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夜读法国史,不少人开始来问我,你读的是哪本法国史,能不能推荐我们也读一下。对这个问题,我感到非常为难,因为我所需要的,是尽可能接近历史事实,所以需要原材料。而原材料散布在各种文字之中、各种陈述之中。我要做的,是让自己在各种貌似事实的资料中,做出一个判断,然后形成对一个事件、人物的判断,勾勒出自己认为足够清晰的样子和过程,然后给它归类,封存到记忆的抽屉中。我无需历史学家来告诉我,法国大革命是好的还是坏的,谁谁谁是暴君还是明君,我就想看到尽可能多的事实陈述。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历史叙述,就是欧阳修那样的:与一群同事在闹市见到一匹马冲过来踩死了一条狗,别人都罗里吧嗦地写半天,他只说:逸马杀犬于道。
所以,读法国史,不是读一两本相关的书,而是沉浸到法国历史之中,采摘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解释几个自己存疑或者说不太清楚的问题。我不是历史学家,甚至不是法国历史的专家,所以也想补补课。我所谓的“读法国史”,就是每次带着一个问题,去追寻所有能够解开这一问题的痕迹。它们可以出现在各种书中,也可以出现在一部电影中,甚至一部歌剧、一场音乐会的介绍中。研究一种外国文明,最大的阻碍就是很难对该国的语言和历史形成我们对母语和自己国家历史所具备的一种“直觉”。而没有了这种直觉,任何所谓的专家都会在一定层次上停滞不前,再也不能超越自己,不能更上一层楼。我读法国史,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对法国的历史像对中国历史一样,很快就能将一个事件、一种风格、一个朝代归类,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在遇到其他任何领域的资料时,都能给予它们一个基本的限定。这样就不容易出错。这是想达到对一国文明的高层次把握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反观中国,让历史真正起到启智的作用。
作为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在法国,并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法国的骄傲。它是怎样到了法国的?
首先,它不像一些埃及文物那样是被抢去的,也不是被人买下赠给国家的,而是达·芬奇本人带去的,而且心甘情愿地留在了法国。那么,怎么会这样呢?换句话说,达·芬奇为什么晚年会被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带到法国,并在卢瓦尔河的一个城堡里生活直到去世,还把自己最重要的作品留给法国?还有,弗朗索瓦一世究竟是谁,他在法国历史上重要吗?他为什么到了意大利,见到达·芬奇,还把他带了回来?
弗朗索瓦一世
法国历史上有一些重要的国王,就像我们有唐宗宋祖、康乾盛世一样,为法国带来了极大的繁荣,奠定了法国的一些重要阶段。弗朗索瓦一世就是其中一个。由于英文中没有弗朗索瓦,相对应的叫弗兰斯西,所以也被译成弗兰西斯一世。他生活在15-16世纪,确切地说是1494-1547年。也就是说,他大约在16世纪的前半部分统治了整个法国,在中国大致就是明朝嘉靖皇帝统治的时间。一般认为,正是从这个时期,西方开始逐步上升,中国封建王朝则开始没落。
