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孟云飞:西晋的章草书风[图文]

时间 : 04-04 投稿人 : 小刺猬 点击 :

孟云飞:西晋的章草书风 | 美术评论

文/孟云飞

正象规范化的字体都可以泛称为“楷”一样,民间草率急救化的字体都可以泛称为“草”。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草书,则始于汉代。现在所说的“草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章草、今草等。西晋时还没有今草,当时流行的是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章草”。

关于章草之名的由来有汉章帝创始说、汉章帝爱好说、用于奏章说、由于史游《急救章》说等。其中以奏章之说较为合理。据文献记载,在西晋称并无“章草”这一名称。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东晋,是王献之对他父亲王羲之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和穷伪略之理,急草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易改体”。 大概章草这一名称从东晋开始,在当时是为了与“今草”区别而言的。

章草萌生于汉代,发展阶段的章草为“隶草”或“草隶”,这时的章草是隶书的粗率、急速、减省的书写,此正如王愔所说:“解散隶体,粗书之” ,也就是张怀瓘《书断》中所说的“存隶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救”。章草书产生、发展于隶书时代,堪与隶书相媲美,而独具特色。章草不仅具有象隶书那样的装饰美,波磔灵动,意趣古朴、典雅,而且章草书多使用俯仰相呼应的点和牵连的笔画,增加字形的流动活泼,这是隶书所不逮的。所以张怀瓘赞美章草书说:“史游制草,始务急救,婉若回鸾,攫如搏兽,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并功惜日,学者为宜”。 西晋可以说是章草的完美成熟期。其标志是结构逐渐规范化,笔画已经熔铸隶书的波磔,使章草书从结构到点画更为美化。波磔的完美可以说是隶书达到成熟的标志,而章草书的发展也随隶书的演变而演变的。因为任何字体都有减省、快速的写法,这是社会的需要,这正如宋代张栻所说:“草书不必晋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变成草书”。章草书到西晋,隶书的波磔完美地运用到草书,所以姜夔说:“章草点画波发,出于八分”。这种波磔的出现,是隶书草化的必然形式,同时也说明草书象艺术化发展,使草书更为美观。这样章草书已经发展成熟,达到完美的阶段。

西晋是章草盛行的时期,章草书家人材辈出,著名的有卫瓘、索靖、和陆机等,章草的著名作品有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等。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生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八年(公元220-291年),享年71岁。卫瓘曾任尚书令,后官至司空。他草书学张芝,并参之以其父卫觊法,“更为草稿”。 他与索靖同在尚书台任职,皆享有书名。时人称“一台二妙”。《晋书》本传载:“汉末张芝善草书,论者谓: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他自己也说:“我得伯英之筋,恒(卫恒乃卫瓘之子,亦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得其骨,靖得其肉。”唐张怀瓘列其章草于神品之中,并评其书曰:“天资特秀,若鸿鹄奋翼,飘飘乎清风之上,率情运用,不以为艰。时议谓,伯玉放手流便过索,而法则不如之。”卫瓘的书迹现仅存有《顿首州民帖》,其首刻于宋《淳化阁帖》。卫瓘的这件草书,有以下特点:横笔皆取斜势左低右高,捺笔都不作波势,而是向下作内敛的纵引,许多字的末笔向下牵引映带,如“度、入、欣、里”等字。他的作品在笔势上把章草书笔势由横向变为纵向,这是他的草稿书最为显著的特点,这一改变同时也导致了草书形态的变化。他的草稿书,在笔法、笔意、结体等方面都已经与今草接近,但尚有章草遗意。但由于其功力深厚,故能流便而不轻浮,华美而有深度。非一般善草者所能企及。

索靖,字有幼安,敦煌人,三国蜀汉后主延熙二年生,晋惠帝太安二年卒(公元239-303年),享年64岁。他是草圣张芝之姊孙,少有逸群之量,博通经史,曾撰《索子》、《晋诗》各二十卷,又作《草书状》。深受名士傅玄、张华器重。曾官尚书郎、酒泉太守,又因为做过征西司马,故人称“索征西”。索靖擅长章草,王僧虔称其:“传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晋书.索靖传》谓“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及靖”。梁武帝评索靖的字说:“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张怀瓘在《书断》中将他的字列为神品,又说:“靖善章草及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行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或云楷法则过于瓘,然穷兵极势,扬威耀武,观其雄勇欲陵于张,何但于卫。”宋黄庭坚说:“索征西笔短意长,诚不可及。”黄伯思说:“索将军章草下笔妙古今。”也有人认为他的书法在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草圣张芝,谓“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现在所能看到题为索靖的书迹有《出师颂》、《月仪帖》和收入《淳化阁帖》的《载妖帖》、《七月帖》。

