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驶入意象的深处,寻找生命的本初"杨晓阳新作观瞻[图文]

时间 : 05-15 投稿人 : 皮皮 点击 :

18世纪英国著名画家雷诺兹曾说过:

“真正的画家不该以作品描摹的精细美观去取悦人类,而应致力以其理想的崇高促使人类进步。”

本不赞成这句话,但当看到杨晓阳先生的壬寅新作“丝路生活系列”,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知。因为他在这组新作中以“主题的多义化”构建了一个“人人平等”的观念,并将人头画成平顶以谕示。这种观念的建树,既是他忧患意识的体现,又是他责任担当的彰显,更是他内心深处对人性之爱的大写意。

这是他以艺术致力于其理想的崇高,来促使人类的进步;也是他潜意与观念的更新,在这种生态下,蕴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哲理,使真善美、假丑恶以阴阳辩证的关系,在时间的流逝中体现出深刻的“道”,对“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辨,有了新的诠释,让人从中体味出这个世界在混乱中的秩序感。

《丝路生活之一》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观瞻杨晓阳壬寅新作,你会发现他的“丝路生活系列”作品,以神秘的意象色彩,投注了他对丝绸之路沿线上民众生活以意象的表述。这既是他情感投注的再现,也是他自我的主观意识在拣选、抉择、组织物象的结果。他以看似无序,实则秩序暗潜的意象色彩,将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以意象的组合,延伸着从来未有过的画外之意,从而在实践“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章法多维化、造型意象化、用笔书法化”的五化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他绘画理论的“五化观念”,是他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与深入思考所形成的,也是他在探索水墨人物画的新形式上迈出的坚实一步。他的“丝路生活系列”,以独特的人物画面貌,在不分中西、明暗并置看似费解的复杂组合中,打破了以往题材主题的单一性,在章法造型和水墨技法方面更加的自由。

《丝路生活之一》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在表现上,他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坐标,以时空为经纬,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阴阳学说溶于画面,使自己的绘画,呈现出四面切入,八方推进,打破空间的界限,进入多维的时空,驶入意象深处,寻找到处于生命本初之内生命与道相合的自然本质,刻画出丝路沿线人的自然生态。在构成上,他以四面构图,自由组合,阴阳并置的特点,表现出即兴、丰富、深邃、神秘、随意生发、层层递进的新水墨意境,肇造了绘画技法的新观念。

在传统绘画中,艺术家们拣选的题材往往是鲜明的,主题基本上是单纯的,章法构图上也是和谐的。虽然在一些画家的画面中,也讲究意象的表达,但却没有生发出这样鲜明的概念与观念,并运用到理论与实践上。也有一些写意画家提倡用笔书法化,但以这样鲜明的观点提出来,却是杨晓阳在这个时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突破。他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意象之中,从而使他“五化”的观点鲜明起来,真正成为当代画坛大写意一面的新开端。

2002年 写生石刻

2003年 考察彩陶

2003年 写生栓马桩

赏析杨晓阳壬寅新作,必须回首他过往之作品,才能串联起他艺术的嬗变之路。他曾在从“写实到写意”的路径上,砥砺良久,体悟出敦煌的飞天、秦陵的兵马俑等那种充满变幻而有秩序与统一的和谐之美,这使他的艺术思路与认知,在艺术的“一律性”中,久久探索,并从艺术的“一律性”中,寻找传统绘画所带给今人的启示。艺术的“一律性”,似石涛所说的“一”,是个体艺术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审美的体现,它的形成,标志着艺术家艺术形式的建构,是艺术家个性风格的体现。就像飞天的面貌就是飞天的样子,兵马俑的面貌就是兵马俑的样子。所以,艺术的“一律性”,就成为杨晓阳过往绘画实践中,体现个性特色本质的“程式”,一种个体特质与个性风格的形式建构,使他在艺术的“一律性”中,经历了自己艺术生命一段无法绕开的历程。

他形容自己过往的画作是“‘顽石、老玉、古陶、陈茶’。‘顽石’在河床里经过那么多年冲刷,没有了棱角,亦方亦圆,憨憨圆圆的;‘老玉’就是有包浆的,似透非透的;‘古陶’是残破的,但历练很丰富;‘陈茶’就有陈年味道,厚重,没有新茶的新鲜,但却耐喝。”沿着这样的思路,他的审美意识,便从中国的传统雕塑、壁画、石狮、拴马桩等谱系中,有意无意的寻找并提炼出“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意象、浑厚、神秘、耐品的特质,使自己的艺术塑造,在“相与象”中走向完善。

