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一探—齐白石早年幸福感的由来[图文]

时间 : 05-11 投稿人 : 远远 点击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一探—齐白石早年幸福感的由来 | 美术学术

齐白石作品

如今的人们在谈到齐白石的成就时,都会从他那美丽的画作中感受到一种平和自然之美。无论那秋风中的喇叭花、鸡冠花、葫芦、石榴,还是炎夏中的枇杷果、芭蕉、荔枝……抑或那些人们饭菜中平常的菜蔬红萝卜、南瓜、大白菜、豆角……。当然,人们更喜欢他笔下的鱼虾、螃蟹、青蛙。齐白石画作中山水、人物相对少,但亦如花鸟画都能给人一种清新愉快美好的感觉,让人看后心情愉悦。有评者认为齐白石所攫取的这些素材基本都来自于他早年农村的生活,这应该是符合真实的。在齐白石的画作中没有较劲的争斗,也没有杀伐喧嚣的气氛,都是些生活中常态下的大小景象。这应当也就是他早年生活的缩影。这些作品献给人们的美却又并非粗浅之美,它同历史上那些有骨气的文人雅士一样,凸显的是一种阳刚正气的文人气息。这当是他后来和文人雅士接触的结果。只是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更显出些许平民的审美情怀,与民间距离更近。

社会上的人,主要是那些喜欢齐白石作品的人对齐白石的感觉,基本都是从他的画中得来的。因为齐白石画的美好,齐白石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十分美好的——由此认为齐白石的心情也是愉快的。这种推断得出的结论却不能代替真实中的齐白石。因为将画的美好等同于人的愉快这既合理又不合理。合理的地方是,在齐白石创作的过程中,画的美好与他的愉悦心情当是一致的;不合理的地方是,创作的暂短过程并不能代替他漫长的现实生活。不过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他的作品中大凡能给人们以美好愉悦感的,必定反映了他曾经生活的美好经验,反之也当如此。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尤其是高寿的齐白石,他活了九十多岁,经历了满清、宪政、军阀、民国、日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时代。他的活动范围计有华山、嵩山、庐山、蜀山、巫峡、阳朔、桂林、长江、珠江、洞庭、黄河、西安、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海南岛、越南。这个统计很不完整。那个时代的交通很不发达,可正因为如此他在每个地方都不可能是蜻蜓点水式的。因为我们这里探讨的是齐白石的幸福感,故此我们必须择取他一生中重要的经历。人生中的幸福感必定与他许多亲人、好朋友关系致密。故此我们不妨从此下手一探。看看齐白石早年生活给他心理中留下了怎样状态。

先说他的亲人。探索齐白石早年心理状态,他的祖父齐万秉是个非常关键的人物。齐万秉虽然是个普通农民,但却是个对文化十分认同的人。他没有什么文化,但齐白石文化积淀中就有他的一份贡献,也是他把齐白石领上了文化的道路。在齐白石四岁时是他“抱着我(齐白石),蹲在炉边烤火,拿着通火的铁钳子,在松柴灰上,比划着写了个‘芝’字,教我认识……我祖父识得的字至多也不过三百来个,……每隔两三天教我识一个字。……到了七岁那年,我祖父肚子里的学问已经抖得光光净净的了。”(见齐白石自传)把自己所有的文化教给孙子后,齐万秉觉得应该尽量让孙子再读些书。但家境的贫寒却没有力量让齐白石继续学习,为此他无奈的长吁短叹不已。齐万秉的优点在于他知道读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固然他让齐白石读书的目的,不过就是使齐白石将来作个有点文化的农民—“会记记账,写写字条儿……将来扶犁掌耙,也就算个好的掌作了”。但这要比齐白石的祖母那种---“你捧了一本书,或是拿了一支笔,就能饱肚子吗?”强很多了。也正是他的原因才使齐白石有了继续学习的希望。看到齐万秉如此心情,齐白石的母亲才决定用自己积攒的钱来支持齐白石到自己父亲办的蒙馆读书。齐白石是家中的长孙,祖父对于他十分疼爱。齐白石曾深情的回忆这段幸福的日子:“每天清早祖父送我上学,傍晚又接我回家。别看这三里来地的路程不算太远,走的却尽是些黄泥路,平常日子并不觉得什么,逢到雨季,可难走得很哪!……祖父总是右手撑着雨伞,左手提着饭箩,一步一拐,他仔细地看准了脚步,扶着我走。有时泥塘深了,就把我肩了起来,手里还拿着东西,低了头直往前走,往往一走就走了不少路,累得他气都喘不过来。”那时齐万秉已经是六十多岁了,他对齐白石的爱是极为朴素真挚的。他哪里知道,他的这些亲情的付出实际却是在为未来的世界艺术大师打造文化基础呢!正因为他的坚持努力,使齐白石得到了文化的启蒙。不到一年时间里,齐白石学习了《四言杂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及半部〈论语〉。(在他十一岁前他又将〈论语〉全部读完。)

