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笔墨的纯化和线意的拓展——致吴山明[图文]

时间 : 04-13 投稿人 : 睿睿 点击 :

笔墨的纯化和线意的拓展——致吴山明 | 美术趣闻

塔吉克老汉

刘曦林

读过你的大文和大作之后,感慨颇多,不仅使我了解了你个人这些年来从事人物画研究的心曲,也使我对浙派人物画的演化及整个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历程增加了认识。你是那么鲜明地提出了“意笔线描人物画”这个概念,以那么独特的线描为基础创作了那么多佳作,你是从实践到理论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在当今的人物画坛上是极少见的。

因为你是教授,不是单纯的画家。虽然说艺术的教育有很多心传的成分,虽然吴昌硕并没有给齐白石、陈师曾、潘天寿们留下什么讲义,艺术照样地传承和演变下去,但自从艺术的新学在中国代替了师徒传授,作为一名现代教授,就不能像古代画家那样只凭自己的经验或者只靠几套粉本传承自己的弟子,也不能像当年的齐白石那样只在课堂上示范就可了事,而必须从史、论、实践到教学步骤等若干方面构成一套完整的学说,我想,你是做到了。而且,这给我感触很深。

因为中国古代的人物画论较为薄弱:晚清的人物画巨匠任伯年虽说是受过一点西学式的训练,但也还没有见诸于文字的说法;徐悲鸿倡导人物画那么费心,并没有留下现代人物画的专论。到了本世纪五十年代发生了素描教学大辩论,也才有了素描派和白描派的分野,相继产生了蒋兆和、方增先等关于中国人物画造形基础课教学及水墨人物画造形规律的论述,中国的人物画有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并由此有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京派和浙派,当然,这里的京派不是世纪初与海派相对应的那个京派,这里的浙派也不是明代的浙派。从现代水墨人物画的角度,京派的主力是融合中西的徐悲鸿、蒋兆和以及白描派的叶浅予:浙派的主力是晚于京派前贤的周昌谷、方增先等人,如今我所熟悉的就是你和国辉兄了。

你紧紧地把握住中国画作为“线的艺术”的特征,敏感地注意到意笔线描与工笔白描的差异,提出“意笔线描是意笔中国画的基础”论。它不同于徐悲鸿以素描为一切造形艺术基础的主张,不同于蒋兆和以白描为基础适当吸取西画素描的教学原则,也不同于叶浅予的白描基础说,从浙派自身而言,又与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将西画素描与文人画笔墨化合的思路有联系又有差别。你仿佛抽离出“意笔线描”这一种语言并使之纯化、深化,即使你自己的艺术个性化,也通过个性化使当今的浙派人物画发生分化,从而把浙派人物画演进到一个新阶段,这确是可喜可贺的成绩。

笔墨的纯化和线意的拓展——致吴山明 | 美术趣闻

岁月

我以为,一位大学教授建构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或者说形成了一套教学原则之后,他便把这种艺术理论趋向于学院化了。吴昌硕和齐白石曾经为文人简笔画的现代转换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并不是将文人画学院化。潘天寿富有现代艺术教育之责,他进一步把文人简笔花鸟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的总结,并使之学院化。在山水画方面,黄宾虹这位史论和实践都达到了现代极致的大师是否就趋于学院化我说不太准,但李可染是可以这样说的,他有一套严密的从写生到创作的教学方案。

人物画方面的教学体系已如前述,但蒋兆和与叶浅予的教学体系虽然有所差异但与文人画的美学传统相对而言是较为疏远的,他们对于白描的强调和对西画素描的不同程度的撷取都基于当时提倡的现实主义。浙派人物画教学体系的聪明之处则是明确地吸取了文人画笔墨发挥之长,你的新异处是发现了工笔白描与意笔人物画的疏离,发现了由工笔白描作意笔人物画的线描基础这一“历史误区”,并且研究了古代意笔人物的三种类型,继承着浙派人物画注重文人画学养的思路,提出了以意笔线描为意笔人物画基础论,这是否可以说是你通过对传统的反思,对西画的反思,对现代中国人物画创作及教学实践的反思,将文人画的美学追求化入中国现代人物画教学的又一实验,是文人画在人物画方面的学院化的进一步转换。

