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图文]

时间 : 04-04 投稿人 : 肯肯 点击 :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 | 美术百科八大山人

据说,现在全世界有几亿人拿起毛笔,画中国画,写中国字儿。显然,之于传播中国文化而言,这很可喜。

靳尚谊说,他也喜欢中国画,最喜欢的是八大山人和倪瓒。

“1979年,我第一次到西德,参观了很多院校,德国的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就是个古老的美术学院,看他们的学生在画素描,我就问老师:你们现在学素描和以前有什么变化吗?他们说没有变化,跟两百年前一样,素描的基本原则是永远不变的,变化的是每个时代的风格。”靳尚谊坦言说自己在学油画的过程中,总是跟中国画比较着学,中国人画油画,似乎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既定的,比如他学素描的时候也习惯看边线。后来,靳尚谊明白了:油画是一个写实的画种,它的美都是从真实中提炼出来的;而中国画则是一个写意的画种,油画是再现的,中国画是表现的。

靳尚谊喜欢黄宾虹说过的一句话:“笔墨是一笔有七种感觉”, 而油画是三笔一个感觉,这也是中国笔墨的精妙之处。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 | 美术百科倪瓒竹枝图卷

可是,当我们在国际学术视野里谈及中国画,却似乎有点儿尴尬,比如你跟西方的汉学家讲“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很难说清楚,更难翻译清楚,勉强翻译过去,也经常令人一头雾水。

“在国际公共知识学平台上,能够查到全世界任何语言的文章,但是中国画跟中医、戏剧一样,都是很难在全球性知识平台上予以解释的内涵,如何用现代式的语言解读明白中国画的内部结构和笔墨意韵?而不是中国人的自说自话,这恐怕是中国画接下来几十年要做的大工程。”这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潘公凯这么多年来的切身体会,也是今天我们为什么来再谈中国画的直接原因。

难以被认知的 “笔墨”

在一次书画展览上,靳尚谊看到了张立辰画的一张《秋荷图》,他很感兴趣,就问张立辰先生:画中荷叶、荷杆这几笔是如何画出来的?

“我理解靳先生这个问题主要是想了解我为什么这么画?画的时候怎么想的?”张立辰认为靳尚谊的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中国画的造型观念和创作方式问题,西画造型观依赖客观、故而强调写实;中国画造型是意象表现,故而写意,中国画的造型是以笔墨结构的排列组合来完成的。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 | 美术百科张立辰 欲雨 纸本设色 358×191.5cm 2004年

于是他回答:“《秋荷图》的荷叶、荷杆画法,我是依据吴昌硕先生‘画气不画形’的观念来处理的,使笔‘从意’而不‘从形’。故而中国画的造型既有物理形象,也有笔墨意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似与不似’之间。”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 | 美术百科无尽江山入画图 李可染 1982年 67cm×111.5cm

用每一根线来观看艺术大师的笔墨表现,这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的研究方法,他经常从历代大家的作品中各自取出一寸长的线,放在桌子上排列好进行辨认。

“我可以毫无疑问地把李可染先生的线选择出来,可以把八大的线认出来,但是其他人的线大多会因为师承关系而模模糊糊、辨别不清,从而很难做判断。李可染的线是从书法中来、从生活中来,从‘屋漏痕’中来、从《张迁碑》中来,从金石味中来。黄宾虹、潘先生也都做了很多笔墨的线的运用,是以书入画,以画引导书法的形成。”

陈平认为这一根线成就了李可染和他的李家山水: “每个画家要发现自己,找到一根线,这可能是你一生的修为,你一生的笔法。”

在2017年12月9日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举办的《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及其前景学术论坛》上,张立辰和陈平两位艺术家举的这两个例子,其实都在谈及一个中国画最核心的问题——笔墨。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 | 美术百科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及其前景学术论坛现场

他们的举例也佐证了中国画研究学者郎绍君的观点: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在中国画趋向多元的当下,仍然如此。

郎绍君认为,中国画很难为西方人所理解,这种不理解并不在于媒材,而在于笔墨形式和意蕴。但对“笔墨”的理解,却是我们当下中国画的最薄弱环节。我们总是谈及中国画,但是在中国的当下,中国画的核心问题“笔墨”却成为一个非常难理解,非常难说清楚的话题,潘公凯也认为,不仅是老百姓,即使是美院一些高等艺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中,能够把笔墨讲清楚的老师也不多了。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状。

