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文创让传统文化以新面孔示人[图文]

时间 : 04-16 投稿人 : 虎虎 点击 :

文创让传统文化以新面孔示人 | 美术观点

2013年,中国台北故宫“朕知道了”胶带一问世,立马火遍海峡两岸,类似的文创产品成为大陆游客去宝岛旅游“带货”清单上的必选项。如今,短短6年间,文创已经延伸到整个文博领域,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纷纷推出文创产品:沈阳故宫博物院开发了“八旗兵”文具套装、“宫廷萌娃”钥匙扣等,组成“盛京礼物”;河北博物院开发了“朱雀衔环杯”系列、“长信宫灯”系列、“虎嬉鹿”系列等,将文物元素运用于时尚生活用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天津博物馆以馆藏文物元素为基础,通过授权开发的方式,衍生出生活用品、旅游用品等文化创意产品300多种;北京故宫博物院更是开发出“故宫口红”“故宫面膜”等1万余种文创产品,让600岁的故宫一下子年轻起来……轻思维、巧传播,文创产品从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成为圈粉无数的寻常物件。随着大量文创产品的走红,它们承载的传统文化也以一种新的姿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兴载体

近年来,我国文创产业呈高速发展态势,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而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14.3%。

传统文化是文创产业的重要素材和重要领域。比如,2018年第十三届北京文博会共签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39个,金额超过68亿元,其中传统文化类项目金额占比近20%。而北京故宫2017年文创收入更是高达15亿元,文创产品数量超过1万种,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创成功嫁接的典范。

文创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既给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让传统文化开始以新的面孔示人。

文创让传统文化以新面孔示人 | 美术观点

2019年春节期间,一款以“团圆”为主题的游戏出现在网络上,并且上线两天便获得AppStore精选推荐。这款由腾讯推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公益游戏《佳期:团圆》,通过“文字大冒险+过年演习”的形式向年轻人传播传统年文化。这款游戏几乎涵盖了一个现代都市青年回家过年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包括与父母长辈的观念差异、与同辈人的交往、对“熊孩子”的处理方式……通过游戏,用户既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知识,也可以体验被亲戚们逼婚的尴尬。这款游戏受到年轻人的热捧,因为他们通过游戏,不仅在春节期间多了一种娱乐方式,更以一种有趣的形式走进了传统年文化。

以游戏这种现代文创产品传播传统文化,《佳期:团圆》不是第一个。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榫接卯和》《折扇》《子曰诗云》等一系列传统文化题材类游戏产品都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这说明现代文创产品完全可以成为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连接器”。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宫玉选认为,融入了互联网元素的传统文化题材类文创产品,更贴近现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当然会拥有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连拥有600年历史的故宫,都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打造出了故宫陶瓷馆等APP平台及故宫定制游戏并受到年轻人的热烈欢迎。因此,像网络游戏之类的文创产品,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可能比一般的文博类文创产品更有优势。

好的文创产品应体现中国人的日常审美、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体现中国文化传统、传播中国故事。比如,故宫根据四羊方罍做的茶具,便可以当作工艺品。又如文化创意创投节目《创意中国》,里面既有清明上河图3.0、五维记忆、戏说这类专注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项目,也不乏国博衍艺、唐窑、神话言这种让文化通过日常生活使用“活过来”的项目,还有内联升、朱府铜艺等中华老字号变身“时尚弄潮儿”……总之,在现代消费社会,文创产品正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兴载体。

“吸粉”无数的背后是生活美学化

“故宫口红”推出后一夜刷屏,一直被疯抢到断货,这样的现象曾让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将其归因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还有人认为是“故宫”这一大IP影响力大的缘故。这些解释都过于片面。

文创让传统文化以新面孔示人 | 美术观点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美学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生活美学化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在现代年轻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年轻人进行日常消费时,不仅看重产品的使用价值,更看重产品的文化价值。另外,现代社会趣缘群体(趣缘群体是指人们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社会群体)广泛存在,身处趣缘群体中的年轻人,更加注重“趣缘”所带来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并非基于商品的价格高低所体现的身份划分,而是基于为自己的“圈层”所认可的共同审美。现代文创产品,尤其是传统文化题材类文创产品,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所以既能满足年轻人“生活美学化”的需求,又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趣缘”。故宫的观众,30岁以下的占40%,30至40岁的占24%,40至50岁的占17.5%。可以说,80后、90后是故宫博物院的主力观众。故宫推出的系列文创产品,恰好在“生活美学化”和“趣缘”两个方面,都满足了年轻人的需求,走红也就十分自然了。