《出师颂》的文字内容为汉史孝山所撰,书写者虽异议颇多,但似乎都本于索靖。传为索靖所书的章草《出师颂》,十四行,一百九十四字,是北宋宣和年间始见于著录的书迹。这件传为索靖所书的《出师颂》影响久远,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幼安《出师颂》是退笔之尤者,结构奇伟可爱。昔人谓能书不择笔,殆非浪说耳。”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云:“索靖《出师颂》横平竖直,钩点挑剔,一丝不走。吾等学书以此为圭皋,则无失矣。右军《十七帖》亦此法。”又云:“索靖《出师颂》草书沉着峭劲,古厚谨严,欧书多脱胎于此。又当拖开处拖开当收紧处仍自收紧,不令松懈。”此帖笔画浑厚,笔致活脱,姿态奇崛,与章草名迹《急救篇》颇有不同,难怪文彭说:“平生所阅晋唐法书,不下数百卷,惟孙过庭《书谱》,怀素绢本《千文》、《梦游天姥吟》,颜鲁公《刘中使帖》,更无遗恨。然枉自许可,或积习专攻,庶几万一。此帖之不可摹,不可刻,不可学,不知其从何而起,从何而止,真可谓太古法书第一也”。又说此帖“有侧笔,有扁笔,有浑厚笔,有露锋笔。一点之内有三折。如茅土阶,而气象自别;如污樽杯,而意陶于太和之内。乍观不能,愈观愈可爱,仙哉!” 由此可见,后人对传为索靖所书之《出师颂》评价均极高。

《月仪帖》可以说是归在索靖名下的最为著名的作品。它不是尺牍,而是抄写一篇供认写信时参考的范文。《月仪帖》是索靖的代表作,章草,现存九章,可谓长篇巨制。此作简练流贯,刚劲爽利,与索靖的《七月帖》风格相近。只是《七月帖》已经具有今草迹象,而此作纯为章草。其字字独立,字法森严,字势险峻,波磔锐利而骨力坚劲。可以印证其书法度过瓘,有“银钩虿尾”之势的评述。如其中“发”字,每笔都出锋,锋芒尖锐,但都无纤弱之感,。可见其功力非凡。近人高二适先生称此帖为“索靖章草,真迹无双”。又云其“气体高妙,清俊婉媚,章草中之第一”。我们现在所见的《月仪帖》只有刻本,其底本并不是索靖的真迹。尽管学者、书论家、书家对《月仪帖》颇有怀疑,却没有从根本上否认此帖源自索靖,而且对此评价极高。后世书家大多根据此帖遥想索靖书法的风采。此帖尽管不一定是索靖所书,但仍为章草范本佳帖。

孟云飞:西晋的章草书风 | 美术评论

《七月帖》,此帖流传有序,北宋时墨本尚在人间,为宋《宣和书谱》所载御府收藏索靖四件之一。宋以后,墨本不见踪迹,只有刻本传世。最早的刻本是《淳化阁帖》本(附图,见《中国书法全集》魏晋南北朝名家之150页),后还刻入《绛帖》、《明宝贤堂集古法帖》等。此帖是尺牍,信笔而书,不像《月仪帖》抄书那样经意。从章草书法的体格看来,《七月帖》缺少了几分古厚的气息,不如《出师颂》古朴典雅。此帖略带纵引的笔势,但上挑或平出的笔势仍然明确,一些驻笔的“点”是顿而不引,字势横张而不内敛。与卫瓘的《顿首州民帖》合观,《七月帖》的体势明显横斜一些。

现在能见到的署名索靖的章草书迹除了以上三帖之外,在《淳化阁帖》中还有《载妖帖》有。此帖文辞古雅,颇类晋人,但书法风格与索靖其他书迹相去甚远,故后人对此存疑颇多。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书家,写出几种不同面貌的作品并不算难事,只要作品的艺术水平高,在没有十分确凿的明证情况下,我宁愿信其是真的,因为存在自有存在的理由。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人。三国吴景帝永安四年生,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卒(公元261-303年)。陆机“少有异材,文章冠世。”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吴亡后入晋,曾官太子洗马、著作郎、平原内使等。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有集四十七卷,现仅存十卷,补遗三卷传世。其中《文赋》是古代重要文学论著。陆机擅长行草书,唐韦续《墨薮》列其书为下之上品。王僧虔称:“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较其多少。”《宣和书谱》卷十四云:“陆机能章草,以才长见掩耳。”

