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逛博物馆拍照到底傻不傻[图文]

时间 : 03-25 投稿人 : 樱桃 点击 :

逛博物馆拍照到底傻不傻 | 美术教学

文/冯嘉安

《新周刊》第474期

在博物馆拍照,“傻不傻”见仁见智,但不能拍的原因,不是“傻不傻”那么简单。

收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尺寸不过77厘米×53厘米,这幅画作先是被严严实实密封在玻璃橱窗中,橱窗外有条木质的弧形“1米线”,线外还有一条由警戒线围成的弧形“3米线”。

换言之,观众要在3米开外看这幅不足半平方米的油画,还要承受玻璃反光带来的视觉干扰。

尽管如此,这幅达·芬奇名作前还是常年有很多人驻足观看和拍照。虽然卢浮宫明文规定此大厅不能拍照,但馆员似乎并没有对拍照的举动有太多干涉。

“到博物馆看展览到底要不要拍照?”这个问题,近来因为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抛出“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的言论而引起热议。

陈履生在节目中说:“你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你也傻傻地就拍照,根本拍不着。它那个网上高清像素,连每一个裂纹都能看得清楚,你拍它干吗?去博物馆应该花时间去感受,不需要浪费在拍照上。我感觉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你在博物馆里面拍个照,跟你出门拍个照,还是你,一样。”

此言一出,马上在网络上引起很多人的回应,有人说:“有高清图又咋地?去博物馆只是为了受教育长知识吗?不伤害文物的情况下拍一堆不高清图回来自娱自乐就不行吗?”

博物馆官方提供了连裂纹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高清照片,观众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拍照了?

其实,很多人听到的只是陈履生“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的话。如果只听到这句话就下定论,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陈履生引出这番话之前还有一个上文,他说:“法国‘名馆·名家·名作’展览(注: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次展览),第一天是可以拍照的,第二天紧急发通知不让拍照,而原因就是第一天发生了一件让大家至今都感到很后怕的事情:在马奈作品前面,因参观的人很多,里三层外三层,有一个人拍照挡住了后面的人,后面的人叫他不要挡,手一推,把他的手机打到画框上去了,若打在画上,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紧急通知不许拍照。拍照有危险,不让拍照有意见,为了顺应民意,最终博物馆还是同意大家拍照。但是拍照有很多问题,观众进去之后,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拍照上,而忽视了具体看作品。”

陈履生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的话是就这事而言的,至于觉得傻不傻这因人而异。”

为了保护稀世佳作而禁止拍照的措施无可厚非,至于为了个人留念或朋友间分享的拍照傻不傻也见仁见智,陈履生也没有强求所有人接受他观点之意。

逛博物馆拍照到底傻不傻 | 美术教学

问题在于,博物馆官方提供了连裂纹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高清照片,观众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拍照了?

来自台湾的加州大学罗曼语系教授宋国明,多年来一直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在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博物馆拍的照片供网友欣赏。

对于陈履生的言论,宋国明说:“第一,普通人在博物馆拍照不见得拍得不好。我是个业余的艺术及摄影爱好者,比我手段高明的专家多了去了,但是拍些平面尤其是立体的作品,我自认不比某些博物馆官网的图片差到哪儿去,偶尔还或许稍强些。第二,逛馆时碰到喜欢的作品,尤其是立体类,我喜欢寻找多个欣赏角度拍照留念,这让我很享受徜徉在作品四周细细观察的时间,清晰的图片甚至允许我在回家之后还能发现当时忽略的细节。第三,陈先生把拍照跟‘感受’划分为互相冲突的两码事,显然是认为欣赏作品就不该拍照,拍照就不能欣赏作品、就是浪费时间,这是很混乱的思维。”

2013年,宋国明在卢浮宫用佳能60D单反以高感光度拍下《蒙娜丽莎》的照片。虽然拍摄设备和条件都与一般游客无异,但在宋国明这张照片上,还是可以清晰看到油画上的笔触和裂纹,不失为个人学习的良好素材。