《关中正午》纸本水墨 200cm×190cm 2003年

《雪域》纸本水墨 200cm×190cm 2004年

《丝绸之路之三》

- 请横屏欣赏 -

《丝绸之路之三》纸本水墨 200cm×1000cm 2013年

毕竟,艺术个性的形成是天才结晶的过程,而精神成熟的周期是无限复杂而艰难的。在人类艺术的史记中,只有个别人才能通过这一考验。而人最大的不幸之一是永远不能被人彻底理解和领会,因而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孤独的。当然,艺术的伟大不是一概而论的好评,而是时间积淀下人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更新而对美进行的新拓展。这个改变必然是超验的,具有与时代相左的新意识、新概念、新观念、新思想的结晶,这样才能真正完善某种独特的体系,使之随着时间的递进,而充满一条艰辛的认知之路,并最终被人理解和领会。

因为对人来说,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珍贵而不可复制的生命杰作。所以这一切,不是人力所为,而是神的赋予。杨晓阳意识到这一点,为此他追求“锤炼意象”的格调,自是一种力求艺术造型上“减法”的作为。他力求以最简的笔墨线条,去完成复杂的造型形式,以大而化之的写意,表现出人的生态下不同生命的风貌。这何尝不是一种艺术上的生命认知与解读?毕竟他的艺术思想走的是大道至简之路,艺术审美行的是大而化之之境,艺术形式求的是“形、神、道、教、无”的五境循环,这与传统“道”文化殊途同归。

“形、神、道、教、无”的五境循环,既是人对道的解读与阐释,也是由之所升华的中国画的五种境界。其对应极广,释义颇为复杂,我就不在这里一一表述了。而杨晓阳对传统文化中“顽石、老玉、古陶、陈茶”之内蕴“相与象”的玩味,使之在“无法之法,大象无形,有无相生,无中生有”中与五境相契,最终生生不息,进入到法无定法之境,完成了时间、空间、时空在阴阳观念中的置换,使多种的选择性,呈现出写意的丰富性、多变性与自由性。也以此五境循环,塑造了自己“顽石之形(形),老玉之质(神),古陶之品(道),陈茶之味(教)”,最终归于无形之相,无相之象(无),使之完美的转化为心中形象在纸面上的意象挥洒。

《课徒稿之具象》纸本水墨 42cm×42cm 2017年

《课徒稿之具象》纸本水墨 42cm×42cm 2017年

这也是他对传统文化中“顽石、老玉、古陶、陈茶”之内蕴“相与象”的玩味,并以之串联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链接起中国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维系起人生命的感情基础。“石、玉、陶、茶”这四种物件是传统中国人所喜悦的,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生命的品味体现。杨晓阳在那个时段的审美意识,则是对它们品评之后,心理与文化的双重认同,也是文明意识与艺术意识,在他心灵底巅的交汇。

多年前,我曾以《生命如歌》对他的作品进行了解读,认为他的作品,既是在告别,也是在重塑;既是在深入生命的原初,更是在走向艺术的未来。他的作品在告别中,对传统造型艺术精髓的深入挖掘,彰显了他扎实、认真、严谨的造型观与审美观。

在挖掘过程中,他重塑生命的风神,进入了宏博的历史空间,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历史文化与遗迹中,探索传统文化的文脉,使自己的触角伸向遥远的亘古。又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将传统文化的根脉,伸向现代与未来,充满艺术的前瞻性。这个前瞻性,既有他在以水墨大写意,重塑古典仕女与高士的风骨,使之在品茗、论道、对弈、梳妆、对镜、拈花等寻常日见的生活场景中,将人的平凡,化为艺术的不平凡;又有他将生命的具象,以意象的表述,记录下人的生命在衍化过程中,文化的拓展与历史的化变。他从具象到意象,从加法到减法,从意象到概念,有意无意中闯入了传统文化中人道相合的大道里,从而体味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的“道”之真意。

