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逛博物馆拍照到底傻不傻[图文]

时间 : 03-25 投稿人 : 樱桃 点击 :

逛博物馆拍照到底傻不傻 | 美术教学

文/冯嘉安

《新周刊》第474期

在博物馆拍照,“傻不傻”见仁见智,但不能拍的原因,不是“傻不傻”那么简单。

收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尺寸不过77厘米×53厘米,这幅画作先是被严严实实密封在玻璃橱窗中,橱窗外有条木质的弧形“1米线”,线外还有一条由警戒线围成的弧形“3米线”。

换言之,观众要在3米开外看这幅不足半平方米的油画,还要承受玻璃反光带来的视觉干扰。

尽管如此,这幅达·芬奇名作前还是常年有很多人驻足观看和拍照。虽然卢浮宫明文规定此大厅不能拍照,但馆员似乎并没有对拍照的举动有太多干涉。

“到博物馆看展览到底要不要拍照?”这个问题,近来因为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抛出“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的言论而引起热议。

陈履生在节目中说:“你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你也傻傻地就拍照,根本拍不着。它那个网上高清像素,连每一个裂纹都能看得清楚,你拍它干吗?去博物馆应该花时间去感受,不需要浪费在拍照上。我感觉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你在博物馆里面拍个照,跟你出门拍个照,还是你,一样。”

此言一出,马上在网络上引起很多人的回应,有人说:“有高清图又咋地?去博物馆只是为了受教育长知识吗?不伤害文物的情况下拍一堆不高清图回来自娱自乐就不行吗?”

博物馆官方提供了连裂纹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高清照片,观众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拍照了?

其实,很多人听到的只是陈履生“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的话。如果只听到这句话就下定论,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陈履生引出这番话之前还有一个上文,他说:“法国‘名馆·名家·名作’展览(注: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次展览),第一天是可以拍照的,第二天紧急发通知不让拍照,而原因就是第一天发生了一件让大家至今都感到很后怕的事情:在马奈作品前面,因参观的人很多,里三层外三层,有一个人拍照挡住了后面的人,后面的人叫他不要挡,手一推,把他的手机打到画框上去了,若打在画上,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紧急通知不许拍照。拍照有危险,不让拍照有意见,为了顺应民意,最终博物馆还是同意大家拍照。但是拍照有很多问题,观众进去之后,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拍照上,而忽视了具体看作品。”

陈履生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的话是就这事而言的,至于觉得傻不傻这因人而异。”

为了保护稀世佳作而禁止拍照的措施无可厚非,至于为了个人留念或朋友间分享的拍照傻不傻也见仁见智,陈履生也没有强求所有人接受他观点之意。

逛博物馆拍照到底傻不傻 | 美术教学

问题在于,博物馆官方提供了连裂纹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高清照片,观众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拍照了?

来自台湾的加州大学罗曼语系教授宋国明,多年来一直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在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博物馆拍的照片供网友欣赏。

对于陈履生的言论,宋国明说:“第一,普通人在博物馆拍照不见得拍得不好。我是个业余的艺术及摄影爱好者,比我手段高明的专家多了去了,但是拍些平面尤其是立体的作品,我自认不比某些博物馆官网的图片差到哪儿去,偶尔还或许稍强些。第二,逛馆时碰到喜欢的作品,尤其是立体类,我喜欢寻找多个欣赏角度拍照留念,这让我很享受徜徉在作品四周细细观察的时间,清晰的图片甚至允许我在回家之后还能发现当时忽略的细节。第三,陈先生把拍照跟‘感受’划分为互相冲突的两码事,显然是认为欣赏作品就不该拍照,拍照就不能欣赏作品、就是浪费时间,这是很混乱的思维。”

2013年,宋国明在卢浮宫用佳能60D单反以高感光度拍下《蒙娜丽莎》的照片。虽然拍摄设备和条件都与一般游客无异,但在宋国明这张照片上,还是可以清晰看到油画上的笔触和裂纹,不失为个人学习的良好素材。

宋国明还认为:“有些博物馆的藏品图片在其网站以高清大图的方式展览,供艺术爱好者大饱眼福,如纽约大都会的网站,就曾让我怀疑自己是否需要继续在博物馆拍照,因为它们的高清图片质量简直太好了。但是回头看国博的官网,以众所周知的国之重器《后母戊大方鼎》为例,看看像这样颜色瘆人颗粒粗糙的图片,是否真的比自己手机拍的要好。”

在博物馆用闪光灯的罪名,其实跟拿出硫酸泼向名画没有太大不同,是严令禁止的。

如果说博物馆“要不要拍照”是个人好恶的话,“能不能拍照”则是事关所有人的原则性问题。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馆对此各有自己的规定。