在祖父这里孩童的齐白石得到了亲人的挚爱。他晚年回忆祖父时说,祖父“怕我冷,就把皮袄的大襟敞开,把我裹在他胸前。有时我睡着了,他把皮袄紧紧围住,他常说抱了孙子在怀里暖睡,是他平生第一乐事。”

齐白石的童年固然是在穷困中度过的,他没有好吃好喝好穿戴,但他的心境无疑却是充满了幸福感。

除了齐万秉之外给齐白石打文化、绘画基础的还有一些人。过去我们谈过胡沁园先生对齐白石的无私帮助。此外,在齐白石早年,即在他二十多岁没认识胡沁园时,他的三弟在一所道观中作杂役,为此齐白石认识了在道观中读书的几个朋友。其中有个远房本家齐铁珊和齐白石很谈得来。齐铁珊知道齐白石是个细木匠,同时他也知道齐白石喜欢画画,于是便主动给他介绍当时在当地很有名的画像名手萧芗陔为师。萧芗陔是个自学成材的画像高手,他没有一些民间艺人的‘留一手’的陋习,毫无保留的把拿手的本领都传授给了齐白石,并且将自己的绘画朋友文少可介绍给他。而这位文少可对齐白石也是倾囊相授:“他的得意手法,都端给我看,指点得很明白”。齐白石认为自己能走进画像领域与这二人关系极大——“我认识了他们二位,画像这一项,就算有了门径了。”我们可以看到在齐白石身边出现的齐铁珊、萧芗陔、文少可是多么好的人,至少在齐白石文化绘画道路上,他们的功绩是不可没的。什么叫人梯?这应该就是人梯。齐白石和萧芗陔、文少可没什么交情,他们却如此善待齐白石,以至在齐白石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感激情怀。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一探—齐白石早年幸福感的由来 | 美术学术

齐白石作品

绘画艺术需要文化的支撑,齐白石早年得益于祖父、外祖父的引导教诲。在他二十七岁结识了胡沁园后,又有两位文化人梯出现了。在胡沁园家有位聘请来的家庭塾师陈作埙,陈作埙是湘潭名士。注意,过去一提到名士,指的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读书人。按现在的话说最次也是个博士生导师。以胡沁园的身份当时称陈作埙为“老夫子”来看,陈作埙在社会上是有一定位置和声誉的。在陈作埙这里齐白石无偿的学习了《唐诗三百首》《孟子》,同时他又指示齐白石读《聊斋志异》,还给齐白石讲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我们揣测,陈作埙给齐白石讲解的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似乎不出《古文观止》内包揽的八家内容。《古文观止》上集中了唐宋八大家文章的精华,不必全部,就是这几十篇唐宋古文来作为文化积淀,可以说就是很丰厚了。可以说,陈作埙对于齐白石在文化上的拔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此,《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再加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精华,以及他自修阅读的《聊斋志异》白居易《长庆集》,成为了齐白石坚实的文化基础,这无疑成为了他今后创作的根基。