宋国明还认为:“有些博物馆的藏品图片在其网站以高清大图的方式展览,供艺术爱好者大饱眼福,如纽约大都会的网站,就曾让我怀疑自己是否需要继续在博物馆拍照,因为它们的高清图片质量简直太好了。但是回头看国博的官网,以众所周知的国之重器《后母戊大方鼎》为例,看看像这样颜色瘆人颗粒粗糙的图片,是否真的比自己手机拍的要好。”

在博物馆用闪光灯的罪名,其实跟拿出硫酸泼向名画没有太大不同,是严令禁止的。

如果说博物馆“要不要拍照”是个人好恶的话,“能不能拍照”则是事关所有人的原则性问题。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馆对此各有自己的规定。

故宫博物院规定:“按照国际惯例,在展厅请勿使用闪光灯和三脚架拍照。在故宫与其他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展览以及特色商品店,因有版权协议,不允许观众拍照展品,请注意警示标志,服从展厅工作人员的管理。”

大英博物馆规定:“在大部分展厅里,允许使用手持设备进行用于私人用途的摄影及摄像,并可使用闪光灯。在本馆内,各场地禁止使用三脚支架或其他支架设备。”

卢浮宫规定:“永久陈列馆内,允许参观者进行仅限于私人用途的照相或摄像活动。在照相或摄影过程中,严禁闪光灯或其他带有照明闪光的设备,严禁使用照相机或摄像机的固定脚架。德农馆的一楼各展厅内(包括蒙娜丽莎厅、米洛的维纳斯厅、阿波罗廊等)严禁照相或摄像。”

逛博物馆拍照到底傻不傻 | 美术教学

不能用闪光灯是铁打的规定,因为每一件艺术品都面临着“光漂白”的威胁。在能量的作用下,艺术品表面的分子会分解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失去原本的特征。越蓝的光,色温越高,每个光子的能量越大,造成的光化学破坏也越大;越红的光,色温越低,造成的光化学破坏也较小。好的博物馆会严格控制馆内光源,既能让参观者肉眼看到重要细节,又能尽可能延长文物寿命。无论何种材质的艺术品,对它的光照度都不能超过300lux,否则将对其造成损害。

最常用的氙气闪光灯,作为阳光的替代品,它们色温相近,一般在6200K左右,这已经超过对光有一定敏感度的藏品要求。氙气闪光灯发光时间虽然很短,但在距离物品2米处时,其瞬时光照度可以超过10000 lux,远大于藏品所能承受的范围。

其中,多彩的纺织品最容易“见光死”。古代没有那么丰富的人工合成染料,古人主要从大自然获得种类繁多的天然染料。例如靛蓝染料就有着非常悠久的使用历史,它是从植物如蓝草中提取的汁液。染色过程中除了会生成靛蓝以外,还常常因染色时温度、pH值的变化,产生靛玉红这种与靛蓝结构相近的分子。研究表明,主波长为365nm的紫外灯对染料中的靛玉红有明显降解作用。

使用无机颜料的藏品,如油画、国画等,同样承受不了闪光灯的光。例如,亮黄色的绘画颜料中会使用一种叫做硫化镉的成分,这种成分因其着色力强、稳定性高以及颜色鲜亮,广受画家们的欢迎。莫奈、梵高、毕加索等绘画大家的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这种颜料。但是在可见光的作用下,硫化镉中的硫,会被逐步氧化成硫酸根。

因此,在博物馆用闪光灯的罪名,其实跟拿出硫酸泼向名画没有太大不同,是严令禁止的。

禁止三脚架进入博物馆,只是防止侵权的第一步。

禁止使用闪光灯是对艺术品在物质层面上的保护,而禁止使用三脚架则是对艺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

