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感是我们对于对象品质的感觉。不同的质感给人以软硬、虚实、滑涩、韧脆、透明与浑浊等不同的感觉。中国画流传几千年,有许多表现物象质感的非常有效的手段,这些笔墨技巧如人物画的十八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具体地说,在敦煌千佛洞元代壁画中常常在一个画面里同时运用三种以上的线条。用铁线来描画头面、手、脚等,表现肌肉具有弹性的质感。用兰叶描来画衣裙、飘带等,表现绸布质料轻薄的质感。还用游丝描来表现发、须等。五代西蜀时期的画家黄筌,他非常重视观察体会花鸟的形态习性,所画翎毛昆虫,质感逼真,手法细致工整,色彩富丽典雅。特别是传世的写生珍禽图,所画的各种鸟类坚硬的鸟喙即鸟的嘴,和松软光油的羽毛质感,十分漂亮到位。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的许多表现质感的技法被中国画家吸收,运用到了中国画中,表现力进一步加强,当代方增先的画作在质感上表现力比较到位。他把西方艺术和中国画笔墨相结合,产生了新的浙派人物画的风格。在《怎么画水墨人物》一书中有具体描述。在他的《艳阳天》的插图作品中,他把女人的头发都画得非常逼真具有发质,但是近看,全是中国画的笔墨!优秀的画家或优秀的作品会让我们尽情享受到中国画的质感之美。
现代-方增先-艳阳天
美析:方增先,浙江浦江人(今属兰溪)。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这是为小说《艳阳天》而创作的一组中国画。在这张作品中,不同的对象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达到质感的效果。人物身上所抓的布条就用兰叶描来展现,看起来非常飘逸。而人物的头发就是用游丝描。画的非常精致,质感非常真实。在另外两张1975年和1983年的人物写生作品中,方增先先生同样以精致入微的笔法技法,把不同物象的质感表现的韵味十足。让人体味到了中国画带来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方增先先生讲到,棉花是轻、软、松的纤维质,铁块是坚硬而沉重的金属体,它们之间不仅外轮廓各有不同,而且在质感和量感上,应有明显的区别。在国画中表现不同的质量感,要依靠不同笔法和墨法的运用。元人有画梅诀云:“浓写花枝淡写梢,鳞皴老干墨微焦。” 表现梅树的老干、枝条和嫩梢时,就应运用焦渴、浓淡等等不同的墨色来表现。可见,不同的质量感是用不同的笔墨技法去表现的,是在各种不同的笔墨技法的对比中产生的。物体不同的外形轮廓,也能反映一定的质感。但要丰富它、强调它,中国画家就必须借助于用笔、用墨的多样对比。用笔的快慢、轻重、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以及各种笔法、墨法的混合运用,就使物体的不同质量感,在不同笔墨对比中显现出来。比如说,如画搬运工人,肩上的麻袋或术箱,草帽或衣服相互都形成了质量感上的对比。假如用粗重的墨线勾勒麻袋或木箱,再皴上几笔以加重质感,然后以渴笔细线表现草帽,而用挺劲的淡墨线表现布上衣,它们互相间就会因反衬而显出不同的质量感。其他如农妇的头巾和棉祆,边防军的皮毛帽和呢军装,钢铁工人的棉衣与汗衫、毛巾等等都可以利用强调质感的特征,使在对比中更加显得鲜明、突出。绸、呢、皮革等质料的一个共同点是弹力强,中国画家在勾勒中会注意含有弧形的弹力感,线条要韧而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表面光滑或粗糙,厚与薄,轻与重等。所以中国画家勾勒线在表现它们时也会注意轻、薄、厚、糙等特征。质轻的东西,总是与墨的较淡、线的较细较软联系在一起;粗糙的感觉常与毛的、渴的,或颤笔相联系;厚重的东西常与重墨、粗线相联系。我们在审美中国画的时候可以注意这些质感的变化。
现代-方增先-1975年人物写生
与构成之美一样,质感之美是中西美术交流后所强调的美学内容,在我们古代历史上讲的并不多。是现代美术体系的新发展和组成部分。在审美的时候,中国画形可变,夸张变形都可,反而主题更加突出了,更加有味道了。但是质不能变,铁质的不能画的像棉花,蔬菜画的像布匹一样,这样就不美了。需注意感觉其中的不同质感和味道,就可以品味中国画的奥妙了。
现代-方增先-1983年人物写生
作者/张国樟: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