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张大千的“泼”墨or“破”墨[图文]

时间 : 04-19 投稿人 : 月月 点击 :

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独创新法之称谓,几十年来一直被异口同声地呼之为“泼墨泼彩” 。而张大千的挚友张目寒说:“大千之新技巧,世人皆称为‘泼墨法’ ,殊不知大千先生为‘破墨’而非‘泼墨’ 。泼墨始于唐人王洽,宋米元章父子传其法,直至元人,赖此一脉流传。以此与大千新画法参互比较,实大异其趣,是研究新风格者,不可不知……大千曾自言:‘不袭米芾父子房山方壶一笔’ ,便知大千所创之破墨法非昔人之泼墨法也! ”

张大千的“泼”墨or“破”墨 | 艺术科普

青城山通景屏 张大千

张大千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写道:“予年六十,忽撄目疾,视茫茫矣,不复能刻意为工,所作都为减笔破墨。世以为创新,目之抽象,予何尝新。破墨法故我国之传统,特人久不用耳。老子云:‘得其环中,超以象外。 ’此境良不易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其庶几乎。 ”

此处暂不谈目疾与减笔,就单刀直入谈“破墨” ,它始见南朝梁萧绎《山水松石格》 :“或离合于破墨,体向异于丹青。 ”黄宾虹有言:“石涛精于破墨,以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甚为精彩。或言破墨,破其界限轮廓,作蔬苔细草于界处,南宋人多用之,至元其法大备。 ”石涛在山水画中常常采用以点破线、以线破线(复笔)的墨法,使画面变得分外丰富、灵动。他说:“得笔墨之会,解絪縯之分,作辟混沌乎。 ”这里所说的“解”与“辟”就是一个“破”字。

张大千学石涛起步,当然深知前辈用破墨法之绝妙处。他在与台湾作家张佛千探讨“破”与“泼”时说:“泼墨易,破墨难。在满纸水墨一片混沌中,如何开辟山川?一定要胸有成竹……”“破”与“泼”绝非同义词,绝不可混淆。

乡愁,是张大千变法之源

漂泊异乡30余载,张大千写下了大量饱含深情的怀乡诗:“万里故乡频入梦,挂帆归日是何年? ”“青城在万里,飘梦接灵根。 ”“平生梦接青城宅” “青城归梦接峨眉”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已感到浓浓的画意,他的青城情结也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诗画中。他先后在青城山上清宫住了10年之久,对于这座仙山多雨的天气和丰厚的植被深有体会。在此期间他在所创作的《高台山》 《青城都》和《丈人峰》等山水画中都着重经营了郁郁葱葱的青城林木,或用点或用线,重重叠叠,纵横交错,大有密不透风之感。如果说张大千60岁后所创新法是有本之木,是循序渐进而非偶得成功的话,那么上世纪40年代的精品则是他以“师古”之法表现他“师自然”之所得。

笔者最近查找资料,偶然发现南宋诗人陆游两首诗居然涉及“破”与“泼” 。 《初夏闲居》 :“两卷硬黄书老子,数峰破墨画庐山。 ” 《雪中》诗云:“暮云如泼墨,春雪不成花。 ”看来放翁先生不仅诗写得好,还深懂绘事,他眼里的庐山就是一幅破墨山水画,竟与七八百年后的张大千临终前所作的《庐山图》采用的画法不谋而合。

张大千的“泼”墨or“破”墨 | 艺术科普

放翁有诗赞青城曰:“山如翠浪尽东倾” ,大千亦有诗颂道:“绿云犹似拥烟鬟” 。陆游再赞:“绿云凝住最高峰” ,大千又吟:“老树纵横欲拂天” 。同为“青城客”的诗人、画家(诗人) ,一古一今,居然会这么协调一致地为仙山丛林唱颂歌。

1962年张大千在巴西的巨作《青城山通景屏》已把水与墨、“破”与“泼”诸法用到了极致。彼时那些绚丽而响亮的中国宝石颜料石青石绿已经等候在大师的大画案上呼之欲出了。石青石绿之所以成为张大千“破墨泼彩”作品中的主角当然是有根有缘的,更非有些人所谓“张大千用色是来自西画”之说。