《茶有道》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7年

《关中农闲》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6年

生命是递进的,递进的过程,对不同的人来说,既是加法,又是减法。因为生命就是一个漫长而短暂的加减过程。做着加法的人多是缺少思想的人,因为他们没有道的体悟,将整个世界看得过于复杂,所以才会不断的做着加法。做着减法的人,大多是对道有感悟的人,他们摸清了这个世界自然与人性的规律,看透了世界的本质,认为人的世界看似纷纭复杂,实则简单明瞭。因而他们就在不断地思考中,不断地做着减法。而对加法与减法的视见与实践,必须有道的加持、道的体悟。认清世界的本质,从人的本质中看清生命的规律。而这规律,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也即生活的路径,生命的本质。

他有一本画册《告别过去》,就是在依西化教育与西画理论,既以具象造型观为主的大型创作,又有以传统笔墨观为主的东方观念创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以扎实的理论实践,通过不断地实地写生,将自己对丝绸沿路、黄土高原、黄河两岸等地的人文生态以雄健阳刚的笔墨表达。他扎实严谨的造型观念,来自于西化的教育,但他内在的心理传承,却是东方式的文化观念。他西方的印象色彩与东方的意象表述,已然成为他表现东方物象美的源泉,也成为他思考西方印象与东方意象,在绘画表现上相互融合的潜意融通。

而他任院长之后所提倡的“大美术”,今天在我看来,自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潜意识深层思考的再现。而拴马桩、陶器、墓石、石狮与汉俑等,是历朝历代文化中,“相与象”的集大成者。由相入象,由相化象,又由象生象,由象化象,象象不息,便是杨晓阳对这些文化遗产,在赏玩体悟过程中,引发的意象生命对他艺术的诱因,也是肇发他大写意绘画的生命源头。

杨晓阳“丝路生活系列”

《丝路生活之一》1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2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3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4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5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6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7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8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9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10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告别过去》

就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之后,他提出了“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观念,使之成为西安美院建院的宗旨。“大美术”强调的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与传统中国造型艺术合道的文化传承与拓展过程中的审美高度;“大美院”强调的是美术教育应该着眼于世界视野,东方观念,使世界视野与东方观念,在美术教育上抵达一种契合之态,使美院的教育,以先进的文化理念,跻身于充满人文与文明气息的大学院;“大写意”强调的是抒发,抒情,达意,化意,是心性的自然发散与表现的意象化,观念化,从而与老子所提倡的“道”相合。这三点学术理论的提出,无不说明其当时认知的深刻与见解的超然,美术思想的高瞻远瞩。这是他当时站在一个教育家的视野所具有的使命与担当。

而当他荣任中国美协副主席,视野又有了新拓展,认知更是站在全国美术视野的角度,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去看待中国的传统绘画。再后来,他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视野更开阔,境界更深广。这时,他从美术教育家的视野,有了更高的全国平台与条件,打造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画院。在杨晓阳的天命之中,自是富有这样的使命,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认知与生命认知。他视野的不断提升,表面上是平台的变化,但内里却是生命的与生俱来。

一次出差北京到画院拜访,闲聊间他指着窗台上的一个汉代石雕,问我“像什么?”我说“像人又像兽,很抽象,很混沌,很大气。”这是一个像狮子又似人的石雕,静静的在蹲在窗台上,看着我们对它的品评。他说“是,”并言“我的大写意,暗合着它的影响。你看,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造型艺术,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一切的艺术都有源头,而这源头则是生命的本源艺术的根。杨晓阳绘画的抽象造型,既具有顽石老玉的形质与美感,又具有古陶陈茶的气韵和品味,大朴不雕,充满生命的意象,这是在回复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本源,又在这本源中,寻找艺术生命与传统文化的重塑。而这个重塑,在他的心境中,就是大而化之写意精神的重塑。

现在回首,过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的杨晓阳,呕心沥血打造的美院与画院,何尝不是他最美、最经典、最艺术的艺术作品。绘画作品是有形的,而无形的美院与画院这两件作品,却是他心血的体现,使命的担当,责任的彰显。这种付出是看不见的,却又有据可查。