陆机的《平复帖》为现存文人书家最早的而且最为可靠的真迹墨迹。此帖九行,写在麻纸上。墨色微绿,好像是用松烟墨书写。此帖为章草书,点画简率,用笔劲健,似乎是用挺健的秃笔写成,时出贼毫,浑朴自然,不激不历;横向的笔画短促,有俯仰之势;纵向的笔画长,是向左背右的弧形;扁长的字形,上窄下宽,呈左高右低的欹斜状,但斜而能稳,颇有奇趣;虽然字字独立,但相互间多见锋势相应的连贯形态;点画很少用波势,而波势及挑画常常表现为欲纵还敛,已向今草过渡。陆机此帖,向为世人所宝。明董其昌跋曰:“蓋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明张丑云:“云间陈仲醇谓其书极似索靖笔诗。” 又云:“《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 ,其复在《真迹日录》中云:“为西晋明贤手迹,且章草奇伟,远胜索幼安、谢安石辈乎。……翩翩自姿,真有毕世临摹未能得其仿佛者。”杨守敬说《平复帖》“系秃颖劲毫所书,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所以为高”。 陆机的这副草书,写得比较随意,有不少是习惯写法,让后世书家难以释读,平添了几分神秘感。今人启功先生说:“《平复帖》字作章草点画奇古,校以西陲所出汉晋简牍,若合符契。可证其非六朝以后人所能为”。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出土的大量西晋简牍和残纸文书,其书法风格多与此《平复帖》相仿佛。北宋《宣和书谱》称此帖为章草书,这与传为索靖、卫瓘的章草书相比,陆机的草书虽然草法伪略不甚规范,但却比较古朴,它的真实性则自然要远远胜过刻帖中其他西晋名家的草书。

西晋章草盛行,在上层社会中不仅章草名家辈出,在民间也十分流行,在艺术上达到尽善尽美的阶段。在晋代简牍、残纸和砖刻出土以前,后人对章草书的流传多凭辗转摹写和摹勒刻帖来认识。但要了解西晋章草书的真面目,了解这一时期的章草书的整体风格,就必须要依靠近代出土的晋代简牍书、残纸和一些砖刻章草。在近代不断出土的晋代简牍、残纸中,有许多是章草书。这些西晋人直接书写的墨迹,其价值远比传世辗转相摹的摹本和刻本要高,是我们研究西晋章草真貌的极为宝贵的资料。西晋的草书,仍以章草为正宗,是习草的规范,但是章草的俗写体更为常见。这些出土的晋代草书书迹大致可以分为尺牍草稿、书迹抄本、简牍簿记、习字残纸等四类。简牍草书大都逸笔草草,结构散漫,多与敦煌汉简上的草书相似。如《书不得等字简》、《从胡当等字简》、《计沃简》、《何将简》等。残纸文书上的草书字,笔体各异:《楼兰残纸》、《何必》,笔画浑厚凝重,不但有粗重的波磔,而且有尖锐的挑笔,行笔一丝不苟,结体取横势,横向的笔画平直,大体上是遵循章草的书写法则的;《济白守残纸》、《复意》,行笔流畅,笔画粗细变化丰富,结体已经有今草的意味;《五月二日》残纸,共四行,第一行字形较大,后三行字形较小,首行结体横向、用笔浑厚,是章草法式,后三行笔画婉转流便,结体已多有下引的映带,近似卫瓘的“草稿”之体;《急奇觚》残纸,是晋代儿童启蒙的字书,前四行为隶楷过渡时的字体,后四行为章草书。此残纸为民间学习所用,从这里可见章草书在民间的流行情况;《华玄残纸》,横画平直,笔势流转,纵引的笔势在末行的“莫使”处达到极致,二字是一笔连属而下,是西晋草书中极少见到的现象。

现在能见到的出土西晋砖刻章草书迹,著名的有《晋咸宁四年吕省砖》、《独良良砖》、《宋鸭子砖》、《周伯孙砖》、《嘉峪关晋墓砖刻》以及《郭永思书简残磁片》等。如《咸宁四年吕省砖》和《周伯孙砖》同时同地出土,上面的文字是在湿软的砖坯上刻写后烧制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古代的硬笔书法作品。“咸宁四年七月”几个字,笔画变化虽然不大,但笔法熟练,结字法度比较严谨。“咸”,“四”、“月”等字的笔画出入,字势的倾斜,掌握得都恰到好处。“是为”二字之“是”字末笔上挑,“为”字左撇露锋,显示出笔法上亦有变化。这些刻上去的草书带有今草的笔势,点画飞动,风格古朴,但从其体势来看仍然属于章草的范畴。