青绿山水是“泼彩法”的遗传基因

敦煌面壁两年零七个月,张大千临摹壁画近300幅;在此前后,他还仿制、创作了大量的青绿、金碧山水画,如: 《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华阳远帆图》 《深山雪霁图》等,以及他自己创作的《深山携琴访友图》《青城翠峰图》和《巫峡情秋》 ……这些画,在当时的绘画圈里多被贬为“匠画” 。然而擅画“文人画”的张大千却偏偏要坚持走自己的“画画家的画”之路。历史证明,他走对了。他在那段时期所练就和积累下来的驾驭大青绿色彩的硬功夫后来转化为“泼彩”时,便自然而然地渗入到他的代表作《幽谷》 《桃源图》和《庐山图》等精品中了。

张大千画森林之法,经历了一个从繁到简、从点线到块面的过程。他曾举古人的话来说明中国画的透视理论:“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 ”以此类推,就应该是:远树无枝,更远之树当无干了。这无枝无干的大片森林自然就被人的视力科学地本能地概括为“翠浪”和“绿云”了。

张大千的“泼”墨or“破”墨 | 艺术科普

把大片的森林当作浪和云来画,思路就放开了,笔墨就洒脱了。或汹涌澎湃,或风平浪静,或凝重,或飘逸……画家就可以将生活中获得的创作素材加上自己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任意挥洒在宣纸上了。

这“翠”这“绿” ,正好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主色。在敦煌两年多的时间里,张大千用了几百斤矿物颜料,大量的石青石绿从他手中经过。我敢说,世上没有哪一位画家像张大千用过这么多、用得这么好青绿石色。

破字当头,泼在其中

最近,笔者反复看了张大千用新法画的山水画《谷口人家》的纪录片:他先用大笔将清水有起伏轻重地“画”在半生熟宣纸上,然后趁湿再用大笔引领装有浓墨的画盘,随着创作的构想往纸上倾泼……霎时,一座雄奇的大山就屹立纸上了。接着,他用小笔蘸清水将山脚边沿破开,使之淡化进而与浓墨衔接。

张大千先用清水画无形的“画” ,就是为下一步泼墨作的铺垫,接下来的泼墨就已经是“墨破水”了。待主山稍干后,他遂用“色破墨”之法将石青、石绿反复浇灌、滴灌、快泼、慢洒在浓墨上,“破导泼进”“泼随破生” ;紧接着,再用花青再破石色轮廓……此时,画面上呈现出的已是水、色、墨和谐叠加、交错闪光、流动有声的视觉旋律了。石色的厚薄促使色相变幻,石色越厚,色相就越艳丽;反之,色相就越深沉。

色与墨都是被动的工具,真正调兵遣将的主帅是水。水是魔法师,用水之多少、运笔之快慢等技巧能使画面千变万化、层次无穷乃至蜕变出不可捉摸、难以想象的偶然效果。这就是张大千的破墨泼彩法所产生的抽象意境。

张大千为何说“泼墨易,破墨难” ?笔者体会,难就难在此法处于一种可控与不可控、必然与偶然之间。他凭着他的天赋和经验,熟练地以“可控”引领“不可控” ,以必然导出偶然,最后使作品矛盾地统一,神秘而可信。

综上所述:破字当头,泼在其中;泼之再破,破之又泼;其阴阳向背、疏密聚散、虚实浓淡……乃吾国宝贵之哲理也。“以色破墨” ,这才是张大千大胆创新的精髓、前无古人之绝招。

最后,我要折回到本文之开头,张大千先生所说的“予年六十,忽撄目疾,视茫茫矣,不复能刻意为工,所作都为减笔破墨。世以为创新……破墨法故我国之传统,特人久不用耳” ——眼疾深重且左眼一度失明的张大千以他超凡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进入“以心为师”阶段并用“破墨泼彩”新法将怀乡、梦乡转化为画乡、画世界,奉出一大批传世精品,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和丰厚的精神财富。

“破墨泼墨”之法虽是唐人王洽所创,但未留下点滴真迹。而“破墨泼彩”之法,乃是张大千先生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重大硕果,是对国粹中国画的巨大贡献。

听!大千自豪地昂首行吟:“董巨荆关迹已陈,别开新境与传神。 ”

“何必李将军,何必王摩诘,烟云腕底真,我法无南北! ”

相关文章

  • 刘玉来:国画画品简述[图文]
    刘玉来:国画画品简述[图文]

    刘玉来作品中国画特别讲求品格,传统上将画品分为五大类:庙堂气、书卷气、山林气、江湖气、市井气。分类的原因与所画内容没多大关系,与所画风格关系密切。我们知道,画家众多,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不同,自然思想意识也就有所差别。无论你画什么,艺术品的情调就是画家的思想意识和艺术观的折射。而你的家庭环境,你的朋友圈,你的社会地位形成的世界观念,都会通过你的作品反应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国画中的五大...