“20世纪中国画教育的一大缺憾,就是忽视鉴赏力的培养,以致几代学人和画人不能深入感知与品味中国画笔墨及其人文内涵。”郎绍君回溯20世纪对中国画的讨论历程:在民国时期,对中国画的讨论主要围绕它的“命运”如何,很少涉及对中国画形式语言的具体探讨。新中国时期对笔墨有过争论,但基本是作为“革新”与“保守”的附属问题,把肯定笔墨价值作为保守派观点被批评的。到八十年代后期,笔墨问题逐渐得到部分论者的重视。90年代末,《笔墨等于零》一文引发论争,通过两种基本观点的交锋,笔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得到了较多的阐释,重视笔墨的人多起来了。但总的说,恰当的笔墨认知仍然是一个讨论不充分的课题。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 | 美术百科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展览现场

郎绍君始终觉得,近百年的革新浪潮使中国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二十世纪中国画革新的主潮,那就是“借西画改造中国画”,以西方的造型方法与观念改革中国画。理由是,要以“科学的”改造“不科学的”,这种改造有很多收获,提高了画家的眼界,提高了中国人物画的现代性与表现力。但也造成了笔墨自觉意识的淡化,有意无意把坚持中国画特色与现代性追求对立起来。这让中国画面临着一种危险,这危险不是中国画本身已经衰落,而是我们自己对本土艺术的轻蔑、异化和边缘化。所以,郎绍君认为,由于社会文化不境和教育环境的原因,20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家大都缺乏笔墨训练与笔墨认知的功夫,这是至今不能出现中国画大家,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大家的基本原因。

谈及此处,中国画的艺术教育又成为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画家的任务主要由新式美术院校来承担,但大部分美术院校是西画家主持。郎绍君谈及了这其中的尴尬,美术学院大都实行借鉴西画以改造中国画的策略,加之激进思潮的影响,传统“师徒加自学”方式不是被取消,就是被矮化,甚至妖魔化。

而传统绘画以潘天寿说的“师徒加自学”的方式传承,主要途径是对前人经典作品的抚、慕、临、仿,进而师法造化,自立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追求传统中国画家诗书画印、书画同源的笔墨精神。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 | 美术百科潘天寿 小龙湫下一角图 中国画 107.8×107.5cm 1963

“我想大声呼吁,中国画的本体应该是诗书画印。”陈平认为在中国画创作中,诗书画印是中国画本身的精髓。他回忆了一个感悟很深的故事:

当年,二十四五岁的陈平刚刚毕业,带着自己的书法、绘画、篆刻,跟着卢沉先生去见李可染先生。“先生看到我的篆刻的时候,给我很多夸奖和鼓励,又说让我帮他刻印,走进屋子里选了大大小小七方石头拿给我,每个印刻什么写了一个纸条。”

年轻的陈平诚惶诚恐,回去之后,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去查,然后集中起来放在一个印上去刻。经过一段时间,印刻好了,卢沉先生又带着他去找李先生。“先生很满意,但是他跟我说,印有一个规律,不管是刻两个字、四个字还是更多字,都要当成一个字去刻。当时我茅塞顿开,领悟到了李可染先生艺术中的精髓,画即是如此。”陈平回忆。

恰恰在多年之后,他又遇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某一次,在深圳陈平碰到了万青力先生,先生告诉他自己最近在学诗。“我心里很纳闷,我说您那么大年纪了,谁能教您学诗啊?他说他跟饶宗颐在学,他说饶先生告诉他一个秘密,不管做绝句、律诗、古体,都要当成一个字去写。”这样陈平突然想到了李可染先生的观点,这也成为他多年来做艺术所坚持的方向,无论绘画书法篆刻,心与笔连接在一起,绘画才有可读性。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 | 美术百科袁武《在朱耷山水上耕种》340×340cm 宣纸水墨 2011年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 | 美术百科彭薇 《远而近的东西》 38×140cm 宣纸水墨卷轴 2016年

郎绍君则把当下艺术家对笔墨的把握与认知概括为两个倾向:分离倾向与回归倾向。分离,意味着淡化、离开以至放弃笔墨语言;回归,意味着回到甚至坚守笔墨语言。革新探索在观念、材料、题材、风格诸多方面促进了分离倾向,但博物馆、美术馆的激增,收藏拍卖的活跃,则提供了重新认识笔墨的条件。美术史论研究的繁荣,也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传统艺术的认识。