博物馆中的艺术品通常处于低光照的环境中,手持相机拍摄要将艺术品拍清晰,必须把快门调到相对快的位置,光圈调大,感光度提高。这样一来,牺牲的是画面的细腻感。如果使用三脚架拍摄就不会有类似的问题。因此,要制作高清印刷品,则必须使用三脚架、调慢快门,并降低感光度。

博物馆对馆藏品拥有著作权,可以运用拍摄到的高清大图出版印刷物或制作艺术衍生品出售。

早在1991年,国家文物局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影视、照片拍摄管理工作的通知》,里面提到:“文物拍摄项目必须按国家规定提前报批,没有报批的项目,文物部门应一律拒绝接受拍摄。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包括书画、丝织品、壁画、漆木器等),原则上不得拍摄,而由文物部门提供有关资料或照片。特殊需要拍摄的,经过审批应一律使用冷光灯。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及已公开开放的文物古迹,除规定不得摄影的外,应允许一般中外参观旅游者拍摄,严禁乱收费用。”

这个通知出台的一个诱因是,《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卷》拍摄工作人员在河南省博物馆拍摄文物过程中,将一件商代的玉钺打碎(二级品),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这意味着,在中国的博物馆里面,可以拍公开展览的展品,但不能拍达到商业摄影级别的照片。博物馆对作者逝世50年以上的文物拥有著作权,如果其他人需要对文物进行商业用途的印刷或制作衍生品,只能通过购买博物馆的授权。

1999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清代瓷器图录》《中国宋元瓷器图录》两书,书中未经许可使用了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的图片790张,且标出“参考价”。2001年,故宫博物院将中国商业出版社诉诸法院,最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被告方在《光明日报》上公开致歉,赔偿经济损失65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此案是故宫博物院提起诉讼的首例著作权侵权案。

翻看此案的庭审卷宗,中国商业出版社的辩护律师其中的一段辩词颇有意味:“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原告(故宫博物院)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是国家文物摄影作品,其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但原告作为国家文物保管单位,不应利用其享有的特殊垄断地位来无限地索取自身的利益。”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的判决是:“被告辩称原告以特殊的垄断地位索要赔偿,因缺乏事实和法律根据该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信。”

故宫博物院大力开发藏品的衍生产品也是近年才出现的事情。据本年初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创意产品8683种,其中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累计1273种。与此同时,故宫的文创产品销售额也从2013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近10亿元。

尽管官方的衍生品销售额在与日俱增,但同时泛滥的是各种侵权冒牌的复制产品。无论是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是其他国外的博物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禁止三脚架进入博物馆,只是防止侵权的第一步。

相关文章

  • 绘画形式语言的进步[图文]
    绘画形式语言的进步[图文]

    贝斯特洛夫战场3月9日《美术报》评论版刊登了当年留苏学者张华清的访谈,文中有一个观点我是赞同的:中国并没有形成“苏式教学模式”。的确,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有各个工作室,受徐悲鸿法式教学影响较大;而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系解放前就有留日、留法的教师,解放后也举办过罗马尼亚博巴训练班,属于兼容并蓄的教学模式。不能将负面的问题归咎于这个没有形成的体系,比如,灯光素描是不得已而为之...

    50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篆书书法家张景泰:崇古中破古[图文]
    篆书书法家张景泰:崇古中破古[图文]

    书法家张景泰书画圈网闫春玉 屈菲菲报道篆书古朴劲健、端正柔美。在追崇行草快意潇洒的现今,张景泰的篆书繁简大小、一任自然,在书法的世界中无疑开辟了一方返璞归真的古朴世界。张景泰,1971年2月生于陕西周至,字悟真,斋号:博容斋,别署林泉草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高研班学员、陕西省书协会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周至县书协副主席。【山水云烟-诗情画意】-四尺横幅-68...

