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艺术论坛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张昆鹏/摄
12月03日讯(记者 张昆鹏)近日,在苏富比学术论坛上,来自媒体、学术界和拍卖领域的相关专家,针对当前中国艺术市场的现状、艺术价值的评价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等问题,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看法。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专家们经过讨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拍卖场上的天价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而且中国收藏家也开始具备了国际化的收藏视野。
认同高端文化是市场繁荣的深层原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指出,中国艺术市场繁荣的深层原因,就是中国有一种对高端文化的认同;而高端文化就是指人们非常认同某种文化的价值,并且愿意为这个文化付钱;很多人不理解像达米恩·赫斯特的一个现成标本为什么能卖到一千二百万美元;但是,回到中国艺术史,比如乾隆皇帝的三希堂法帖,这些法帖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等古代文人日常留下的信札,在当时他们的生活里面没有任何特殊含义,但是如果把这些法帖拿到今天的市场上估价,这些信札都是天价;所以,中国一直习惯于这种高端文化的消费。
此外,他还向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表示:拍卖场上的天价也不是阴谋;如果艺术市场是一个长期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市场,那么,它就能非常合理的测算出一个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所以,既然中国人认同高端文化,再加上现在的市场又这么繁荣,那么具有文化价值的艺术品就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所以,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
用艺术理论评估艺术价值
陈岸瑛认为,以前是用历史性的批评模式来评价艺术价值,但艺术市场出现以后,艺术家和艺术品开始进入市场,就导致了原有的历史性艺术批评模式的失效,以至于原来的批评家和当代艺术史家丧失了对艺术品的发言权和定价权,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变化;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运用一种非历史性的艺术理论来评价当代艺术的价值。所以,陈岸瑛指出,今后要从艺术理论的角度,讨论当代艺术的价值。
中国藏家开始具备国际化视野
《艺术新闻》主编叶莹认为,中国收藏家的趣味不再局限于中国艺术品,他们开始收藏西方现代艺术品,例如王健林拍下毕加索《两个小孩》、王中军拍下梵高的《雏菊和罂粟花》等,而这些作品主要流向了是私人美术馆;此外,中国新一代收藏家的收藏视野更为国际化,同时也了解艺术史的发展脉络,而且他们的收藏也推动了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创作。
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部资深专家黄杰瑜则认为:虽然有些中国藏家在海外买下了一些西方当代艺术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成交额还是非常小;比如王中军所买下的梵高作品,这张作品的成交价只占整场7%的份额;所以,虽然很多中国当代收藏家都收藏西方艺术品,但是他们可能只是买一两张作品来观察一下,他们的收藏还是以中国艺术品为主。所以,他向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表示,收藏还是和收藏家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密切联系,而且,中国藏家不大可能像日本藏家80年代那样,去国外买下很多印象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