    54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王士峰国画欣赏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王士峰国画欣赏

    人物简介:王士峰,江苏无锡人,曾先后研读于中国美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市锡山区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画家,中国上海民族书画院院士,南京颜真卿书画院一级画师,江南画院画家。1995年5月,人物画作《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庆祝全国总工会成立70周年书画摄影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997年6月,山水画作《雷雨之后》在中华民族杯书画大赛中...

    1926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千万别当市场捡大漏的冤大头[图文]
    千万别当市场捡大漏的冤大头[图文]

    图1图2图3不久前,一位邮币收藏爱好者携一组藏品找笔者帮忙鉴定评估。据这位藏友介绍,这组藏品是他在某古玩市场的交流会上捡到的一个“大漏”(但具体花费不肯透露)。这组藏品共4件,包括一本“湘赣边省赤色邮票(面值贰分)”计10页版票(图1),一枚“湘赣边省赤色邮票”的竖双连信销票(图2,面值捌分,票面留有五分之一的销花邮戳印迹),一枚文12《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图3)以及第三套人民币辅币二分券(...

    26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李家山水无限好 书画收藏正当时[图文]
    李家山水无限好 书画收藏正当时[图文]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创新与文化繁荣是一个大的趋势,中国文化复兴也是一个大的命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书画艺术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繁荣时代。当前正是进入书画收藏市场的好时机。李仕明作品负利率时代如何增加有效投资银行利率进入负利率时代,如何避免货币贬值,增加有效投资,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楼市投资,随着楼市政策与预期的改变,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股市投资波动风险大,人们逐渐谨慎。中国书法艺术家...

    235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图文]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图文]

    八大山人据说,现在全世界有几亿人拿起毛笔,画中国画,写中国字儿。显然,之于传播中国文化而言,这很可喜。靳尚谊说,他也喜欢中国画,最喜欢的是八大山人和倪瓒。“1979年,我第一次到西德,参观了很多院校,德国的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就是个古老的美术学院,看他们的学生在画素描,我就问老师:你们现在学素描和以前有什么变化吗?他们说没有变化,跟两百年前一样,素描的基本原则是永远不变的,变化的是每个时代的风...

    98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感受自然 描绘自然——著名画家石立兴作品欣赏[图文]
    感受自然 描绘自然——著名画家石立兴作品欣赏[图文]

    【艺术简历】石立兴,号壑云轩,松川主人,河北省沧州人,男,汉族,1962年生,大本,曾得诸位名家指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沧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沧州画院研究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等。有18幅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览并有获奖。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有《石立兴画集》。感受自然、描绘自然认识石...

    32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科技发展给艺术市场带来了什么?[图文]
    科技发展给艺术市场带来了什么?[图文]

    科技与艺术相伴而生,互相促进,相互影响。最近几十年,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社会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科技对艺术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外表,还深入到艺术生产、展示、鉴定和流通等方面的本质环节。首先,科技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和表现形式艺术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和再现,是时代的印记、记录和镜像。科技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然会反映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创意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1913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陈履生:如何看中法文化交流的逆差[图文]
    陈履生:如何看中法文化交流的逆差[图文]

    2014年9月在中法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签署“罗丹雕塑回顾展”协议2014年9月与罗丹博物馆馆长在法国外交部签署协议之后中法文化交流的逆差,从本质上来说,和所有的交流、交往、交换或者贸易等等都是相同的,都是与供求关系相关联的;都是一种不平衡,不对称。文化交流中的逆差要比经济上的逆差更为复杂。因为在经济的交流或贸易中,可以用品类、质量、数字来权衡和说明逆差的问题,甚至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一目...

