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图文]

时间 : 04-21 投稿人 : 福福 点击 :

2019年12月7日,“新浪漫波普-多维度绘画”王小松个展在上海宝吉祥艺术中心正式对外展出。本次展览作为其台北个展在上海的延续和高潮,主要呈现了艺术家近三年的新作,亦精选了王小松近二十年来涉及“空层”、“失控”和“多维度”三个时期的作品。以期重新梳理作品的脉络,作为一种概念的记忆被留存。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 | 美术科普上海宝吉祥艺术中心

王小松教授在思潮云涌的80年代,曾跟随吴冠中、刘巨德等知名艺术家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学习。1990年,他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创作与理论深造,被柏林艺术大学授予德国造型大师生(Meisterschüler)殊荣,并旅居德国长达13年,于中西文化传统都有深入的了解和精湛的造诣。艺术创作之外,王小松教授还积极投入科研工作,并多次获得国家重要的科研基金,组织团队开展前沿性的探索。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 | 美术科普艺术家王小松

通过本次展览,我们看到了历经不同时期,从平面到立体的作品呈现,二维向三维空间的铺陈,在给我们以震撼的同时,也看到了王小松在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野心。一种超越作品材料本身的生命之感被重新定义,触及灵魂的感性意味被无限放大,让观者与艺术家感同身受。而这也是王小松在创作中关于如何处理时空问题、如何在绘画和雕塑的边界区域进行工作、如何将绘画逼近到雕塑的临界点、如何让观众感受到绘画本身的重量与厚度工作的要义。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 | 美术科普一个艺术评论家的抱怨(Complaints of an Art Critic)-160x125-2017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 | 美术科普存在的延续(Continuity of Existence)-150x100-2013

我们在展览现场看到了王小松教授,他谦和、坦然,对于艺术有着坚定的执着。他会更丰富,也会更强大,画面中的色块与褶皱,似乎也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情景,他的感染力也让人愿意相信,有这样一种色彩,它的力量震慑心扉。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 | 美术科普红与黑(Red and Black)-95x122-2015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 | 美术科普宋人系列No.3(Songren Series No

中西方文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二元存在

问:您青年时代的特殊经历对您的艺术创作似乎产生了巨大影响,您是如何在接受西方艺术理念与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二者之间权衡的?

王小松(以下简称王):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个文化土壤中成长并且受教育,势必会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符码,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如此,这好像被称作为“文化基因”。不过我想说的是,中西方文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二元存在,简单地说,“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流变的。鸦片战争以后,整个现代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都始终处在传统和舶来相互竞争、相互博弈、相互合作的流动过程中,何为彻彻底底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已经很难进行数学般的精确计算了。从艺术史的角度说,西方艺术从一开始就处在文化交流和杂交的境况里,希腊艺术久受到埃及的影响,洛可可、巴洛克艺术叶受到阿拉伯装饰艺术的影响,到了我们熟悉的印象派,西方艺术世界又极大程度地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平面性成为西方绘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更多的就不一一举例了。因此,我在西方受到的不是“西方何为西方”“西方是多么地西方”这样的学科话语,而一种总体艺术理念的熏陶和体验,是对于世界艺术相互交织、相互吸纳的历史现实的学习,我的中国背景和中国身份也只有在这样的总体观照中才具有意义。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 | 美术科普柏拉图(Plato)-140x90-2016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 | 美术科普向蒙德里安致敬(Tribute to Mondrian)-155x160-2019

问:您台北个展刚结束,本次上海展览对比台北,有带来新的作品吗?近段时间频繁办展是想向让大家传播什么新的讯号吗?

王:其实倒也没什么刻意去频繁办展传播什么讯号,就是随缘。某个策展人觉得我的作品符合他的策展理念,可能就会请我去。上海的展绝大部份是近三年的新作。也有个别是十多年前的作品重新梳理,展出目的是作为概念的记忆。

问: 远看您的作品是在画面上颜料的堆积,细看下来却是有着符号的描画,这个符号的意义是什么呢?

王:这个取决于你的解读。符号的意义是流变的,创作者和观看者对这个被塑造出来的符号都拥有诠释权。我不垄断它。

问:从您作品上颜料的堆积中如何获取到具象的信息?是通过符号显现吗?

王:具象和抽象这对概念其实已经比较僵化了。简单地说,堆积总是会形成颜料的边界,而人类习惯于通过各种形式上进行归纳,并与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他们会说:“这个好像是蚂蚁吧?”“这个好像是人吧”“这个看上去像怀孕的女人”…… 这取决于观者自己的认知系统。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 | 美术科普整体与虚假(Wholeness and Falsehood)-100x100-2014

问:别人评价您的作品属于“新浪漫波普”,您怎么看这个词?认同吗?

