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才近照:贝多芬雕像旁
王中才,1940年4月21日生于大连市。祖籍山东省宁津县王家纸坊村。1961年于天津财经大学(原河北财经学院)应征参军,历任集团军干事、秘书;后调总政解放军文艺社任编辑;1981年请调沈阳军区创作室搞专业文学创作,任创作室主任、辽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王中才系国家一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三角梅》和《最后的堑壕》分别获得1982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而蜚声文坛。在《三角梅》中,他用诗样的优美笔墨刻画了一位美专女生同一位战士的朦胧爱情,从中突显出他对美术的深刻理解和崇尚。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他退休后毅然歇笔,全身心地投入美术创作。他因年事已高,难投大师名下。所幸幼年对笔墨有所涉猎。他的伯父是清末私塾先生,书画闻达乡里,他多以其为贴临之;初中时,他的语文兼美术老师庞惜璞,是清末翰林庞际云之嫡孙,家学渊源,尤善丹青,对他多有偏袒,不吝指教,每次学校美展辄列前茅。他深知这点功底不过是九牛一毛。他深信天道酬勤,深信师法造化。他为此不顾古稀高龄钻进黑龙江海林县的崇山峻岭中写生半个多月;在燕山脚下的河谷里搭帐篷、啃干粮个把月;在海南岛的群山雨林中跋涉写生……他的山水画以少有的速度达到了一个高点。他追求贴近现实生活,追求自然和谐,追求绘画和文学、景物和情感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他说:山水画也应该像王国维对词的要求那样,“以境界为上”。一幅山水画,如果仅仅让人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而看不到它的思想感情内涵,那画的风景无论如何美丽,也是苍白浅薄的。他深知这个目标的难度,余生是难以达到的。他因此自号“半青”,自嘲半生不熟。他强调的是这个目标的引导意义,有这个目标,就信心倍增;无这个目标,就萎靡不振。
生命
王中才:一位作家的丹青转身
李人毅
一、作家文化内质和才情的外在显像
王中才爱好书画,而且颇有基础,或者说很有天分,这是我早就知道的。1989年底,我举办新四军人物画展的时候,他任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主任,代表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主持我在江苏盐城和北京中国美术馆的展事。当我们到江苏阜宁的时候,当地领导拿出纸砚让我画幅画,我画了一幅荷花,中才看着看着竟来了兴趣,说我也来试一下吧。须臾,一只硕大的充满霸气的鱼跃然纸上。后来我们到新四军纪念碑前祭奠,陪同人员请他写副挽联,他也毫不怵头,挥笔而就“魂兮归来“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事后负责摄像的刘爱明对我说,中才主任是懂书画的,只是他现在还没写没画而已。
渴望
转年,中才年满五十,我给他画了一幅肖像权当生日礼物。他看后笑着说:“像还是像的,就是比我漂亮了一点。”随后他又调侃地说:“不过,这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基于真实,又超于真实。我这个‘基于真实’虽然有价值,你这个‘超于真实’更有价值。它的价就是无价。我一定作为艺术品好好珍藏着。”这幅肖像他虽然没有悬挂,但我听说他确实保存至今,并加镶了好看的木框。这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他对绘画艺术的珍爱和珍视,也可看出他对绘画艺术的感悟和理解。
我就是在这样一位老兄的领导下,年复一年的创作着。但是,真正感受到他对绘画艺术的感悟之深,还是在我转身文学创作的时候。那时我为了调动自己的创作情绪,翻阅了他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三角梅》,在那里他写到了对法国印象派绘画的一些见解,我这才了解到中才对绘画是早就有所研究的。他以往偶尔小试笔墨,只不过是一位作家文化内质和才情充溢的外在显像。所以当三年前听说中才开始转身书画时,我毫不奇怪。
云雁-雪月(梦回四条屏之秋、冬)
二、在深山写生和临摹名作中找到自我
2011年春节回沈阳,我们相约几位朋友小聚,他竟带来一批画作给我看。这着实令我震惊。我原以为他转身书画只不过意在消遣,却没想到他古稀之年进行的竟是艰难的山水画主题性创作,其中有几幅已达到专业画家的水准了。无论在构图上和用笔用线上,以及笔墨关系及局部刻画和细节的营造上,都有传神和精道之处。更令我惊异的是翻阅他的一幅幅对景写生画稿,充满了感人的生活气息。这可以说是对他走进画坛的最好诠释。
如今中才被人称之为画坛新秀,可他的“秀”都是有板有眼的。
首先,他饱读了历代山水画精品,对唐宋以来的名家多有涉猎;他并不甘于此,还积极地走进当代画家中,研究他们的成长经历,宏观书画全局,找出自己切入丹青世界的入口。他作了这一系列准备之后,信心百倍地走进了深山,开始对景写生。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竟于秋寒之时在燕山的沟豁之间住帐篷,吃野餐,写生24天。
秦时明月汉时关
在一幅又一幅写生作品涌出腕底之后,他又加强了对山水名作的临习,找出从实景到画作的规律。他深知临摹是一种无声的对话,也是一种别样的盘点,能打开走向创作之门的钥匙。在这方面,说来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他竟然在身患胰腺癌住院的13天里,在册页上临摹了10幅古代名画,其中有李成、范宽、董源、郭熙等人。最近,他又开始临摹山水画鼎盛时期的两宋名家名作,如李唐、马远、夏圭等人。
因为他对绘画艺术的狂热执着,鲁迅美术学院曾想吸收他为插班生,他自己也有这个愿望,渴望系统地从理论到实践来个“恶补”。朋友们因他年事已高,一再劝阻,他才作罢。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绘画理论的研修,美术书店变成他的课堂。他家除了客厅四面墙壁矗满了文学艺术的书架之外,他又打制了一个专门放置书画典籍的书架。这个书架现在已经不堪重负了。
三、作家转身书画的社会意义
