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何多苓:我作品的主题一直都蕴含了自然的精神[图文]

时间 : 03-02 投稿人 : 雯雯 点击 :

何多苓:我作品的主题一直都蕴含了自然的精神 | 艺术市场

记者:何老师今年在上海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士者如斯”个人展,其中有很多您以前的作品,对于展览,您有何感受?

何:其实很多作品画完就拿去展览了,我就再也没看过了,甚至有的是几十年前的作品。

记者:再次看到多年前的作品,肯定有不同感受吧。

何:嗯,有些觉得很好。其实我对过去的作品不是很迷恋,过去的就过去了,我喜欢站在一个不是我自己的角度,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作品。

记者:这个巡回展,您觉得展览的收获在哪里?

何:展览中间有一种存在感,同时也是回顾、梳理我过去到现在的绘画发展,包括自己的得失。展览对于观众来说,就可能会思考这个艺术家画了30多年画,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出现了什么新的东西?今天为什么变化?有何扬弃、继承和发展。基本上通过这个展览上能看的出来。

记者:您在创作中比较注重人的精神性状态把握,创作的初衷来自于那些方面?

何:我的作品从八十年代到现在都是一个主题,就是你说的人的精神。把它扩大一点说就是自然的精神,是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为人从属于自然,我就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前我下乡画的作品基本以那里为背景,画的一些作品都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的,而不是民俗、民族的形象本身。我是利用他们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及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里画出自然的精神、人文的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以及他们相互间体现出的种种矛盾,再通过一种视觉语言来加以表达。包括现在的画,虽然画法变了,背景变了,人物也变了,但整个这种精神还是存在于我的画面上的。我想从人的精神状态扩大到整个自然界精神的对比,在我的画面表现上始终算是一个核心吧。

记者:听说何老师您也在研究诗歌?

何:不是研究,是很感兴趣。八十年代我读了很多诗歌,比如现代派诗歌、古典诗歌,基本上完成了一个阅读量,把波德莱尔、蓝波、魏尔伦到现在的后现代诗歌我都看了。我觉的对诗歌的阅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八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就是直接根据诗歌来画的。虽然后来没那么做了,但我觉得诗歌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中国古典诗歌我也看得比较多,它们对我创作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起到了一定作用。

记者:您所有的作品好像都包含了“诗情画意”。

何:对,这个是摆脱不了的,可能跟我的个人性格、人生阅历、艺术道路及对诗歌的阅读等有关系。我把作品看做是一个画面具有视觉张力,但画面之外隐含着一种潜在的东西,比如某种诗意、某种文学性、某种人生暗示在里面。另一点诗歌不像小说能准确的表达情感,它有一个晦涩的含义在里面,而人们对这种含义的理解是多重的、多意的,任何一个观众都能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个人的结论。一个画面包含有故事,这个故事是不为人知的,可能连我自己都搞不清楚,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作品要有隐晦的东西,有故事和情节在里面,它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概念。而注重画面之外的东西,这也是绘画语言所能表现出来的最好的状态。

记者:何老师您每天的工作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何:其实我的生活很单一,因为晚上睡觉很晚,所以一般上午睡懒觉,下午开始工作。我蓝顶的工作室现在快成了公共空间了,每天来往的人很多,也习惯了这种在跟不同人接触交流中自己画画。

记者:会不会影响到您的创作状态?

何:当然会有些影响,不过它也分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其实有人跟我聊天的时候我画画还更紧一点,自己画的时候,会经常停下来看很久。我如果不是在构思和起稿的阶段,创作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工作流程,手像在自动画一样,就在画的过程中成了习惯。所以这种干扰就不像你们写文章那么严重,写东西是绝对不能被干扰的,而画画还行。反正我现在也习惯这种状态了,否则就没法画画了。

记者:作为来成都最早的一批艺术家,您觉得成都现在的艺术状态、氛围怎么样?

