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南斯拉夫式乌托邦 贮藏着有温度的“野兽”[图文]

时间 : 04-13 投稿人 : 月月 点击 :

南斯拉夫式乌托邦 贮藏着有温度的“野兽” | 美术资料

“走近混凝土乌托邦:南斯拉夫建筑,1948-1980”展览现场

7月15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大型回顾展“走近混凝土乌托邦:南斯拉夫建筑,1948-1980”开幕。展览通过400余件展品呈现了被忽视的南斯拉夫建筑。建筑评论家Alexandra Lange认为,人们爱混凝土建筑的理由非常简单:它有自己的“躯体”。“我们向往那些可以让人感受到世界重量的地方,”她说道,“混凝土建筑有温度的变化,有发生在里面的故事。它见证了很多人的生命。”

让人震撼的纪念碑、国际主义的摩天大楼、野兽主义的“社会凝聚器”、雄心勃勃的城市蓝图,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夹缝”间,前南斯拉夫的建筑发展出了多姿多彩的独立形态。这种建筑上的“独立”与时任总统铁托(Josip Broz Tito)的作风不无关系:1948年,南斯拉夫在铁托领导下与苏联正式决裂,他执政下的南斯拉夫坚持独立自主,支持不结盟运动。然而,随着1980年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开始走下坡路,国家四分五裂,而那些原本屹立于这片土地上的建筑,或是被夷为平地,或是被人遗忘。

冷战中拉下的“铁幕”和后来国家的分裂使前南斯拉夫的建筑一直都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近日,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一场名为“走近混凝土乌托邦:南斯拉夫建筑,1948-1980”的展览让人们重新发现了这些建筑史上的“遗珠”。展览展出了超过400件画作、模型、照片及影片,呈现了在政治及意识形态独立于苏联和西方的情况下,南斯拉夫建筑环境的演变。

混凝土纪念碑:被误解的南斯拉夫记忆

“耸立在荒无人烟的寂静土地上,Spomenik,这些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中意为"纪念碑"的建筑,看起来像是外星人的着陆飞行器、麦田怪圈或是Pink Floyd的专辑封面一般。Spomenik同周围的村庄和小山格格不入,正是这种格格不入造就了它们的美。”对于前南斯拉夫的这些看上去庞大而抽象的纪念碑,记者Joshua Surtees曾在《卫报》中这样写道。根据他的说法,这些纪念碑都是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为纪念二战遗址而下令建造的。然而,前南斯拉夫的建筑师、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们反驳了这些言论。

南斯拉夫式乌托邦 贮藏着有温度的“野兽” | 美术资料

苏捷什卡战役纪念碑,波黑Tjentište镇

“它们常常被成为"铁托的纪念碑",但事实上,只有一些大规模的项目是政府发起的,其它项目都植根于当地乡镇。”塞尔维亚建筑师兼作家Dubravka Sekulic说道。斯洛文尼亚政治学博士Gal Kirn则表示,建造这些纪念碑的资金通常由加盟共和国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企业和工厂也会参与筹资,“而联邦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Kirn说道。

2006-2009年间,比利时摄影师Jan Kempenaers为散落于前南斯拉夫各地的纪念碑拍摄了名为“Spomenik”的系列照片,在他的照片里,纪念碑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有编号:“Spomenik #2”位于如今克罗地亚的Petrova Gora地区,从外观上看,这个曲线型的金属雕塑有部分残缺。这是“科尔敦和巴尼贾人民起义纪念碑”,1942年,300名手无缚鸡之力的当地农民在同法西斯士兵交战的过程中牺牲,纪念碑由克罗地亚雕塑家Vojin Bakic设计,完成于1981年。

南斯拉夫式乌托邦 贮藏着有温度的“野兽” | 美术资料

Spomenik #2

“Spomenik #5”是一个球状的白色混凝土建筑,中间有一条走道,人可以进入内部。这个位于今马其顿共和国的建筑由马其顿建筑师Iskra Grabuloska和雕塑家Jordan Grabuloski设计,建成于1974年,它不仅致敬了1903年伊林登地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起义,也纪念了1941-1944年当地党派间的斗争。

南斯拉夫式乌托邦 贮藏着有温度的“野兽” | 美术资料

Spomenik #5

而在Sekulic的家乡尼什(今塞尔维亚城市),有一处二战公墓,那里矗立着三座高耸的混凝土方尖塔,塔的外形象征着人们高举的双手和紧握的拳头,二战期间,一万多人在这里被德国军队枪决。Kempenaers为包含这三座高塔的照片命名为“Spomenik #11”。