    120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与其强辩“民间书法”不如倡导“书法民间”[图文]
    与其强辩“民间书法”不如倡导“书法民间”[图文]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民间书法”一词逐渐被频繁使用,但当下,“民间书法”事实上在目前已变成一个空洞的“标签”,并且成为由书法层面转向某些特定书家的标签。真正的民间,还是要回到最初的原生态。对于“书法民间”的重视关键在于,如果对内可以剔除自身的不良因素,对外排除西方文化的干扰,能够与官方形成一种有效的良性互动,书法便可以获得足够而必要的发展动力,避免玄虚论道,回到民间,更回到人间。敦煌遗书中的唐...

    56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十八般厨艺点亮古代“夜间经济”[图文]
    十八般厨艺点亮古代“夜间经济”[图文]

    夏天的夜晚,很多人都将夜宵“C位”留给了烧烤——肥瘦比例恰到好处的肉串在烧得正旺的炭火上滋滋冒油,一把辣子,一把孜然,晚风都变得诱人起来。时至今日,烧烤食材包罗万象,丰富的调味品更增鲜香,几把椅子围在桌旁,一架烤炉便是国人的“深夜食堂”。其实,爱吃烧烤这件事,古人早在千百年前就埋下了“馋虫”。烤炉:一个古代饕客的自我修养烧烤,古代称之为“炙”,上半部分为肉,下半部分为火,是肉放在火上烤制的象...

    129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俄罗斯当代艺术家亚历山大 高加索山画载者[图文]
    俄罗斯当代艺术家亚历山大 高加索山画载者[图文]

    曾有人提出:谁有资格书写当代艺术史?在世的老中青年艺术家,谁有资格进入当代艺术史?无论谁来书写当代艺术,难免会遭遇困难。全球化加剧了这一困境,不同文化和不同领域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多元主义在所难免、势在必行,如何将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统合到同一部艺术史中,这也是一个难题。亚力山大·巴比奇经历了从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期的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他的一生见证了俄罗斯大半个世纪的艺术变迁。他既吸收了老一辈现实主...

    161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传艺术之大美一当代山水画家阮江华[图文]
    传艺术之大美一当代山水画家阮江华[图文]

    艺术简介阮江华:1963年出生,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海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等;先后被评为海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多幅作品入选国内外各类美展(有些获奖),先后在北京、山东、河南、甘肃、宁夏、海南...

    119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孟云飞:广征博引 取精用弘——读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图文]
    孟云飞:广征博引 取精用弘——读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图文]

    “禅”作为一种源于人的本能、基于“静”的修行方法,早期名称虽未固定,但典籍却多有记载。直到印度“dhyana”一词传入,音译为“禅那”,意译成“静虑”等。我国禅宗的源头,大多以为缘于菩提达摩这位来自天竺的僧人。他在南北朝时期来华,后来被禅宗门人奉为初祖。禅宗虽与佛教有着血缘的关系,但又有所不同,在我国它与法相、净土、天台宗等也大有迥异。“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的基本宗旨,...

    531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潘天寿的《江山如此多娇》是“祥瑞山水”吗?[图文]
    潘天寿的《江山如此多娇》是“祥瑞山水”吗?[图文]

    潘天寿 如此多娇 1959年潘天寿1959年所作的青绿山水《江山如此多娇》,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之作,这从“五九年国庆献礼”几字,可明确得知。第二年元旦,浙江美术学院还专门举办“江山如此多娇”的美术展览会(《杭州日报》,1959年12月30日,第2版),潘天寿的这件作品很有可能参展。大概为了满足各种不同报纸杂志的需求,1959年潘天寿还绘制至少有两件“泰华赤松图”,画上明确...

    182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陈抱一: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组图)
    陈抱一: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组图)

    《自画像》布上油画65×53cm1940陈抱一的青年时代《关紫兰像》布上油画72.5×60.5cm1930假若我们将人类的岁月比作是一条极长的巷子,每个朝代是一户人家,那么民国时代其实就是我们此朝此代最亲近的邻居,两家紧紧偎靠,仅一墙之隔。那边有什么鲜活的故事,传过来什么声响,散发过什么味道,我们自当全不陌生,顺风听闻即是,共享即是。后来岁月,即使邻居家空无一人了,...

    970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