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茂建筑设计 塞纳音乐厅 2017年 法国巴黎近郊 摄影:尼古拉斯·格雷斯蒙德
近日,“坂茂建筑展——建筑设计与救灾项目的共存”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建筑师坂茂在开幕当天携其展览同名讲演会来到博物馆小剧场,与中国的观众们分享他过往的设计创作、救灾项目以及建筑思考。
坂茂的建筑既直接又诚恳,但并不平凡。每一个作品都具有一个新鲜的灵感。其作品的优雅简约、轻松自如,都建立在他对建筑的热爱及从业多年的经验之上。重要的是,他对居于建筑里的人们怀有一份尊重,不论他们是自然灾难的受害者,或是私人客户还是公共大众,这份尊重体现在他用心的工作方式、合理布局、精心选材以及丰富空间。
坂茂大部分作品的基本特征都带有实验性色彩。他不仅在面对问题和挑战上,而且还在建筑工具与技巧上都拓宽了建筑领域。他善于发现标准部件及普通材料,诸如纸筒、包装材料和集装箱等的新用途。更令人称赞的地方是,他在结构方面的创新以及对非传统材料的使用,诸如竹子、织物、纸板还有再生纸纤维和塑料等复合材料。
纸管,作为一种进化的木头
“纸建筑”缘起于1986年,当时坂茂为建筑师、家居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Aalto)的个展进行展览设计。展陈的最初设想是以木结构来回应这位芬兰大师的建筑风格。但是由于预算限制与避免资源浪费,坂茂选择了可再生的纸管作为建筑材料,较小的用于天花板,较大的则用于侧面墙壁。自这档展览后,他开始对纸管这类材料进行测试、挤压、弯曲,并研究其于建筑中的应用,并将其付诸实施。
1990年,为了纪念小田原市建立50周年,当地政府邀请他设计一个临时的多功能厅。市长最初设想它是一个全木质建筑,但是因为时间和预算有限,坂茂建议使用进化的木头——“纸管”。这栋建筑的主体结构以混凝土为主,并加以一些支撑作用的钢筋立柱。其1300平米的内部空间则由330根纸管搭建,甚至有一根直径1.2米巨型中空纸管被用作休息室。洗手间的四面墙壁也是纸管,坂茂打趣道,如果有人上厕所发现没有纸了,可以把墙壁撕下来使用。
蓬皮杜梅斯中心 2010年 法国
重视环保的理念
1995年,坂茂的纸管结构开发获得了日本建设大臣颁发的永久性建筑认证,并完成了“纸宅”的建设。2000年,德国汉诺威举办世博会,主题是“人·自然·技术:展现一个新世界”。坂茂受邀请设计日本馆,他以环保、可持续为设计理念。最终日本馆的拱形建筑是由新材料纸管和沙浆混合搭建而成,并以防水、防火的纸制材料制作了房顶。展馆的每一个结构皆可被循环使用,不会造成环境负担,这也完美地契合了那次世博会的主题。并且,他与德国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弗雷·奥托合作的日本馆,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纸管网格薄壳结构,这种结构因其可回收利用的建筑特性而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易搭建、低成本的家具屋
“家具屋”是坂茂持续发展并运用的住宅系统,他想设计一种费用低又易于搭建的居住空间。它是以组合式建材与家具为主要结构体与建筑外墙的建筑系统。由于这个住宅的每一单元皆是预制的,所以现场搭建可在最大程度上节省时间与人力。
2002年,坂茂在中国所做的“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中也实施了“家具屋”系统。他在“竹家具屋”中不仅运用了中国传统四合院的概念,还采用了一种当地的材料“竹制合板”。经过反复的测试与实验,坂茂与中国的一家竹制品工厂研发了压制竹片合板,并将其运用于家具屋的墙壁、屋顶、地板。他相信这栋竹制家具住宅将会成为引领中国现代性与当代构造物的设计作品之一。
幕墙宅 1995年 日本东京
内外空间融合于一体
贯穿其作品的另一个主题是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连续性。在“幕墙宅”中,他用帐篷状的可移动窗帘将内部与外部轻松地联系起来,需要时又可有私密性。位于东京的十四层高的尼古拉斯·海耶克中心前后外墙由完全可以打开的玻璃百叶窗构成。
2002年,坂茂在日本的乡间为客户设计了一个名为“落地窗屋”的住宅。顾名思义,他设想这座建筑可以本身转变为一个落地窗,将室外动人的海景映入室内。
8年后,坂茂对内外空间连续性的设计思考也反映在维斯塔别墅(VillaVista)的设计中。这间住宅位于斯里兰卡海边悬崖绝壁上,拥有绝佳的景色。坂茂的设计让内部空间与外部海景巧妙地融合于一体,他还采用了当地盛产的竹子,加以工艺编制而成了屋顶、墙壁、楼梯。