南斯拉夫式乌托邦 贮藏着有温度的“野兽” | 美术资料

Spomenik #11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每一座“Spomenik”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扎根于自己的土地,纪念着曾经生长在那里的人们。然而,在Kempenaers 的镜头下,它们的意义和内涵被剥离了,人们将其视为过去所留下的难以理解的“遗物”,或是如同UFO一般的怪东西。“它们原本是以建立平等社会为目的的政治解放运动和反法西斯主义的载体,”Sekulic 说道。

“野兽主义”的“乌托邦”

在许多外人看来,南斯拉夫建筑是千篇一律的混凝土“庞然大物”,它们粗糙、原始、沉重,代表着这个已不复存在的国家昔日的贫穷和肮脏。在很多前南斯拉夫精英眼里,这些建筑同样不值一提,他们唾弃这些建筑背后包含的社会主义、普遍主义、多民族和谐,甚至反法西斯主义。他们认为野兽主义难以和二战后的布尔乔亚审美相提并论。然而,在展览“走向混凝土乌托邦”上,这些印象或许将被颠覆。“我被南斯拉夫在战后所创造的建筑深深吸引,它们丰富多样,有着很高的品质。我认为它们完全可以和战后在其他地方所建造的东西相媲美。”展览的策展人之一Martino Stierli在展览开幕前说道。

南斯拉夫式乌托邦 贮藏着有温度的“野兽” | 美术资料

展览上展出的《波斯尼亚建筑和通往现代之路》书籍封面,作者Dušan Grabrijan和Juraj Neidhardt

为了收集关于南斯拉夫建筑的资料,MoMA遇到了不少挑战。“很多资料在战争中消失了,还有很大一部分因为南斯拉夫国有公司的私营化而遭到破坏。”展览的另一位策展人Vladimir Kulic说道,对他们来说,这些展览上呈现的资料来之不易,“比如,设计波黑议会大厦的著名建筑师Juraj Neihardt的档案在历时三年的萨拉热窝围城战役中幸免于难,Neihardt的女儿保护了这些资料,并将它们借给MoMA展出。”最终,展览得以呈现不少在南斯拉夫以外鲜有人知的建筑师作品,它们展现了这一时期南斯拉夫建筑师们所做的丰富的建筑实验。“无论是组织空间的水平、对于技术和材料的运用还是审美层次,都展现了无比丰富的多样性。”Kulic说道。

南斯拉夫式乌托邦 贮藏着有温度的“野兽” | 美术资料

新贝尔格莱德的集合公寓楼

从二战结束到铁托逝世的1980年,南斯拉夫的建筑发展出多姿多彩的形态:集合公寓楼、令人惊叹的公共建筑以及为体力劳动者设计的廉价公寓。Kulic指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兼具了舒适和美感。

除了建筑,展览还呈现了南斯拉夫的优秀工业设计,其中包括Sasa J. Maechtig设计的模块化街亭和Niko Kralj设计的Rex折叠椅。

南斯拉夫式乌托邦 贮藏着有温度的“野兽” | 美术资料

建筑师Vjenceslav Richter设计的南斯拉夫国家馆,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1958

建筑评论家Alexandra Lange认为,人们爱混凝土建筑的理由非常简单:它有自己的“躯体”。“我们向往那些可以让人感受到世界重量的地方,”她说道,“混凝土建筑有温度的变化,有发生在里面的故事。它见证了很多人的生命。”即使南斯拉夫早已解体,但它的混凝土建筑却将这个未完成的乌托邦留存了下来。

展览“走近混凝土乌托邦:南斯拉夫建筑,1948-1980”将持续至2019年1月13日

南斯拉夫式乌托邦 贮藏着有温度的“野兽” | 美术资料

展览上展出的南斯拉夫工业设计

南斯拉夫的“全球化”:建造更好的社会

在“走近混凝土乌托邦”展览上,专门设立了一个区域,展示斯科普里(Skopje)的重建。1963年,马其顿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在大地震中遭受重创,联合国发起了重建斯科普里的国际竞赛,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获胜,他为这座城市设计了一份颠覆性的规划蓝图,其中包括巨大的城门和城墙。

这一项目最终并没有建成,不过,重建计划还是给斯科普里带来了不少新建筑,其中包括Janko Konstantinov设计的电讯中心、Georgi Konstantinovki设计的戈采·代尔切夫学生公寓等等。与此同时,联合国和美国资助马其顿的设计专业学生前往海外学习。事实上,南斯拉夫的建筑师不仅受到西方建筑师的影响,也将自己的建筑带到了其他地方。在非洲和中东,作为铁托追求的不结盟运动的一部分,南斯拉夫建筑师们参与了当地发电厂、文化教育中心等项目的建设。而在1958年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建筑师Vjenceslav Richter设计的南斯拉夫国家馆也让世界各地的观众看到了南斯拉夫的建筑。

