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伍蠡甫:我为什么要画原子弹[图文]

时间 : 04-09 投稿人 : 娇娇 点击 :

伍蠡甫:我为什么要画原子弹 | 美术资料

伍蠡甫绘画作品(局部)

1月21日下午,伍蠡甫艺术美学思想与山水画研究学术研讨会暨汤胜天书画集新作发布会在上海思南公馆举行。

伍蠡甫是已故著名美术理论家、西方文化家、国画家,论著有《谈艺录》、《中国画论研究》、《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名画家论》等。可以说,伍蠡甫是美术实践和理论的通才。在绘画方面,他带来了绘画技法的变革及传统绘画题材的拓展。而在研究方面,他是石涛、董其昌绘画研究的知名学者。

由画家汤胜天撰写的《承故纳新笔墨间——伍蠡甫艺术美学思想与山水画研究》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伍蠡甫艺术美学的专著。本次研讨会便围绕伍蠡甫的美学思想展开,参与研讨会的有荣跃明、殷国明、林同华、范长江、夏锦乾等文史学者、美术史家、画家。

伍蠡甫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日韩重回东方艺术圈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荣跃明在谈到伍蠡甫对于绘画理论、绘画实践的贡献时说道,对于伍蠡甫这一代画家来说,他们迫切要面对的问题是:当西方绘画进入中国之后,传统中国画受到巨大冲击。这时传统中国绘画要怎么发展?

汤胜天谈到,伍蠡甫在笔记中一直在思考,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日本、韩国重回东方艺术圈,他专门写过这一类文章。历史上日本的脱亚入欧,也带来艺术领域的变化。“日本在没有脱亚前,一年要在中国买很多的宣纸、毛笔、学习材料等等。但伍蠡甫当时就感叹,现在日本已经不要我们中国的宣纸,反而中国跑到日本去买旧宣纸回来作为收藏,其实这是我们文化在萎缩。”而如何让日韩重回东方艺术圈背后,对于伍蠡甫来说,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伍蠡甫是西方文论专家,但到他后期的学术生涯,已经放弃了西方文论,直接研究中国绘画。

在伍蠡甫对于中国画的研究里,他用力最深的是董其昌、石涛等人。汤胜天特别提到,石涛的“修行绘画”的理念正好是我们当下需要的。怎么理解石涛“修行绘画”?在石涛看来,“书画非小道”、“笔墨资真性”,石涛视绘画为“超凡成圣”的修行。汤胜天认为,中国画是养生养命的。

同时,汤胜天反对全盘接受西方美术的方法而丢弃中国画,他特别批评今天美术学习中一开口全是“写生”的做法,他质疑道:中国画怎么写生?中国绘画离开了笔墨画什么?中国绘画如果去写生了,用西方透视了,那你的三维空间是什么?你的宇宙感是没有办法表现的。

伍蠡甫:我为什么要画原子弹 | 美术资料

伍蠡甫绘画作品(局部)

为什么飞机大炮不能画进国画?

建国后,伍蠡甫与吴湖帆等国画家都曾画过原子弹。在大众印象中,传统中国绘画主要画的是山水,原子弹怎么会入画?而且伍蠡甫的笔墨是宋元明清一路的,比较多借鉴了石涛的画法,为什么这样一位国画家后来会去画原子弹?收藏家何柏青的解释是这是当时政治的需要。

然而,汤胜天则认为,这与伍蠡甫对于国画的反思有关。在伍蠡甫看来,国画要创新发展,不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对山水画的理解与表现,而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时代景观和人文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下意境的好作品。正是在这观念支配下,他的画风开始嬗变,1941年在重庆举行的个人画展,首次公开了他的革新后的山水画。在中国画坛,他是第一个在山水画中尝试把洋房、工厂、飞机、军舰乃至枪炮等现代构建物搬进画面的。因此伍蠡甫画原子弹本身就是其绘画理念创新的体现。

与伍蠡甫有过交往的美学家林同华也提到伍蠡甫为什么画原子弹的原因。“他认为绘画要跟着时代,既然古代可以把当时的事物上画,为什么飞机大炮不能上?”而且,林同华也谈到,伍蠡甫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他37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叫《论文艺的倾向性》,而文艺倾向性这个概念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开始的,这说明伍蠡甫当时就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而且除了绘画之外,伍蠡甫还是翻译家,高尔基的《文化与文明》一书就是由他译介到国内的。