笔墨的纯化和线意的拓展——致吴山明 | 美术趣闻

盛装

我想到这层,无非是脑子里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文人画在山水、花鸟方面有特异的成就,但人物画相对薄弱;西洋画的引入对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影响有限,但却深刻影响并丰富了中国的现代人物画的表现力。有的道友借此贬低蒋兆和的成就我认为并不实事求是,但怎样使现代人物画更中国化,又不停留在泛泛地以白描为基础这个层面上,怎样化合文人画的成就仍然是个有待拓展的课题。

为此,你的意笔线描基础说在相当程度上回答了这一课题。我想,这是你和其他浙派人物画家在黄宾虹、潘天寿这两株大树荫护下的得天独厚之处,也是你和浙派人物画的其他道友对整个中国人物画的贡献。当然,文人画的美学是不限于意笔和笔墨的灵动表现的,不限于书法用笔的,也不限于诗、书、画、印的“四全”,比如说文思,古人谓“画者文之极也”,潘大寿更认为是“文中之文”,这“文”里有无限博大深广的内涵,腹中有“文”,创作从心,笔下有意,人物有魂,尤其是你所称谓的意笔人物画在这个层面上深化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兄欲深化意笔人物画的体系是否也是未尽的课题。

笔墨的纯化和线意的拓展——致吴山明 | 美术趣闻

帕米尔少女

笔走至此,我的“意”也便流向对“意”的认识上,就此,再与兄商榷几个字眼,你认为工笔与意笔是两个体系,我也曾以“意笔”概念与工笔相对应,因为显然,“写意”与工笔对应是一种历史的误会。写意是美学概念,工笔是语体概念,但我们的老祖宗们由于对简笔的偏爱,就把写意的美名赐给简笔画了。其实有许多的简笔未必有意,只不过徒有如倾如泻的外表罢了,有些工笔画却深有内涵,从笔法上讲,工笔白描的《八十七神仙卷》也很难说就没有千笔万笔一气呵成的笔意。

写意,是整个中国画乃至整个中国文学艺术的美学思想,只不过能在磅礴般的疏简画风更便于倾泻情思罢了。所以,近几年,我不再以写意与工笔对应,也不再以意笔与工笔对应,我们把它们视为语体,并将之分为工笔、简笔、半工半简。山东老画家于希宁先生多次同我讨论过此事,他也是这个意思,不知兄以为如何?当然,将简笔画称为写意画大有约定俗成之势,统一改称意笔或简笔并不那么容易,作为画家,独钟意笔之说,这是你对艺术的追求,而我将仍遵我的三种语体说,此其一。其二,我使用“造形”概念,而不沿用“造型”,虽然二者通用,但“形”字更确,与我们通常说的形神论、形象等说法也便于沟通,也许是我太咬文嚼字了。

笔墨的纯化和线意的拓展——致吴山明 | 美术趣闻

大活佛

让我们再回到艺术吧。弟以为,任何一个独特见解的教学体系,总与这位教授独特的艺术风神有关,在相当程度上是其艺术实践的总结,所以任何教学体系的生命力、说服力又赖于他本人艺术上达到的高度。江南的潘天寿、林风眠是这样,北京的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亦如是。我们这一辈人里,能令人信服者亦不少,老兄即其一。我从你的作品里体会你的主张,也从你的文章里领悟你的画意——你的简笔水墨人物画确达到了相当高度,而且以其独特风神有别于古今前贤和左邻右舍,在中国现代人物画史上是一位戛戛独造者,像你这样的画家若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是不可能的。