那如何在一个看不见风景的城市中建立一个具有内外互通感的住宅呢?坂茂以“住宅E”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栋住宅置身于日本磐城繁忙的街道和安静的住宅区,所以他设计了一个兼具隐私性与开放性的内景观住宅。其客厅墙壁可以像“卷帘”一样被拉开,而墙壁的通透性强,极具美观性,可将庭园内景引入室内空间。
注重在地性与全民性的公共建筑
蓬皮杜梅斯中心于2010年建造完毕,坂茂在这个建筑中延续了“落地窗屋”的设计,让身处于其中的观众们可以将梅斯的自然风景一览无遗。建筑的顶部灵感来源于中国的渔夫草帽,采用双层编制的工艺。注重在地性的坂茂,使用了当地的木材编制屋顶。屋顶上铺设了一层防火、防水的纸面,让自然光线可以穿透进来。夜晚时分,纸质屋顶在内部灯光的照耀下,就如同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
2014年,坂茂设计的阿斯彭艺术博物馆新馆于美国科罗拉多正式开幕。他在这个项目中体现了当地特色,以当地生产的木材与玻璃打造了一个立方体建筑。他别出新意地将博物馆入口设置在屋顶处,观众们需要搭乘电梯抵达顶楼的平台,再逐层下楼参观。这样设计是因为当地以滑雪著名,坂茂说道:“就像去滑雪,你先要到山顶去,看看山顶的景色,之后再滑雪下来。”
同年建造完成的大分县立美术馆,坂茂采用了日本传统的水平折叠门与可移动的展墙。当底层的卷帘向上打开,博物馆的中庭和外部空间会贯通,外部的街区可以融入展览空间,让人们想要走入博物馆欣赏艺术、参加活动、互相交流。
与巴黎的不解之缘
2000年初,他当时希望可以在巴黎拥有一个工作室,但因为贫穷无法承受房价,坂茂想了一个妙招。他邀请日本与法国的学生,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六层屋顶走道处搭建了一个临时办公室。这个工作室使用了六年,建筑师们在工作时可欣赏到巴黎的美景,参观的观众们在观展时又能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工作,唯一不方便的是拜访他的朋友们——他们必须购票才能见到坂茂。
今年春天,坂茂在巴黎近郊设计的塞纳音乐厅面向公众开放。整个建筑包含了可容纳4000人的多功能厅、1150座的古典音乐厅以及一个音乐学院。古典音乐厅主要以木质的网壳结构为主,它被一个三角形的太阳能帆板包围,帆板会根据太阳位移而相应移动,这样不仅可提高太阳能板的效率,还能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
作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师,二十年来,坂茂不断创新,用创造性和高品质设计来应对破坏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极端状况。他的建筑对于那些遭受巨大损失、流离失所的人们就是庇护场所。每当灾难发生时,他常常自始至终地坚守在那里,例如在卢旺达、土耳其、印度、意大利、海地、日本。
坂茂建筑设计 纸板大教堂 2013年 新西兰基督城 图片摄影 布瑞吉特·安德森
他富有创意的思维模式和革新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他善意的初衷,而且也体现在他全部的作品中,尤其是表现在建筑材料和结构方面。通过杰出设计,来应对高难挑战,坂茂扩展了建筑师这一职业;他使建筑师能够参与政府、公共机构、慈善家及受灾群体之间的对话。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用高质量设计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行动,以及他应对人道主义挑战的独有方式,使得他摘得了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一名模范建筑大师。
纸管建造的灾后避难所
1994年,坂茂看到展现卢旺达状况的照片后深感震惊。因部落冲突,导致了近200万人流离失所,当时联合国为当地难民提供了塑料布和铝管,让他们以此搭建庇护所。但难民们往往会卖掉铝管,并砍伐树木来建造住所。坂茂认为这样的情况会造成当地森林资源的流失,而难民们的居住条件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他向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提出了纸管避难所的想法,随即被聘为顾问。纸管成本低、可循环再生并方便大规模生产,他共设计了三种形式庇护所,皆经过持久度、抗白蚁的测试。1998年,50个以纸管搭建的避难所在卢旺达建设完成。
凝聚志愿者的力量
