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杭州天都城的埃菲尔铁塔,全球约有50座埃菲尔铁塔。来源:视觉中国
2017年,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在威尼斯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展览。这场题为“不思议沉船中的珍宝”(Treasures from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的展览展品超过2000件,填满了两座博物馆及其室外空间。展品包括用大理石、黄金、青铜、水晶、玉、孔雀石等材质制作的神祇、英雄和巨兽雕像,还有许多古希腊盾牌、剑和匕首。观众被告知,这些物品属于生活在公元1世纪中期到2世纪早期的一位被解放的安提俄克(注:古叙利亚首都)奴隶Cif Amotan II。近2000年后,考古学家在印度洋发现了一艘沉船,将这批宝物打捞了出来。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场正经的文物展,但稍许端详片刻,观众就会发现怪异的端倪:一尊埃及女神像看起来很像英国超模Kate Moss,一尊法老像看起来很像流行歌手Pharrell Williams,“利维坦”其实是被藤壶覆盖的米老鼠和高飞,你甚至还能在一尊雕像的背后看到“中国制造”的字样。再仔细思考一下,观众会发现“Cif Amotan II”其实是一个变位词——“我是虚构的”(I am a fiction)。艺术家用一种戏谑的方式让我们重新思考伪造、真相、信仰这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概念。
赫斯特用一种戏谑的方式让我们重新思考伪造、真相、信仰这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概念。
正是这场展览,启发世界文物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英国分会执行理事约翰·达灵顿(John Darlington)撰写了《伪造的遗产:我们为什么要重建纪念物》(Fake Heritage: Why We Rebuild Monuments)一书。遗产,是指人类历史的遗存物,它们可以是建筑、古迹、景观,也可以是文物、文件、装饰物。在日前出版的这本新书中,达灵顿探讨了历史上最知名也最臭名昭著的伪造遗产案例——从伪造文物、假考古遗址到建筑复制品——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说遗产向我们证实了历史真实性,那伪造遗产能为我们提供什么价值呢?更重要的是,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Fake Heritage: Why We Rebuild Monuments
John Darlingt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2020
为利还是为名?伪造文化遗产的动机
人们为什么会伪造遗产?从历史上看,有人急于成为学术发现第一人,有人为了欺骗,有人为了名利,也有人为了强化或强加某种信念。
“皮尔丹人”(Piltdown Man)就是第一种情况的一个典型例子。1912年,业余考古学家查尔斯·道森(Charles Dawson)宣布他在英国东萨塞克斯皮尔丹地区的更新世岩床中挖掘到了一个类人猿头骨,可以填补上人类和猿类之间的进化缺失环节。
虽然从消息公布伊始就存在质疑的声音——该头骨的形态和现代人完全一样,而下颌骨却极像猿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学者普遍认为这是一个50万年前的人类先祖头骨,将之定名为“道森曙人”(Eoanthropus dowsoni)。或许是出于民族主义情绪,许多英国学者极力为在英国发现最古老的人类化石辩护。这一人类学历史上最著名的骗局之一直到1953年才被彻底揭穿,研究人员通过测定化石相对年代的技术发现,该头骨由现代人的颅骨、猩猩的下颌骨和牙齿拼接而成。
1912年《伦敦新闻画报》对”皮尔丹人“的报道
在美国历史上一个类似的骗局是“卡迪夫巨人”(Cardiff Giant),但其始作俑者、雪茄商乔治·霍尔(George Hull)的动机有所不同。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和怀疑论者,霍尔在一次与信仰复兴运动传教士的神学辩论后决定制作一尊伪装成化石的巨人石像,用这个恶作剧狠狠嘲讽《圣经·创世纪》中对远古巨人的记载,顺便赚一点钱。经过一年的筹划,这尊高达三米、以霍尔为原型制作的“巨人化石”于1869年在纽约州卡迪夫的一座农场里“出土”。“发现远古人化石”的消息瞬间被引爆,引起了全美的关注和兴趣。
参观者源源不断,霍尔和他的合作伙伴赚得盆满钵满,一位名叫P.T。巴纳姆(P.T。 Barnum)的马戏团经理人也嗅到了商机。他在前往雪城参观过“卡迪夫巨人”后提出购买请求,遭到拒绝后他委托一位雕塑家制作了一尊一模一样的巨人像,放在曼哈顿的一座博物馆里展出。展览广告中这样写道:“这是什么?它是一尊雕像吗?它是一个化石吗?这是一个惊天骗局,还是远古人类的遗存?”巴纳姆获得空前成功,纽约的展览收入甚至超过了霍尔的“卡迪夫巨人”。讽刺的是,霍尔的“卡迪夫巨人”是一个伪造遗产,巴纳姆的“卡迪夫巨人”更是伪造的伪造遗产。
“卡迪夫巨人”
金钱或许是伪造遗产的重要动机,但也有人出于某种更崇高的目的。英国哥特建筑复兴运动的先驱者桑德森·米勒(Sanderson Miller, 1716-1780)以营建仿城堡遗迹闻名。这不仅是为了满足那些贵族客户的特殊趣味,更是为了突出强调他们的家族传承和血统——要想证明自己的高贵出身和统治合法性,还有什么方式能比指认一座城堡曾属于祖先更有力量呢?有些时候,它甚至能为继承皇位发挥一臂之力。18世纪中叶,在奥地利风雨飘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位的传承争议不断之时,哈布斯堡家族下令在美泉宫的地界内修建迦太基遗址,以此作为哈布斯堡-洛林支系是古罗马皇帝无可指摘的继承者的证明。
桑德森·米勒在英国剑桥郡温泼尔设计建造的一座仿中世纪哥特风格的塔楼
我们需要“假遗产”吗?