南斯拉夫式乌托邦 贮藏着有温度的“野兽” | 美术资料

Janko Konstantinov设计的电讯中心

“我认为这场展览展示了全球化的背景,”展览的策展人之一Martino Stierli说道。“不同的政权在同一个目标上达成一致,即建筑有能力并有义务为建设更好的社会而做出贡献。如今,这个目标在建筑界逐渐被取代,建筑被视为一种奢侈的商品。”Stierli希望展览能够让人们探讨现代主义建筑遗产,关注建筑的社会影响。

相关文章

  • 用一汪清水述说奥菲利亚的悲伤[图文]
    用一汪清水述说奥菲利亚的悲伤[图文]

    堕落“我和东方人一样,做的不是雕塑造型本身,我做的是‘精神’”。来自罗马的艺术家奥利维艾罗(Oliviero Rainaldi)的表述,与走入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观众的感受有相当大程度的契合。在那里,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身处庄重仪式中的肃穆感。奥利维艾罗的雕 塑、素描、油画等作品,引导着人们在平面与立体之间穿梭,展厅成为一个对宗教、神学和哲学的思辨之地。 奥菲利亚奥利维艾罗的作品广泛使用...

    43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绘画已死 还是四面楚歌[图文]
    绘画已死 还是四面楚歌[图文]

    写意花鸟画当下,新科技和新艺术冲击着传统的绘画艺术,文化受众对传统形式的接受度也随之降低,造成了绘画艺术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4月10日,南岸至尚美术馆邀请了丁亚雷、冯原、胡斌、周功华、黄继谦、赵兴等多位艺术理论学者,针对绘画艺术在当下文化语境下的价值争议,展开了一场包容、深刻、精彩的学术讨论。在艺术行业人员的互动中,碰撞出多元化的思路与观点。绘画不死,在当下面临“四变”多数学者坚信“绘画不死...

    135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唐卡:来自天国的祥和艺术[图文]
    唐卡:来自天国的祥和艺术[图文]

    唐卡作品《文成公主进藏图》(局部)“唐卡”是藏语译音,是以藏文化历史和佛教经典所述为基本题材,绘制而成的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进入藏区任何一座寺庙经堂,都可以见到很多精美的“唐卡”悬于经堂四周。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在我国的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地信奉藏传佛教的民众中广泛流传,也散布于缅甸、泰国、 印度、尼泊尔、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唐卡艺术取材广泛、内涵丰富、技法复...

    100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陈忠村的绘画艺术[图文]
    陈忠村的绘画艺术[图文]

    陈忠村(Chen Zhong Cun)陈忠村,原名陈忠强,安徽萧县人,同济大学首位美学专业博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在站博士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一级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文联国画创作院画家、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安徽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诗歌学会副会长、京徽画院副院长、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文...

    63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第一万名祭品:读金铃子布面油画[图文]
    第一万名祭品:读金铃子布面油画[图文]

    金铃子基本上不讲理。她画油画,刺绣,兢兢业业练毛笔字,光着脚丫子爬树,像个女巫似的吟唱诗经或楚辞。她声明,“这一切都是为诗歌服务的”,因为唯有诗歌才是目的,“是用来追求的”。不过,她却把自己概括为:歌者。绘画者。若试图逻辑金铃子,那大约会被活活闷死。在“用来玩”的油画里,金铃子的无理更加肆无忌惮:她的马颜色深粉,正在从浅草...

    139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姚伯齐书法赏析
    姚伯齐书法赏析

    《人民美术网》编者按语:姚伯齐毕生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在焦墨和泼彩领域开创了新的表现形式,以自己独创的(伯齐皴)和独有的泼彩法构建《伯齐山水》极其鲜明的艺术语言确立了自己的学朮地位。而他书法作品与画作相得益彰,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营造出大美之境。姚氏书法之美,来自对传统书法的继承与创新。在古法汲取其精髓的同时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呈现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书法的格调,个性鲜...

    199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茶马古道的天路画卷·赵文元研究七[图文]
    茶马古道的天路画卷·赵文元研究七[图文]

    《人民美术网》编者按语:7.茶马古道的天路画卷在这个专题中画家遴选了30幅表现藏族同胞与马的画,创作于2001年到2020年的二十多年间。其中《日丽风清》《曙光》《白云深处》等,以浪漫主义的抒情性,记录了藏民与马在一起的日常生活。而《银色世界》《香格里拉》《雪域人家》等作品,则把我们带到了山高路远的人文环境中,通过人马相融的画面,来领略青藏高原上的异域风情。令人感到独到而又最显功力的是画面的...