就作品而言,冯(远)、王(义淼)二位的评论颇详,依弟之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墨色的纯化及线意的发挥。中国自文人画兴,色即无功,是水墨至上、淡雅为上的天下,在花鸟画里更有一种,“写意而设色者具难能”的说法。晚清文人画尤其现代简笔花鸟画就翻这个案,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无不靠色彩的视觉冲击力以摆脱古代文人画的旧面;融合中西的徐悲鸿是曾主张彩墨画并以设色者具多的;林风眠更将色彩提到第一造形语言的位置,连西画的补色观念也是引进来的;在现代人物画家中惟蒋兆和纯水墨者具多,但五十年代以后除了纯肖像画外其余也无不设色了,所以,我说你的纯用水墨为一大特色,谓借古开今。

笔墨的纯化和线意的拓展——致吴山明 | 美术趣闻

渔鹰

其二,便是独特的线意。正如兄所论,无论工笔还是简笔都是以线为造形基础,但现代人物画因为受西画素描影响至深,既因此解决了人物画造形不准的问题,加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和体量感,也因之弱化了中国画笔墨自身的魅力,尤其弱化了线意的独立品格。所以,我以为兄独钟于“意笔线描”的线意,讲究笔性、笔力、笔势、笔趣、笔意,而且有那么多宿墨的、屋漏痕般的味道,那么多笔断意连、笔不到意到的妙处,这不正是借古开今的独特之处吗?也许我们这一辈人已经渐渐地老化,也许我们这一代人还容易接受传统中国画的美学,自然而然地成为衔接传统与现代的中界。我们已无力去充当什么前卫,我们只该在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时空里尽到自己的心力,在中界的领域里创造自己的艺术世界。

我在爬格之余也弄弄笔墨,时常不甘心自己的保守,但我们的思维已经决定了自己的艺术样式,只要在品格上像老兄所作的那样赋予它较高的层位,就已经完成了我们所胜任的使命,至于老年人说什么,青年人说什么,可闻可补,是没有必要复古,也没有必要去追风了。大约十年前,我写一篇短文,题为《广阔的中间地带》,我以为在极端的传统与现代,在极端的写实与抽象之间,正是绘画性以发挥、得以升华的空间,你的人物画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笔墨的纯化和线意的拓展——致吴山明 | 美术趣闻

山明兄,看了你的大作使我想到的另一点——作为学院派的中年画家所可能遇到的学院派的优长与限制——依我这个学院以外的人看来,学院派长于艺术思维的严谨性、系统性,长于艺术技巧的完整性和精深考究,但一般来讲,又容易陷入艺术技巧是否完美的诱惑,有意无意中疏忽艺术内面的深度和对现实生活的敏感。也就是说,对艺术语言的极度个性化、技巧化的热恋和学术性的高度负责,又潜伏着脱离内美这一轴心的驱动而迷醉于形式技巧的风险,使艺术家语言个性化的塑造和内美的多面深入开掘之间形成悖论。

我注意到,当你塑造《微笑》中的老汉和《马鞍上》的老汉时,前者运用了屋漏痕般的圆弧状宿墨线,后者运用了圆中有方的生涩的指墨线,分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不同的情绪:当你表现《瑞丽江少女》和《奶茶香》中的老婆婆时,前者那若断似连的湿线与少女明净的心,后者枯笔皴擦与老人饱经风霜的身世分别是那样谐和;当你塑造《金冬心画像》和《黄宾虹画像》时,前者的潇散和高逸,后者的丰富与充实是那样鲜明地以不同的笔墨表现了你对不同人物的把握……这许多例子都说明你是非常注意艺术内美和外美的一致性的,当你以不同的笔墨形式塑造不同个性的人物时,那外在的笔墨也同时是属于人物的内在魂灵了,说明你确曾注意我刚刚说过的一般学院派教授们过分迷恋技巧的问题。

笔墨的纯化和线意的拓展——致吴山明 | 美术趣闻

刘曦林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编委,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副院长

1942年生,山东临邑人。早年就读于山东艺专(现山东艺术学院)。后于新疆《喀什日报》任美术编辑;1978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起,于中国美术馆从事美术史论研究、书画创作,曾任研究部主任,为研究馆员。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美术》编委,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副院长,荣宝斋画院刘曦林中国画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室导师,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特邀研究员、山东艺术学院特邀教授。