如果说学习文化都属于文化打基础的话,那么走进创作就是将知识灵活运用了。而许多人大都将学习作为了最终目的。齐白石有幸的是遇到了肯于带领他前进的两位好人。

先说齐白石作诗。齐白石一生写了许多诗,许多已经丢失了,留下来的也有几百首。这些留下来的诗有许多非常出色。齐白石评价自己的艺术成果时认为自己的诗第一。有人认为他是在故意拔高自己的文化地位。其实那是大错的。就所下的功夫来说,齐白石在写诗上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应该比他在书画上下的功夫还要深,加上他的天赋机缘,使他在诗的创作上不但水平高,且有了自己的特色风格,这是很难能的。只是因为他的画太出名了,以至掩盖了他的诗名。但凡懂诗的人都会明白一点,诗能和生活、社会紧密结合,能通过生活反映作者情感心志的才堪称好诗。而作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在齐白石的诗作中几乎没有无病呻吟的,用他的老师胡沁园评价他的诗的话说,就是“做得还不错,有寄托。”用他的诗友的评价就是“有聪明笔路……有灵性,诗有别才,一点不错。”我们姑且不加评价齐白石的诗的好坏,但齐白石能诗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就拿当时的名士诗人樊樊山来说,他对齐白石的诗是极为肯定的,足见齐白石诗的水平了。不过,齐白石固然有诗才,但如果不加开发也是枉然啊!齐白石幸运的是遇到了帮助他打开诗才的大门的人——谭荔生、陈作埙。

前文我们提到陈作埙,陈作埙考虑到齐白石学习目的,于是主张齐白石学习《唐诗三百首》。他说:“你来读书,不比小孩子上蒙馆了,也不是考秀才赶科举的,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能专心用功,一定很有成就。”齐白石正是听从了他的教导遂将《唐诗三百首》全部背诵下来,由此可见陈作埙在齐白石写诗中的作用了。但学习与创作毕竟是两回事,创作必须有个开头。这就关系到了谭荔生。说到齐白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个叫谭荔生的人,而这个人实在是不能忘记的人物!因为在齐白石一生中如果少了这个人,也许齐白石的诗艺才能就得不到展示和开发的机会了。齐白石在胡沁园家中学习的时候,胡沁园不仅给他介绍了教他古文的陈作埙,同时给他介绍了画山水的老师谭荔生,而谭荔生也会作诗。每次齐白石拿来自己的画给胡沁园看时,谭荔生都给题上诗,同时还对齐白石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请读者注意,这种题诗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教学方式,它让学生一下便明白了什么画该题什么诗。因为题画诗不是胡来的,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由于齐白石此前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的铺垫,故此在不久胡沁园约集诗友赏花写诗时齐白石才小露了诗才。而当时是谭荔生把齐白石叫上参加这个诗会的,于是才有了齐白石大着胆子写了首七绝的一幕。正是这一幕,齐白石以“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得到了大家的夸赞。自此以后齐白石的诗思得到了开启,他就常写些诗拿来求教于胡沁园和谭荔生,从而顺理成章的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一发而不可止。

我们看齐白石的画作中大都有他自己的题诗,这些诗写得平易近人,才情并发,为他的画作增加了不少的辉煌和内涵。画好、诗好、书法好、印章妙成为了齐派绘画的一大特色。而其中的诗成为了一个最亮点,他将绘画的主题通过诗歌得到彰显,使画在主题得到深化的同时,尚增加了诗特有的美感。所以说陈作埙、谭荔生在开发齐白石诗歌才能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文坛上所谓的文才不仅在诗歌创作上还在于用文辞表达上,即写文章。而在生活中最长运用的就是彼此的书信往来。须知这些往来书信实际就是文章的一种形式,过去称为尺牍。文人彼此的联系往来离不开书信,使用文词书写乃是文人的一种标志。齐白石不是读书人出身,我们前面说过,早年他学习识字不过是为了“记记账,写写字条儿……将来扶犁掌耙”。后来能用画画挣钱也就了却了他的心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没有别的打算,只想卖卖画,刻刻印章,凭着这一双劳苦的手,,积蓄得三二千两银子,带回家去,够我一生吃喝,也就心满意足了。”依照他的理想,不用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就可达到了。但无疑的是,要达到国画大师的位置则是不行的。