郎绍君总结当下的中国画坛现状:20多年以来,多数画家以中西兼容、边学传统边写生创造的方式设计自己的艺术之路。学宋代院体,学董巨,学元四家,学董其昌,学黄宾虹,都成为新的热点。田黎明等的没骨人物,吴山明等的宿墨人物,刘国辉、李伯安、袁武等的写生人物,郭全忠、王彥萍、李世南、朱新建、尉晓榕、李孝萱、李津、刘进安等中西兼容的现代写意人物,萧海春、许信容、卢辅圣、丘挺、周凯、陈平、范扬、李学明等的“以复古为革新式”的山水人物,张谷旻、张捷、林风俗、张彥、何加林、卢禹舜等以写生为手段的山水人物,龙瑞、姜宝林、卓鹤君、贾又福等在传统与现代两难境遇中大胆探索山水画,杜大恺独树一帜的彩色风景,江宏伟、何家英、唐勇力以及一大批中青年画家多种题材与样式的工笔画探索,都推动了笔墨的继承与现代演进。大多数人选择的路径,是既分离又回归,以轻松的态度兼容中与西,兼容传统与现代。这一潮势,也许最值得关注。

当然,中国画的发展还在面临着高科技、信息数码的新时代,而这样的社会发展之下中国画的价值和功能在哪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认为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和再次探讨。同时还有潘公凯提及的,如何将中国画的语言体系推向国际视野,这将是中国画接下来几十年要解决的大工程。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 | 美术百科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 | 美术百科陈平作品

在陈平看来,美术学院教学中首先要打问号的就是我们最看重的“笔墨”到底有多少能够灌输到学生身上?学生能够获取多少?

因为真正懂得笔墨的老师已经不多了,真正懂得笔墨的画家也不多了。“当我们的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断裂之后,大家首先拿起来的是铅笔,再拿起毛笔,感觉是不对的。”陈平坦言,所以中国画的发展中的确有很多内容是偏离了中国画本身的真正精神。

在20世纪的中国画艺术教学中,潘天寿是一个功不可没的推动者,他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而张立辰正是潘天寿笔墨和艺术观念的直接继承者,成为当今中国画创作和艺术教学的重要代表者。

2017再谈中国画 笔墨还重要吗? | 美术百科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展览现场

“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画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潘天寿先生的‘中西绘画拉开距离’论,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要求学生站在中国民族文化立场深入研究中国画意象造型规律和笔墨传统,强调学生苦练笔墨基本功;在潘天寿先生坚守、力倡笔墨传统的教学、创作基础上,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笔墨结构’说。笔墨是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语言的特质表征,‘笔墨结构’是中国画的灵魂和命脉。”张立辰说。

分离又回归的中国画现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勇力赞成陈平的教学观,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方针是传统为本、兼容并蓄、中西融合、传统出新,强调的四大基础正是与陈平的“诗书画印”艺术观是一致的。

但是他认为,问题应该回到当下,正如目前在探讨笔墨问题的学者们皆是以50岁以上的创作者和艺术研究者为主,但是如果将年轻的中国画学者聚集起来再来讨论笔墨,或许他们关注的问题并非如此。

“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图式、图像构成、视觉效果,笔墨语言、气韵生动或许并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唐勇力认为,中国画面对年轻人的问题与中国画走近国际视野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画的本体绘画语言,年轻人同样如此,而且在未来也会越来越难。即便美术学院教学加强了传统教学:“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如果还是停留在笔墨上,将来的发展就是小众,就是少数人的玩赏,不是大众的绘画。从绘画前景来讲,我是有担忧的。”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也如此认为,我们谈及的笔墨与心性,从客观来说西方人是难以理解的,只能是中国人独有的艺术:“我们可以畅想一下,中国属于温带地区,尤其是江南的温润就像是笔意墨趣的创作;而到了欧洲光照十足,就应该是颜色绘画发生的地方。”他认为,100前年谈中国画,跟100年之后谈绘画的区别,就在于们今天遇到的中国画要解决的很多问题:造型问题、图式问题、图像问题,中国绘画原来没有的本体语言的要素,在今天都要容纳进去。尤其是年轻人所认知的中国画本体语言的回归和探讨,肯定只能是传统中国画的部分回归。

