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花儿盛开,观花之潮不像往年那般熙熙攘攘。我们禁足在家,完全不知道外面的百花正在默然怒放,偶尔出去一趟,boom! 真是被同时吐艳的花丛惊到。2020年的春天真是“花开无人识”,其实花依然开落,只是少了那份心境,便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这有点像今天的艺术界,截止3月末,以北京为例,有艺术展览开放的机构依然可谓凤毛麟角,寥寥无几。虽不能远足,却阻挡不了我们向往诗和远方的心。对于艺术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并未停止在内心流动。既然现实空间不能去,人们去了哪儿呢?——答案是云端,即是线上。
事实上,在2020年初疫情开始后不久,各大公立博物馆、培训机构、拥有线上拍卖业务的拍卖行等已经开始加强了线上业务。抖音、淘宝分别联合各大博物馆,快手与UCCA带来的在线音乐演出着实吸引了大量粉丝。在线拍卖业务的开拓者们更是感叹:培育多年,机遇终于来了。将这个话题引向一个高点的则是香港巴塞尔。
深耕在线拍卖8年的“艺典”,近期在线拍卖预告(图片来源:艺典)
本应在3月下旬举行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取消,而改为线上展厅的方式,毕竟一向被誉为艺术界风向标,这一操作引来了大量讨论。媒体也纷纷发文——“由于这次疫情,艺术界将逐渐走向虚拟世界吗?”根据香港巴塞尔官方公布数字,本次网上展厅共吸引了超过25万名的全球观众(去年共有8.8万人实地参观)。在成交量方面,综合多家媒体的报道,仅有部分画廊公布了自己的销售成绩,其中国际画廊明显优于国内画廊。各家画廊选择展示的以中低价位作品居多,最终成交的大多数在100万美元以下。
然而3月18日VIP预展首日由于观众涌入量过大,导致网站奔溃,无法正常使用;据诸多画廊主反应,在展示页面设计,装置、录像、雕塑等媒介的呈现方式、移动端操作的便捷性等多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但毕竟是迈出了第一步,画廊主们反映网上展厅的确带来了更多的新晋藏家,让画廊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大卫·卓纳画廊关于道格·维勒(Doug Wheeler)的在线展览(图片来源:大卫·卓纳画廊)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7年就致力于发展线上展示与交易的大卫·卓纳画廊明显在这一特殊时期收获了比他人更丰厚的回报,在预展当天就售出了6件作品,其中Marlene Dumas(玛琳·杜马斯)的油画成交价260万美元,或许是本届香港巴塞尔价格最高。这源于大卫·卓纳画廊成熟的线上系统,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举办了50个云展览,去年的线上交易额增加了400%。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艺术界在往年这时也该热闹起来了。在微信里,明显感觉到各种关于艺术的线上讲座、分享、直播一下多了起来,宛如百花齐放。在有些晚上甚至至少同时有10场直播正在进行。抖音、快手、淘宝、1直播,拍卖行的app、小鹅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今天直播渠道之多,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再看看直播内容,从现代美术教育史,到艺术拍场的作品讲解,再到90后文物修复师讲解漫游日本……的确很是吸引人。
用户体验如何呢?笔者打开了几场直播,感到除了主讲者的内容需要更精练之外,与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等展示方式也依然还有较大空间。除非直播的内容与形式有很强的吸引力,否则用户很难全程跟下来。直播的技术渠道的确是越来越方便,运营起来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看似随意的形式,背后需要周密地策划,付出大量劳动来进行精细化与专业化的运营。
全球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越来越严重,专家提醒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各大国际博物馆、博览会纷纷关闭或延期,拥有近150年历史、培养了大批艺术家的旧金山艺术学院将倒闭实在令人痛心。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呼吁政府向非盈利艺术机构援助40亿美元,德国政府推出500亿欧元援助文化、媒体和艺术产业,这些数字让人更感受到形势的严峻。3月27日,大卫·卓纳画廊宣布将分享自己的成熟在线系统,免费邀请纽约的12家画廊展示销售作品,这一项目被命名为“平台:纽约”,共同抵御这一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危机。疫情的冬天还望不到尽头,这让互联网在艺术行业中的特殊作用提前到达。
短暂的花季终将会过去,但如花绽放的线上模式却并不会退出舞台。无论是艺术品的展示、交易还是知识分享,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模式虽仍然处于实验与摸索阶段,但越来越不可或缺。它或许替代不了实体形式,但已经成为重要的拓展与补充,并终将改变人们与艺术的相处方式。或许我们真的可以说:由于2020年的疫情,艺术界的线上时代正式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