如何吸引现代年轻人的关注乃至喜爱,是当下传统文化传承的难题。文创与现代年轻人的天然“缘分”,恰好可以为年轻人走进传统文化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故宫“现代消费+传统文化”的模式就是借助文创产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很好的尝试。例如,故宫将清朝传统朝珠和数码产品耳机相结合推出的朝珠耳机,以及“十二美人图”挂历、清代宫廷娃娃、故宫国宝色口红、故宫美人面膜等爆款文创产品,全都是一上市就被疯抢。此外,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有4万多名年轻人报考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师这一过去的冷门专业一下子成了“香饽饽”。这也是传统文化借助文创形式“吸粉”的成功案例。

要借助文创的形式把年轻人吸引到传统文化上来,还是要依靠年轻人,因为只有年轻人知道他们自己喜欢什么。2018年,故宫博物院、腾讯联合推出一项“古画会唱歌”主题活动,选出11幅古代书画,邀请在校大学生来为这些古画谱曲作词。大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古画的理解,在契合画风和古画意蕴的前提下,成功创作出500多首音乐作品,组成了《古画会唱歌》音乐专辑。这一活动,既拉近了青年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又释放了青年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开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故宫系列文创产品走红后,人们在欢呼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同时,也不禁感叹“鸡犬升天”——连故宫里的猫都成了“网红”,因为设计者根据故宫里的流浪猫设计出“故宫猫”文创产品且受到追捧。其实,这与新媒体上常见的“吸猫”“萌”等青年文化心理有极大关系。各种萌猫形象的文创产品就是当下青年文化的情感投射。这也告诉我们,在利用文创产品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有点互联网思维,要深入“数码原住民”,即要关注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寻找传统文化与“数码原住民”的心理连接点。

从表面结合到回归本质

虽然前文列举了不少利用文创产品弘扬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但现实中“挂羊头,卖狗肉”的也不少。比如,一些手机游戏,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却干着架空、扭曲历史的行径:荆轲是女的,李白化身刺客,扁鹊成了用毒高手……这种假借传统文化之名的文创行为值得警惕。之所以出现上述行为,根本原因在于对于商业利益的追逐突破了应有的文化底线。文创行业将传统文化商业化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让富含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染上太多铜臭味,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了。

目前来看,文创产品故事性创意不足,是影响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题材类文创产品不应浅尝辄止,不能仅仅满足于与传统文化简单的表面结合,而应回归文化的本质,做到与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真正融合,让文创产品从一个“含有传统文化概念的产品”成为一个“有故事的智者”。这需要设计师把故事的能量通过自身的认知灌输到产品当中。比如,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就要讲述博物馆的历史和故事,美术馆的文创产品就要传达出艺术家的美学理念……消费者只有对产品中的故事有了认同,才会愿意花钱购买。

具体而言,文创产品开发之路要走上“专业化”,尤其对于传统文化题材类文创产品的开发。“散户”设计的文创产品在传播领域或许也能成为“爆款”,但粗放的民间创作难免沾染各种时弊,比如少数文创产品里的恶搞风、低俗风。因此,只有专业化的设计团队,才能保证文创产品的品质内核。

文创让传统文化以新面孔示人 | 美术观点

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完善,未来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平台升级、技术升级,更要实现内容升级,通过内容创新不断提升传统文化、体验文化和正能量文化的比重。因此,文创产品的内容提升上,要多增加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避免过于肤浅和低俗的内容出现。另外,文创产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卖萌”层面,而要勇于跨界,争取在“互联网+”语境下形成自己的专业化路径,用中国创意讲好中国故事。

相关文章

  • 2020年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劳石[图文]
    2020年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劳石[图文]

    长在秦地黄土中,这里的土地和人民养育了我,我的一切,都是这块土地赐予的。—— 劳石劳石原名劳实,号终南寒士。生于1943年,陕西户县人。自幼酷爱文学诗词、书法、篆刻和绘画,受著名国画家关山月、黎雄才、石鲁及著名书法家刘自椟指点,习书绘画、作诗刻印四十余载。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神州大学艺术系教授、陕西文史馆研究员、陕西画院研究员、陕西书画艺术协会秘书长...

