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著名画家雷诺兹曾说过:
“真正的画家不该以作品描摹的精细美观去取悦人类,而应致力以其理想的崇高促使人类进步。”
本不赞成这句话,但当看到杨晓阳先生的壬寅新作“丝路生活系列”,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知。因为他在这组新作中以“主题的多义化”构建了一个“人人平等”的观念,并将人头画成平顶以谕示。这种观念的建树,既是他忧患意识的体现,又是他责任担当的彰显,更是他内心深处对人性之爱的大写意。
这是他以艺术致力于其理想的崇高,来促使人类的进步;也是他潜意与观念的更新,在这种生态下,蕴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哲理,使真善美、假丑恶以阴阳辩证的关系,在时间的流逝中体现出深刻的“道”,对“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辨,有了新的诠释,让人从中体味出这个世界在混乱中的秩序感。
《丝路生活之一》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观瞻杨晓阳壬寅新作,你会发现他的“丝路生活系列”作品,以神秘的意象色彩,投注了他对丝绸之路沿线上民众生活以意象的表述。这既是他情感投注的再现,也是他自我的主观意识在拣选、抉择、组织物象的结果。他以看似无序,实则秩序暗潜的意象色彩,将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以意象的组合,延伸着从来未有过的画外之意,从而在实践“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章法多维化、造型意象化、用笔书法化”的五化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他绘画理论的“五化观念”,是他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与深入思考所形成的,也是他在探索水墨人物画的新形式上迈出的坚实一步。他的“丝路生活系列”,以独特的人物画面貌,在不分中西、明暗并置看似费解的复杂组合中,打破了以往题材主题的单一性,在章法造型和水墨技法方面更加的自由。
《丝路生活之一》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在表现上,他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坐标,以时空为经纬,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阴阳学说溶于画面,使自己的绘画,呈现出四面切入,八方推进,打破空间的界限,进入多维的时空,驶入意象深处,寻找到处于生命本初之内生命与道相合的自然本质,刻画出丝路沿线人的自然生态。在构成上,他以四面构图,自由组合,阴阳并置的特点,表现出即兴、丰富、深邃、神秘、随意生发、层层递进的新水墨意境,肇造了绘画技法的新观念。
在传统绘画中,艺术家们拣选的题材往往是鲜明的,主题基本上是单纯的,章法构图上也是和谐的。虽然在一些画家的画面中,也讲究意象的表达,但却没有生发出这样鲜明的概念与观念,并运用到理论与实践上。也有一些写意画家提倡用笔书法化,但以这样鲜明的观点提出来,却是杨晓阳在这个时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突破。他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意象之中,从而使他“五化”的观点鲜明起来,真正成为当代画坛大写意一面的新开端。
2002年 写生石刻
2003年 考察彩陶
2003年 写生栓马桩
赏析杨晓阳壬寅新作,必须回首他过往之作品,才能串联起他艺术的嬗变之路。他曾在从“写实到写意”的路径上,砥砺良久,体悟出敦煌的飞天、秦陵的兵马俑等那种充满变幻而有秩序与统一的和谐之美,这使他的艺术思路与认知,在艺术的“一律性”中,久久探索,并从艺术的“一律性”中,寻找传统绘画所带给今人的启示。艺术的“一律性”,似石涛所说的“一”,是个体艺术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审美的体现,它的形成,标志着艺术家艺术形式的建构,是艺术家个性风格的体现。就像飞天的面貌就是飞天的样子,兵马俑的面貌就是兵马俑的样子。所以,艺术的“一律性”,就成为杨晓阳过往绘画实践中,体现个性特色本质的“程式”,一种个体特质与个性风格的形式建构,使他在艺术的“一律性”中,经历了自己艺术生命一段无法绕开的历程。
他形容自己过往的画作是“‘顽石、老玉、古陶、陈茶’。‘顽石’在河床里经过那么多年冲刷,没有了棱角,亦方亦圆,憨憨圆圆的;‘老玉’就是有包浆的,似透非透的;‘古陶’是残破的,但历练很丰富;‘陈茶’就有陈年味道,厚重,没有新茶的新鲜,但却耐喝。”沿着这样的思路,他的审美意识,便从中国的传统雕塑、壁画、石狮、拴马桩等谱系中,有意无意的寻找并提炼出“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意象、浑厚、神秘、耐品的特质,使自己的艺术塑造,在“相与象”中走向完善。
《关中正午》纸本水墨 200cm×190cm 2003年
《雪域》纸本水墨 200cm×190cm 2004年
《丝绸之路之三》
▼
- 请横屏欣赏 -
《丝绸之路之三》纸本水墨 200cm×1000cm 2013年