故宫博物院规定:“按照国际惯例,在展厅请勿使用闪光灯和三脚架拍照。在故宫与其他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展览以及特色商品店,因有版权协议,不允许观众拍照展品,请注意警示标志,服从展厅工作人员的管理。”

大英博物馆规定:“在大部分展厅里,允许使用手持设备进行用于私人用途的摄影及摄像,并可使用闪光灯。在本馆内,各场地禁止使用三脚支架或其他支架设备。”

卢浮宫规定:“永久陈列馆内,允许参观者进行仅限于私人用途的照相或摄像活动。在照相或摄影过程中,严禁闪光灯或其他带有照明闪光的设备,严禁使用照相机或摄像机的固定脚架。德农馆的一楼各展厅内(包括蒙娜丽莎厅、米洛的维纳斯厅、阿波罗廊等)严禁照相或摄像。”

逛博物馆拍照到底傻不傻 | 美术教学

不能用闪光灯是铁打的规定,因为每一件艺术品都面临着“光漂白”的威胁。在能量的作用下,艺术品表面的分子会分解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失去原本的特征。越蓝的光,色温越高,每个光子的能量越大,造成的光化学破坏也越大;越红的光,色温越低,造成的光化学破坏也较小。好的博物馆会严格控制馆内光源,既能让参观者肉眼看到重要细节,又能尽可能延长文物寿命。无论何种材质的艺术品,对它的光照度都不能超过300lux,否则将对其造成损害。

最常用的氙气闪光灯,作为阳光的替代品,它们色温相近,一般在6200K左右,这已经超过对光有一定敏感度的藏品要求。氙气闪光灯发光时间虽然很短,但在距离物品2米处时,其瞬时光照度可以超过10000 lux,远大于藏品所能承受的范围。

其中,多彩的纺织品最容易“见光死”。古代没有那么丰富的人工合成染料,古人主要从大自然获得种类繁多的天然染料。例如靛蓝染料就有着非常悠久的使用历史,它是从植物如蓝草中提取的汁液。染色过程中除了会生成靛蓝以外,还常常因染色时温度、pH值的变化,产生靛玉红这种与靛蓝结构相近的分子。研究表明,主波长为365nm的紫外灯对染料中的靛玉红有明显降解作用。

使用无机颜料的藏品,如油画、国画等,同样承受不了闪光灯的光。例如,亮黄色的绘画颜料中会使用一种叫做硫化镉的成分,这种成分因其着色力强、稳定性高以及颜色鲜亮,广受画家们的欢迎。莫奈、梵高、毕加索等绘画大家的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这种颜料。但是在可见光的作用下,硫化镉中的硫,会被逐步氧化成硫酸根。

因此,在博物馆用闪光灯的罪名,其实跟拿出硫酸泼向名画没有太大不同,是严令禁止的。

禁止三脚架进入博物馆,只是防止侵权的第一步。

禁止使用闪光灯是对艺术品在物质层面上的保护,而禁止使用三脚架则是对艺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

博物馆中的艺术品通常处于低光照的环境中,手持相机拍摄要将艺术品拍清晰,必须把快门调到相对快的位置,光圈调大,感光度提高。这样一来,牺牲的是画面的细腻感。如果使用三脚架拍摄就不会有类似的问题。因此,要制作高清印刷品,则必须使用三脚架、调慢快门,并降低感光度。

博物馆对馆藏品拥有著作权,可以运用拍摄到的高清大图出版印刷物或制作艺术衍生品出售。

早在1991年,国家文物局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影视、照片拍摄管理工作的通知》,里面提到:“文物拍摄项目必须按国家规定提前报批,没有报批的项目,文物部门应一律拒绝接受拍摄。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包括书画、丝织品、壁画、漆木器等),原则上不得拍摄,而由文物部门提供有关资料或照片。特殊需要拍摄的,经过审批应一律使用冷光灯。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及已公开开放的文物古迹,除规定不得摄影的外,应允许一般中外参观旅游者拍摄,严禁乱收费用。”

这个通知出台的一个诱因是,《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卷》拍摄工作人员在河南省博物馆拍摄文物过程中,将一件商代的玉钺打碎(二级品),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这意味着,在中国的博物馆里面,可以拍公开展览的展品,但不能拍达到商业摄影级别的照片。博物馆对作者逝世50年以上的文物拥有著作权,如果其他人需要对文物进行商业用途的印刷或制作衍生品,只能通过购买博物馆的授权。

1999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清代瓷器图录》《中国宋元瓷器图录》两书,书中未经许可使用了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的图片790张,且标出“参考价”。2001年,故宫博物院将中国商业出版社诉诸法院,最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被告方在《光明日报》上公开致歉,赔偿经济损失65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此案是故宫博物院提起诉讼的首例著作权侵权案。

