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绝地生花转身万物皆牛——陈文令与他的新作)
文:黄辉
老子认为“万物皆有道”,孟子相信“万物皆备于我”,佛说世间万物皆有因果,艺术家陈文令提出“万物皆牛”。
“大千世界中,它的完整性都体现在容纳每一物上……在寻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途中,我们急迫需要重温‘万物皆牛‘的古老智慧,尊重世间万物——无论其大小——本来有的伟大价值”,这是陈文令新近作品的创作思路,也是他对生命、艺术的感悟。从四月到七月,北京顺义国际鲜花港最博眼球的就是“万物皆牛——陈文令大型户外雕塑展”,这是陈文令规模最大的一次户外艺术展,也是近作的一次集体亮相。
在展览开幕式上,陈文令讲到,之前身体抱病,艺术让其获得身体的自救和心灵的救赎,艺术让他重生快乐,因为艺术“可以驱赶内心的自卑,可以化解生命中的苦难”。病痛让陈文令感悟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万物皆牛。
“哪怕给我带着镣铐,我也会成为自由的人。”
顺义国际鲜花港听起来高大尚,实际只是远离市区,尚待开发的一片地。本就简陋的场地,提供给陈文令的展示区域和环境条件更为寒碜了——一块草木不生、凹凸不平、光秃秃的荒地,几颗或直立、或倒下的枯树,一个带着殖民文化腔调、丑陋不堪的风车,看起来比死树还没有生机……“既然万物皆牛,我就不怕条件的限制,既然敢用‘万物皆牛’这个主题来做展,我还怕你什么样的环境不妥贴吗?”
陈文令从容不迫,调兵遣将,以他非凡的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在这块荒地上开始布置起来。布展时,组装雕塑的大卡车把一个景盖彻底碾碎了,司机悔恨万分,不停地向陈文令道歉,他却毫无责怪之意,反而将这次意外事件变成了一件作品——他把碎成两块的井盖翻过来,露出井盖下深色红砖砌成的洞,洞低倒入白色的鹅卵石,再放进去一件“小红人”,对搭很是漂亮,比刻意设计的还好看,一件作品就完成了。陈文令说:“谢谢这些破坏,我会把它处理成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是碰到什么就把它做成艺术。”
原来是艺术,艺术可以这么干。
然而,好事多磨,就在布展即将结束时,质量生产安全检查部门的人来了,布展没有任何施工证件,勒令马上停工。“展览明天就要开幕,如果没有万物皆牛的心态,现场就会吐血,会被闷死在那里,我也是满怀从容之心,满怀着一种创造理念,心想实在不行,开幕那天大吊车仍然在那里施工,以行为艺术的姿态呈现。”
陈文令家中有大量手稿,这是他随时随地,有了灵感就勾勒出的作品,无所不及。“我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家,经常处于脑洞大开的状态,我不喝酒都经常处于喝酒状态。”
陈文令在大学做讲座时,一个学生问他,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艺术家?他答道:“应该是要有感觉,对这个世界要有感知要有爱,要有敏感的神经,你若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估计干什么都不好。”
春暖花开,万物萌生,“万物皆牛——陈文令大型户外雕塑展”顺利开幕,陈文令把原来废墟一片的鲜花港打造成了一个充满乐趣的童话世界。26件大小不等的作品让鲜花港生机盎然,最受瞩目的就是体型庞大的《万物皆牛》,该作长22米、高9.5米,重达15顿,这是规格尺寸最大的雕塑作品,陈文令为这件作品取名也大费周章,最终,“万物皆牛”这个名字抵达到陈文令想要的“彼岸”。
“所谓万物皆牛,伴随成功的是鲜花、掌声、财富、地位,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一般人承受不了的苦难,这是应该的。”陈文令相信,世间万物一般皆为菁芜杂存,互相因果,如同一个人的成长,其过程有快乐更有痛苦,一个真正有意义的的成长过程也许痛苦多于快乐。“好人生、好命运、好结局需要煎熬、需要等待,需要付出巨大的磨练。我相信‘痛并快乐着’的成长哲学,也相信‘天将降大任者’的生命真相。”
“不是绝地反击,而是绝地生花,生艺术的花”
2014年的12月7日,陈文令被诊断患上鼻炎癌,那一天的泉州风雨交加,遇到大风大浪都未曾屈服的陈文令泪流满面。“真的是眼泪在空中飘荡,我一路走到宾馆,我在想,我奶奶一百岁,妈妈八十岁,我父亲也是活到八十岁,我怎么这么不争气,年仅45岁就要英年早逝,预感人间又多了一起悲剧。”回转一思量,陈文令不服气,要和病魔周旋、抗争。