笔墨的纯化和线意的拓展——致吴山明 | 美术趣闻

黄宾虹先生

但是,你在编选画册的时候有些作品过分相近地使用了你习以为常的孤状宿墨湿线了,既因此突现了你的个性风神,但一定程度的技巧相近又弱化了你笔下人物之间的个性差异。我总以为对象的差异性会带来形式的差异,哪怕用同一种宿墨湿线,也因对象的差异和你的主观情绪的差异,不致使任何两件作品雷同。我知道你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是通过长时间一系列作品的重复实验获得的,这一系列作品会因语言的趋同将难以避免,但我希望这语言问题一旦相对稳定,是否在保持个人独特语言体系的前提下增加些变化,是否在“从于心”而不是“从于语言”的情况下一定程度地忘记语言——因为形式美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艺术的目的不完全是技巧,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

一般学院派艺术家的技巧是令人叹服的,但学院派艺术家也很可能过分迷恋于技巧,但技巧过分地“跳”出来的时候,是否会弱化和分散“心”或者“内美”的表现。这中间有得失,有悖论,我相信你遇到过这个问题,而且像我前边所举的那几组例子那样你已经解决过这个问题,我只是希望解决得更好而已。

笔墨的纯化和线意的拓展——致吴山明 | 美术趣闻

苗婆

还有一个问题是拓展画材的问题。我知道画家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描绘藏族人、维吾尔族人,他们特异的形象和气质确令人激动。但许多画家为此不愿意画汉族人,不愿意画城市生活中的现代人了,使得人物画相对地疏远了现实生活,相对地不那么打动人心了,这也是学院派艺术家以教学为中心时较易疏忽的课题。我的另外两个朋友周思聪和卢沉先生,这个问题处理得比较好,当周思聪从《人民和总理》相继转入《矿工图》组画和彝女系列时,当卢沉将古代文人、现代市民、《清明》之类的城市现代生活心象交叉时,他们为了表达新的感受不断地变化着自己的形式、语言,不得不去寻找表现新的情感的新的技巧,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也显得丰富和博大一些。

就像你画《草原无垠》那遐想中的藏族小姑娘,画《山雨欲来图》那幻化的意境所展现的变化语言、变换思维的才能那样,在你那过早的满头华发笼罩的大脑里,还潜在着许多的艺术能量,我只是希望你这座大山将你那宝蕴的艺术岩浆更痛快地喷发出来。

王义淼的文里引用了你一段话:人到中年,火气减了,近来作画喜自然,喜欢含蓄与深沉起来,并且一旦认定了自己的路便想固执地走下去。读了这段话,我理解你,咱们这个年龄和并不一定太顺的环境造就了一些不得不如此的人生哲学,这人生哲学又自然地化成了艺术哲学,对人生思味多于对现实的参与,柔退静逸之心多于刚健奋发之情,从整个人物画的现状,从你自己的情况来看,如果你属于内倾型的个性,如果不想像毕加索、齐白石那样感奋九十老几,依旧遵循你的“自然”“含蓄”“深沉”“固执”的哲学,也依然很好。这封长信权作神聊可也。

相关文章

  • 传艺术之大美——书画名家杨树玉[图文]
    传艺术之大美——书画名家杨树玉[图文]

    艺术简介杨树玉,又名杨一,1974年生,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毕业,民革党员,青年书画名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燕山国画院专职画家!河南省美术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创作中心常务理事,海峡两岸和平文化艺术联盟副会长,驻马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驻马店市文联!先后研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美术市场报艺术总监。书法作品...

    44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珍妮·萨维尔:超越当代生活的身体,是我感兴趣的[图文]
    珍妮·萨维尔:超越当代生活的身体,是我感兴趣的[图文]

    珍妮·萨维尔人们很热衷于谈论珍妮•萨维尔,把她当作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继承人,几乎自从她离开艺术学校就是如此。珍妮·萨维尔作品《肖像》作品《肖像》中的女人,脖子呈现一个困难的角度,她的头后倾,她的眼睛是浑浊的球体(坐着的模特应该是失明的)。这幅画让人难以将目光脱开,它的秘密就在于能抓住观众的视觉感官。她看不见,但你却能感觉到她看得见你。艺术评论家急于强调对某件特定作品的共鸣或其美妙之处,进而会...