与同辈的朱光潜、宗白华等人相比,伍蠡甫被埋没了

伍蠡甫出生于1900年,与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朱光潜实属同辈,但就知名度而言,远不及他们。对此,学者陈勇说道,就目前来说,伍蠡甫是一位被埋没的大家。对此,另一位学者夏锦乾也深表同意。夏锦乾谈到他做过几十年的文艺美学理论的编辑,但是他从来没有收到过一篇研究伍蠡甫的文章。而且他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专门研究伍蠡甫的论文时,发现只有16篇以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夏锦乾特别以伍蠡甫对于线条的论述,展示了伍蠡甫对于中国绘画美学的深入思考。夏锦乾总结了如下三点。第一是线条的主观性,意思是说画家眼里看到的东西是和画出来的东西有距离的。“线条不是现实当中有的。我们当时看到的点、线、面、体在现实里都是没有的。随着观察的角度,光线的变化,这个线都在变动,所以画成这个线,实际上是艺术家在看这个东西,每根线条都表示一种主观对客观的理解。”

第二,伍蠡甫认为中国画里,线条是主体。中国画当中,可能用其它方法来表现,但线条是它的主体,点和面都是为了线服务的。

第三,伍蠡甫强调线条的文化性。为什么中国画里有线,西方画里没有线?西方表现明暗,表现体和面,而中国画用线条来画表现。在伍蠡甫看来,当人的主观和客观之间互相不协调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想要征服环境的欲望。“西方征服环境的办法就是用智力去探索外面客观的东西,然后深入它,最后发生一个逻辑的东西。中国呢,想跟它讲和,这样慢慢形成了线的观念。在线的观念当中,用变化的东西寻求不变的东西,用不断变化的东西,现在的阴阳五行八卦,这些东西都是线,都是变化的,在变化当中寻找它不变的东西,这是中国的特色。”

中国绘画已经走到死胡同了吗?

在绘画领域,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比较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有的美术理论家认为西方绘画不断在创新,而中国绘画模式的延续性比较强,技法的变化不大。在学者陈勇看来,中国是绘画是范式性的,中国绘画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当徐悲鸿、张大千等人出现之后,中国整个绘画范式的建构才基本完成。而接下来中国绘画要怎么走?

针对这个问题,陈勇打了一个比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是出原创性大作曲家的时代,到了二十一世纪,作曲大师少了,但演奏大师会不断涌现。而对于中国绘画来说,当范式建立之后,之后的画家可以在这个范式上,像演奏家一样不断提升自己的技巧,画家可以像演奏家一样,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风格进行创造。陈勇以汤胜天的绘画作品为例,指出汤的画里色彩很突出,而这是传统中国绘画没有的。这种对于色彩的突出与当下生活关系密切,因为当下是电视眼,电视眼是高亮度,高饱和色的,这也决定了我们看东西的方式跟之前没有电视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对色彩的感受力是不一样的。而汤胜天那种亮眼的画就适应了我们当下人的视觉感受力。因此,在陈勇看来,“当下的艺术家不要去担忧,中国绘画是不是已经走到死胡同了,前人已经把它画光了,其实没有。你不做作曲家,你做演奏不是很好吗?原创作曲家有他的优势,但作为演奏型的大师,他没有低人一等。”

相关文章

  • 第十一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初赛第一名傅彪作品赏析[图文]
    第十一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初赛第一名傅彪作品赏析[图文]

    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书法是汉字的升华。傅彪先生的书法作品,在第十一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初赛中荣摘桂冠。其书法作品大气磅礴,网友直呼:书写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傅彪出生书香门第,四岁便开始习文练字,天资聪颖的他熟读唐诗宋词,遍览古文经典,为以后的书法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功底。傅彪总结道:“书法是文学的外表,彰显着文学的精华;诗词是文学的精华,蕴藏着文学的内涵。”书剑同源。傅彪擅书写六尺榜书大作。...