王:我不垄断定义。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 | 美术科普无度(Excessive)-180x140-2014

突破绘画平面性是在三维以上探讨绘画哲学

问:对于您从平面到立体的这种绘画形式,分明之间从绘画上面看到了一种雕塑感,从二维到三维的艺术创作,您是如何把控的?经历了怎么样的心路历程?

王:我的作品经历了“空层”“失控”和“多维度”三个时期。总的来说,从“空层”时期开始,我就开始尝试解决遗留在绘画内部的时空问题,我不认为这些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架上绘画受到的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而变得不再具有讨论意义,我从不这么认为。直到近期的“多维度”时期,我试图将传统绘画特征形式彻底颠覆,它既不是浮雕,也不是平面与立体间的错觉,而是探讨弯曲空间中的绘画形式与变量。多维度绘画是研究绘画可视与非可视中的可触性与可塑性。它既是真实空间的现象表现,也是对传统绘画如何再构的思索。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 | 美术科普乱码系列-神话(Myth)-100x100-2007至2019 copy

问:您提出的“多维度绘画”,在创作中用曲线代替直线,您始终在探索绘画中的动态关系?

王:对于时间、空间、运动等问题的探讨其实在巴洛克时代已经被提出,这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演变成巴洛克时代的风格。最为重要的是:巴洛克风格最大特征是将各个部分形成一个互相渗透、相互依存和不可分解的整体,通过某一结构的、线条的、非线条的,以及富有节奏的造型手段,使得构图各部分进入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体。而文艺复兴风格的构图倾向于营造每一个部分各自完善的结构。一言以概之:巴洛克风格最为显著的特色是“动态”,而这特征的根本是由于巴洛克时代的宇宙观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牛顿的天体力学、重力和运动规律理论的建立,哥白尼的天体学理论的确立,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他们都把世界看做是一个运动的世界,一个充满无限复杂形式的动态世界。因此,彼得·保罗·鲁本斯的油画,都是围绕着动态绘画二维空间而展开的。其表现形式尽可能追求视觉逼真或者材质的逼真,追求完美的透视,强调笔刷的舞动视觉冲击力与绘画自身的研究。但是,突破二维性的变量始终没有出现,表现的形式一切都是在框架内,按照预设的意象而完成。我们从鲁本斯的油画里看到了“运动、空间甚至时间”的变化,但这只是一个“瞬间”的记忆,而非“常量”的空间改变。

在这里通过借用“变量”这个词,揭示绘画构造与空间的矛盾,“量”既是尺度关系,也是把握一切事物的空间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绘画上就是平面维度与空间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绘画的平面性(如封塔纳)之后的结果是在三维甚至更多维度下探讨绘画哲学。

是否可以将这种绘画形式定位为多维度绘画的变量?也就是说这种绘画形式可以是二维、三维以及四维之间的变量,是介于它们之间的模糊状态,但是本质上不是它们之和或之差。

这就是我考虑的问题。

形式创造艺术,科技把握表现

问:您作品的呈现方式与您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吗?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怎样的情愫?

王:任何作品的产生都不可能脱离创作者的成长经历,即使创作者有心规避任何叙事性的图像表达,其本人的知识结构和趣味还是会体现在作品中。就我自己而言,我刻意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去叙事化的处理,并进行了抽象的提炼,因此,我的经验和作品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映论的直接反射关系。

问:在德国您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有了自己艺术的辨识度,现在回到杭州,是为了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吗?

王: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选择回国。当然,杭州也并不是我的家乡,对我而言,无论是北京、柏林还是杭州,都带给我陌生的经验。而陌生的经验对艺术家来说都代表新的可能。

问:您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有很多方面的爱好,对科技尤其感兴趣,现在的艺术创作,很多都结合科技方面的元素,而让作品因跨界产生特别的效果,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未来会有这样的尝试吗?

王:今天一切似乎都被笼罩在高科技的光环下。因此撇开科技谈艺术也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等已经在新艺术登场,这是这个时代的所赋予的艺术价值观。因此,我们既要了解,也要去尝试,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抛弃。但是尝试并不意味就是放弃自己的艺术价值观,而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新材料解决自我问题。科技是手段,是形而下,思想与观念是形而上。所以艺术的观念始终是第一位。也就是形式创造艺术,科技把握表现。

问:接下来有什么创作新的方向吗?展览方面有新的计划吗?

