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引起“排队一公里”的“美在新时代”特展刚在中国美术馆结束,“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大展在12月初又一次引发了观展热潮。日均1万人次的观展量也成为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与此对比鲜明的是,当下多数艺术展却只有开幕“一日热”,随后便无人问津。在真审美与假繁荣的差异中,传统大师之作的成功“活化”为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照和坐标。
艺术展的冷与热
“美在新时代”大展开幕后的第三天,前去观展的艺术家贺伟国体会到了展览的热度:“早上中国美术馆尚未开门的时候,排队的人已经排到十字路口了。队伍中有一些美术专业人士,但更多的是市民。大家从各个媒体渠道得知这次馆藏展汇聚了近代名家精品,所以慕名而来。”
艺术展由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变成被大众所追捧的盛事,有专家指出,美术馆通过展览形成传统艺术精粹的文化气场,在互联网等平台的推波助澜下,打造出功能强大的“名片效应”。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韩朝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些展览在微信等平台上的推送有力度,‘壕展’吸引人,活泼轻松的文风使得宣传面很广,前期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不容忽视”。
在文化娱乐活动日渐丰富的当下,许多艺术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出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开幕首日也是人头涌动,场面热烈。但与大师展的持续热度不同,许多当代艺术展只有“一日热”——开幕当天有受邀的嘉宾、媒体及画家的亲朋好友到场,但次日甚至开幕式结束后的几个小时就迅速冷清似乎已经成了常态。虽然见网见报的新闻报道不少,但展厅内鲜有观众驻足确是事实。有观众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当代很多绘画都是装饰性的泛泛之作,不如经典作品耐看。”参加过多次艺术展的评论家齐建秋也坦言:“参加展览很多时候就是碍于面子。到了会场第一件事就是去签到簿上签字,然后去找办展的人寒暄。”
正如齐建秋所言,作品的魅力会直接体现在画展的热度上。许多艺术家一年办展多次,展览面貌的重复性使得观众不断递减,再者就是艺术家的创作质量不高,作品魅力不足而很难留得住人。“开幕时的热闹有时是一种假象,首日之后来观展的人才是真正热爱这些作品的人。”艺术展览众多,但反响两极化已然成为一种业界现象。
稀缺资源造就热度
据中国美术馆粗略统计,在“美在新时代”大展期间的双休日,参观量突破2万人次,远超美术馆日参观6000人次的上限。美术馆工作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通常热门展览的峰值是上午10点左右,建议观者错峰参观。
在业界人士看来,除宣传效应外,大师展从形式到内容、主题都能为其赢得热度。韩朝指出,大师的作品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平时看到的机会就不多,集中展示更是难能可贵。加上展期短,观众都不愿错失良机。”中国美术馆在作品的选择上也呈现了贴合大众的特点。参观过“美在新时代”的贺伟国指出:“展览中有齐白石画的虾和鸡,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熊猫、牦牛,都是家喻户晓,贴近生活之作。傅抱石有一幅《待细把江山图画》展出,体现了最具特色的“抱石皴”。李可染的写生作品较多,在当下提倡写生的语境中,具有促进和示范作用。”
南开大学艺术学院博士陈丙利表示,受热捧的大师展除了在策展方面贴合大众,还能兼顾专业的视角:“现在画家个展的数量很多,基本都只是对于个人创作面貌的呈现。但是热度较高的大师展,很多都是跨越不同时期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展示。最大的亮点或许在于展览侧重对文脉进行梳理。”经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前不久又一度引发“故宫跑”的《千里江山图》大展,是对历史上青绿山水的整体呈现。近日火热的“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展则追溯到600年前的明中叶,系统回顾了近600年苏州美术发展史。“即便是走马观花的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展览获得一段知识的普及。艺术圈的专家学者、学生,都能在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陈丙利表示。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靠作品说话的大师展当下的火热,一定程度反映了大众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市场趋于理性。艺术家王榆生指出:“十年前书画市场浮躁,中国画表现长期处于无学术无创作的时代。现在对传统大师的关注是一种对艺术本身的回归。”
活化传统与精品意识
然而,大师展的受热捧现象也需要辩证看待。在韩朝看来,现在书画界正处于转型期,大众的审美素养在逐渐提高,但还比较薄弱,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诗书画》杂志主编、学者寒碧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回溯到根脉上,肯定是好事,是必要的,但理解的深浅因人而异,现在也不能要求过高。”
有许多看过热门大展的观众都感受到,由于展厅人数过多,观展体验欠佳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欣赏,很多人都是在紧迫压挤的环境里走完一圈,草草了事。如何应对大师展引发的艺术热,让观众有尊严地看展,也是馆方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展的热度背后,文博单位基于馆藏经典作品策展,让传统在当下“活化”的现实意义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曾指出其中的目的所在:策划这些大师展,也是为了今天的艺术家再攀新高峰,找到更好的参照物和坐标点。
谈及大师展对于当下创作的启示,韩朝指出:“人们应该增强精品意识。现在画家队伍很庞大,但是能够存世的、有学术高度的,既新又好的作品并不算多。画家现在应该思考的不仅仅是多卖点儿画,改善一下生活条件的问题,这个目标有点儿小。”在韩朝看来,当下的观众对于投机创作、虚夸宣传等现象的分辨能力正在形成。当代艺术家在大师展的热潮中也应反省自身,专注精品创作赢得尊重与关注。寒碧指出,“对传统的回溯和理解也需要当代的眼光,不是一味地摹古、拟古。回溯是因为对今天的关照,艺术家和观众要用今天的眼光发现传统、激活传统,不是钻故纸堆,应让传统在今天有一个当代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