2002年 西安美术学院建院50周年庆典大会

2005年 院长杨晓阳向世界著名建筑师文丘里夫妇介绍西安美院规划模型

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庆典

2011年 杨院长陪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刘延东观展

2015年6月 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草稿观摩会

杨晓阳院长画国家画院新楼草图

观瞻杨晓阳新作,想一幅画作的题材是否鲜明,是根据画面内容与所选择的表现形式的需要而来的,这既有着社会生态学的制约与艺术风格学上的局限,也体现着画家绘画技法与文化阅历上的综合素养。当然,鲜明的题材,可以是通俗易懂的具象画,也可以是表现生命境界的意象画。它们都是一种风格一种境界的体现。然而,将题材模糊化,以此去表现物象,则是概括性、概念化的,是将许多内容集约到一起的一种大而化之的表现,有着大道无形的倾向与情绪。自然,随意生发题材的模糊化,看似不易理解,但如果依着“道学”角度去理解,自是很容易窥破其本质。

杨晓阳喜欢读《道德经》,床头总是放着一本《道德经》,有空就诵读悟道。我曾就这一故事求证,他点头并言“《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哲学中最深奥的一本书,是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之大成,是取之不尽的古法论。”而这种题材模糊化的观点,是他悟道的结果。

如果没有对“道”的堪悟,便很难产生这样的想法。道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路径,人生的指南,不是信仰胜似信仰。杨晓阳深刻悟道了这点,以此践行着自己的绘画之道,并于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宇宙、空间、时空等意识,以及由阴阳观念在他画面上所生发的时间、空间、时空、维度等的关系,使画面呈现出美丑、真假、善恶等难以言说的况味。这种况味将某种神秘而静穆的色彩,通过画面的黑白灰统一起来,协调起来,使画面的人呈现在阴阳之中。

当然,他画的模糊主题,是处在“一阴一阳谓之道”中,以一种意识的流动,来表现出丝路之上人的生态,使某种超越种族的原生态物象呈现出来,形成了杨晓阳绘画的新历程。也使他通过这种意象的符号,结晶出自我心中根植的潜意识,使之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一种时代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流露,使他的“丝路生活系列”,具有了长篇小说般的宏大结构,以一种打破时空,超越时空的理论体系支撑起他的绘画审美与技法,从而使他以大写意的笔触,打破时空的界限,呈现出多维切入,多点互动,彰显出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胡安·米罗的浪漫色彩及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巴勃罗·毕加索的几何构成。他以此打通了传统与西方的绘画关节,使气息在脉络中汩汩流动。

《丝路生活之一》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他在阐述着生活,在生活即道中,顺应着时间的安排。道无处不在,既高深莫测,又平淡无奇,既是生活,也是神圣。道的真谛可一言以蔽之,即是“路径与行动”,更是“信仰与真理”。由此反观,道也是生活的日常,生活的节奏,生活的快慢。它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左阳右阴,上阳下阴,快阳慢阴”等,它既是辩证的,也是守成的。然它所凝结的秩序感,使画家体察出秩序与画面的关系。为此,他的创作有意打乱了正常的秩序,在直觉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

因此在他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这种气息有着对道学的综述与哲学的思考。他在体察着人性与人的形象在画面之中所彰显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他有意无意地把人物形象变形,使之具有某种难以言说的隐喻。

而他在五化方面的研究,直接切入了当代水墨绘画的新意识,以宏阔的视野,建树着某种超越时代的艺术新路径。为此,“题材模糊化”的提出,既是他深思熟虑与审美意识嬗变的结果,也是他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在绘画上的体现。“题材”一词在汉语语境中是指文学、艺术的创作用语,指作为写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亦特指作家、艺术家用以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素材,通常是指那些经过集中、取舍、提炼而进入作品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对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的模糊化,就是在于抛弃题材的主题思想,而用多面、多维、多角度的,或者说将没有主题思想的主题纳入画面,使画面的主题思想,呈现出概念不清或含混感,从而以似是而非或形而上的某种概念,代替作品的主题,使之呈现出不同审美个体视域中不同的思维意识。

在绘画上,题材决定着画家所表现的内容,如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画题材、花鸟画题材等,西方的人物画题材、风景画题材等,都是艺术家对表现题材选择的结果。题材模糊化的概念,就在于打破这种题材的选择,使画面所要表现的物象,出现某种视觉的置换。杨晓阳“丝路生活系列”,模糊了人物与背景、人物与雕塑、人物与山水的界限,呈现出似物非物,似象非象的特点,并以平面构成,使人的主体混混沌沌,迷离恍惚,好似镶嵌在墙上的壁画,实则彰显了一种古老、朴拙的气息,使画面的物态,充满意象。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人物的动态,仿如陕西的皮影戏,被一根根无形的线牵引,做着各种各样的机械动作,呆呆的,却又萌发出生动感。

