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蠡甫绘画作品(局部)
1月21日下午,伍蠡甫艺术美学思想与山水画研究学术研讨会暨汤胜天书画集新作发布会在上海思南公馆举行。
伍蠡甫是已故著名美术理论家、西方文化家、国画家,论著有《谈艺录》、《中国画论研究》、《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名画家论》等。可以说,伍蠡甫是美术实践和理论的通才。在绘画方面,他带来了绘画技法的变革及传统绘画题材的拓展。而在研究方面,他是石涛、董其昌绘画研究的知名学者。
由画家汤胜天撰写的《承故纳新笔墨间——伍蠡甫艺术美学思想与山水画研究》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伍蠡甫艺术美学的专著。本次研讨会便围绕伍蠡甫的美学思想展开,参与研讨会的有荣跃明、殷国明、林同华、范长江、夏锦乾等文史学者、美术史家、画家。
伍蠡甫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日韩重回东方艺术圈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荣跃明在谈到伍蠡甫对于绘画理论、绘画实践的贡献时说道,对于伍蠡甫这一代画家来说,他们迫切要面对的问题是:当西方绘画进入中国之后,传统中国画受到巨大冲击。这时传统中国绘画要怎么发展?
汤胜天谈到,伍蠡甫在笔记中一直在思考,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日本、韩国重回东方艺术圈,他专门写过这一类文章。历史上日本的脱亚入欧,也带来艺术领域的变化。“日本在没有脱亚前,一年要在中国买很多的宣纸、毛笔、学习材料等等。但伍蠡甫当时就感叹,现在日本已经不要我们中国的宣纸,反而中国跑到日本去买旧宣纸回来作为收藏,其实这是我们文化在萎缩。”而如何让日韩重回东方艺术圈背后,对于伍蠡甫来说,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伍蠡甫是西方文论专家,但到他后期的学术生涯,已经放弃了西方文论,直接研究中国绘画。
在伍蠡甫对于中国画的研究里,他用力最深的是董其昌、石涛等人。汤胜天特别提到,石涛的“修行绘画”的理念正好是我们当下需要的。怎么理解石涛“修行绘画”?在石涛看来,“书画非小道”、“笔墨资真性”,石涛视绘画为“超凡成圣”的修行。汤胜天认为,中国画是养生养命的。
同时,汤胜天反对全盘接受西方美术的方法而丢弃中国画,他特别批评今天美术学习中一开口全是“写生”的做法,他质疑道:中国画怎么写生?中国绘画离开了笔墨画什么?中国绘画如果去写生了,用西方透视了,那你的三维空间是什么?你的宇宙感是没有办法表现的。
伍蠡甫绘画作品(局部)
为什么飞机大炮不能画进国画?
建国后,伍蠡甫与吴湖帆等国画家都曾画过原子弹。在大众印象中,传统中国绘画主要画的是山水,原子弹怎么会入画?而且伍蠡甫的笔墨是宋元明清一路的,比较多借鉴了石涛的画法,为什么这样一位国画家后来会去画原子弹?收藏家何柏青的解释是这是当时政治的需要。
然而,汤胜天则认为,这与伍蠡甫对于国画的反思有关。在伍蠡甫看来,国画要创新发展,不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对山水画的理解与表现,而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时代景观和人文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下意境的好作品。正是在这观念支配下,他的画风开始嬗变,1941年在重庆举行的个人画展,首次公开了他的革新后的山水画。在中国画坛,他是第一个在山水画中尝试把洋房、工厂、飞机、军舰乃至枪炮等现代构建物搬进画面的。因此伍蠡甫画原子弹本身就是其绘画理念创新的体现。
与伍蠡甫有过交往的美学家林同华也提到伍蠡甫为什么画原子弹的原因。“他认为绘画要跟着时代,既然古代可以把当时的事物上画,为什么飞机大炮不能上?”而且,林同华也谈到,伍蠡甫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他37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叫《论文艺的倾向性》,而文艺倾向性这个概念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开始的,这说明伍蠡甫当时就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而且除了绘画之外,伍蠡甫还是翻译家,高尔基的《文化与文明》一书就是由他译介到国内的。
与同辈的朱光潜、宗白华等人相比,伍蠡甫被埋没了
伍蠡甫出生于1900年,与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朱光潜实属同辈,但就知名度而言,远不及他们。对此,学者陈勇说道,就目前来说,伍蠡甫是一位被埋没的大家。对此,另一位学者夏锦乾也深表同意。夏锦乾谈到他做过几十年的文艺美学理论的编辑,但是他从来没有收到过一篇研究伍蠡甫的文章。而且他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专门研究伍蠡甫的论文时,发现只有16篇以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夏锦乾特别以伍蠡甫对于线条的论述,展示了伍蠡甫对于中国绘画美学的深入思考。夏锦乾总结了如下三点。第一是线条的主观性,意思是说画家眼里看到的东西是和画出来的东西有距离的。“线条不是现实当中有的。我们当时看到的点、线、面、体在现实里都是没有的。随着观察的角度,光线的变化,这个线都在变动,所以画成这个线,实际上是艺术家在看这个东西,每根线条都表示一种主观对客观的理解。”
第二,伍蠡甫认为中国画里,线条是主体。中国画当中,可能用其它方法来表现,但线条是它的主体,点和面都是为了线服务的。
第三,伍蠡甫强调线条的文化性。为什么中国画里有线,西方画里没有线?西方表现明暗,表现体和面,而中国画用线条来画表现。在伍蠡甫看来,当人的主观和客观之间互相不协调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想要征服环境的欲望。“西方征服环境的办法就是用智力去探索外面客观的东西,然后深入它,最后发生一个逻辑的东西。中国呢,想跟它讲和,这样慢慢形成了线的观念。在线的观念当中,用变化的东西寻求不变的东西,用不断变化的东西,现在的阴阳五行八卦,这些东西都是线,都是变化的,在变化当中寻找它不变的东西,这是中国的特色。”
中国绘画已经走到死胡同了吗?
在绘画领域,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比较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有的美术理论家认为西方绘画不断在创新,而中国绘画模式的延续性比较强,技法的变化不大。在学者陈勇看来,中国是绘画是范式性的,中国绘画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当徐悲鸿、张大千等人出现之后,中国整个绘画范式的建构才基本完成。而接下来中国绘画要怎么走?
针对这个问题,陈勇打了一个比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是出原创性大作曲家的时代,到了二十一世纪,作曲大师少了,但演奏大师会不断涌现。而对于中国绘画来说,当范式建立之后,之后的画家可以在这个范式上,像演奏家一样不断提升自己的技巧,画家可以像演奏家一样,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风格进行创造。陈勇以汤胜天的绘画作品为例,指出汤的画里色彩很突出,而这是传统中国绘画没有的。这种对于色彩的突出与当下生活关系密切,因为当下是电视眼,电视眼是高亮度,高饱和色的,这也决定了我们看东西的方式跟之前没有电视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对色彩的感受力是不一样的。而汤胜天那种亮眼的画就适应了我们当下人的视觉感受力。因此,在陈勇看来,“当下的艺术家不要去担忧,中国绘画是不是已经走到死胡同了,前人已经把它画光了,其实没有。你不做作曲家,你做演奏不是很好吗?原创作曲家有他的优势,但作为演奏型的大师,他没有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