另一方面达灵顿也指出,伪造遗产也以被删除、被忽略的形式存在——人们或是略微修改历史来符合某一特定的叙事,或干脆篡改文化传统,与当下政权的政治宣传保持一致。今年7月,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签署法令,将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由博物馆改为清真寺,就是最新的一个案例。
不过在另外一些情况下,重建遗产也是出于善意的目的。达灵顿指出,重建伊普尔(注:比利时城市,一战期间在此地发生了人类史上第一次化学武器战)、华沙或法兰克福等欧洲城市的老城中心,标志着文化自豪感的恢复、战争的纪念与战后重生。
在日本,重建遗产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日本的神社建筑遵循“式年迁宫”制度,著名的伊势神宫正殿每20年拆除并按照原样重建一次,这一传统已延续了1300多年。定期重建这一木构建筑不仅有助于延续神社建筑的寿命,还有助于保留日本传统建筑工艺。
事实上,延长遗产的生命周期,让文化传承得以延续,已经是复制遗产的一个重要目的。近年来遗产保护领域因此出现了“数字遗产”潮流,即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数字测绘等技术来记录、复制珍贵的文化遗产,以达到遗产保护、公共教育的目的。界面文化此前曾报道过,日本岛根县江津市清泰寺住持井下智泉将寺内珍藏的一尊木质阿弥陀如来像(岛根县文化财产)送往岛根博物馆收藏,并从2015年5月开始在寺内供奉3D打印的复制品。井下住持认为,3D打印技术的低成本和精确复制能力能够帮助寺庙更好地保护佛像。
综上所述,“伪造遗产”的概念源远流长,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展现出新的意涵和面向。在达灵顿看来,这首先是因为历史本身就几乎从来不会遵循某种基于共识的叙事,它不是由一连串按照单一序列依次发展的事件构成的,而是一座充满了不同阐释、观点和立场的迷宫,它同时容纳了传说和真相、个人偏见和官方搪塞、流言蜚语和正史记录。
也正是在历史内在的模糊地带中,伪造遗产得以存在,且在当下这个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更加兴旺(赫斯特的展览很好地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点)。“这份谎言和复制(遗产)的概略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达灵顿写道,“就是从‘为什么这么做’而非‘谁这么做了’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更仔细地去审视过去,保持好奇心,思考那些讲述故事的人的野心和动机是什么,对民族主义的根源保持警惕,与此同时挑战那些忽视证据和科学事实的人。”
参考资料:
“Fake Heritage for the Fake News Era”,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Blog
https://yalebooksblog.co.uk/2020/09/29/fake-heritage-for-the-fake-news-era/
“Fake Heritage: In a World Growing used to Fake News, We Now Have Fake Heritage”, World Monuments Fund
https://wmf.org.uk/news/fake-heritage/
“Treasures from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 by Damien Hirst”, Archivibe
https://www.archivibe.com/treasures-from-the-wreck-of-the-unbelievable-by-damien-hirst/
“The Cardiff Giant Fools the Nation, 145 Years Ago”, HISTORY
https://www.history.com/news/the-cardiff-giant-fools-the-nation-145-years-ago
“This Japanese Shrine Has Been Torn Down and Rebuilt Every 20 Years for the Past Millennium”, Smithsonian Magazine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this-japanese-shrine-has-been-torn-down-and-rebuilt-every-20-years-for-the-past-millennium-575558/
“Monument Man”, The Historic Houses Magazine, Autumn 2020
《数字技术与虚拟文物:是珍贵遗产的护卫者 还是文物灵光的剥夺者?》,界面文化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92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