通过以上对存世的西晋草书书迹的考察,对西晋的章草书的风格可以作以下概括。第一,西晋章草书,字字区别,即字与字之间不像今草或狂草那样上下牵连引带;第二,笔断意连,即笔画之间互相照应,不必实连。虽然在一字之中也有连笔,但不像隶书那样笔笔相断而不连;第三,注重用点,常常变画为点。点的灵活运用,化静为动,增加了流动之美;第四,每字或强调波磔,或突出分势,或延长横画偃波,或张扬上钩之态势。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由母体——隶书带来的分别向背之势、翩翩向上翻飞之意;第五,具有古拙之趣与流美之风。西晋章草既有隶书的古朴浑厚,又有今草的婉转流动,可以说是章草书的完美成熟期。

孟云飞: 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 清华大学博士后

相关文章

  • 刘玉来:艺术个性是绘画的根本[图文]
    刘玉来:艺术个性是绘画的根本[图文]

    刘玉来作品凡艺术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是它存在的意义和根本,倘若缺少了独特性,也就是说没有了自己被识别的要素,它存在的意义也就落进泯然众矣了。绘画创作就是如此的。墨守成规的作品必然在艺术上不会有什么社会影响和意义,不会被人们广泛的认同,它存在的价值也就在可有可无之间了。书画作品存在的价值就是它与众不同的个性,人们认知它就是凭了它的个性。所以大凡名家,他们的作品必然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使...

    117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这些怪诞的科学插画曾经影响了流行文化[图文]
    这些怪诞的科学插画曾经影响了流行文化[图文]

    图片来源:Martin Parsekian /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 The Drawing CenterSam Lubell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用电脑就能看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用手机就能查到所需的一切信息,“探险”从前所具有的美好含义而今正在逐渐淡化。而在纽约动物学会热带研究部(DTR)的鼎盛时期可不是这样。从1916年到1964年,在著名美国科学家威廉...

    31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苏美尔学: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与文字[图文]
    苏美尔学: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与文字[图文]

    记载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改革——乌鲁卡基那改革的泥板(公元前2400年)现藏卢浮宫苏美尔学(英语:Sumerology;德语:Sumerologie)作为亚述学的分支,是研究苏美尔文明的历史及其所使用的苏美尔语楔形文字的一门学科,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当时近东考古实践与破译楔形文字背景下所产生的。苏美尔学常常作为亚述学的一部分出现,但是在欧美一些研究机构中也作为独立学科存在,比如美国康...

    48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吴昌硕作品拟青藤笔意作品艺术鉴赏与解晰[图文]
    吴昌硕作品拟青藤笔意作品艺术鉴赏与解晰[图文]

    吴昌硕(1844—1927),男,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湖州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作梅兰,狂草...

    73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林散之:介于书生草圣之间的艺术家[图文]
    林散之:介于书生草圣之间的艺术家[图文]

    林散之是20世纪后50年中国书坛最重要的书家之一,有关他的作品集、传记和艺谈类书籍已出版了不下几十种,林散之研究,也逐渐成为书坛的一个热门。林散之是从民国过来的那辈人,许多材料由于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湮没在历史风尘中,这就需要研究者花功夫搜寻发现线索。新近出版的《林散之年谱》算得上一部材料翔实可信度高的林谱。传统的人物研究,往往是从做人物年表或年谱开始。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不是单纯的搜集资料...

    71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张大千曾为自己临摹破坏敦煌壁画[图文]
    张大千曾为自己临摹破坏敦煌壁画[图文]

    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背景:张大千辞世30周年之际,他的敦煌人物造像《观音大士》亮相保利香港秋拍,4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起拍价的近三倍价钱——1100万港元落槌。这幅作品是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之作,当年还引发过一段“破坏敦煌壁画”的争议。更多背后故事,我们请到关注和收藏敦煌文献的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何鸿来讲述。一幅画牵出张大千的敦煌往事20世纪不...

    628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丰子恺:学艺术是要恢复人的天真[图文]
    丰子恺:学艺术是要恢复人的天真[图文]

    研究艺术的直接效果,就是我们创作或鉴赏艺术品时所得的乐趣。这乐趣有两方面,第一是自由,第二是天真。研究艺术的间接效果,就是我们研究艺术有素之后,心灵所受得的影响,换言之,就是体得了艺术的精神,而表现此精神于一切思想行为之中。这时候不需要艺术品,因为整个人生已变成艺术品了。这效果的范围很广泛,简要地说,可指出两点:第一是远功利,第二是归平等。我们对着艺术品的时候,心中撤去传统习惯的拘束,而解严...