毕竟,艺术个性的形成是天才结晶的过程,而精神成熟的周期是无限复杂而艰难的。在人类艺术的史记中,只有个别人才能通过这一考验。而人最大的不幸之一是永远不能被人彻底理解和领会,因而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孤独的。当然,艺术的伟大不是一概而论的好评,而是时间积淀下人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更新而对美进行的新拓展。这个改变必然是超验的,具有与时代相左的新意识、新概念、新观念、新思想的结晶,这样才能真正完善某种独特的体系,使之随着时间的递进,而充满一条艰辛的认知之路,并最终被人理解和领会。
因为对人来说,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珍贵而不可复制的生命杰作。所以这一切,不是人力所为,而是神的赋予。杨晓阳意识到这一点,为此他追求“锤炼意象”的格调,自是一种力求艺术造型上“减法”的作为。他力求以最简的笔墨线条,去完成复杂的造型形式,以大而化之的写意,表现出人的生态下不同生命的风貌。这何尝不是一种艺术上的生命认知与解读?毕竟他的艺术思想走的是大道至简之路,艺术审美行的是大而化之之境,艺术形式求的是“形、神、道、教、无”的五境循环,这与传统“道”文化殊途同归。
“形、神、道、教、无”的五境循环,既是人对道的解读与阐释,也是由之所升华的中国画的五种境界。其对应极广,释义颇为复杂,我就不在这里一一表述了。而杨晓阳对传统文化中“顽石、老玉、古陶、陈茶”之内蕴“相与象”的玩味,使之在“无法之法,大象无形,有无相生,无中生有”中与五境相契,最终生生不息,进入到法无定法之境,完成了时间、空间、时空在阴阳观念中的置换,使多种的选择性,呈现出写意的丰富性、多变性与自由性。也以此五境循环,塑造了自己“顽石之形(形),老玉之质(神),古陶之品(道),陈茶之味(教)”,最终归于无形之相,无相之象(无),使之完美的转化为心中形象在纸面上的意象挥洒。
《课徒稿之具象》纸本水墨 42cm×42cm 2017年
《课徒稿之具象》纸本水墨 42cm×42cm 2017年
这也是他对传统文化中“顽石、老玉、古陶、陈茶”之内蕴“相与象”的玩味,并以之串联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链接起中国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维系起人生命的感情基础。“石、玉、陶、茶”这四种物件是传统中国人所喜悦的,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生命的品味体现。杨晓阳在那个时段的审美意识,则是对它们品评之后,心理与文化的双重认同,也是文明意识与艺术意识,在他心灵底巅的交汇。
多年前,我曾以《生命如歌》对他的作品进行了解读,认为他的作品,既是在告别,也是在重塑;既是在深入生命的原初,更是在走向艺术的未来。他的作品在告别中,对传统造型艺术精髓的深入挖掘,彰显了他扎实、认真、严谨的造型观与审美观。
在挖掘过程中,他重塑生命的风神,进入了宏博的历史空间,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历史文化与遗迹中,探索传统文化的文脉,使自己的触角伸向遥远的亘古。又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将传统文化的根脉,伸向现代与未来,充满艺术的前瞻性。这个前瞻性,既有他在以水墨大写意,重塑古典仕女与高士的风骨,使之在品茗、论道、对弈、梳妆、对镜、拈花等寻常日见的生活场景中,将人的平凡,化为艺术的不平凡;又有他将生命的具象,以意象的表述,记录下人的生命在衍化过程中,文化的拓展与历史的化变。他从具象到意象,从加法到减法,从意象到概念,有意无意中闯入了传统文化中人道相合的大道里,从而体味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的“道”之真意。
《茶有道》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7年
《关中农闲》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6年
生命是递进的,递进的过程,对不同的人来说,既是加法,又是减法。因为生命就是一个漫长而短暂的加减过程。做着加法的人多是缺少思想的人,因为他们没有道的体悟,将整个世界看得过于复杂,所以才会不断的做着加法。做着减法的人,大多是对道有感悟的人,他们摸清了这个世界自然与人性的规律,看透了世界的本质,认为人的世界看似纷纭复杂,实则简单明瞭。因而他们就在不断地思考中,不断地做着减法。而对加法与减法的视见与实践,必须有道的加持、道的体悟。认清世界的本质,从人的本质中看清生命的规律。而这规律,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也即生活的路径,生命的本质。
他有一本画册《告别过去》,就是在依西化教育与西画理论,既以具象造型观为主的大型创作,又有以传统笔墨观为主的东方观念创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以扎实的理论实践,通过不断地实地写生,将自己对丝绸沿路、黄土高原、黄河两岸等地的人文生态以雄健阳刚的笔墨表达。他扎实严谨的造型观念,来自于西化的教育,但他内在的心理传承,却是东方式的文化观念。他西方的印象色彩与东方的意象表述,已然成为他表现东方物象美的源泉,也成为他思考西方印象与东方意象,在绘画表现上相互融合的潜意融通。