    101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唐早期书法风尚:唐摹《兰亭序》[图文]
    唐早期书法风尚:唐摹《兰亭序》[图文]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唐摹《兰亭序》(黄绢本)——“笔法飞舞神采奕奕”的唐早期书法风尚文、图/记者金叶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千古名篇——《兰亭序》,又称“禊帖”。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相传,《兰亭序》原迹已随唐太宗一道葬入昭陵,后世所传《兰亭序》墨迹都是钩...

    51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贾德江:黄山是我师 今作黄山友[图文]
    贾德江:黄山是我师 今作黄山友[图文]

    近日,我意外地见到童乃寿老友的画作,备感亲切,多年未见的思恋之情油然而生。他是我40年前相处的好友,曾一同从苦难的日子走来。我们一起问艺,一道把酒,一块品尝人生的苦涩。他天生乐观,无忧无虑,让你触摸不到他的痛与愁;他逍遥自在,胸无城府,活得坦坦荡荡、潇潇洒洒;他为人诚厚友善,不工辞令,处事貌似平静,内心却炽热如火;他厚道平和,宠辱不惊,唯一放不下的只有他心中的写意山水。若干年来,无论是奔波、飘零...

    157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献礼建党100周年优秀作品选——画家巴秋[图文]
    献礼建党100周年优秀作品选——画家巴秋[图文]

    巴秋在皖南查济写生巴秋,本名洪东兵,1947年生于江苏泰州。作家、书法家、画家。文化部《艺术市场》画院画家,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厦门巴秋美术馆名誉馆长、泰州巴秋美术馆名誉馆长、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画作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被众多机构及藏家收藏,多次在香港保利、香港嘉德、北京保利拍卖、北京嘉德拍卖、英国邦瀚斯拍卖。《培田古民居》故园的巴秋——巴秋画印象记作者/庞余亮现为...

    107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天道酬勤 艺无坦途——著名画家李任孚[图文]
    天道酬勤 艺无坦途——著名画家李任孚[图文]

    【李任孚简介】李任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人物画创作室画家、广东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为河北美术学院、京华美术馆人物画高研班导师。  作品经常参加全国、省美展并获奖,不少作品为新西兰、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大量作品发表于《美术》、《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广州日报》等各种刊物,传略入编《中国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家作品博览》、《...

    140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浅谈艺术市场中的冯超然[图文]
    浅谈艺术市场中的冯超然[图文]

    早在民国时期,在海派领袖吴昌硕去世后,冯超然就异军突起,不仅成为那时海上画坛的风云人物,而且与吴湖帆、吴华源、吴待秋合称之为“三吴一冯”。尤其是在市场上,冯超然画价位居“三吴一冯”之首,不仅价格高,而且销路好,真可谓出尽风头、占尽风光。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冯超然在1949年后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为此,笔者常常扪心自问,难道民国藏家眼光有问题?对此,笔者作如下分析:工整严谨功力深厚冯超然(188...

    113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岳其仁书法欣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岳其仁书法欣赏[图文]

    人物简介:岳其仁,男,1948年1月生,山东淄博市人,是民族英雄岳飞第三十一代嫡孙。现为中国国家书画院荣誉院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华夏金石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炎黄艺术协会副主席、世界文化艺术研究院书画鉴赏家、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客座教授。2018年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级书法师、2019年评为“国家高级书...

    164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刘玉来:画家要创立自己的风格[图文]
    刘玉来:画家要创立自己的风格[图文]

    画家的努力创作一方面是不断锤炼自己的功力 ,一方面当在挥毫中逐渐建立自己独特的画风。风格的建立离不开平时不断的挥毫,但是倘若不有意识的去建立自己的风格,大都只能是在原地上打转,因为特色不会在无意识情况下出现,即使出现了也会因你没意识到而错过。如果在平时的绘画中不去尝试新的表现手法,一味的重复自己熟悉的路径,无疑会在原地止步不前,而尝试新的方式可能会失败,但必定会有所收获。创作不是因袭,不因袭的创...

    86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闻香入画中,且听水墨情——黄多良花鸟画印象[图文]
    闻香入画中,且听水墨情——黄多良花鸟画印象[图文]

    黄多良的花鸟画我很早就有印象,他画如其人,为人低调随和,高贵的人品浸入画中,作品虽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但已看到他的将来的艺术成就非同一般,不仅有深厚的文学修为而且对于自己要求严格刻苦钻研,现拜与中国国家画院陈鹏老师门下专心研习画好画,努力追溯花鸟画的笔墨根源,从传承中寻求发展。花鸟画的恢宏的气度、雄强的笔墨和强烈的个性如何体现?这是我和黄多良共同思考的问题,而谢稚柳先生说,花鸟画要无不尽态极妍,...

    1221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