    159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曾经亿万巨富 艺术界暴富后返贫5类人[图文]
    曾经亿万巨富 艺术界暴富后返贫5类人[图文]

    (导读:艺术界第一批暴富后返贫的主要有5类人,小有名气不成大器的传统书画家、小有名气不成大器的当代艺术家、小有作为做不起来的画廊老板,小有作为做不起来的拍卖公司老板,小有名气不成大器的收藏家。这5类人以前都富得流油,但钱来得容易也去得块,这几年艺术市场泡沫破灭,这5类人绝大部分都已经返贫了。)曾经花2000万天价买下刘小东《三峡移民》的著名收藏家张兰,在俏江南出现困境后估计要很快返贫沦为屌丝了。...

    191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程海林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图文]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程海林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图文]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与奥林匹克一路去同行,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4年南京青奥会,再到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与2023年的中国奥艺会,中国与奥林匹克的四次“约定”,充分彰显了奥运会坚定的参与者、奥运会精神积极的践行者的大国担当。百年余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风雨,砥砺前行。在全球疫情共克时艰的当下,艺术文化越发成为跨越国界的重要纽带。在北京冬奥会之际,期待着更多艺术家携起手来,百...

    1720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生死劫难下,那个温柔而坚韧的女画家[图文]
    生死劫难下,那个温柔而坚韧的女画家[图文]

    陈君慧夫人像风起云涌、离乱动荡,是今天我们对民国时期的一个印象,但中国女性绘画发展的高峰也恰恰出现在这一时期——民国时期的女画家们,出身不同,性格各异,人生经历、绘画风格更是各有千秋,但她们都以绘画表现了对世界与自我的关注,获得了生命的延展以及感情升华,她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熠熠生辉。本文主人公——方君璧就是其中夺目的一颗。从方家十一妹到巴黎女画家...

    192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韩殿君•湿地颂歌[图文]
    韩殿君•湿地颂歌[图文]

    碧潭迎春归水天无尘共婵娟无边春水唱大荒韩殿君·湿地颂歌李人毅这批别具一格的山水画,是画家韩殿君在虎年创作的部分作品。《碧潭迎春归》《水天无尘共婵娟》《无边春水唱大荒》的画意,把我们带到了久违了的水天乡野中,既是令人留恋的旧时景色,又是赏心悦目的即时风光。童年的记忆湿地春潮月夜思1·再现了儿时童趣的天籁韩殿君的家乡在黑龙江省,地处通肯河、呼兰河流入松花江交汇处的河套地区,在这里江河连着沃...

    41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心路漫漫 笔墨随行  ——《品六居集》自序[图文]
    心路漫漫 笔墨随行 ——《品六居集》自序[图文]

    庚子春,惟敛步于品六居,朝夕枕于笔墨。闲静之馀,尤感吾之诗书画印,叠堆累累,流散亦广,亦无章序。遂萌生集册成卷之意,或可赠朋予友,或可拢于书架,适时翻阅,聊以欣慰。此回收集作品计诗稿二册与书画印痕一册,各得其卷。诗稿则分冷香忆旧、翰墨情怀、心路漫漫、人生际遇数章,各成一卷。山水丹青、纸墨书法、刀笔印痕,各选取数十件为一卷。凡此种种,多为近年创作所得,自不与五年前专集所列重复。吾自幼好涂鸦,对笔墨...

    116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艺术博物馆从“炫富式”私藏到向公众开放[图文]
    艺术博物馆从“炫富式”私藏到向公众开放[图文]

    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未来人类社会有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历史大致两百年,虽然历史并不长,但是艺术博物馆的精神古已有之,搜集、保存、研究,它们皆蕴藏在人类搜藏珍贵稀有美好之物的天性当中。具体地看,几乎每件艺术品从原来的位置出发到进入艺术博物馆的过程,都可以写出一个传奇故事;整体地看,艺术博物馆的故乡欧洲孕育了与古代中国差别很大的收藏传统。远在希腊化时期,阿基桑得罗斯等人已创作出了《拉奥孔群像雕塑》这样...

    116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冯 远 “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述评[图文]
    冯 远 “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述评[图文]

    杨虎城将军(雕塑)玻璃钢邢永川浴女(雕塑)铸铜滑田友黄河母亲(雕塑)合成材料何鄂太行山(雕塑)铸铜李象群冯远在中国家博物馆成立100周年、中国雕塑学会成立20周年之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雕塑学会共同主办的“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7月起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办并展示半年,是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活动。百年国博,百年文化,百年历史。辛亥革命使我国从封建...