    1616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换个“马甲”再出来行骗 文化打假不能光有黑名单[图文]
    换个“马甲”再出来行骗 文化打假不能光有黑名单[图文]

    漫画/王鹏“3·15”打假,文化亦不能缺席。不久前,民政部再次曝光一批“山寨社团”名单,在68家“上榜”者中,冠以“文化”“文艺”字眼儿的,几近占据半壁江山,堪称重灾区。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算上民政部这两年累计曝光的“黑名单”,总计已逾1200家。更令人忧心的是,缘何如此巨量“李鬼”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通过QQ、微信发展“下线”在当代水墨圈小有名气的卢剑义每到重印名片的时候就犯怵...

    1928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中国大芬油画村牵手互联网 艺术与市场精准对接[图文]
    中国大芬油画村牵手互联网 艺术与市场精准对接[图文]

    大芬油画村将迎华丽蝶变如今,走进大芬油画村,能看到不少画廊的员工都在熟练而又繁忙地打包、装箱,一车又一车的货柜不断驶离油画村。近两年,实体经济普遍反映日子难过,但大芬油画村不少经营者都称未受大的影响,“这两年业务量都很不错。”原来,这些订单大多来自互联网。近年来,除了原创势力日益崛起外,大芬油画村还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打造成龙岗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推动“大芬原创”进一步走向世界。同...

    333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如何让古建筑不在风雨中飘摇[图文]
    如何让古建筑不在风雨中飘摇[图文]

    山西近三万古建筑文物中,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到3%。此次受暴雨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绝大部分为低级别和未定级文物。达到比较严重状况的有 750 处,其中 84%为市、县级“低保”和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连日来,随着话题“风雨中山西古建筑正受到威胁”冲上热搜,山西古建筑的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山西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在全国人大代表、电影导演贾樟柯眼里,山西“村...

    114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摄影师Léo Caillard:赶时髦的雕塑[图文]
    摄影师Léo Caillard:赶时髦的雕塑[图文]

    时髦的古典雕塑摄影师LéoCaillard创作了这组有意思的作品‘HipsterinStone’(赶时髦的石头)。他把古典雕塑那永恒不变的优雅变成了现代版的无聊,结果也很搞笑,精致的表情也变得冷酷起来,但是他也让古代与现代发生了联系:人们对于外表的全神贯注和对人体美的向往似乎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另外LéoCaillard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摄影师...

    69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王福增:独步艺苑写水乡画境[图文]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王福增:独步艺苑写水乡画境[图文]

    王福增,祖籍河北雄县,满族。自幼随祖父习字学画,山水、花鸟、人物无不涉猎。作品皆取材于生活,日常所见、所感、所悟、尽收笔端,激情所致,意到笔随,以情入画,有感而发,以北方水乡和故乡华北乡野为题材的作品已成系列。作品以写情造境为长,注重文化内涵,技法上无师承之拘束,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描绘其家乡华北乡野的自然风貌,风土乡情,用画笔尽情抒写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和真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1980年...

    193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市场建立新规则势在必行[图文]
    艺术市场建立新规则势在必行[图文]

    《丰收的喜悦》,北京荣宝拍品,估价20—30万元,最终流拍近期,保利、嘉德、荣宝、匡时等全国书画艺术市场春拍正在陆续上演。从前期情况看,当下书画艺术市场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在刚刚落下帷幕的部分拍卖会中,甚至出现了当代一流名家“白菜价”拍品无人问津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在笔者看来,价位体制混乱是造成市场启动困难的重要因素。艺术市场从业者必须认清现状,转变思想,进行资源整合,加快行业转型转...

    621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党旗飘飘喜迎建国70周年”李聿仁艺术欣赏[图文]
    “党旗飘飘喜迎建国70周年”李聿仁艺术欣赏[图文]

    【艺术简历】李聿仁,专业画家,号晟煜,昊宸,纳海阁主人。山东淄博人,大学学历,现居北京。《荷花》96×160cm 价格:20万《荷花》小八尺 240X70cm 价格;18万李聿仁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花鸟、山水皆能。作品构图不落俗套,逸笔草草、情趣天成。作画胸有成竹,落笔成形,一气呵成,纵横驰骋,顷刻数幅,描写一人或一事,笔简意全,又以行草长题诗文,诗书画浑然一体,具文人画之气韵。他的构...