翻看此案的庭审卷宗,中国商业出版社的辩护律师其中的一段辩词颇有意味:“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原告(故宫博物院)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是国家文物摄影作品,其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但原告作为国家文物保管单位,不应利用其享有的特殊垄断地位来无限地索取自身的利益。”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的判决是:“被告辩称原告以特殊的垄断地位索要赔偿,因缺乏事实和法律根据该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信。”

故宫博物院大力开发藏品的衍生产品也是近年才出现的事情。据本年初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创意产品8683种,其中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累计1273种。与此同时,故宫的文创产品销售额也从2013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近10亿元。

尽管官方的衍生品销售额在与日俱增,但同时泛滥的是各种侵权冒牌的复制产品。无论是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是其他国外的博物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禁止三脚架进入博物馆,只是防止侵权的第一步。

相关文章

  • 孟云飞:高校校名书法赏析之——暨南大学[图文]
    孟云飞:高校校名书法赏析之——暨南大学[图文]

    一、校史沿革暨南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大学。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1906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设立的暨南学堂,主要招收南洋华侨子女。1907年3月23日,暨南学堂正式开学。1911年清廷覆灭,学校停办。1918年由黄炎培主持复办,改名暨南学校,设师范、商业两科。1921年与东南大学在上海合办中国首所商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后校址迁往上海,l927年改为国立暨南大学。新中国成立...

    30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汤远志作品赏析[图文]
    汤远志作品赏析[图文]

    汤远志,湖南浏阳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湖南分会理事、长沙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浏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南九歌书画院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水墨情深绘山魂文/文静画家汤志远是喝浏阳河水,唱九曲十八湾的歌长大的。这里美丽的大围山给予了他敏睿聪颖的才情,奔流不息的浏阳河水濛养了他洒脱豪放的性格 ,于是他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画的是湘东的山,湘东的水,寄予...

    102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冷观艺术高校毕业展热潮:公众对展览认知欠缺[图文]
    冷观艺术高校毕业展热潮:公众对展览认知欠缺[图文]

    在媒体融合、信息爆炸,各种社会资源步入共享的时代,全国各大美术学院毕业展这桌盛宴也以更为丰富的面貌进入公众的视野。毕业展不再是艺术界内、美术院校中的自娱自乐,日渐成为社交网络中的流量热点,群体性参与的文艺派对。在一派瞩目之中需要诘问的是,大众对艺术展览是否形成了成熟的认知?收藏市场是否更加眷顾毕业展场?院校学生的创作较早先是否更具前景?一年一度的沸腾过后,这些问题还值得人们进行一番“冷”思考。...

    59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安格尔看世界 世界看安格尔[图文]
    安格尔看世界 世界看安格尔[图文]

    身着制服的海关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戴着手套的手扶着画框安置在一张约两米长的桌子上,紧接着打开的是一层又一层的护壳,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静静等待——这是浙江美术馆安格尔特展“开箱”仪式现场,20个漂洋过海的箱子从遥远的法国蒙托邦安格尔博物馆载来70件安格尔藏品。就在6月2日,这场“安格尔的巨匠之路——来自大师故乡蒙托邦博物馆的收藏”特展就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安格尔,这位曾影响了毕加索、...

    902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浅析定州宋代塔基地宫出土宗教文物[图文]
    浅析定州宋代塔基地宫出土宗教文物[图文]

    图1唐-五代造鎏金铜天王像自古就有“九州咽喉,神京扼要之区”誉称的河北定州,地处位置显要的燕南赵北。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活动。商代时,这里是为诸侯方国;战国时,中山武公于此定都;秦时为巨鹿郡,后改属恒山郡;汉代为中山国国都,辖14个县、相袭17代;北魏皇始二年(397)置安州,天兴三年(400)改安州为定州,定州由此而得名。自北魏至清,定州曾为行台、府、路、郡、州的治...

    20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7.6亿的“干草堆”好在哪?[图文]
    7.6亿的“干草堆”好在哪?[图文]

    “在现代艺术史中,几乎没有哪幅颇具革命性的绘画像‘干草堆’这般容易地被藏家和批评家所接受。”——Richard Brettell。“干草堆”早期已售出了不少,到1891年末就只剩下一两幅。苏富比印象派和现代艺术部主管奥古斯特·优瑞博不遗余力地强调,拍卖的那幅价值7.6亿的“干草堆”在整个系列中是独一无二的。莫奈个人介绍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创始人奥斯卡-克洛德·莫奈,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创...

    82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宛如晨星:中国版画百年[图文]
    宛如晨星:中国版画百年[图文]

    《抢棉花》 野夫 1947《改造二流子》 王式廓 1947《鲁迅与可爱的中国》 杨先让 1976《饥饿线上》 李桦 1946◎黄哲比起传统深厚、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国画,费工费时、身价不菲的油画和雕塑,版画在中国造型艺术之苑,似乎一直算不上“人间富贵花”,却胜在“好养活、易繁殖”——即便没有欣赏艺术作品习惯的人,课本插图和春节年画也是生命中绕不过的存在。在朝阳门内名为槐轩的四合院美术馆里,...