相关文章

  • 张晓宏的山水情怀[图文]
    张晓宏的山水情怀[图文]

    张晓宏出生于陕西洛南,灵山秀水滋养了他的艺术禀赋,地域环境磨砺了他坚毅的品格。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十五年来,他敏而好学,刻苦求索,始终坚持一手深入美术教研,一手紧抓专业绘画,两手都不放松,终于取得可喜成果。教学工作的间隙,他从来都没有停止对国画的研习和创作。2003年至2014年间,先后有《春思》、 《老东关》、《校园一角》、《秋思》、《生命加油站》等一批作品入选省市级大型展览或获得美术教育类优秀作品...

    47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专家解读张大千:从地狱里带出新中国画[图文]
    专家解读张大千:从地狱里带出新中国画[图文]

    张大千,上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对近代中国画技法的传承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敦煌壁画的拯救性临摹和宣传贡献巨大。3月5日,原四川省博物馆副馆长、省博首席专家魏学峰,就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意义,在成都博物馆做了主题演讲。魏学峰告诉记者,先不说敦煌技法对张大千本人的影响,光是他在上世纪40年代带起的敦煌热,之后兴起的敦煌学就已让后人享用不尽,“他的一个个人行为,整整影响了一代人。”但...

    145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苏轼的“文中画意”[图文]
    苏轼的“文中画意”[图文]

    世人皆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却不识他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苏轼早年就以文章扬名天下,但是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曾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其人生经历都隐在他的字里行间之中。北宋 乔仲常 后赤壁赋图宋人孔武仲曾这样评价苏轼:“尝闻之曰: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趋,以其皆能传生写似为世之所贵珍。居士之文俊伟宏博,纤余较好矣;而又欲穷丹青之妙,忧以此...

    89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如何以“大美术”建构国家形象 服务社会[图文]
    如何以“大美术”建构国家形象 服务社会[图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从思想认识到艺术追求都发生...

    32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奚风瘦马:收藏杂感[图文]
    奚风瘦马:收藏杂感[图文]

    作者:奚风瘦马提起收藏,想说的太多太多,顿时百感交集,于是只能是,乱谈。故有是题。我与大多数网上的玩家一样,是一名普通工薪族,用自己一点微薄的工资,买点喜欢的古玩瓷器,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每一个人的收藏史,都是一条快乐、同时也伴随着辛酸的历程,是一部自己的心路成长史,这本不关乎藏品的种类、档次。其间的甘苦,相信每一位玩收藏的朋友,都是各有体味的。我也不例外。回想2004年初秋,在北京潘...

    86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孔达达:艺术东西[图文]
    孔达达:艺术东西[图文]

    艺术与科学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学科,科学讲究发展进步,永无止境。艺术注重时代高峰,数千年文化文明,每个时期都有他的艺术高峰,艺术登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民族特性。儒家思想崇尚相互制约又有严格等级制度的界限,在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阶层背景下,无形地压制着各阶层发展的创造力。道家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关系,“玄而又玄,众妙之说”,又被引导为虚幻之象。在文明、...

    29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施大畏:商业炒作脱离了画家的真实水平,炒过了头,会贻笑大方。[图文]
    施大畏:商业炒作脱离了画家的真实水平,炒过了头,会贻笑大方。[图文]

    施大畏,1950年生,浙江吴兴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华艺术宫馆长、上海国画院执行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协国画艺委会主任、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近年来,不少媒体对书画等作品拍卖情况非常关注。施大畏对收藏品变炒作的现象感到痛心,“现在网上传播最多的是,谁的画拍卖到几千万,谁的画价钱又掉下来...

    30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陈忠村的绘画艺术[图文]
    陈忠村的绘画艺术[图文]

    陈忠村(Chen Zhong Cun)陈忠村,原名陈忠强,安徽萧县人,同济大学首位美学专业博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在站博士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一级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文联国画创作院画家、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安徽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诗歌学会副会长、京徽画院副院长、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文...