王:创作都在是摸索中前进与后退,未来依然是不确定性。我坚守我的多维度绘画,但是多维度绘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想象空间,因此程式化的作品意味着艺术创作已经枯竭。明年我在美国、德国、台湾、奥地利、英国等地都有展览,因此我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相关文章

  • 姚大因教授在高温颜色釉 绘画领域取得新突破[图文]
    姚大因教授在高温颜色釉 绘画领域取得新突破[图文]

    陶瓷颜色釉在高温烧制的时候会产生奇异的变化,色彩瑰丽变化万千,这种变化难以捉摸,被称之为“窑变”。中国古代的陶瓷匠人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利用“窑变”来创作作品,比如钧窑。古代的高温色釉主要是用来达到天然图形效果,用高温色釉进行绘画创作是近二、三十年兴起新生事物,众多艺术家被奇妙的窑变效果所倾倒。高温颜色釉瓷板红莲菩萨(局部)姚大因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在陶瓷化工业逐渐和世界接轨,引进与研发了众多...

    170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新一代亚洲媒体艺术造访德国 重思科技塑造的“新感官体验”[图文]
    新一代亚洲媒体艺术造访德国 重思科技塑造的“新感官体验”[图文]

    现代科技塑造的媒介艺术曾一度站在感官审美的反面,以反美学的姿态抗衡着传统艺术带来的秩序感。近几年来媒介艺术试图重新夺回感官审美的领域,利用科技延展人的生物性,激发身体重新感悟世界体察自身的能力。日本策展人长谷川佑子在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策划了“全球:新感官”的群展,尝试展现在全球化背景下,亚洲艺术家作为一股新崛起的艺术力量,正在试图打破科技垄断下的单向度的生存空间,将现代科技转换...

    86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莹润如玉的青白瓷[图文]
    莹润如玉的青白瓷[图文]

    莹润如玉的青白瓷莹润如玉的青白瓷莹润如玉的青白瓷宋风兆禾雅瓷生活撰稿:陈鸿铭图片提供:兆禾茶器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也叫“影青”、“隐青”、“映青”。“兆禾茶器”的用瓷品种以青白瓷为主,瓷质润洁、造型洗练、釉色纯净。青白瓷胎质洁白细腻,胎薄坚致,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

    219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2023年度书画焦点人物——张岩(组图)
    2023年度书画焦点人物——张岩(组图)

    【艺术简介】张岩,1965年生于山东单县,8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分配到陕西师范大学。02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绘画有法——品读张岩关于艺事,“三分人事七分天”才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聪慧的张岩出身在鲁西南偏僻的黄河故道边,聪慧的“人事”是...

    28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波普:拒绝功能性[图文]
    波普:拒绝功能性[图文]

    设计导向艺术的出现模糊了设计与艺术之间的界限,面对“设计艺术”,如何定义当代艺术似乎需要重新考虑。而在马丁·博伊斯(Martin Boyce)的个展“空中花园”中,他所呈现的作品消解功能、打破艺术目的论,为这一论题带来了另一种解读思路。我的前一篇专栏文章《设计?艺术?——谈功能性》是关于设计导向艺术的新转折,写完不久后,我在成都郊区与艺术家马丁·博伊斯(Martin Boyce)深入地探讨了同...

    1467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无为而无不为,人正方有艺德——记书法家曹彬先生[图文]
    无为而无不为,人正方有艺德——记书法家曹彬先生[图文]

    曹彬先生在创作中曹彬先生自幼酷爱书法,勤奋好学,攻学诸家,他一直将书法艺术作为精神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曹彬先生认为练字的过程其实就是“练心”的过程,书法的修习其实也是品行的修习。他师从著名书法家刘玉学教授,后又得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倪进祥老师指导。他精于隶书、行书。曹彬先生在书艺道路上始终如一坚持临帖,苦练基本功,楷书初学柳公权《玄秘塔》,后学欧阳询《九成宫》行书学习王羲之、赵孟頫等帖,他的书...

    135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盘点2017中国艺术市场 听听专家怎么说[图文]
    盘点2017中国艺术市场 听听专家怎么说[图文]

    2017年,国内整体艺术市场似乎并未有太多变化,业内人士似乎已习惯于市场从2012年伊始的调整状态。而事实上,国内艺术市场在经历了前5年的调整与积淀后,市场发展态势逐渐趋于明朗。纵观2017年,国内艺术市场无论是在以画廊、古玩城、博览会为代表的一级市场,还是以艺术品拍卖为主的二级市场,行业内诸多的细节变化预示着中国的艺术市场开始从调整期进入全面转型与专业升级的新阶段。一级市场作为艺术市场的基础,...

    398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绘画中的人物都是哪来的?——一份艺术模特简史[图文]
    绘画中的人物都是哪来的?——一份艺术模特简史[图文]

    今天当我们提到“模特”时想到的可能是杂志封面大片、T台走秀,但在艺术史中,除了时装模特之外还有一种在艺术作品中有着重要作用的“模特”,它是视觉艺术家创作中的一部分,为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原型。在没有照片的年代里,贵族找到艺术家以自己为模特画一张肖像;或是文艺青借做模特画画的机会为自己的心上人画一张像,就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那样:描绘人物是艺术长久以来的使命,那么这些画中的人物都是从何而来?...