    68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让·杜布菲 你需要知道的10件事[图文]
    让·杜布菲 你需要知道的10件事[图文]

    1966年,让·杜布菲在他位于南法旺克的工作室。图片:Edward Quinn © edwardquinn.com. 艺术品: © Jean Dubuffet, DACS 2019通过本文,作者Ben Luke为我们深入介绍艺术大师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的生平。这位对绘画又爱又恨的艺术家,不仅创造出了“原生艺术”,更被誉为“现代主义巨匠”。1.大器晚成让·杜布菲1901年...

    150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现代人眼中的山水笔触[图文]
    现代人眼中的山水笔触[图文]

    为什么要关注往昔?……由于我们对现实感兴趣。——[美]E·潘诺夫斯基,《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1955年引子中国画及其观众是2017 年两部艺术史专著的聚焦点。中外学者考察这一关系,特别是山水与观众关系的历史,意图不出乎引文中潘诺夫斯基的简明回答,体现了紧迫的现实感。至于潘氏所说的是现实(reality)或者真实,正是本文的出发点。纵向而论,这种历史张力来自对山水意涵的界定,石守谦在《山鸣...

    980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渐入佳境的古代名人手札收藏[图文]
    渐入佳境的古代名人手札收藏[图文]

    具有历史与艺术双重价值的古代名人手札正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普通手札,却引起了今天观众和收藏者的兴趣、关注与喜爱。书信,在古代最初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后来变成承载思想与感情的载体,在电子时代的当下成为供人欣赏与研究的文献和艺术品。它小而又大,熏染时代的风云与碎屑,映射生活的甘醇与涩苦;它浅而复深,所说无非身边人、眼前事,所关却有可能是一个时代起落,一场兴亡的始末。现在已...

    63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200元玛瑙原石49万脱手:雕琢成品再卖出480万[图文]
    200元玛瑙原石49万脱手:雕琢成品再卖出480万[图文]

    这块名贵的原石,开口后露出了诱人的“肉质”据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1月21日报道:《南红玛瑙 私挖滥采太猖獗》,披露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盛产南红玛瑙,价格从最初的每公斤几块钱到现在暴涨上千倍。利益驱使私挖滥采日渐猖獗,当地村民不顾生命危险偷挖盗采。那么,南红玛瑙究竟是什么宝贝?涨幅为何如此惊人?它的真实价值到底如何?玛瑙市场有多狂热?行业未来将何去何从?成都商报记者近日赴凉山进行了调...

    120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父女丹青大有可为[图文]
    父女丹青大有可为[图文]

    《人民美术网》编者按语:辽南,是一个荟萃人文的好地方。“爱生活·崇尚自然 王大为/王颂美术作品展”,于2021年9月25日至2022年1月25日在大连瓦房店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共展出王大为、王颂共计366幅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年画、水粉画、漫画、钢笔写生等多种艺术形式,引起大家一致好评,赞誉画坛父女为家乡人民推出了一场视觉艺术的盛宴。瓦房店人生活在厚重的中华文明的摇篮里,历代都有文化...

    1190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人气寥落生意萧条 潘家园古玩经济“冬眠”来临[图文]
    人气寥落生意萧条 潘家园古玩经济“冬眠”来临[图文]

    本报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首都北京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收藏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基因。在京城东南潘家园地区,既有以老牌北京古玩城为代表的古玩城群落,又有著名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五花八门的古玩工艺品、海内外买家卖家在此风云际会,堪称北京乃至全国古玩业的晴雨表。早期淘宝者一夜暴富和靠一块破布起家变身家百万的故事,更增添了这个市场的传奇色彩。不过在近两年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持续调整的背景下,20...