    147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陈晓峰:郭海平的“病”[图文]
    陈晓峰:郭海平的“病”[图文]

    郭海平-行为作品-看“病”-2005郭海平称得上中国第一个真正以“病”为媒介的艺术家,而把“病”做成他提示社会反思的艺术重要标签,也显示了艺术介入社会的强大新能量。他是要走到社会面漩涡里的那种艺术家,他不停添加燃料直至问题爆炸。他一方面撰文批判艺术精神的自我放逐,另一方面深入精神病院腹地,四处挑起关联艺术的公共话题。在个体的病上和社会的大病都有切肤之痛的他,这些年就像一个善于作战的战士,以伤城南...

    662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陈师曾:清代山水之派别[图文]
    陈师曾:清代山水之派别[图文]

    我国之画,汉以前多尚人物,逮至六朝,山水始肇其端,然为人物之点缀,尚不能蔚然自立。及唐王维、李思训辈出,山水之画,于焉乃昌。方之欧洲,亦同斯例。试观希腊、罗马以及中世之美术,皆以人物著称。洎夫十七世纪,英法画始有山水。然则山水画之后起,中西竟有相同,殆亦有自然趋势耶。自唐以后,画家代出,而历史久远,流传者少。鄙人见闻简陋,寓目无多,偶一获观,亦难别其真赝。故今日所言,只及清代,盖以时既近,见闻较真...

    68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刘艺先生谈草书系列文章之十:《怀素之狂与传统功力》[图文]
    刘艺先生谈草书系列文章之十:《怀素之狂与传统功力》[图文]

    《自叙帖》中对怀素狂草的创作方法有一些说法,如许瑶的诗句:“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还有戴叔论的诗:“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认为怀素的狂草没有定法,在笔下之初自己也不知道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写狂草如果事先算好字数和行数,甚至摺好纸,整整齐齐写下去,恐怕不会有新奇玄妙的效果。惟其不经意,才能放得开,出现意想不到的妙趣。《自叙...

    108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台湾著名书法家汪瀚[图文]
    台湾著名书法家汪瀚[图文]

    台湾著名书法家汪瀚汪瀚,一九二九年二月六日,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一九四九年来台,毕业于海军官校与海军参大,军职二十五年后,转调经济部服务。一九七九年五月退休。素性喜欢历史,尤对战史特别感兴趣。述史立论,客观求实,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岁月》,让国人了解二战真实历史。幼随父习魏碑,念兹先严庭训:“善书者,依靠三分天赋,七分功夫;功夫内涵是,丰沛学养,广袤阅历,旷达胸怀。”持以鞭策读书,磨笔行草。...

    123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张志民[图文]
    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张志民[图文]

    【艺术简介】张志民,1963年出生于辽宁朝阳,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朝阳市美协理事,龙城区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朝阳画院院长,龙城画院院长。个人主要成绩:2012年10月,作品《大河情怀》入选由中国美协举办的“话说武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2年12月,国画作品“林隐栖羽图”入选由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2013年6月作品《温暖...

    41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中华禅墨当代观[图文]
    中华禅墨当代观[图文]

    星云 大宝积经禅是一枝花。禅墨是心的花。中国文化多元,文化是时代和精神的产物,出自于无形无相的心灵,“文以载道”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主旋律。中国佛教的特质是禅,禅既是高度中国化的佛教,也是从唐宋时代就开始向海外广泛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禅不仅具有淡化烦恼、净化心灵、祥和社会的强大功能,还兼具高度的审美承担。佛门艺术博大精深,渗入到审美及社会生活各个层级,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密...

    159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王中才:一位作家的丹青转身[图文]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王中才:一位作家的丹青转身[图文]

    王中才近照:贝多芬雕像旁王中才,1940年4月21日生于大连市。祖籍山东省宁津县王家纸坊村。1961年于天津财经大学(原河北财经学院)应征参军,历任集团军干事、秘书;后调总政解放军文艺社任编辑;1981年请调沈阳军区创作室搞专业文学创作,任创作室主任、辽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王中才系国家一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三角梅》和《最后的堑壕》分别获得1982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而蜚声文...

    1180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著名书画家杨宗霖艺术作品欣赏[图文]
    著名书画家杨宗霖艺术作品欣赏[图文]

    艺术简介杨宗霖(福昌):辽宁省大连市人,汉族;国家一级美术师;专家导师、高级教授;国画大师娄师白先生关门弟子。《紫气东来》兼任:文化部书画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高级书法家;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课教授、专家、高研班导师;文化部老艺术家书画院副院长;文化部全国美展展览部副主任;文化部中艺美术院理事会副秘书长;文化部《品鉴中国》国礼书法家、资深评委导师;文化部人才中心书画管理委员会...

    182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