而他任院长之后所提倡的“大美术”,今天在我看来,自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潜意识深层思考的再现。而拴马桩、陶器、墓石、石狮与汉俑等,是历朝历代文化中,“相与象”的集大成者。由相入象,由相化象,又由象生象,由象化象,象象不息,便是杨晓阳对这些文化遗产,在赏玩体悟过程中,引发的意象生命对他艺术的诱因,也是肇发他大写意绘画的生命源头。
杨晓阳“丝路生活系列”
《丝路生活之一》1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2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3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4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5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6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7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8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9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10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告别过去》
就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之后,他提出了“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观念,使之成为西安美院建院的宗旨。“大美术”强调的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与传统中国造型艺术合道的文化传承与拓展过程中的审美高度;“大美院”强调的是美术教育应该着眼于世界视野,东方观念,使世界视野与东方观念,在美术教育上抵达一种契合之态,使美院的教育,以先进的文化理念,跻身于充满人文与文明气息的大学院;“大写意”强调的是抒发,抒情,达意,化意,是心性的自然发散与表现的意象化,观念化,从而与老子所提倡的“道”相合。这三点学术理论的提出,无不说明其当时认知的深刻与见解的超然,美术思想的高瞻远瞩。这是他当时站在一个教育家的视野所具有的使命与担当。
而当他荣任中国美协副主席,视野又有了新拓展,认知更是站在全国美术视野的角度,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去看待中国的传统绘画。再后来,他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视野更开阔,境界更深广。这时,他从美术教育家的视野,有了更高的全国平台与条件,打造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画院。在杨晓阳的天命之中,自是富有这样的使命,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认知与生命认知。他视野的不断提升,表面上是平台的变化,但内里却是生命的与生俱来。
一次出差北京到画院拜访,闲聊间他指着窗台上的一个汉代石雕,问我“像什么?”我说“像人又像兽,很抽象,很混沌,很大气。”这是一个像狮子又似人的石雕,静静的在蹲在窗台上,看着我们对它的品评。他说“是,”并言“我的大写意,暗合着它的影响。你看,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造型艺术,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一切的艺术都有源头,而这源头则是生命的本源艺术的根。杨晓阳绘画的抽象造型,既具有顽石老玉的形质与美感,又具有古陶陈茶的气韵和品味,大朴不雕,充满生命的意象,这是在回复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本源,又在这本源中,寻找艺术生命与传统文化的重塑。而这个重塑,在他的心境中,就是大而化之写意精神的重塑。
现在回首,过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的杨晓阳,呕心沥血打造的美院与画院,何尝不是他最美、最经典、最艺术的艺术作品。绘画作品是有形的,而无形的美院与画院这两件作品,却是他心血的体现,使命的担当,责任的彰显。这种付出是看不见的,却又有据可查。
2002年 西安美术学院建院50周年庆典大会
2005年 院长杨晓阳向世界著名建筑师文丘里夫妇介绍西安美院规划模型
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庆典
2011年 杨院长陪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刘延东观展
2015年6月 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草稿观摩会
杨晓阳院长画国家画院新楼草图
观瞻杨晓阳新作,想一幅画作的题材是否鲜明,是根据画面内容与所选择的表现形式的需要而来的,这既有着社会生态学的制约与艺术风格学上的局限,也体现着画家绘画技法与文化阅历上的综合素养。当然,鲜明的题材,可以是通俗易懂的具象画,也可以是表现生命境界的意象画。它们都是一种风格一种境界的体现。然而,将题材模糊化,以此去表现物象,则是概括性、概念化的,是将许多内容集约到一起的一种大而化之的表现,有着大道无形的倾向与情绪。自然,随意生发题材的模糊化,看似不易理解,但如果依着“道学”角度去理解,自是很容易窥破其本质。