    109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学术收藏不能“势利眼”[图文]
    学术收藏不能“势利眼”[图文]

    林明杰最近由上海美术学院和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研究系列展”首展以及相关学术研讨活动,引起了美术史论界的关注。近现代中国美术虽然才仅仅百余年来历史,非殷商之远古,然而史料及实物之缺失却非常严重。如果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意义,它象征着数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的转型过程,学术意义又岂亚于殷商考古发现?但这百年历史波澜起伏,历经战乱,美术作品和美术文献遭受...

    175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馆藏明代《朱士瑛设色山水人物图折扇面》赏析[图文]
    馆藏明代《朱士瑛设色山水人物图折扇面》赏析[图文]

    明朱士瑛设色山水人物图折扇面李遒在长沙市博物馆文物字画库房收藏了一件明代《朱士瑛设色山水人物图折扇面》,当我第一次目睹它时,不禁眼前一亮,令人惊叹,扇面虽然不大,但栩栩如生,实为罕见。这件明代《朱士瑛设色山水人物图折扇面》是由易元九先生于1982年捐赠给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现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年经市文物工作队移交长沙市博物馆保管部至今,为国家二级文物。易元九(1911-200...

    168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图文]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图文]

    刘俊京书画圈网 闫春玉报道 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刘俊京先生是一位博采众体之长的书法家,师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真、行、草、隶、篆皆能书,尤以真书见长。其字风以静虚灵动、恬淡清雅而为收藏者所称道。艺术之美缘于自然、源于生活,艺术家们通过对美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感悟,在追寻美的过程中,利用优美的线条、和谐的点画布局以及丰富的想象,在心灵和自然的沟通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艺术...

    77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荣宝斋画谱出版发行张凌超胡杨系列作品[图文]
    荣宝斋画谱出版发行张凌超胡杨系列作品[图文]

    [张凌超艺术简介]1941年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班,中国艺术学院教授、牛津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胡杨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荥阳书画院院长。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多次获奖又被多家收藏。中国画《黄河魂》、《山静松声远 秋清泉气香》分别被中南海和国家博物馆收藏;《幽境泉声》被俄罗斯国家艺术博物馆收藏;《胡杨魂》被日本东京都美术馆收藏;《大漠...

    157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浅聊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当代诠释[图文]
    浅聊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当代诠释[图文]

    年画在今天的意义几何?在形式上,他们有哪些特定的样式和体裁?如何作用于当下的生活?各地年画产业基地的现状如何,目前又有哪些创新和网红热销产品?对国外有何影响?带着疑问,本报记者走进南方年画中心的苏州,采访当地代表性的年画手艺传承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等有关专家学者,了解桃花坞年画独特的艺术形式、工艺价值、历史价值和传承价值,感悟年画在当下的独特魅力。苏州,自古以来都是富庶的江南名郡,唐宋...

    1169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文物鉴定与修复:接续文明的片段[图文]
    文物鉴定与修复:接续文明的片段[图文]

    识别文物碎片,是该专业的基本功。练玉春“我当初是因为非常喜欢文物鉴定这个行业,所以才选择这个专业的。依靠求学期间对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系统学习,我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文物市场视野。如今,我自己开了一个古钱币经营方面的公司,发展也初具规模。我非常感谢也看好文物鉴定与修复这个专业。”说起自己的专业,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2009级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小胡有些激动。接触古画珍品是锻炼学生眼力必不...

    66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唐人月仪帖》作者历史大猜想[图文]
    《唐人月仪帖》作者历史大猜想[图文]

    《唐人月仪帖》部分吉林王永贵《唐人月仪帖》是一个“神帖”,按照张怀瓘的《书断》理论,完全可以被列入书法“神品”;而用来注释的小楷,至少也可以列入“妙品”。历史上,历史名家对此帖评价甚高,然而查遍整个历史,却无法找到此帖的作者。笔者把此帖奉为“神帖”,主要是有两种原因:第一,此帖草书笔势流畅,用笔...

    72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窜天猴”票价格有望回落趋稳[图文]
    “窜天猴”票价格有望回落趋稳[图文]

    1980年版庚申猴邮票记者 胡新科 通讯员 林漫懿176年前的5月6日,英国人罗兰·希尔为改变当时英国不合理的邮费制度,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批邮票,即著名的“黑便士”邮票。这批邮票票面是黑色,上面印着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的浮雕像,每张面值一便士。很快其他国家开始学习英国发行邮票,而且票面印制愈发精美。邮票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1878年7月,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

    50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