在救灾项目中,坂茂时常与当地灾民、学生和其他志愿者协力建造建筑。他于1995年成立了一个名为“VAN(建筑师志愿者网络)的组织,旨在联合建筑师们合作进行灾后重建项目。二十余年来,他和建筑师、学生以及志愿者们赶赴日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海地、新西兰、尼泊尔、厄瓜多尔等地。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严重损失,许多学校也被毁坏。坂茂受当地一所小学的邀请,建造临时教室供小朋友们上课。他召集了120位中国和日本的志愿者,以5周的时间搭建了内有9间教室的华林小学。坂茂设计的建造流程与方法,可让没有经验的人也可以参与完成,这是地震后建起的第一所学校。三年后,成都雅安又发生了一场地震,但这所小学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仍在持续使用中。他又带着志愿者和学生们在雅安建造了一所幼儿园。
注重灾民的隐私与舒适度
2011年,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并导致了福岛核泄漏。这场灾难让人们居无定所,他们被集体疏散到了体育馆。但是灾民们聚集在同一个空间集体生活,就失去了个人隐私。坂茂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他用直径不同的纸管与布帘在体育馆内建造了1800个单元空间,不同的家庭与个人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
这种以纸管框架和布构成的简单系统,是坂茂在救灾项目中已实施颇久的“PPS”(避难所用纸隔断系统,PaperPartitionSystem)。其搭建方式非常简易,任何人都可在5分钟内轻松组装完成。而它给灾民们带来的身心舒适感却不容小觑。2009年,意大利东部的城市拉奎拉发生大地震,老城毁于一旦。坂茂受邀在当地建造一个临时音乐厅。在有限的预算下,他以纸管搭建了音乐厅,为当地的居民们提供了灾后心灵修复的场所。这些努力大大改善了避难所的生活质量和临时居住环境。
因地制宜的救灾项目
2001年印度地震后,坂茂以纸管、啤酒箱及当地生产的竹子建造了临时避难所。此外,他特别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在避难所中还搭建了一个内外通透的庭院,供人们生活与交流。至今,当时搭建的许多避难所仍在使用中。
2015年尼泊尔地震,坂茂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他发现当地建筑主要以木材与砖墙组成,地震造成的建筑倒塌后的木头与砖仍可使用。所以他以木头为框架、砖为内里,研发了木砖墙面的模块,并经过压力测试。这种新材料成为了灾后重建的主要材料。
纸建筑也具有永恒的意义
1995年,日本关西地区发生了阪神大地震,造成逾6000人丧生,包括教堂在内的无数建筑被摧毁。坂茂亲临灾区后发现许多灾民们只能在露天的环境中对神像祈祷,寻求心灵安慰。他与志愿者们以啤酒箱、纸管这些简易的材料为神户灾民们迅速地建造了50个避难所。
接着,他又以纸管重建教堂。整个教堂由160位志愿者在5周内完成,10乘15米长的建筑顶部覆盖了一层波纹状聚碳酸酯覆层,其下是由58根纸管围成的椭圆形。原本这个临时教堂计划存留3年,但由于当地居民的喜爱,最终存留了10年之久。
小结
在这些或大或小的建筑里,我们发现坂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完全成为其建筑设计的核心,他抛弃掉那些复杂的高端材料,专注于所有简单易得的、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如纸管、竹子、织物、木料,并赋予这些材料新的性能和意义。
当建筑师们对城市综合体建筑趋之若鹜时,坂茂始终坚持着对人类最本质的关怀,又或者是当大多人追求着高造价建筑材料时,他像一位孜孜不倦的实验者,用可循环材料为无数灾民搭建避难所——让建筑真正成为人类精神意义上的庇护。坂茂奔波于世界各地的自然和人为灾害现场,同当地民众、志愿者及学生合作,为灾民设计和构建简单、得体、低成本且可循环利用的避难场所和社区设施。
不论是为灾民搭建的住所、学校,或是为私人客户、机构、政府打造的住宅、办公楼、大型展馆,我们都很容易一眼识别出坂茂作品的特别之处:他的建筑简单而诚恳,充满对使用者的尊重与关怀,他用建筑来保护日常生活隐私,也探讨与环境的关系,他的建筑总能传达出一份积极乐观的精神,鼓励着不论是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们,还是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去克服困难与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