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吴秋华,福建省福州市人,1980年进福州市美术馆,1993年-2000年任福州市美术馆美术室主任,并担任福州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助理,同时担任福州业余美术学校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福州分校教务主任,2000年调入福州画院,福州画院特聘画师,工会主席,《中国艺术博览》编委会顾问,西安亮宝楼中国书画名家联谊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海峡吴氏总会书画院画师。
《比翼双飞》171×93cm
个性是国画艺术的生命力
吴秋华/福州画院
大千世界,不但动植物有个性,万物皆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生命力。艺术也一样。就中国画而言,它不仅具备造型基础、笔墨技巧这些基本功,还要在所画物象的神似上下工夫,因为中国画强调的是“神韵”追求的是“意境”,与西洋画强调的是“真”,追求的是“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观点,所以中国画仅仅追求形似是不够的,还应该追求画面上的“神韵”和“意境”,通俗的说就是追求艺术的个性,何谓个性《现代汉语辞典》中告诉我们:个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征。
《春光明睸》171×93cm
所以就现代国画艺术而言,我认为,它的个性应该是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社会条件下,通过接受古今中外艺术的影响和熏陶,所产生的作者本人对国画艺术“神韵”“意境”固有的理解而形成的艺术特征,以及艺术家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思想情感、品格操守、天赋禀性等因素在其绘画作品中的自然体现。是艺术家气质的真实流露。是艺术家从客观世界获得创作灵感变成主观意象,经过艺术渲染,所形成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这就是艺术家时下所追求的个性,唐代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说过:“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宋代苏东坡有两句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也就是说国画不能单以形似作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要在形象生动的神情上下工夫,而生动的神情,要用精妙的水墨技法来表达,否则就生动不起来,就谈不上艺术性,更谈不上个性。
《丽日融合》171×93cm
怎样培养个性呢,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画风格样式是在男耕女织的原始文明中诞生发展.在儒、释、道观念的混合积淀和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形成体系、具有特定内涵的绘画形式,这种绘画样式具有民族特征,是东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所以任何一个画家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就必须先深入传统,再从传统中走出来,必须经历学习和创造两个阶段的不断转换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够使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徐悲鸿在他扎实的写实油画基础上,大力推行以西画写实的手法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体系。
《四季皆春,百鸟贺岁》200×100cm
从而走出一条中西结合的新路子形成自己的中国画绘画风格。画家林风眠、李可染也是这样先建立一种根植于写生基础上的创作体系,再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得来。他们先立足于“心物统一”.再放眼于艺术创造,即“天人合一”。形成的艺术风格就是生活与艺术实践在艺术家自己的审美感悟中的最佳体现。所以本人认为,这种深入学习传统,又具有创造性的超越传统,并在长期的学习探索中反复推敲形成的独到见解所反映出画家自己的绘画风格,就是国画艺术的个性,也是一个画家艺术创造成熟的重要标志。
《小猫戏蝶》171×93cm
可见,对传统的继承是画家培养艺术个性的必经之路,也是画家必须重视的基本建设。对传统的继承,除了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外,同时也要继承画面程式和笔墨技巧,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巧,那么,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就算再独特也无法表达出来,从而对客观物象的精神和灵魂的深入把握更是无从谈起,这样所表现的物象就反映不出欲达的艺术风格效果,更谈不上有个性。
《爱在荷乡》171×93cm
国画艺术个性的形成关键在敢于创新,使作品耐人寻味。去年金秋,我们有幸在福州画院展厅看到金陵名家江宏伟先生的工笔花鸟画展。江先生的作品,让参观者都会产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个感觉应是参观有个性的画展才能体现出来的。而这个画展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亮”的时间长,“亮”的频率也高,不像参观有些人的作品,缺乏个性,不耐看,有一“亮”即逝的感觉。究其原因,那就是江先生的作品.是一种以崭新的风格样式,在继承传统水墨的基础上经西画写实手法改造而形成,使传统中国画无论在造型,表现手法,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发生质的变化,因而有其很强的个性,不但作品清新、典雅、细腻,又有新古典的风范,而且技艺精湛,用古人所没有涉及到的西洋画写实的方法应用到中国画写神的意境之上,令人有赏心悦目之感。
《紫荆鸣春图》130×68cm
《冰清玉洁》171×186cm
《除害无闲事》171×93cm
所以,我认为艺术贵在创新,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独创自己的风格,独创自己的个性,才能在浩瀚的艺海中生存下去。所谓创新就是创作就是创造,顾名思义,就是要有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要像李可染先生所说:学习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从中获益,创新不是抄袭,在学习古人,洋人好的东西时,不是全部照搬,而应该有选择地为我所用,在应用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受到的“神韵”与“意境”,通过自己审定的笔墨技法反映在画面上,经过提炼变成自己的风格,渐渐地也就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个性,全部照搬别人的作品,套用别人的技法,同样画不出自己的个性,因为这样的作品,画出来都是别人的东西,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风格,更谈不上有自己的个性,观众看了会让人想起是学某人的或像谁的,没有生命力。正如齐白石先生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也正如时下观众所批评的“风格雷同的作品,看一幅等于全部都看过了。”“艺术雷同等于零,”就好像市场上不去开发新产品,老卖单一品种一样,看了令人生厌。
《春光明媚》171×93cm
国画艺术也一样,不要老跟随在别人的背后学,要有自信心,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千万不要盲目听从别人为你所做的所谓安排,艺术画风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审美、情趣、爱好、修养都不同,盲目跟风往往会磨灭你的天赋,使你误入歧途,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所以我认为:对待别人的意见不应该盲目服从,人云亦云。
《冬梅报喜》138×69cm
听到意见就改,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叫“优柔寡断”,没有自信心,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不承认别人不等于不尊重别人,强调自己不等于目中无人。”要坚持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只要能在美术界占有自己一席之地,百花丛中树起自己的个性,相信自己的作品同样有生命力,所以,我认为盲目跟风学些技法是可以,如果全部照搬就有失去艺术性的意义,而应该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择其善者而取之,多练、多看、多读、多写生,顺其自然,然后再化解就能达到顾恺之先生所说的“迁想妙得”的境界,那么,古今中外所有的艺术精华无不可渗化融会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使自己的作品富有个性,充满生命力,从而为世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