国展、九届国展。第四届正书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展,中国书法家五百强展,第十五.十八届中日自作诗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展、“冼夫人杯”...

    177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刘玉来:山水画要贴近时代的审美[图文]
    刘玉来:山水画要贴近时代的审美[图文]

    刘玉来作品自从中国山水画产生后,如何构建它的理论就逐渐形成了。人们希望山水画是个什么样子开始成为议论的重心。其中以北宋画家郭煕的说法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基本成为了最权威的不刊之论。宋朝郭熙云:"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在他的最佳山水画标准里将好的作品归纳为四种,同时认为可居、可游最佳。也就是说一幅山水画让人产生要搬到里...

    84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生代”艺术家 以黑马姿态出位[图文]
    “中生代”艺术家 以黑马姿态出位[图文]

    滑动(局部) 刁德谦 19842012年前还是年轻艺术家大吃香的时代,近两三年来,一波被市场忽视的“中生代”艺术家在市场运作中被重新发掘出来。比如2018年末在站台中国推出的吴杉个展,一经推出,就引起许多关注,且展出的作品一售而空。一级市场里有不少展览开始推出了虽不清新,但一经推出就非常抢手的中年艺术家们。这类艺术家的展览在近几年被证明很受欢迎。例如2015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刁德谦个展...

    54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客太行山里刘庚艺术馆[图文]
    客太行山里刘庚艺术馆[图文]

    受刘庚老师邀请,客坐刘庚艺术馆。一路同行的还有韩佩池、杨光永、察一迈、刘海博、许少翁、王子虚、白野夫等诸位老师…刘庚艺术馆座落于巍巍太行山大汉古军寨,一个古老幽静的古村落旁。刚下踏的那一刻,与我心中的世外桃源由此相印。能把艺术馆建在这里,可见刘庚其人也是那样的坚韧挺拔、朴实厚道。在天地之间,独享一份清闲自在,没有喧闹与名利,只有宁静之中那份真诚与自然。诸位老师顿时被山中的真氣所滋养,忘记一路...

    35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艺术作品的雷同 是模仿还是抄袭[图文]
    艺术作品的雷同 是模仿还是抄袭[图文]

    最近因为忙于出版社的一个书稿,浏览了诸多国内外艺术名家网站。期间发现不少国内艺术家的作品和国外艺术家莫名的相像,即便是在我内心非常认同的国内艺术家,也可以看到其创作的模仿来源。更有甚者,国内有一定认知度的中青年艺术家和早于他们成名的西方艺术家作品几乎雷同,不得不为此思虑。虽然关于艺术作品抄袭其实由来已久。就“模仿”来说,它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受社会群体意识的制约。只要个体之间存在交流,模仿...

    163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时代的逆行者[图文]
    时代的逆行者[图文]

    三十一岁已然成名一箱方便面,一百美金孤身成为时代的逆行者一只绿狗,一片桃花他是周春芽这个时代最有才情的大艺术家大艺术家•背后的故事因画绿狗和桃花成名1994年,一只名叫黑根的德国牧羊犬进入了周春芽的生活,那是一位朋友送他的礼物。在那之前周春芽从没养过宠物,但他很喜欢这只小狗,从小狗到家的第一天起就与其同床共卧。周春芽,无题,94cm×77cm,60/99,2009周春芽将所有大胆离...

    197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霓裳羽衣舞:让文化融合深入人心[图文]
    霓裳羽衣舞:让文化融合深入人心[图文]

    唐朝是中国最为开放的朝代。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中国历史上全面实现开放的朝代。这开放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中华各民族的融合。二是中华民族文化吸纳他民族的文化,这种开放与文化融合表现在诸多方面,在音乐上最为突出。唐朝的音乐是最为丰富多彩的,不仅有汉民族的音乐,也有少数民族的音乐,甚至还有来自印度、朝鲜的音乐。在音乐创作上,以汉民族音乐文化为主体,吸收他民族音乐文化成分,取得重大成功的作品是《霓裳羽衣...

    29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两位师兄——小记孟云飞和邱海洋[图文]
    两位师兄——小记孟云飞和邱海洋[图文]

    张中行先生在其《负暄续话》中,曾写《两位美学家》一文,忆朱光潜和宗白华二位先生,并生发出由内而外追求美的慨叹。孟云飞与邱海洋,是我的两位师兄。一位是因了书法而结缘,一位则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友。二人之间虽素未谋面,所学专业亦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然因他们皆痴迷于武学,不仅可以坐而论道,起而还能亮拳,权且放在一起“青梅煮酒论英雄”。我与孟云飞同为河南驻马店籍,他是上蔡人,我是确山人。他由河南大学来京读...

    188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别是一种江湖 ——孟云飞教授书法艺术琐谈[图文]
    别是一种江湖 ——孟云飞教授书法艺术琐谈[图文]

    纸媒、数字产品和网媒鼎足长存的时代,毛笔早已退出了传统社会里的实用功能,然而,面对千崖起伏、沧桑满怀的文化江山,书法不应成为太遥远的怀旧符号。尽管当代书法缺乏一种内在的批判冲动和理性关怀,但是毕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花样年华”。文化学者余秋雨说:“文化气氛是一种处处渗透的精神契约。渗透到细处,所以使绘画灵秀、使书法雅致、使瓷器造极,甚至使市民娱乐也抖擞起来。”这份“精神契约”蕴含着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193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迎中秋•庆国庆》中国艺术名家邀请展——苑文光作品展[图文]
    《迎中秋•庆国庆》中国艺术名家邀请展——苑文光作品展[图文]

    苑文光,男,出生年月1948年2月,原籍:山东掖县,天津生人。1969年以前天津在学.1969年下乡内蒙古土右旗插队,1971年选调包头五七师范,大专学历。1974年调入包头市第九中学,中教高级,主教历史科,兼任书法教师。自学成才各体书法均有涉猎,主攻草书在历次大赛中屡获金奖。北京市林都书画研究院 常务理事,北京大学书画艺术研究院 客座教授。苑文光作品苑文光作品苑文光作品苑文光作品苑文光作品苑文光...

    160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作品分享:失效的地心引力[图文]
    作品分享:失效的地心引力[图文]

    明尼苏达摄影师KarrahKobus已经完成了一个大型作品集,展示了内容丰富多样的从超现实主义到时尚人像摄影的作品。在她令人赏心悦目的大量照片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她的关于“地心引力”的观念作品。该作品展示了下降、升起、达到平衡不断循环的主题。这一作品或许象征了该年轻摄影师自己的摄影历程。...

    153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