    26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且看云飞——孟云飞书法作品赏析[图文]
    且看云飞——孟云飞书法作品赏析[图文]

    及瓜而代天下之恶一也量力而行赏孟云飞书法赋刘银叶/文字有文气,章含玉心。孟郊之才,云长之诚。飞毫金蛇狂舞,著作羲献精神。撇捺皆有情,可动高轩之吟咏;竖钩且多境,尤喜空谷之足音。聚散疏密,有如森林间云水,圆缺开合,恰似太白赋大鹏。浓淡焦枯润五色,启承转合皆律深。清酒一壶抒豪放,阳关三叠写柳魂。文彩飘香,月照寒风桂树;墨融机理,霜封芝草灵根。赏先生才气,可诵芍药之赋;...

    997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德胜牧羊曲[图文]
    德胜牧羊曲[图文]

    作者自述今天是戊戌农历重阳之日,佳节思亲,毛泽东诞辰125周年就要到了,特创作了“人民情结·领袖心声”诗书画作品,以志纪念。国无德不兴,人民领袖毛泽东就是立德为国的践行者。毛泽东大德,在于感恩。在万众高呼万岁的天安门上,他高喊出“人民万岁”的时代强音。毛主席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为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至魂牵梦绕于人民,贯穿了他的一生。毛泽东立德修...

    49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信札拍卖:取之不尽的资源 方兴未艾的市场[图文]
    信札拍卖:取之不尽的资源 方兴未艾的市场[图文]

    1998秋拍香港蘇富比《黄宾虹信札》镜心,成交于6900港元近些年来,内地拍卖场上信札拍卖一浪高过一浪,出现了大量难得一见的名人与艺术家的往来信件,吸引了大量历史爱好者、研究者、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的竞相追逐,拍卖场上也不断创出天价。一、先冷后热的信札拍卖国内名人信札拍卖最早开始于1994年,当年翰海首场拍卖书法专场中有徐悲鸿行书15通信札的册页,估价为10-12万元,平均每通信只有7千元,...

    39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荒谬继续逐步成为现实[图文]
    荒谬继续逐步成为现实[图文]

    “如果科技就像是一种毒品(它确实感觉上像一种毒品),那么,到底它的副作用是什么?这个在愉悦和不适之间的边界就是我的新剧集《黑镜子》(BlackMirror)的故事发生的地方。而‘黑镜子’这个名字就像是你可以从每一种平面上发现的那种镜面——在墙上、在桌子上、在你的手掌上的那些冰冷纤薄的电视、显示器或者智能手机的屏幕。”剧集的创...

    124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重拍率走低:字画市场回归理性了吗[图文]
    重拍率走低:字画市场回归理性了吗[图文]

    重拍率走低:字画市场回归理性在资本介入下,重量级字画的重复上拍在艺术品市场渐成常态,但从去年至今,千万级拍品的重拍率却直线走低,与2011年的27%和2012年的24%相比,近两年仅维持在个位。证券市场中有一个词叫换手率,换手率高意味着股票流通性好,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但投机性强,风险大。此概念同样适用于艺术品市场。专家指出,重拍率高表明市场活跃度高的同时暗藏非理性繁...

    174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心灵取像[图文]
    心灵取像[图文]

    苦修本领主大江赏读王万恒的画,突然就产生一种亲近之感,河北沧州仿佛一下子近在咫尺。于是,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感觉很早以前就相知相识,这或许就是缘分:艺术可以将隔膜消弭,将距离化于无形……王万恒是个谦谦君子,他是师长,懂得为人的典范,三尺讲台,锻铸他沉稳练达的秉性。这些话,不算多余,艺术浇灌个性,也培养和丰富了一个人的个性。读画,对于我来说,就是读一个人,读他的气质、读...

    6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古代文人画家的兰花情结[图文]
    古代文人画家的兰花情结[图文]

    明 文征明 《兰竹石图》自从孔子从精神层面确立了兰花的“君子”地位后,兰花就受到历代文人画家的敬仰和追捧,他们以兰花为载体,把自己的理想、志趣、个性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的文人画家热衷于“写兰”兰,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也是植物中的一个大家族。据不完全统计,兰属兰科植物全世界约有1000属2万多种,其中可供观赏的也有几千种。兰花很香,也很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欢种兰、赏兰,这...

    166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