杨晓阳喜欢读《道德经》,床头总是放着一本《道德经》,有空就诵读悟道。我曾就这一故事求证,他点头并言“《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哲学中最深奥的一本书,是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之大成,是取之不尽的古法论。”而这种题材模糊化的观点,是他悟道的结果。
如果没有对“道”的堪悟,便很难产生这样的想法。道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路径,人生的指南,不是信仰胜似信仰。杨晓阳深刻悟道了这点,以此践行着自己的绘画之道,并于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宇宙、空间、时空等意识,以及由阴阳观念在他画面上所生发的时间、空间、时空、维度等的关系,使画面呈现出美丑、真假、善恶等难以言说的况味。这种况味将某种神秘而静穆的色彩,通过画面的黑白灰统一起来,协调起来,使画面的人呈现在阴阳之中。
当然,他画的模糊主题,是处在“一阴一阳谓之道”中,以一种意识的流动,来表现出丝路之上人的生态,使某种超越种族的原生态物象呈现出来,形成了杨晓阳绘画的新历程。也使他通过这种意象的符号,结晶出自我心中根植的潜意识,使之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一种时代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流露,使他的“丝路生活系列”,具有了长篇小说般的宏大结构,以一种打破时空,超越时空的理论体系支撑起他的绘画审美与技法,从而使他以大写意的笔触,打破时空的界限,呈现出多维切入,多点互动,彰显出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胡安·米罗的浪漫色彩及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巴勃罗·毕加索的几何构成。他以此打通了传统与西方的绘画关节,使气息在脉络中汩汩流动。
《丝路生活之一》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他在阐述着生活,在生活即道中,顺应着时间的安排。道无处不在,既高深莫测,又平淡无奇,既是生活,也是神圣。道的真谛可一言以蔽之,即是“路径与行动”,更是“信仰与真理”。由此反观,道也是生活的日常,生活的节奏,生活的快慢。它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左阳右阴,上阳下阴,快阳慢阴”等,它既是辩证的,也是守成的。然它所凝结的秩序感,使画家体察出秩序与画面的关系。为此,他的创作有意打乱了正常的秩序,在直觉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
因此在他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这种气息有着对道学的综述与哲学的思考。他在体察着人性与人的形象在画面之中所彰显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他有意无意地把人物形象变形,使之具有某种难以言说的隐喻。
而他在五化方面的研究,直接切入了当代水墨绘画的新意识,以宏阔的视野,建树着某种超越时代的艺术新路径。为此,“题材模糊化”的提出,既是他深思熟虑与审美意识嬗变的结果,也是他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在绘画上的体现。“题材”一词在汉语语境中是指文学、艺术的创作用语,指作为写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亦特指作家、艺术家用以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素材,通常是指那些经过集中、取舍、提炼而进入作品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对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的模糊化,就是在于抛弃题材的主题思想,而用多面、多维、多角度的,或者说将没有主题思想的主题纳入画面,使画面的主题思想,呈现出概念不清或含混感,从而以似是而非或形而上的某种概念,代替作品的主题,使之呈现出不同审美个体视域中不同的思维意识。
在绘画上,题材决定着画家所表现的内容,如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画题材、花鸟画题材等,西方的人物画题材、风景画题材等,都是艺术家对表现题材选择的结果。题材模糊化的概念,就在于打破这种题材的选择,使画面所要表现的物象,出现某种视觉的置换。杨晓阳“丝路生活系列”,模糊了人物与背景、人物与雕塑、人物与山水的界限,呈现出似物非物,似象非象的特点,并以平面构成,使人的主体混混沌沌,迷离恍惚,好似镶嵌在墙上的壁画,实则彰显了一种古老、朴拙的气息,使画面的物态,充满意象。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人物的动态,仿如陕西的皮影戏,被一根根无形的线牵引,做着各种各样的机械动作,呆呆的,却又萌发出生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