在齐白石三十二岁的时候,他和朋友们共七人组织了一个龙山诗社,人们因为齐白石年龄最大,推举他当社长。来年又在此基础上组织了个罗山诗社。诗社不仅要创作诗,诗人彼此间必然还有书信往来,齐白石此时感到自己“文理还不甚通顺,不敢和朋友们通信。”这看起来不是事,而实际却表露出齐白石在文字运用中的一个不足,不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会限制了今后与人的交往,同时写作水平就会滞留在原地。所以必须多实践,否则这个能力就没办法提高。在此时,同诗社的好友黎雨民发现了齐白石的这个薄弱点,黎雨民要齐白石跟他书信往来,逼着齐白石给他写信。黎雨民是怎样逼着齐白石写信呢?“客南泉,黎雨民赠笺纸十匣与予,隔壁通函,予不得已,每强答,如是数月,能老实成文。”试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谁遇到过这样好的人?不但给你信纸,而且还陪着你“隔壁”演练往来写信,如此数月的逼你提高文化水平?齐白石就遇到了这样的朋友!想来真是奇特,而正因为奇特才成就了齐白石。

这里我们顺便说一下齐白石遇到的另一个奇特:齐白石早年本喜欢吸水烟,但他先天体弱,并曾吐过血。他的朋友黎松安知道他吸水烟后对他进行劝阻,几经劝阻见齐白石不听,他气恼到了极点,便逼着齐白石到孔子神牌面前行礼宣誓。须知在文人心目中在孔子神牌前发誓那可是极至的行动了。为了朋友健康如此下心、认真的真性情朋友您见到过吗?齐白石就真的遇到了。

齐白石在拜胡沁园、陈作埙为师后就住在了胡沁园家,“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得多了。”此时胡沁园还“到处给我吹嘘,韶塘附近一带的人,都来请我去画,一开始生意就很不错。”

可以说在齐白石早年家乡的生活中他遇到了许多善良的人,他得到师友们的重视、关爱。这些人对齐白石没有什么贪图,以齐白石当时的状况来看,他只不过是个乡间会几笔画的细木匠而已,只是觉得他是个可造就的人才,应该帮助他而已。为此齐白石那时的心境是舒畅的,应该是充满了幸福感的。这种幸福感都反映在了他未来的绘画中,因此在他中晚年那些花草瓜果菜蔬水族乃至山水人物作品才会体现出一种热爱生活,充满世间一切皆美好的情怀,才会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愉悦美好的感觉。

北京艺术研究所 刘玉来 2016.12.08

相关文章

  • 中国藏家愈发开始重视拍品的源流[图文]
    中国藏家愈发开始重视拍品的源流[图文]

    方翔:拍卖场上拍品的“源流”成为中国藏家权衡价值的重要砝码。真假难辨的艺术市场上,“源流”成硬通货。纽约时间9月15日上午,佳士得举行的“古韵天成—临宇山人珍藏(二)”专场拍卖会上,一件万众瞩目的建窑油滴天目盏估价150万至250万美元,最终经过激烈争夺以1030万美元落锤,加上佣金共计1170.3万美元,以当日汇率折合约7807万元人民币,刷新了建窑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纽...

    34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大互联时代的策展新思维[图文]
    大互联时代的策展新思维[图文]

    互联网技术和高清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开启了日益广泛的互联互通,我们也由此进入到了大互联时代。就本质而言,艺术展览实际上就是一种传播媒介。因此,作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展览更需要也应该积极拥抱,而不是排斥“互联网+”。事实上,无论从内容上讲,还是从形式上看,大互联时代的艺术展览都同农耕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的艺术展览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由此...