    183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葛焱书法欣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葛焱书法欣赏[图文]

    人物简介:葛焱,祖籍安徽砀山,自幼酷爱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周慧珺、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民生书画艺术院副院长,中国青岛求实学院客座教授,香港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网艺委会艺术顾问;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馆研究员;中国孔子画院副院长;山东榜书家协会副主席;菏泽市榜书家协会主席;山东菏泽学院美术学院特邀客座教授。葛焱习练书法醉心于传统书法艺术,遍临历...

    98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回归心灵的家园[图文]
    回归心灵的家园[图文]

    邵叶道清凉境界有仙气邵叶道是一位画技高超又博学精修的实力派画家。他专攻工笔画,兼涉写意。在他的笔下,人物、山水、花鸟、动物等无所不能,他以雄强、博大、奔放、洒脱多变、构图严谨的绘画风格立于画坛;他的彩墨山水画以其表现峭岩奇峰、苍林飞瀑、湖山云壑、石桥人家的诗意美,和宁静、彻悟、皈依、禅意的平和美而独树一帜。20多年来,邵叶道遍游大江南北,将大自然的神隽之美尽收眼底并融会于心,溢于笔端。他在探索...

    35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潘庆荣·挥毫依旧爱狂风[图文]
    潘庆荣·挥毫依旧爱狂风[图文]

    潘庆荣近照潘庆荣作品[人民美术网编者按语]潘庆荣画竹己有十年了,画稿堆了一堆又一堆,有的被做为废纸被人拿来练字了,他也不在意,还是一幅又一幅地画着。从不想拿出去发表,也不题画款,却生生不息于故纸堆中,成为丹青隐者,黙守着岁月。这次发表的一组作品,只是他信手拈来题了字,才有了正稿的模样。潘庆荣出身于中医世家,一直工作于医疗单位,任过市药监局副局长等职。他自幼随祖父和父亲学医的同时更酷爱丹青,很...

    127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马克·夏加尔作品拍卖价格分析[图文]
    马克·夏加尔作品拍卖价格分析[图文]

    夏加尔的绘画最夺目的是他的色彩,最感动的是他对贝拉的爱情,最幽深的是他对犹太教的敬畏,最缱绻的是他对家乡的记忆。他的绘画既遵循了古典美学的打破空间整体性特点,又彻底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画布上恣睢地利用空间,描绘他想要的事物。他的绘画有诗意,有音乐,实际上在画面上就有琴师和乐器,生活中他就热爱着音乐,就在受到诗的影响并且写诗。他画的就是他的生活,不为看者而绘画,但是看者觉得自己始终存在于夏加尔的作品...

    75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了庐:关于中国画的经典意识与大气正气清气[图文]
    了庐:关于中国画的经典意识与大气正气清气[图文]

    齐白石山水画处于隐居状态的知名画家了庐早年以其简笔画作声名远播,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对中国画理论上的梳理。对于中国画的传承,他认为,弘扬民族文化一定要有经典意识,艺术家的作品,一定要力求大气、正气、清气、雅气,大气不雅就成了霸气,正气不雅就不成匠气,清气不雅就成了穷酸气。弘扬民族文化一定要有经典意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尤其是作为冠以国名的中国画,画家笔下的一点一划更要有经典意识。...

    183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北野:中国当代艺术的自觉[图文]
    北野:中国当代艺术的自觉[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的自觉”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定位的一个“复合概念时代”的思考,希望可以对艺术创作、收藏、当代审美的建立及策展览提供一个新视角。谈论“中国当代艺术”是冒险,因为“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一方面在学术上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包含的面非常广,涉及当代艺术家、批评家、收藏家、画廊以及与当代艺术有关的各种单位。但恰恰因为“冒险”这事才变的有意义。我们可以把“中国当代...

    129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美术馆空间创作探索:光、色彩与空间设计[图文]
    美术馆空间创作探索:光、色彩与空间设计[图文]

    “心有灵犀”展览多种视觉空间设计在当下,国内很多美术馆越来越关注展览的品质,内在指的是展览内容的定位与学术研究价值,而外在指的是展览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展览设计上。武汉美术馆展览部在新馆成立之初,就将人文关怀与寻求特色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结合区位优势以及美术馆自身的结构特点,举办了许多有特色有口碑的展览。通过近10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总结探索在展览设计需注重的几个方面。展览设计的理解与转换...