治疗的过程周折而痛苦,千回百转,在近半年治疗后,陈文令康复了,在病榻的最后日子里,他的小儿子也出生了,上天再次眷顾陈文令。“医生说一是现在医学条件好了,但乐观的心态和开放的性格,绝对是助我康复的重要原因。”
大病痊愈,身边的朋友才知道最近两年淡出艺术圈的陈文令遭遇如此重大的变故,幸好他再次活了过来。“命运欺负我,我坦然接受,不管怎样我都坦然接受,我会向死而生,即便在一个夹缝里也能够找到一种绝处逢生的可能性。”
现在的陈文令,对世间万物都怀抱温暖的同情、接纳与宽容之心,从树上掉下来的小毛桃也会让他感悟生命之重。“一个小毛桃或一个人只要不断地走在正能量的成长路上,就一定能够慢慢看到变得更好的希望。你有再多的毛病也不要自己丢弃自己,别人更没有权力丢掉你。顺应自然、好好成长,你要相信你的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黄辉,资深媒体人,南京大学艺术史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就职于中国文化报、南方报业集团《289艺术风尚》等重要媒体。擅长人物专访、事件性深度报道,对古代书画有一定研究,文笔流畅,内容专业性强,且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洞察力敏锐。
在“万物皆牛——陈文令大型户外雕塑展”的开幕式上,陈文令这样说道:“今天这个展览对我来说不是绝地反击,绝地反击是一种对抗,我不喜欢那样,而是绝地生花,生艺术的花,生快乐的花,我相信宗教的、哲学的都可以自我救赎,我更相信艺术也能自我救赎和自我救命,自我救命是救肉体,自我救赎是救灵魂,艺术给我救赎和开心。”
陈文令希望艺术不仅给他带来自赎和快乐,也和其他人分享艺术的乐趣。他希望“万物皆牛”是一个“有腔调”的展览,在他看来,今天中国的艺术展,艺术过分贵族化,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获取艺术的待遇和服务,“今天的艺术是很功利主义的,我应该干一点不太挑观众的展览”,他要做的是一个具有广大受众,互动性强的艺术展。
然而,中国的公共艺术教育在全世界都算是比较差的国家之一,很多参观者都是以破坏性的方式跟他展出的作品“互动”,但陈文令没有用一条红线把作品围起来,他希望给观众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了解、感知艺术品的机会。小朋友在陈文令的雕塑作品上攀爬,他没有阻拦,“哪怕花点钱来维修,我心甘情愿”;一位年纪五六十岁的阿姨捡了一块石头敲击雕塑,陈文令委婉地劝阻,“敲轻一点其实更好听”,展品中的鹅卵石、葫芦、小鸟等装饰物被很多观众顺手牵羊地带走,陈文令自我安慰,“他们攥在手心,带走了也会珍惜的。”
这场鼻炎癌之后,陈文令喜欢用“感恩”这个词。陈文令表示,一场大病,他对生命的体悟更为敏感,“给我带来很多折磨,也有很大的压力,但上帝没有白白让我受苦,人间没有白做的牢。”一场大病,让陈文令获得不一样的感知,也让他的艺术创作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挖掘人性的美好,让人觉得有希望”
从“小红人”到“万物皆牛”映照了陈文令20多年来艺术创作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陈文令回顾自己的艺术历程:最早的“小红人”是比较“内心化”的作品;成名之后,创作的作品“一直向外”;生病之后,陈文令的创作又逐渐回归内心,一直向内。“有这样的历程,我现在的作品做的更加‘藏’一点, 有一个词叫秋收冬藏,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陈文令表示,现在做的作品更加内敛,会做《记忆树》、《世外桃源》、《空心觉明》《随处可坐佛》这样一些作品,带有一定的宗教性,但他并不迷信,只是心态变得更“藏”。
如果说“小红人”是“不自觉的对内”,那么《万物皆牛》以及新近创作的作品,应该是陈文令从生命的体悟,有感而发的回到内心。陈文令表示,这种户外展览的形式,也秉承了他15年前在海边展览的衣钵,是一以贯之的”。
在当年,陈文令红遍沙滩金色沙滩的小红人让他一举成名,而作品创作的灵感,则是源之于1996年那场震惊厦门的“3·22恶性伤人案件”。1996年3月22日,原本和打算和女友在鼓浪屿谈分手的陈文令,却突遭三个歹徒持刀抢劫,身中20多刀,送到医院时,医生一点都不乐观,从九点一直抢救到晚上12点,陈文令又慢慢醒了过来,九死一生,才得最终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