    114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全国两会“翰墨传承”艺术名家——爱新觉罗·恒钺[图文]
    全国两会“翰墨传承”艺术名家——爱新觉罗·恒钺[图文]

    爱新觉罗·恒钺,又名赵仲杰,正黄旗满洲人,1951年生于北京一个家道渊远,祖上收藏颇丰的家庭。1983年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1986-1988年于中国北京画院研究生班,师从王文芳先生,专攻山水画创作。又受教于姚治华、石齐、史国良、周韶华諸先生。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展,多幅作品被法国友人、博物馆、画廊、市政府收藏。于1989 2013 2014 2016 相繼在美国旧金山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在...

    124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后疫情时期的博物馆数字化开放[图文]
    后疫情时期的博物馆数字化开放[图文]

    无论对于观众还是带有研究目的的学者来说,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得他们需要的图像资源和资料,无疑是一大福祉。在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采取了线上展览的方式。因此一些专家认为,疫情之后,线上展览也会成为一种常态,与线下展览相补充。但是,线上展览的参差不齐也引发了对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那么线上展览与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有什么关系?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采取开放图像资源和展览资料的策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89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纳山水灵性 荡天地气概[图文]
    纳山水灵性 荡天地气概[图文]

    溪江春晖240×80cm蛰于尘世而未被世俗所羁绊,始终能够心系山水的空灵、俊秀,凭一种大雅的心致和通彻磊落的情怀,忘我留恋于天地的大美之中。一种近乎诗性的浸润让画家的生存状态乃至他的所有作品充满了圣洁的依恋之感,而那种坚实的依托则让一山一水贯以灵性的静谧。大美无言从山水中走出,一如从画家的笔端进入画面,再从画面走进人们的视线之中。相对于喧嚣与嘈杂的世间,有一种无言的倾诉足以让我们的...

    147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听画:杨佴旻水墨画鉴
    听画:杨佴旻水墨画鉴

    杨佴旻《假日》68x69cm 2004年作 纸本设色关勇与杨佴旻兄相知多年,蒙兄厚爱,忝列评坛,常为其澹然谈吐所染。杨兄世出于匠,幼临芥子园,后游走海外,博观约取,孜孜矻矻垂首耕耘,避喧哗而清寂,隐锋芒而淡泊,外化心源,情归新水墨。其作远接塞尚,近似林风眠,工写兼长,推陈出新,不拘以物,慎取形外。昔林风眠假西画开彩墨一派,今杨佴旻循彩墨派余韵,独辟蹊径,以东方媒材塑静物,墨、色兼容...

    1030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大器风范:山水画名家刘艳会的艺术创作[图文]
    大器风范:山水画名家刘艳会的艺术创作[图文]

    刘艳会(Liu Yan Hui)河南省开封市人199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开封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河南省书画网艺术顾问河南省书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家李可染画院特聘画家第十一届河南省人大代表武陵源系列之《溪山胜景图》136cm×68cm清新静远的山水世界——刘艳会...

    120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抽象艺术:一场无尽的精神探险[图文]
    抽象艺术:一场无尽的精神探险[图文]

    自二十世纪西方国际抽象浪潮的感召下,从中国现代艺术领航者吴大羽的「蜡彩」,东方画会成员、「庞图国际艺术运动」发起人萧勤与五月画会成员庄喆的东方哲学式表达、仇德树自成一派的「裂变」山水,以及丁乙坚持不懈的「十示」探索,到日本具体派成员白发一雄的「足绘」、嶋本昭三的「掷瓶」,抽象艺术在东方经历不断革新的表达和探讨中,跳脱原本的框架,而得益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绽放出特殊的哲思大美,并丰富了抽象艺术的...

    892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中国美协副主席吴长江:加强美术的精准扶贫[图文]
    中国美协副主席吴长江:加强美术的精准扶贫[图文]

    吴长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近些年,我到各地参加美术活动,对地方美术尤其是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基层美术建设深有感触。一方面,当地的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很高,另一方面,他们又得不到相应的资料、资讯和专业指导。因此造成了学习提高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美术建设与发展的进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的精准“扶贫”,尤其是加强对基层美术人才培养和扶持的力度,发挥他们...

    99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