    41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方闻先生 美国亚洲艺术史学界的开拓者与领航者[图文]
    方闻先生 美国亚洲艺术史学界的开拓者与领航者[图文]

    方闻(1930—2018)驰名中外的知名艺术史学者和文化史学家、艺术文物鉴赏专家、教育家方闻先生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3日凌晨辞世,享年88岁。据方闻先生的学生及一些知名艺术史学者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透露,方闻先生是因不幸罹患急性白血病,于3日凌晨在普林斯顿西行,享年88岁。方闻1930年出生于上海。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陈葆真曾评价方闻先生道,“方先生可...

    75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传艺术之大美——特邀著名画家张奎耀[图文]
    传艺术之大美——特邀著名画家张奎耀[图文]

    【艺术简历】张奎耀,1952年生于安徽淮南,70年代从师朱宝善先生学画至今。先后结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高研班,结业于国家画院首届姜宝林工作室中国画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委员,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花鸟画创研部主任,中国青绿山水画院导师,《中国美术家报》编委,安徽理工大学画院副院长,淮南花鸟画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主要作品:1989年,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

    151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法国蓬皮杜大展将在上海举办[图文]
    法国蓬皮杜大展将在上海举办[图文]

    法国巴黎市中心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来源:东方早报  徐佳和原标题:蓬皮杜与中国:亲密和试探即将在上海举办的法国蓬皮杜大展是中国内地第一次大规模完整地呈现20世纪法国现代艺术的展览。本期艺术评论尝试探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与中国乃至上海的艺术合作,进而剖析蓬皮杜的全球战略,并通过对本次大展策展人的专访,来讲述有关现代艺术的视角。“蓬皮杜,您的名字仿佛在嘲弄世界,似乎不够严肃。”戴高乐将军曾经对身边...

    193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传统工艺中的乐清文化名人[图文]
    传统工艺中的乐清文化名人[图文]

    历经一年多时间,由温州工艺美术大师杨乐章创作的乐清名人系列黄杨木雕作品不久前完成,从古代的隐居高士张文君,到近代名人张冲,20位在乐清历史上留下不灭印迹、在文化上描下浓墨重彩的乐清文化名人,再一次在乐清的传统工艺中自带光环,向人们诉说着乐清的发展历史和乐清的文化底色。杨乐章出生在翁垟,父亲杨信存是民间雕刻艺人。自小他跟随父亲,喜欢玩弄泥巴,喜欢拿着黄杨木雕半成品琢磨。“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黄杨木...

    39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永”字八法 升“华”始新——翟永华书法印象记[图文]
    “永”字八法 升“华”始新——翟永华书法印象记[图文]

    和永华兄见过多次,年富力强,才气逼人。所谓帅气洒脱,从其谈吐之中隐约可以感受;所谓一见如故,可以从我们都是踏实的路上人足以见得。永华个子不高,稍胖;谈笑从容,眉宇之间张扬着自信和敢为之心。他钟情于桃源境界,但又为曲高和寡,在慢慢书法路上,找到自己的同时,唤醒更多有书法爱好的人。他深居菏泽市里,低调为人,不张扬,不轻浮,为人谦和,处事周全。每每你会发现他健步穿过马路,彬彬有礼,骨子里透出一股孔孟之...

    1815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让一切都黯然失色的油画人体艺术[图文]
    让一切都黯然失色的油画人体艺术[图文]

    资料图片通俗的讲,人体艺术就是一种以人体为媒介,以认识美、探索美、和谐美为宗旨的一个自我发现和愉悦的过程和行为。日常为我们熟知的如舞蹈、绘画人体、艺术体操、健美操等都是人体艺术的范畴。中西方对人体艺术认识的差异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人体艺术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史了,西方人视人体为纯洁、真诚,美的化身;同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国,古代文化涉及人体方面则是春宫图、性文化,把人体当做情欲的表现...

    1111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逛博物馆拍照到底傻不傻[图文]
    逛博物馆拍照到底傻不傻[图文]

    文/冯嘉安《新周刊》第474期在博物馆拍照,“傻不傻”见仁见智,但不能拍的原因,不是“傻不傻”那么简单。收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尺寸不过77厘米×53厘米,这幅画作先是被严严实实密封在玻璃橱窗中,橱窗外有条木质的弧形“1米线”,线外还有一条由警戒线围成的弧形“3米线”。换言之,观众要在3米开外看这幅不足半平方米的油画,还要承受玻璃反光带来的视觉干扰。尽管如此,这幅达·芬奇名作...

    60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