中才在绘画的道路上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长足的进步,心理准备和生活积累以及素质养成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他有较好的悟性,这是一种不是人人都有的天分。当久置未动的艺术之弦,一旦被拨动之时,必然会发出强烈的心音。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小例子:谁都不否认,当代的艺术市场很理性,能得到市场的青睐很难。而中才却很幸运,他的绘画作品不但已经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而且,他有一幅长卷刚刚出炉竟被一位有识的收藏者购走,留下一段丹青佳话。
中才的华丽转身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使然,但此举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留给我们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1、看似个人的修身之趣,揭示的却是应该遵循的艺术规律,我们只有按规律严格规范自己才能理解艺术真谛。
2、看似一幅幅写生画稿,收获的却是一条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山水画不写生的因袭之风就是宋以降造成步步衰退的原因。
3、看似走进深山对景作业的单调之旅,却是理性含量颇高的一次学术研修,一步到位地完成了从真山水到笔墨造型成功转换的过程。
李人毅近照
李人毅艺术简历
李人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1948年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海北镇。堂号为:海北草堂、阁上塬、岫安居等。
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9年入伍,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1989年调入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任专职画家、作家。2002年起任《美术》杂志主编助理、编委,现任《人民美术网》总编。
多年来坚持美术理论研究,参与和报道了许多全国重大美术理论研讨活动,尤其关注发展中画家和当代画坛大势,著述颇丰。
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代表作有《平型关大捷》、《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勿忘九一八画传》(与李东红合作)《中国当代画家研究•花鸟卷》《写意牡丹技法全解》《小榄风情》等,其中《一个男人的远村》获97’东北文学奖。
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新四军人物画展”、2009年在长沙举办“开国大典人物画展”、2011年在深圳举办“李人毅辛亥人物画展”,中国画《邓子恢》、《谭震林》、《吴竭诚》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4、看似虚心求教甘当后学的表象,其实是对当今书画界不良现状的规劝。也许,这就是一个著有成就的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然。
中才丹青,承载着几多情思和感怀。
今年春节我们有两次相聚,见面更多的还是谈他的绘画,何时办展览何时出画册都在策划中,倒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必然。中才是一个率性的真性情的人,他的绘画必然回归到一种纯真高雅的境地中,而他艺术人生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具有学术性的鲜活的话题。(癸巳年二月初五于北京 发表于《人民美术网》2013-04-08)
《中国画家研究》这套丛书,既是研究画家的理论文集,又是图文并茂的画集,分人物卷、花鸟卷、山水卷、综合卷、纪实卷等。在这些研究文章中,作者以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入研究对象,既有对画家群体的考察,还有对当前画坛走势的关注,以及对全国性各类美术活动的报道等。丛书以中国画入题,涵括了油画、版画、雕塑、水粉画、水彩画,以及工艺美术和书法等,每篇文稿都配有多幅精美的图片,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是本套丛书的第二卷。
由于本书形式别开生面,呈现理论研究和作品欣赏相统一的阅读模式,自《中国画家研究·花鸟卷》先行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欢迎。这套丛书将陆续出版。
本书的作者,是集作家与画家于一身的文化学者李人毅。他除了进行文学、美术的创作外,多年来致力于美术理论研讨和画家研究工作。新世纪之初,曾受聘于《美术》杂志,在此工作多年,策划、报道了许多全国性的大型美术理论研讨会,发表了许多学术观点鲜明的论文。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对当代画家进行专题研讨,尤其关注中靑年画家的成长,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在国内各种媒体上广为刊发与转载。
本册为山水卷,收录了三十余篇评论文章,画家排列以年庚为序。本书有对黄宾虹的专题研究论文,有对老画家孙恩同、于志学、谢欣、周韶华、梁世雄的学术解析,还有对牟成、姚伯齐、张松、朱道平、王慧智、吕德品、张辉、王福增的技法的探究和梳理,更有对刘思东、周鼎、孔凡智、杨阳、李传新等画家作品的赏评。文中不见某些冗长的赘语和套话,行文清晰明了,评价客观中肯,富有哲思境意。而对邱汉桥、许自敬、丁杰、张英才、陈玉莲、王有民、胡刚、匡伟光、陈迎平、黄仕强等人生状态和艺术成长关系的研讨,更充满了一个美术理论家对发展中画家的人文关怀。其中,也有对象王中才那样由作家转身到画家的个案研究,体现了作者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在文中,作者还注重对画家技法的研究,从笔墨规律上归纳整理出画家实践成果,并上升到学术层面来认识,无论对画家和书画爱好者都有着启迪性意义。
《中国画家研究》的文章清新隽永,具有散文风格,使原本刻板说教的评论文章,成为了娓娓道来的,喻情传道的丹青美文。加之与艺术家风格多样的作品相得益彰的编辑整合,使读者在了解画家经历,欣赏画家作品,研讨画作技艺的同时,进行美育熏陶,不失为一套别开生面的美术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