相关文章

  • ​我佩服高公博有三点:才华、谦恭和勤奋
    ​我佩服高公博有三点:才华、谦恭和勤奋

    编者按:1月16日,“力耕十载—高公博雕书画印艺术展”在乐清市博物馆举行,中国《收藏家》杂志名誉社长、北京《美术观察》杂志原社长、著名美术评论家阎正先生在开幕式现场作了非常精彩的发言,他的发言获得了现场嘉宾热烈的掌声,可谓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现将阎正先生的讲话稿整理如下,以飨读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终于来到了渴望已久的温州乐清。感谢高公博大师给我机会,这已经是第三次来,...

    103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身处国家战略下的博物馆[图文]
    身处国家战略下的博物馆[图文]

    我国各类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物藏品,这些藏品中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方面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身处国家战略下的博物馆,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而且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如何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切实增强博物馆服务功能,把握新使命传播正能量,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这是每个博物馆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809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于受万国画的创意性思维[图文]
    于受万国画的创意性思维[图文]

    翻阅中国美术史,我们会发现:古往今来,凡是杰出有建树的画家,无不立于传统与革新的契合点上,有效承继传统,取融传统精髓,又突破传统羁绊,融会贯通,以自己精湛的学术造诣,独创出具有自我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新技法、新风格和新模式。当代著名画家于受万先生即是如此。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于受万先生沉潜于书画,静以深求,远离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而常葆平和的艺术心境,不随波逐流,不固步自封,也不狂勃伤理,而是尽心...

    127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王应学书法欣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王应学书法欣赏[图文]

    人物简介:王应学,又名伊水,号龙山,生于1942年1月5日,河南省洛阳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授予国家优秀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二级艺术大师,国家书法师职称审定委员会、中国文联评为国家特级书法师。自幼酷爱书法,学颜柳、学二王和历代篆书名家。历经70余年不断探索,追求磨炼,逐渐形成作品雍容大气、古朴隽永、气势磅磗、意蕴悠长的艺术风格。作品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作功...

    24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遗产大国”如何迈向“遗产强国”[图文]
    “遗产大国”如何迈向“遗产强国”[图文]

    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50项世界遗产博大精深,蔚为壮观。今年6月10日,在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我们又将目光聚焦于这些稀世遗存。作为承载人类历史和文化记忆的世界遗产,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我国保护世界遗产面临哪些主要挑战?如何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四类行为威胁着世界遗产“安危”说起中国的世界遗产,它的理念大体与我国的“名山大川”和国家风景名胜区一脉相承。它们都以具有科学、美学...

    107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笔情墨趣写江山 史春坡和他的山水画艺术[图文]
    笔情墨趣写江山 史春坡和他的山水画艺术[图文]

    《北风卷地》乙酉年一副山水画作品的魅力,并非仅仅限于题材,主要及是画中的物象而所表达的情调以及明确的理性、个性。清新俊逸的岭南派画家史春坡先生大胆突破了本世纪中期画坛的沉、拘谨。生面别开,并非他只是因为采用东西洋画相结合的技法而是继承发扬了我国山水画传统的“借物兴怀”、“由情及理”之精英。以深奥的意境抒写画家的胸臆,以生动的韵致展示自然生物的灵性笔墨技巧。不为成法所囿,兼收并蓄,纵情挥洒表达其...

    1875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第一把交椅”为何到宋代才出现?[图文]
    “第一把交椅”为何到宋代才出现?[图文]

    宋代 《蕉荫击球图》中的圆背交椅故宫博物院藏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直背交椅故宫博物院藏“交椅”的称呼始见于宋代文献,目前虽未发现当时的实物,但在宋人绘画中可见其形象。《蕉荫击球图》中画有两小儿在击球戏耍,其后一妇人倚靠长桌,身后就是一把圆后背交椅;《清明上河图》中也出现这种直后背交椅的形象,可知这种椅子在宋代十分流行。交椅为什么到了宋代才流行,这与技术工艺没什么关系。因为以榫卯...

