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黄杨木雕《三英战吕布》
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的说法。黄杨木雕起源于民间元宵节时盛行的"龙灯会"上木雕龙灯装饰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发展成为以精细见长的优美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
黄杨木
受到父亲的影响,高公博自幼喜爱画画、捏泥巴。新中国成立后,黄杨木雕发展迅速。1955年,乐清有了艺术雕刻工厂,从事黄杨木雕的匠人由解放初期的寥寥数人骤增到了八百多人。在进入黄杨木雕厂之前,高公博16岁,他所读的中学就在木雕厂旁。
“我放学以后一定要经过这个厂,然后听到里面那个碰碰敲敲地那一种敲胚的声音。这个节奏呢,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那一种好听的音乐一样,一下子工夫不到几十分钟一个轮廓就出来了。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了不起啊,我觉得雕刻这个东西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高公博说。
打坯
进入雕刻厂后,高公博的艺术个性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在学习黄杨木雕技艺中,他信奉“学百家勿学一家”,不断向厂里各具特长的师傅们学习。几年后高公博熟练掌握了黄杨木雕的基本技法,开始了独立构思和创作。
右手执槌,左手握凿,腿踩住绳子,紧紧固定木胚。这是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技法,黄杨木雕匠人依旧遵循。
中国电器之都——温州乐清柳市
八十年代初,温州成为了“轻工制造”的代名词。曾经从事黄杨木雕的手艺人们纷纷转行,或做起了服装、或做起了小家电。而高公博却一直没有改变。
当时电视剧《济公》热播,于是,高公博就想,为何不创作一百个神态各异的济公呢?”从1986年起,他开始创作《济公百态》。同样的人物,不同的表情,高公博的创作激情源源不断。100个济公作品的创作,整整花了8年时间。
《济公百态》高公博
传统黄杨木雕是工工整整的,雕刻方法也比较局限。于是,90年代初,高公博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黄杨木雕能够像书法一样纵任奔逸在“似”与“不似”间?于是,高公博用铁锤捶,不行;用火烧,结果把自己的眉毛都烧光了;后来他毅然将黄杨木从中劈开了。
谁能想到,这大刀阔斧的一劈,劈开一个新天地。
高公博与高敏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高公博与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的高敏,父子两代人,黄杨木雕600年。从见山是山,到见山还是山的艺术感悟。敬请关注本周日上午11:10,深圳卫视《温暖在身边》高公博的黄杨木雕。
劈雕《渔翁》高公博
高公博是第一个做劈雕的人。劈雕,简单而言,就是根据自己的构思,用斧头作为雕刻工具,以一种看似粗犷的砍柴方式来进行雕刻。看起来很像劈材,可这里面却有大有讲究。找准位置和角度,顺着黄杨木的纹理和长势而劈。
高公博与儿子高敏共同完成劈雕
七分天成,三分雕刻。依据木材天然形状和纹理方向,巧加雕凿。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位置、力道、角度、造型,每一刀都是高公博多年累积的经验。
高敏
42岁的高敏在学艺27年后,木雕技法已然独到精湛。1996年,高敏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后,想运用更多的现代雕塑手法,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