    119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设计的价值[图文]
    设计的价值[图文]

    知乎上曾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Marc Newson设计的Lockheed Lounge躺椅好在哪里?”这个被浏览了1000 多次的问题至今无人回答。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傻瓜”问题:对于一把因160 万美元的破纪录拍卖价而成为“历史上最昂贵设计品”的椅子,无论是要说出它的好,还是说出它的不好,都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底气和犀利的批判目光。Marc Newson设计的Lockheed Lounge...

    39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拍卖行图录营销能否行之有效?[图文]
    拍卖行图录营销能否行之有效?[图文]

    Courtesy of Christie’s.真正精彩的作品确实存在,人们无需多言都能知晓那些作品的伟大之处;但有时,“艺术品还是需要一些辅助”。拍卖行的图录向来无比笨重,夸张到像一块硕大的砖头,非常适合用来当门挡。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它们真的有用吗?虽然一本厚重的图录听起来十分过时,但一些拍卖专家们认为它们还是有用的,比如能吸引卖家以及为那些入门不久的新藏家提供必要讯息。尽管图录已随着...

    190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一位艺术鉴定家眼中的达利雕塑:是个骗局吗[图文]
    一位艺术鉴定家眼中的达利雕塑:是个骗局吗[图文]

    达利与妻子加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191期推出《两个达利,多种真相》专稿,受到艺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原作者伯纳德·尤厄尔是达利鉴定家。他曾经表示:“我从来不参与达利作品的买卖,只做研究和鉴定。其他鉴定家恐怕不敢这么说。”他在近著《瞒天过海:艺术市场中的骗术与受骗》中提到了达利雕塑市场中的几位玩家的故事。伯纳德·尤厄尔译者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191期推出《两个达利,多种真相》专稿,受到艺...

    118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明帝王的最后远巡:嘉靖帝南巡承天府与明后期政治[图文]
    明帝王的最后远巡:嘉靖帝南巡承天府与明后期政治[图文]

    《出警入跸图》中的明帝形象不同帝王的巡幸,史书有不同的评价,如隋炀帝、明武宗的巡幸,史书在记述时多贬义;而如康熙帝的巡幸,史书在描述时却少有这类贬义的意涵。清朝仅乾隆帝就曾六下江南,相比之下,明朝皇帝巡幸的次数无疑是较少的。是非难定论——明代皇帝巡幸概说明前期,永乐帝、宣德帝北巡,被后世视为护卫北边的需要,备受褒誉;而英宗欲效仿先祖,御驾亲征,奈何落下个悲剧命运,成了蒙古人的俘虏,颜面扫地,...

    47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定格伟大的历史时刻——绘画作品中的“开国大典”[图文]
    艺术定格伟大的历史时刻——绘画作品中的“开国大典”[图文]

    作者: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 魏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艺术家纷纷用画笔记录这一伟大时刻,用高超的艺术创作讴歌新中国的诞生。1952年,画家董希文绘制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2009年,画家唐勇力以工笔画的表现方式创作的《新中国诞生》;201...

    107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王家训:笔墨有情 画胸中之意[图文]
    王家训:笔墨有情 画胸中之意[图文]

    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形神关系是人物画的一个独特内容。人物画中的写形实际上就是写人,写人实际上就是写“神”,形和神都是人物画的本体。“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没有形,神就无所寄寓,形神是矛盾的统一体。即重神又不忽视形,“神”的传达和表现离不开“形”的描写和刻画。王家训的人物画重视形神的表现,以线条为主,稍加淡墨、淡色或笔皴擦,也有泼墨写意和工写兼顾的多种表现手法。他的画在勾勒方面,善于从篆、隶书法中...