    63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欧阳询书法少有争议缘于法度[图文]
    欧阳询书法少有争议缘于法度[图文]

    雨石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雨石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研读《中国书法批评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欧阳询是位少有争议的书法家。姜夔《续书谱》云:“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乃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一句话,把唐人否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本书,把传承一千多年的帖学否了。唐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虽名家辈出,然莫衷一是。特别是碑帖之争,至今未休!这就叫做文艺批评,文艺批评推动文艺进步。再说欧阳询,唐太宗李...

    121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班克斯自毁百万英镑画作:嘲弄资本与艺术市场[图文]
    班克斯自毁百万英镑画作:嘲弄资本与艺术市场[图文]

    班克斯的画作《女孩与气球》拍出后,框内画作缓缓下滑并被内置碎纸机切碎。伦敦时间10月5日晚间,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的名作《女孩与气球》在苏富比拍场,上演了一出先高价拍出后被自动裁切成碎片的戏码。104.2万英镑的画作疑似毁于艺术家本人之手,此举被评论为对艺术受资本控制的一次最有力的嘲弄。不过,从未受此重创的拍卖行也迅速作出反应,称“作品其实更加珍贵了”,也许是“转化”成另一种形态,同时正在与买...

    175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中原书坛不老松 85岁的书法家袁鸿典印象[图文]
    中原书坛不老松 85岁的书法家袁鸿典印象[图文]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书法艺术之花处处绽放。10月15日,85岁的商丘籍书法家袁鸿典先生,将亲笔书写的“大汉之源”横幅,赠送给2018中国永城国际万人徒步大赛组委会,预祝将于11月11日举办的2018中国永城国际万人徒步大赛圆满成功!“大汉之源”四个大字功力深厚,遒劲有力。不但显示了书法艺术与体育赛事的相互融合,也体现出了此次徒步大赛的主题。近日,在河南省商丘市文化路一处小区里...

    67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行走的画者——禾之先生艺术简论[图文]
    行走的画者——禾之先生艺术简论[图文]

    《春曦》直径 90cm禾之先生是一位行走的画者,行走在宋元明清的历史时空之内;行走在天地造化的万水千山之中;也行走在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之间。正因为他拥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读无字书、友天下士,所以我们才有缘相识。初晤禾之先生,他温文尔雅、谦和朴诚的品格每每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禾之先生本名焦建平,现居北京,职业画家并担任多个社会文化组织职务。活跃在京冀两地画坛,参展获奖、策划艺术活动,为天安门...

    131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傅抱石曾言:中国画革新或要寄望于珠江流域[图文]
    傅抱石曾言:中国画革新或要寄望于珠江流域[图文]

    黄宾虹 庐山图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大量作品及文献显示,岭南画派的出现终结了广东绘画以输入和接受为主的历史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美术馆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曙色——二十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展览从昨天开始至3月26日,在广州美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展出。本次展览整合了“岭南画派在上海”“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

    115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以工匠精神打磨中华创世神话主题画[图文]
    以工匠精神打磨中华创世神话主题画[图文]

    作品观摩交流现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传播工程”(下简称“工程”)的美术部分,在三十本连环画创作获得好评后,主题画创作也取得丰硕成果。2016年5月,第一批美术作品主题创作签约以来,历时2年,在专家评审小组多次与艺术家商讨、沟通和打磨后,2018年4月举行了第一批作品(约50幅)的终评,作品均获得评委们的好评。日前,第一批完成的若干作品在上海中国画院陈列交流,“澎湃新闻·艺术评论...

    185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梁江:倪萍绘画与专业水准相去甚远[图文]
    梁江:倪萍绘画与专业水准相去甚远[图文]

    倪萍绘画《欢喜》“近年的名人书画 ,确实成了国内拍卖市场的大热点,价格出人意料,这当然立刻引发各方广泛关注。很明显的是,这不应是市场的常态,也不是一个健康、健全,有规范,有标准的艺术市场应该出现的事情。我认为这只是国内艺术市场一片漂浮的泡沫,随着市场的发育成长,它终究要烟消云散。”“朱军作为大牌主持人,前几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展。此前,他曾把自己手机上的作品照片给我看过,早就有印象。说实话,...

    177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