    96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刘艺先生谈草书系列文章之二:《草书的历史演变及成就》[图文]
    刘艺先生谈草书系列文章之二:《草书的历史演变及成就》[图文]

    第一节 草书的起源目前存在的篆、隶、楷、行、草诸书体中,篆书最为古老,盛行于秦以前。隶书也很古老,盛行于汉代。楷、行、草三体则出现于汉魏之间。草书的历史不短于楷、行书,也不是由楷书或行书演变出来的。草书究竟什么时候正式出现,很难确切说清。在篆书以及隶书通行的时期,便存在着所谓的“草篆”和“草隶”,本世纪(20世纪)初大量出土的“刑徒葬砖”,上面刻的文字就是一种潦草的隶书。广义的草书,也就是潦草...

    103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这些年被央视曝光6类疯狂收藏品的前世今生[图文]
    这些年被央视曝光6类疯狂收藏品的前世今生[图文]

    有市场的地方就容易成为一个逐利的战场,收藏市场自古到今都存在乱象。“盛世收藏, 乱世黄金”,近年来收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天我们就来盘点6类曾经被央视曝光的疯狂收藏品。昆仑玉昆仑玉昆仑玉,又称青海玉。产自昆仑山脉东缘入青海省部分,与和田玉同处于一个成矿带上。昆仑玉质地细润、淡雅清爽、油性好,透明度高。可分白玉、灰玉、青玉、白带绿、糖包白等。以晶莹圆润、纯洁无瑕、无裂纹、无杂质者为上...

    1843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启示录[图文]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启示录[图文]

    马云现身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詹 皓2015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3月15日至17日举办,围绕巴塞尔,香港成了艺术的海洋,多个卫星展同期举办,世界两大拍卖巨头也展开各自的艺术活动,这一周,所有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亚洲买家,基本上都会在香港出现。这就是艺术博览会的集群效应,这也给内地以及上海的艺术界带来许多启示。亚洲藏家钟情香港巴塞尔 巴塞尔艺术展是全球举足轻重的艺术展览品牌,除...

    158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令人生厌的八种收藏家[图文]
    令人生厌的八种收藏家[图文]

    收藏是一个人综合学问的有效利用,而不是道听途说。从我这些年来在艺术界以及艺术市场上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看,大概有这么八种令人生厌的所谓收藏家,我从他们对艺术市场危害程度上,讲出来一起共鉴,依次为:混淆是非型、混淆黑白型、耳听为实型、闻枪即倒型、别人都是假的型、前怕狼后怕虎型、不懂装懂型、名人后人自居型。混淆是非型:这种收藏家,不在少数。他们懂一点书画常识,也认识一些书画家。他的危害性在于把事情搞混...

    170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守旧”与“分权”的谋略 2017香港巴塞尔观察[图文]
    “守旧”与“分权”的谋略 2017香港巴塞尔观察[图文]

    “这两年来我并未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香港巴塞尔也没有巨大的变化。”对于人们期待中的新鲜感,该展会总监黄雅君如是说。2017年,香港巴塞尔度过了落户中国东南之隅后的第五个年头。中国与它的“蜜月期”已然度过,其自身的变化也微乎其微。但纵使香港巴塞尔不再神秘,展陈模式相对固定,它的吸引力却未降低。在3月末的一段时间内,艺术界人士或文艺青年的社交平台中都充斥着它的身影。5天8万人次的观展数字,也在提醒人们...

    57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叶剑青:由《十三》展想到的[图文]
    叶剑青:由《十三》展想到的[图文]

    有为艺术系列展首展《十三》海报西方当代艺术所能达到的那种由内而外的自如和完成度确实是我们目前非常缺乏的。我们的艺术从魏晋到宋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魏晋时候的文艺就像是一个青少年,整个状态充满了少年的活力,思维结构也很紧凑简练,像谢赫这么早就提出了《六法论》,然后把这个艺术结构做的非常完善有效,到了北宋山水画阶段,整个艺术系统已经高度成熟。之后,中国艺术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一直在走下坡路,元代蒙古...

    158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精致而迷离:英国版画艺术家眼中的苏州[图文]
    精致而迷离:英国版画艺术家眼中的苏州[图文]

    拱桥紫藤桥石桥伊丽莎白·基思(Elizabeth Keith,1887-1956)是20世纪英国彩色版画大师。基思于1915-1924年在远东旅行,足迹遍布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最令她着迷的是江南一带的苏州等地,因此她创作了一系列反映苏州景致、生活的精美版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选取基思在苏州期间写给亲友的六封信件和十四幅版画作品,展示她在苏州的所见所闻和创作经历。一我没告诉你我来...

    195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