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伟光,别名匡里。毕业于哈尔滨学院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黑龙江省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文史馆研究员、黑龙江省文联委员、民革黑龙江省委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中山画院院长、民革中央画院理事等职。
作品参加2011年“黑土丹青——宋庄国画展”、黑龙江省“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暨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摄影艺术作品展”;2012年宁波美术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两岸四地书画名家作品展”、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文脉•形态——原始、雷子人、匡里、夏恩智四人展”;2013年1月“赴英国北爱尔兰议会大厦举办《龙江墨韵》中国画展”。
出版有《东方的东方》《记忆》等画册,策划《江那边的风景》等多个美术展。
2013年《有仙图》68cm×68cm
圣境系列之四·生命(68×68cm)
匡伟光:等闲拈出便超然
李人毅
一、禅入丹青开新境
诗画禅意古今有之,但无论诗与画,大都从小桥流水、一枝一叶的小景致来诠释,轻雅有余,博大不足。时到当下,禅意诗画更是日趋式微,但读了匡伟光的画,却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原来禅道与丹青可以这样交集、缠绕,形成新的画境——那是一种充盈饱满、浩浩荡荡、磁性十足的画境,游走其间,可以观察艺术的梦幻,也可以领略禅的奥意,相当于一次超然象外的文化之旅。
读匡伟光的画作,有时需要逆向思维才行。他的画大抵可以归为山水,却充满虚幻,一反常理地让鱼在丛林、山冈、天空、白云间游走,各种动物在同一时空里相聚相生。各种生灵可以在他的画作中恣意往来,经营出一个万物通达的世界。这个世界宁静、和谐、神秘、美好……
《禅音》68cm×68cm
2012年《风水鱼》宣纸68×68
禅是难以言说的,因为它属于精神层面。但是,禅又是可以言说的,因为有丹青与之相通。中国书画艺术自身的那种超然、空灵与智慧,本身就是一个禅定的世界。匡伟光徜徉在禅意与丹青之间,并在这个禅定的世界里加入了几分浪漫的思绪,让禅意在宁静、和谐中,有了几分悠扬。
二、精心营造物我两忘的“圣境”
展开匡伟光的画卷,在其“圣境”系列中,飞禽走兽与高僧们在山野中逍遥共处,仿佛将观者带入混沌初开的世界。那些禽与兽,更像是从远古走来,带着各自的象征意义,皈依到作者的创作主题中。在这宏大的场景里,一切生命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自由自在地栖息着。画家营造的环境,空灵虚幻而又凝重深邃,虚实互补,天地辅成,给人以超然物外、绝缘荣枯、远离纷争、抵达圆融的物我两忘的“圣境”。
《有鱼图系列之一》
《有鱼图系列之二》
而在“寻梦”系列中,画面的主体变化多端,时而是传说中的凤凰,时而是服饰时尚的西方现代女子,时而又是中国古代仕女,从上古到现代,在一次次穿越中,营造出一个天地万物同化的道场。这里高古闲逸、清净婉约,而又神奇、浪漫、逍遥,观之忘怀万虑千愁,抛却世间烦忧,心境寥廓,超然象外。
在“有鱼”系列中,一条体形硕大的鱼横在画面之上,给人丰富的联想。这条穿云破雾的鱼,俯视森林山野……传说中,鱼昼夜常醒,于是佛家以木塑其形并击之,以警昏情。在该系列里,鱼之警醒与鱼之自在仿佛禅悟之两极,灌注在云山之间,与天下苍生一起领略禅的智慧。
2013年《桃花园》宣纸68cm×68cm
匡伟光的作品释放着某种强烈的感应——画家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感应。当然,这种感应的宣达,靠的是笔墨。匡伟光的禅境艺术感染力,完全来自他创造的奇异诡谲的水墨效果。他使用的,就是传统的中国画技法——笔意干湿互为转换、墨的浓淡相克相生,然而,却在转换与相克过程中营造出既相融相汇又势不两立的局面,在统一中酝酿矛盾,又在矛盾中求得统一,幻化出了奇丽的空间,时而浓烈沉郁,时而薄若游云。画家对中国画笔法和墨法的熟练运用,对纸上墨性和水性及相互关系的自如把握,让他做到了得心应手。
圣境系列之三(68×68cm)匡伟光作品KuangWeiGuang+works
三、让笔墨插上禅意的翅膀飞翔
在匡伟光的这批禅意画作中,也能窥见敦煌壁画的某些元素,比如那绮丽的色彩和神秘旷远的味道,都与那个佛教圣地有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画家还是一位善于运用对比造境、在画面上演绎辩证关系的高手。这在“有鱼”系列的墨韵中,已有上乘展示。画面中,作者将线的长与短、粗与细、轻与重、焦与干、枯与润的对比有意进行凸显,又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用于表现天水云树、鸟鱼花石,都给人异常纯熟的感觉。在墨性上,画家更是将浓淡相破、焦干相溶、水墨互渗等方法加以哲学化运用,将墨韵肌理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展示得出神入化。这种驾驭能力,伴随着画家的智慧,把创作过程推演成一次诠释禅意的过程,使笔情和墨趣得到诗性的升华,让笔墨插上禅意的翅膀。