    177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文人笔墨的前世今生[图文]
    文人笔墨的前世今生[图文]

    是图布局较为繁密,具体而微。皴法柔和,山石造型圆浑,明显源自黄公望画法。据画左程嘉燧题跋可知,此扇页系董氏三十五岁时作品,此作可以认定为目前传世董其昌最早绘画作品,对于研究其早期画风具有重要意义,十分珍贵。 《山居图扇页》 金笺水墨 董其昌(明) 上海博物馆藏晚年董其昌,可谓人书俱老、绚烂之极、归乎平淡。此画用笔秀润天成,晶莹剔透,以元人笔法融入宋人丘壑,脱尽廉纤刻划之习。 据款署“丙子九月重九...

    1642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李时珍存世唯一书法作品[图文]
    李时珍存世唯一书法作品[图文]

    李时珍款隶书立轴前几年在拍卖会上见过一件署“濒湖山人”的隶书立轴,下面钤盖朱文“李时珍印”,白文“东璧父”。画芯高47.5cm,阔27cm,画幅左下角钤有清代齐彦槐(1774—1841)的收藏印,朱文“彦槐审定”。当时曾与几个朋友议论过此件,共同的意见,此属于孤立品,原作者除本件外没有作品流传,缺乏参照物,且附属证据也不够充分,书写内容亦无证据显示与原作者存在关联性。但有收藏印章,书法风格也与...

    65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驶入意象的深处,寻找生命的本初"杨晓阳新作观瞻[图文]
    "驶入意象的深处,寻找生命的本初"杨晓阳新作观瞻[图文]

    18世纪英国著名画家雷诺兹曾说过:“真正的画家不该以作品描摹的精细美观去取悦人类,而应致力以其理想的崇高促使人类进步。”本不赞成这句话,但当看到杨晓阳先生的壬寅新作“丝路生活系列”,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知。因为他在这组新作中以“主题的多义化”构建了一个“人人平等”的观念,并将人头画成平顶以谕示。这种观念的建树,既是他忧患意识的体现,又是他责任担当的彰显,更是他内心深处对人性之爱的大写意。这是...

    148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女画家刘俊梅国画作品欣赏[图文]
    女画家刘俊梅国画作品欣赏[图文]

    刘俊梅,女,1952年生,中国共产党员,青州市人。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丹青,先后毕业于潍坊教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三十余年。擅长写意花鸟、山水、人物。现为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女书画家协会主席,潍坊市北海书画院副院长,潍坊市书画家联谊会副主席,新疆天山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131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全国两会“翰墨传承”艺术名家——爱新觉罗·恒钺[图文]
    全国两会“翰墨传承”艺术名家——爱新觉罗·恒钺[图文]

    爱新觉罗·恒钺,又名赵仲杰,正黄旗满洲人,1951年生于北京一个家道渊远,祖上收藏颇丰的家庭。1983年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1986-1988年于中国北京画院研究生班,师从王文芳先生,专攻山水画创作。又受教于姚治华、石齐、史国良、周韶华諸先生。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展,多幅作品被法国友人、博物馆、画廊、市政府收藏。于1989 2013 2014 2016 相繼在美国旧金山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在...

    126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浅析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市场[图文]
    浅析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市场[图文]

    关于红色美术的界定,学界观点是围绕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个历史过程所创造的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艺术形式。这些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近现代百余年来恢弘壮阔的革命史,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术语言与风格演变、发展的历程。围绕革命历史题材进行创作的红色美术作品,对于弘扬红色文化,挖掘和传承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有着积极的社会...

    67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在有限的形里 探究无限的相[图文]
    在有限的形里 探究无限的相[图文]

    莫兰迪 《静物画》 1953-1954年莫兰迪 《静物画》 1930年莫兰迪 《静物画》 1950-1951年莫兰迪 《静物画》 1949年莫兰迪 《风景》 1928年◎剀弟上海久事美术馆的“乔治·莫兰迪展”通过五十余幅作品回顾了莫兰迪的艺术历程,并看到他不同媒介的创作之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为什么他一生钟情于画那么几样静物——花瓶、水瓶、罐子,虽看似简单重复,却达到了不逊于任何伟大画家的高度。...

    39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