弗朗索瓦一世继承了百年战争之后逐渐强大的法国。法国人将捍卫自己国土的战争看得很重要,自己却也找机会去争夺别的领土。当时有一个国家,在人文、艺术上,走在了整个欧洲的前面,却在行政、军事上比较弱,甚至由于教会、世俗权力的不均衡,始终处于一种不统一的分散状态,那就是意大利。而法国与意大利太近了。法国看到左有英国,右有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都是惹不起的主儿,就开始大打意大利人的主意。百年战争之后,法国多次要求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国王都亲领军队前往。
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被兰斯大主教正式加冕,成为法国国王后,马上就去打意大利,想通过军功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北部的马里尼昂,弗朗索瓦一世与意大利人请来的瑞士军队大战。瑞士人骁勇善战,自家国土小,无英雄用武之地,所以经常被周边国家花重金请去帮着打仗。他们尤其擅长使用长矛,所以他们的士兵被称为矛兵(piquier)。结果,年轻的弗朗索瓦一世大胜,自豪地将自己与凯撒大帝相比。他长驱直入,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与教皇列昂十世相见。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见到了鼎鼎大名的达·芬奇。
当时的达·芬奇已经63岁。他在意大利已经名满全国,被视为最伟大的画家、建筑师、工程师。他是完整意义上的天才,什么都能设计。弗朗索瓦一世对他十分崇敬。他邀请达·芬奇到他的宫廷去,担任“国王首席画家、建筑师、工程师,国家机械师”。
达·芬奇对这位年轻的君主也十分欣赏,他看出弗朗索瓦一世不仅雄才大略,而且趣味高雅,与他很投缘。
第二年,也就是1516年,64岁的达·芬奇骑着骡子,带着自己两个最忠诚、最心爱的弟子,梅尔奇和萨莱,离开意大利到了法国。骡背上的行李里,有他三幅最满意的画作:《圣家族和圣安娜》《施洗约翰》,还有就是《蒙娜丽莎》。
弗朗索瓦一世居住的昂布瓦兹城堡
国王把他安顿在自己从小长大的克鲁小城堡,后来成为著名的克罗吕塞城堡,邻近国王自己居住的、被称为法国最美城堡之一的昂布瓦兹城堡。据说有一个地下通道连接这两个地方,国王可以随时过去与自己心中敬仰的大师聊天、请教。他对达·芬奇以父亲相称,因为他本人幼小失父。在请达·芬奇住进克鲁小城堡的时候,国王对他说:在这里,您可以自由地梦想、思考和工作。
1519年4月,重病的达·芬奇感到自己时日不久,立下遗嘱。弗朗索瓦一世再次显示出了他的胸怀。他特批给了达·芬奇法国国籍,因为如果达·芬奇作为外国人在法国领土去世,当时的法令可以让他遗产归为法国。法语这方面有个专用词,叫aubaine,就是可以剥夺外国侨民的继承权。他不光给了达·芬奇国籍,还向他购买了一些画。达·芬奇在遗嘱中让从10岁起就跟随他的弟子梅尔奇将自己所有的手稿、画作都出版。不知为何,这位弟子花了50年时间去整理老师的遗物,却没有出版。《蒙娜丽莎》被另一位从15岁就跟随他的弟子萨莱继承。后来,弗朗索瓦一世又花了400金币,购下《蒙娜丽莎》,最后带到枫丹白露。几经周折,《蒙娜丽莎》在1797年进入卢浮宫,因为当时卢浮宫已经正式成为法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名字叫法兰西共和国中央艺术博物馆)。饶有趣味的是,在1793年该馆正式开馆的时候,《蒙娜丽莎》并没有被选中。可见当时这幅画在专家心目中还没有当今的地位。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意大利北部战争中的弗朗索瓦一世
更有意思的是,20世纪初,《蒙娜丽莎》被盗,窃贼是一个意大利人,他说他是出于爱国主义而偷盗的,所以不算窃。后来法官轻判了他,让他回家好好读点书,因为他历史没学好,误以为是拿破仑从意大利把这幅画抢走的!
疑问本来应该解答了。然而,另一个疑惑出现了:弗朗索瓦一世将达·芬奇请到法国,仅仅是因为他热爱艺术,为了表示对达·芬奇的尊重,让大师安心作画吗?