2011年宣纸68×90《寻梦园》匡伟光
古人有诗曰:“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可见学诗与参禅同理。匡伟光在禅意画创作方面取得了“等闲拈出便超然”的成绩,不仅靠的是“竹榻蒲团不计年”的苦修,更靠的是“直待自家都了得”的顿悟。
如果说,作画是一次参禅悟道的过程的话,那么匡伟光每完成一幅作品,对禅的理解便会加深一层,也便将一张普通的宣纸幻化成了一片自证自悟、纯净吾心的天地。参透生命真谛,方可得以君临天下之胸怀,以丹青聚集万象,以超时空、超自然、超世俗的精神,笑对沧海桑田,这是匡伟光营造的丹青境界,也是梵我合一的禅的境界,正应了“中国画家与禅宗有不谋而合之处”的道理。(发表在《中国书画报》2014年第053期 第03版:副刊)
李人毅近照
李人毅艺术简历
李人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1948年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海北镇。堂号为:海北草堂、阁上塬、岫安居等。
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9年入伍,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1989年调入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任专职画家、作家。2002年起任《美术》杂志主编助理、编委,现任《人民美术网》总编。
多年来坚持美术理论研究,参与和报道了许多全国重大美术理论研讨活动,尤其关注发展中画家和当代画坛大势,著述颇丰。
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代表作有《平型关大捷》、《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勿忘九一八画传》(与李东红合作)《中国当代画家研究•花鸟卷》《写意牡丹技法全解》《小榄风情》等,其中《一个男人的远村》获97’东北文学奖。
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新四军人物画展”、2009年在长沙举办“开国大典人物画展”、2011年在深圳举办“李人毅辛亥人物画展”,中国画《邓子恢》、《谭震林》、《吴竭诚》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中国画家研究》这套丛书,既是研究画家的理论文集,又是图文并茂的画集,分人物卷、花鸟卷、山水卷、综合卷、纪实卷等。在这些研究文章中,作者以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入研究对象,既有对画家群体的考察,还有对当前画坛走势的关注,以及对全国性各类美术活动的报道等。丛书以中国画入题,涵括了油画、版画、雕塑、水粉画、水彩画,以及工艺美术和书法等,每篇文稿都配有多幅精美的图片,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是本套丛书的第二卷。
由于本书形式别开生面,呈现理论研究和作品欣赏相统一的阅读模式,自《中国画家研究·花鸟卷》先行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欢迎。这套丛书将陆续出版。
本书的作者,是集作家与画家于一身的文化学者李人毅。他除了进行文学、美术的创作外,多年来致力于美术理论研讨和画家研究工作。新世纪之初,曾受聘于《美术》杂志,在此工作多年,策划、报道了许多全国性的大型美术理论研讨会,发表了许多学术观点鲜明的论文。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对当代画家进行专题研讨,尤其关注中靑年画家的成长,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在国内各种媒体上广为刊发与转载。
本册为山水卷,收录了三十余篇评论文章,画家排列以年庚为序。本书有对黄宾虹的专题研究论文,有对老画家孙恩同、于志学、谢欣、周韶华、梁世雄的学术解析,还有对牟成、姚伯齐、张松、朱道平、王慧智、吕德品、张辉、王福增的技法的探究和梳理,更有对刘思东、周鼎、孔凡智、杨阳、李传新等画家作品的赏评。文中不见某些冗长的赘语和套话,行文清晰明了,评价客观中肯,富有哲思境意。而对邱汉桥、许自敬、丁杰、张英才、陈玉莲、王有民、胡刚、匡伟光、陈迎平、黄仕强等人生状态和艺术成长关系的研讨,更充满了一个美术理论家对发展中画家的人文关怀。其中,也有对象王中才那样由作家转身到画家的个案研究,体现了作者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在文中,作者还注重对画家技法的研究,从笔墨规律上归纳整理出画家实践成果,并上升到学术层面来认识,无论对画家和书画爱好者都有着启迪性意义。
《中国画家研究》的文章清新隽永,具有散文风格,使原本刻板说教的评论文章,成为了娓娓道来的,喻情传道的丹青美文。加之与艺术家风格多样的作品相得益彰的编辑整合,使读者在了解画家经历,欣赏画家作品,研讨画作技艺的同时,进行美育熏陶,不失为一套别开生面的美术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