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粉彩过墙枝桃纹碗,烧制于中国雍正时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6.7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5厘米,底部有“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碗的外壁上彩绘釉一株茂盛的桃树,桃树的树干沿着碗的外壁一直延伸到碗内。桃树的枝干上,错落有致地描绘有六个寿桃,其中两个在碗内,四个在碗外。树枝旁还有几只飞舞的红色蝙蝠,栩栩如生。在中国古代,寿桃和蝙蝠的图案寓意是“洪福齐天,福寿双全”。红色的寿桃和蝙蝠,粉色的桃花,嫩绿的枝叶,它们加在一起,表达出吉祥喜庆的含义。这只粉彩过墙枝桃纹碗,胎质匀净细白,色彩淡雅,层次丰富,体现出中国清代粉彩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粉彩瓷器是景德镇的制瓷工匠在烧制珐琅彩瓷器时,研制出的一种新瓷器品种。当时的珐琅彩由于是外来原料,成本很高,不适合普及。瓷器工匠就在就在中国传统的五彩颜料中,加入一种叫做“玻璃白”的物质,就是一种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其成分抱括氧化铅、硅、砷等。这种“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使颜色有了过度,画出的图案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使其具有类似珐琅彩的效果。
在中国清代,五彩被称为“硬彩”,而粉彩被称为“软彩”。粉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瓷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在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最后诞生的一个主要瓷器品种。它一出现就称为青花瓷的主要对手,青花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来没有遇到真正的对手,包括颜色釉、五彩和斗彩瓷器,都不能对其构成威胁。只有粉彩瓷器出现以后,才对青花瓷长久以来占据的市场发起了挑战,甚至一度占据上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粉彩称为景德镇彩瓷的主流,无论是造型、胎釉还是彩绘图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尤其是雍正时期,这时彩料的提炼石是相当的纯净,施彩和洗染的技法精确熟练,画面自然生动。
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器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一方面是倾全国之力,不惜成本;另一方面就是督陶官尽职尽责。雍正时期最著名的督陶官就是唐英。唐英是雍正、乾隆时期有名的督陶官,也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在他的主持下。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出了许多精美清朝御用瓷器。雍正要求唐英烧制一批粉彩瓷器,以便庆贺自己的生日,要求瓷器的图案必须新颖别致。烧制出具有新颖的瓷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唐英日夜思考始终想不出合适的装饰图案。一日他在院子中来回踱步思索瓷器上图案的样式,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墙外的树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甚是好看。这一情景一下子让唐英开了窍,他突然想起康熙时期曾有一种“过枝”图案,这种图案只在斗彩瓷器上出现过。所谓“过枝”就是指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宛如花枝越过墙头。就这样唐英亲自绘制了粉彩过墙枝桃纹碗的画样。雍正皇帝看过画样后十分欣赏,在唐英的精心绘制和景德镇瓷器工匠的巧手之下,雍正时期粉彩 瓷器的巅峰之作“粉彩过墙枝桃纹碗”诞生了。
相比于其他瓷器上的传统图案,这只粉彩过墙枝桃纹碗上桃与桃叶的画法很有特点。寿桃从底部到尖部,颜色淡青渐变为桃红,过度自然;叶子则以不同层次的绿色来表现其受光面,充分体现雍正粉彩的柔和细腻、粉润秀雅。在雍正的粉彩上,体现出的特点为,第一:瓷质窑细,里面没有任何的瑕疵,瓷密度也非常高;第二:做工精细,绘画体现雍正的审美观。雍正对瓷器的要求一种阴柔之美,稳健,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