达·芬奇手稿中的“理想城”
不是,他有一个更为宏大的、几近疯狂的计划。这个计划因为达·芬奇病故而中断。否则,法国可能就不是如今的面貌了。19世纪,一位在美国工作的意大利人研究了许多达·芬奇晚年的手稿和草图,证明他要在法国卢瓦尔河流域的小镇罗莫朗坦(Romorantin)建成一个巨大的宫殿,并在周围进行大规模的、今天可以称为城市规划的工作。
原来,弗朗索瓦一世把达·芬奇请到法国,是为了请他将罗莫朗坦建成一个新的首都!这一大胆的假设被前几年一批法国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证实。
事实上,弗朗索瓦一世不是法国国王的直系继承人。他的母亲是个非常有远见、非常能干的人,从小就把他当国王培养。机缘巧合,当时的法国国王和怀了孕的王后经过他们的领地。她好好招待了国王。王后在他们那里生下一女,她马上为儿子定下了与公主的联姻。所以,他也是通过联姻再加上没有其他直系继承人才做了国王的。他出生成长在卢瓦尔河流域,对巴黎不大感兴趣。巴黎觊觎他王位的人很多,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由于他母亲非常热爱卢瓦尔河这一片土地,而且他的妻子就出生在罗莫朗坦,所以就决定将自己的政治中心定在那里,更何况周边的森林特别适合打猎。但罗莫朗坦太小了,要完成如此重大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非要一位艺术大师和建筑巨匠不可。所以,在博洛尼亚见到达·芬奇,让弗朗索瓦一世眼前一亮:他要找的人就在眼前!
这也更能解释为什么已经年过六甸的达·芬奇愿意负笈北上。如果仅仅是为了优厚的待遇,他没有必要远行。原来,弗朗索瓦一世可以让他实现自己终身的梦想,建造一座“理想之城”。
从罗莫朗坦镇里收藏的资料可以看出,达·芬奇不仅已经画好了宫殿的规划图,而且当时已经开始动土。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对周围的山形、水势都进行了勘探,做出了一系列大型的规划,如让当地的一条河流改道、将卢瓦尔河水通过运河连接等等。也就是说,他要建的,不仅仅是一座宫殿,而是整座城池。
安格尔所画《在弗朗索瓦一世怀中逝世的达·芬奇》
这个庞大的计划因为他的病重而搁浅。想必弗朗索瓦一世意识到了,这样一项巨大、复杂的工程,如果没有达·芬奇的现场指导,是根本完不成的。最终国王还是回到了北边,但也没有在巴黎城里选择住所,而是将宫廷设在了巴黎西边的圣日耳曼-昂-莱伊(Saint-Germain-en-Laye)。如今我们还可以在那里欣赏王家城堡,远眺巴黎。这是巴黎西郊最美丽的景观之一。然而,弗朗索瓦一世和达·芬奇都没有白费心思。达·芬奇的草图被继任首席建筑师的德•科尔通参照,建成了卢瓦尔河流域最美丽、最著名的城堡:香波城堡。里面的文艺复兴风格大多源自达·芬奇为罗莫朗坦的宫殿所做的设计图。而弗朗索瓦一世将首都建在巴黎之外的想法,在后来的路易十四那里,重新得到了实现:路易十四继承了弗朗索瓦一世的绝对君权理念,并命人在巴黎的西南部建造了凡尔赛宫,成为法国政治中心。
但还是有区别的:假如假以时日,达·芬奇能多活几年,弗朗索瓦一世的计划得以完成,那么,罗莫朗坦就不光是政治中心,还是经济、文化中心。那样的话,法国今天的行政格局就完全不同了。
现今的罗莫朗坦小镇
罗莫朗坦就这样错过了一个一举成为法国政治中心、首府的良好机会。如今,这座小镇唯一自豪的是雷诺汽车曾在那里有工厂,并生产了大量颇受人们欢迎的、宽敞的“雷诺空间”车(RenaultEspace)。随着全球化的到来,雷诺工厂也因为人工昂贵的关系而撤出小镇,转向东欧。而罗莫朗坦因为实在太小,与旁边的朗特耐镇合并,成为罗莫朗坦-朗特耐,就好比我国湖北的荆州与沙市合并成为荆沙一样,只是荆沙的规模要远远超过它。
一座小城就这样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寂寥地讲述着无人聆听的小城故事。因为今天,除了有一款白酒的酒标上还可以看到“罗莫朗坦”的字样外,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