    924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岁朝图》:被遗忘的春节雅事[图文]
    《岁朝图》:被遗忘的春节雅事[图文]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董诰《仿钱选岁朝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陈洪绶《岁朝清供》轴岁朝时节,中国人素有贺年祈福的雅兴,自古以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或依天地造化插花,或以吉祥之语、吉祥之图开笔,遂有“岁朝清供”和“岁朝图”,春意盎然,生机四溢,亲友间相互馈赠,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这一时节的节令画,还有雪景山水。雪是冬季的精灵。人们爱雪盼雪,怎能不以翰墨丹青描绘这眼中抑或心中洁净而明亮的世界?今天,...

    135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来自意大利北部的艺术馈赠[图文]
    来自意大利北部的艺术馈赠[图文]

    十五、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史中的华彩篇章,它不仅孕育了诸多惊才绝艳的伟大艺术家、留下了无数动人心弦的传世名作,更是开启了此后400年中西方艺术对视觉再现问题的探索。当我们谈到文艺复兴的时候,我们往往指的是意大利人对希腊罗马古典传统的重新发现与阐释,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探索。在对古典原则的复兴中,意大利艺术家建立了对秩序与和谐比例的追求,在对科学透视法、人体解剖等问题的探索中,意大利艺术家...

    184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墨韵幽香:读画家金晓海绘画艺术[图文]
    墨韵幽香:读画家金晓海绘画艺术[图文]

    【艺术简介】金晓海(晓海),古墨堂史主,浙江临安人。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院,现为杭州兰亭画院院长,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南海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会员、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新华网书画频道艺术顾问、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会理事、浙江省诗书画之友社理事、一级美术师、教授。《金晓海美术馆》金晓海艺术成就1981年受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大家陆抑非教...

    1795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荣宝斋(上海)拍品赏析:何家英《春梦》[图文]
    荣宝斋(上海)拍品赏析:何家英《春梦》[图文]

    何家英《春梦》设色纸本镜心69×138cm何家英是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画家。在继承前辈大师的创作精神之余,立足于对女性的深入观察和细心品味,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他在一笔一画、精雕细刻中充分抒发、倾吐、寄托对美的向往,努力开拓,不断创新,兼融百家,自成一格,所以有人称他的创作是“真与幻的交响”。从笔墨语言到题材,特别是关于写实的突破,从他的写意水墨人物画里...

    48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2022年特别推荐当代最具收藏潜力艺术家》——刘继聪[图文]
    《2022年特别推荐当代最具收藏潜力艺术家》——刘继聪[图文]

    刘继聪,笔名宽福居士,空者明,石天,野鹤,一心。1960出生于成都,国家高级美术师,中国著名美术家,齐白石、张大千亲传再传弟子。刘继聪书画家曾任中美协高级成员,现任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获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全国十佳艺术家,韩中文化艺术协会首席顾问,全国十佳艺术家韦太元作《刻骨绘画承古法,潜心创作成大艺》——欣赏四川画家刘继聪书画艺...

    1383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何多苓:我作品的主题一直都蕴含了自然的精神[图文]
    何多苓:我作品的主题一直都蕴含了自然的精神[图文]

    记者:何老师今年在上海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士者如斯”个人展,其中有很多您以前的作品,对于展览,您有何感受?何:其实很多作品画完就拿去展览了,我就再也没看过了,甚至有的是几十年前的作品。记者:再次看到多年前的作品,肯定有不同感受吧。何:嗯,有些觉得很好。其实我对过去的作品不是很迷恋,过去的就过去了,我喜欢站在一个不是我自己的角度,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作品。记...

    744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