    34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10个亿“青铜热”市场效应来袭[图文]
    10个亿“青铜热”市场效应来袭[图文]

    唯一存世的南宋宫廷旧藏兮甲盘拍卖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加佣金后达到2.1275亿元的成交价也创造了古董艺术品中国的拍卖纪录。三个月前就开始的青铜热在这里完成了在内地市场的爆发。从海外到内地,此次纽约佳士得藤田美术馆专拍达到近年来青铜器拍卖市场的高点,而兮甲盘作为国内首次的亿元青铜器成交,无疑再次增添了不少关注度,而市场上五件重器就拉动了10个亿,这或许对于此前“外热内冷”的青铜器拍卖市场传达出一份...

    1095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全国著名画家陈龙先生的绘画艺术[图文]
    全国著名画家陈龙先生的绘画艺术[图文]

    陈龙,号葆光、石泽堂主。1967年12月生于甘肃,现居北京。研究生学历。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山水画高研班、北京画院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北京敦煌中国画院院长、定西市政协委员、湖北省画院研究员。心游万象——葆光艺道随笔以传统为宗,以自然观化,以象悟道,以老庄哲学为根...

    89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上海一年300多场艺术特展背后的秘密[图文]
    上海一年300多场艺术特展背后的秘密[图文]

    “董其昌特展”展出作品 董其昌《烟江叠嶂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随着大陆艺术特展市场的强势崛起,中国台湾地区的市场面对大陆市场的竞争,极大地被国际市场边缘化。例如,20多年前欧洲的展览来亚洲办巡回展时,会选择的城市是东京、首尔跟台北,但是现在台北已经被上海取代,未来有可能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就能形成大陆巡展的一个闭环。”在23日的第二届长三角文创特展主题论坛上,一位资深艺术特展观察者在发言...

    1529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线条是有生命的——张国樟美育专栏[图文]
    线条是有生命的——张国樟美育专栏[图文]

    近代—吴昌硕—紫藤图近代—吴昌硕—紫藤图美析:吴昌硕字俊卿,后更字昌硕,号仓石、苦铁、缶庐等。浙江省安吉县人。这是吴昌硕先生的代表作。画面上以其金石线条画出藤条的气势,冲击着我们的视线,形象夸张令人回味。吴先生画气不画形,写意不求形似的状貌,追求书法中线条气贯神通的审美意趣。淡墨瘦石由一枝藤条轻盈绕石,飞舞缠绕回旋上升。藤叶凌空倚势,好像龙翔凤舞。生动的笔墨赋予紫藤生机勃勃。整幅作品的线条是他...

    187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莫言手稿拍卖风波尘埃落定[图文]
    莫言手稿拍卖风波尘埃落定[图文]

    莫言手稿拍卖风波日前,莫言短篇小说代表作《苍蝇·门牙》手书原稿捐赠仪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崔永元主持捐赠仪式,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接受了捐赠,并分别向莫言先生、赵庆伟先生、歌德拍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甘肃中贸集团颁发了收藏证书和感谢状。吴义勤馆长在讲话中对莫言先生、赵庆伟先生、甘肃中贸集团以及歌德拍卖等相关单位及个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同心合力完成了这次捐赠盛举。事件回顾...

    37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电商将成艺术市场发展驱动力[图文]
    艺术电商将成艺术市场发展驱动力[图文]

    (环球艺术网)近几年,不少人紧盯艺术电商这块“蛋糕”,传统拍卖行、画廊、艺术机构等也纷纷构建自己的线上艺术品平台,以此来抢占艺术电商市场高地。然而随着艺术电商道路的探索,其未来发展将不再是“艺术品+电商”的简单叠加,在将来,它将会有更加完善的商业形态。艺术电商市场更加细分电商平台并非产品种类越多越好,而是应该具备自己的优势之后逐步向外拓展,就如同京东以电子产品起家,在得到消费者心理认可之后,将业...

    169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由泉州申遗成功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成就[图文]
    由泉州申遗成功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成就[图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16日至31日在福建福州举办。23日,大会审议通过长城保护状况报告,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25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中国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

    1345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孙海青绘画艺术[图文]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孙海青绘画艺术[图文]

    【艺术简介】孙海青,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画院原副院长一级美术师、山西省文史馆员。艺术作品入选《87浦和国际木版画展·国际藏书票展》、《全国第八次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山水画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十三届中日自作诗书法作品展》、《全国第四届篆刻展》、《北京首届国际扇面展》、《世...

    34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