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听说咱们西河老街上有个朱明德画室,是在哪儿啊?每次小编走在老街都会听到慕名而来的游客这样询问。提起朱明德老师,想必西河乃至周边村庄里的百姓们都耳熟能详,他是一位来自北京的著名画家,曾任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书画家研究会副会长。退休后的他放弃了在京城的休闲享受,像一条鱼儿游到了青弋江,到西河古镇以西河为家,创办了他的艺术工作室--朱明德画画的地方。
六年前,一个机缘朱老师来到了西河并爱上了西河,这一留便是六年,从开始只是“朱明德画画的地方”到现在成为西河古镇响当当的文化名片,用朱老师的话说:“我来西河古镇‘落户’一晃五六个年头了。西河人淳朴的民风和勤劳扎实的精神,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感动!”“我要坚持创作,把我看到的一切用画笔记录到宣纸上。把我的画展办到乡亲们的家门口,让乡亲们看看我笔下的西河,让游人知道西河古镇艺术氛围正在形成。”
10月8日,朱明德画展在芜湖市众藏美术馆开展。安徽省美协杨国兴主席、张松老主席,高飞副主席〈安师大美院院长)、丁力副主席兼秘书长,看了画展并在研讨会上的热情鼓励深入农村深悟普通人的精神,评价了朱明德的纪实美术风格。文艺评论家王永林教授、中国书画家研究会王宝顺副会长、芜湖市美协主席吴小明、画院老院长王广、安师大宣传部王刚部长、红杨镇党委书记吴刚、西河抗洪模范、安徽好人、总书记接见的基层干部代表(画中人)徐金华书记、画中人一一西河乡亲代表吴其圣、胡国胜、陶利民(利民一家四口人来三口)参加座谈会!
此前,朱老师先后在国内外数十座城市举办过个人展,但专为当地乡亲们办展,这还是第一次。深入生活,扎根到西河古镇这方水土,接地气、贴生活、近乡亲,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他的画笔下显得真实可亲,本次在芜湖市展了150幅作品。展览结束,西河古镇展出朱老师画作50余幅,作品内展现的是西河古镇的风土人情,描述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和事,如:2020年特大洪水来临时,西河社区干部和百姓防汛的画面,清晨早市上百姓摆摊卖菜的画面、文明旅游导游讲解的画面、环卫工人辛勤劳作的画面、早市面馆里宾朋满座的画面、腊月年货节时周边百姓赶来赶集的画面、能工巧匠们修器具的画面、旗袍协会来西河古镇走秀的画面、各地党员们来西河新四军三支队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的画面......,本次画展是朱明德老师在西河艺术馆开放以来举办的第二次个人作品展,也是西河艺术馆提升后的首次个人作品展,此次朱明德老师人物作品展展期将持续至12月初!
深入生活,补上“文艺下乡”一课
朱明德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西河古镇,有一段特殊背景。
2014年,中共中央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文艺应为人民服务,文艺要向群众学习。”这次座谈会给中国文艺界指明了方向,也让朱明德意识到“艺术家必须真正深入生活,才有可能创作出代表时代的作品”。
也正是这一年,朱明德退休了。为了“补上文艺下乡这一课”,朱明德决定寻找一个缺少艺术气息的纯朴乡镇落脚,给老百姓画画,给孩子带去艺术教育。机缘巧合,他去芜湖市湾沚区(原芜湖县)红杨镇看望朋友的时候,被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纯朴的风土民情吸引住了。
2015年初春,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西河古镇里,朱明德开了一间门脸,上面写了一幅朴素直白的横匾:“朱明德画画的地方”。朱明德不仅在这里创作,还在这里办了几场画展。
此前,朱明德先后在国内外数十座城市举办过个展,但专为乡亲们办展,还是第一次。虽然没有任何宣传,但观展的人出乎意料的多。“这画的不就是我们村的景色和我们的生活吗!”——村民们拍手称赞。朱明德常常耐心聆听大家的建议,和他们亲密交流。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这些年,朱明德在西河镇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接地气”。他可以在公共浴室和农民兄弟一起搓澡、聊天;二是勤创作。他把画室搬到农民家门口,先后完成了200多幅作品,所有游客都可以参观;三是搞美育。他在当地中小学开了美术公开课,已有数百名中小学生听过他的课,还有很多大学生、老同志慕名而来。游客当面求教现场作画更是数不清了!
朱明德却乐此不疲,“把作品拿到人民群众中去,看到他们喜欢、叫好,这不就是艺术家的价值吗!”
记录时代,和乡亲们结下深情
朱明德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通过长期联系一个村庄,始终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既为新农村的建设出谋划策,也用画笔描绘新时代的新人新貌。
在北京,朱明德有过帮扶古村奔小康的经历。在西河,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发展文旅的经验分享出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如今,“朱明德画画的地方”已经成为西河老街的一张名片,“西河古镇”也已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他还出版了一本记录西河面貌变化的速写集《西河人家》。在他的建议下,当地美协会员中的山水画家合作创作了《大美湾沚》,填补了当地美术长卷的空白,成为重要宣传材料。
春去秋来,时间飞逝。西河百姓淳朴的民风、勤劳的品质,给这个长期生活在北京的画家留下很多感动。朱明德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感情,能够如数家珍一般说出每一幅画作后的小故事。
画作《西河中秋后》展现了当地居民老陶一家三口话别离的淡淡乡愁。老陶在外打工多年,在朱明德的鼓励下留在了家乡,夫妇俩在当地开了一家早餐店。孩子的学业、老父亲的生活都得到了更好的照顾。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一家人精神头也越来越足。后来他又为这家人蒸蒸日上的生活创作了画作《海英面馆》。
在西河,朱明德还画下《我的对门邻居》记录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西河音乐家”章征刚,画下《担当》致敬基层扶贫干部,画下《耕锄青弋江畔》展现了诗一般的田园生活……
朱明德深情地说:“乡亲们为我提供了立足之根,感情之泉,创作之源。”
铭记嘱托,用心探索创作之源
纯朴的社会人文环境,给了朱明德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以及思考空间。来到西河之后,他更加重视美术技法的转化结合,将中国画融合速写技巧,形成“纪实美术”,构图着色更加朴素自然,着重记录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
这些年来,他根据速写整理的西河风俗画展,活跃和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了西河旅游的文化品味。今年,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水汛情,朱明德不惧酷暑、蚊虫,在现场采访创作半个月,完成了30米长卷《西河战洪图》的画作。画中生动展示了红杨镇基层干部带领群众斗洪魔、护家园的感人故事。乡亲们视若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