何:我觉得现在成都的艺术状态越来越好了。因为画家越来越多,这就说明成都的艺术生态意识非常好。现在以蓝顶这个艺术基地为核心,很多年轻艺术家也都聚集到了这里,也吸引了不少外地艺术家的到来。目前成都的学术气氛和生活状态恰到好处,它不像北京一样那么纷繁、压力那么大、那么多人和那么多展览,成都一般都是周末才有展览,平时大家都安心的工作、画画,周末再交流一下。

成都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生活比较舒适,能待得住,生活比较随性,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干扰也比较少。大家和睦相处,竞争不那么激烈,所以这个地方能够聚集这么多艺术家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记者:近几年艺术市场的状态不是很好,但也让许多艺术家有了更多思考,你怎么看这种情形?

何:我觉得艺术家还是不能太浮躁,青年艺术家也需要时间沉下来思索一下。

记者:从您的艺术经历来看,对青年艺术家有哪些善意的忠告和建议?

何:虽然我们经历不一样,但我们面临的问题基本上还是一样的。但现在青年艺术家面临的问题要多一些,比如如何与画廊和市场打交道等,这种经验我们以前也没有。但是我觉得作为艺术家,还是应该把生活单纯化,坚持自己内心的东西,比如自己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追求,还是要以自己为主。所以只有诚实的表现自己的内心和对艺术的看法,才能够把自己的艺术价值呈现出来给大家看。这个是一目了然的事情,通过作品能看得出来。

还有一点,研究潮流、关注潮流与跟随潮流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不要太跟风化,看到现在很热门的东西就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一种潮流的出现有它一定的时代背景,不是在每个时代都适用的。现代的生活节奏这么快,也许几年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年轻的时代还是要沉得住气,潜心的去创作。大家都经历过年轻的时代,实际上我们的艺术岁月都差不多,你可利用的也差不多,勤奋的工作,尊重自己内心的召唤,不要把自己隔绝起来,研究整个艺术潮流的变化,但是也不要盲目的跟随,在这个纷繁的艺术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是很重要的。现在艺术流派那么多,艺术上可选的路子已经很窄了,所以能寻找适合自己的一个路子这是每个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这个也是每个艺术家经常要考虑的。

记者:其实就是重在坚持自己。

何:我觉得成都的艺术家他们都很勤奋,生活再艰苦他们也能把自己置于很专业的状态。

记者:我发现画画的时候,您很注重记者写生的概念,写生对于艺术家意味着什么?

何:我记者写生画了很多,但现在写生很多年都没人做了。大部分人都喜欢用照片,当然照片有它的好处,可以很冷静的独自思考,不受对象的干扰,照片也可以通过电脑处理,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更符合自己的意图,这可能是最主要的方面。至于写生,因为人类自从画画以来都是通过写生来观察和创作的,直到照相机的产生以后照片才被利用。实际上,写生更符合人类本能的行为,用肉眼的观察通过大脑的思考再用手表现出来,这几个过程是从古人到现代人所有能力中很可贵的一种技能,有兴趣的就可以这样做下去。我在写生的时候,就像古人面对大自然一样,很单纯的把我看到的东西经过我的思考表达出来。这个跟照相机、电脑的流程又有不同,当然没有它们准确,但更主观一些,人的因素也更多一些,所以我觉得写生这个技能不要丢掉,还是有用的。

记者:最近看到一些艺术家对写生又产生重新的思考,也算是个好事情了吧。

何:现在大家都在考虑这些问题,我的学生俞佳今年在西安刚搞了一个个展,全部都是写生的作品。现在大家都缺少写生的概念,其实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讲,刚开始的时候写生是很有作用的。有的东西只有在直面自然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

记者:目前当代艺术门类繁多,绘画已经不是艺术唯一的表现方式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何:当代艺术有那么多的表现门类是很正常的,现在人的视野、思考的范围都在不断的扩大,加上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后肯定会出现更多新的表现形式,这个事情是非常好也是必然的。绘画在艺术门类里以后可能不会占很大的方面,那都是正常的,但对于我来说我就是喜欢绘画,所以我只会欣赏其他形式,而不会去做。

记者:那么您觉得绘画与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在哪里?

何:比如影像就是客观记录流动的过程,然后加上作者的思考和处理,它是一个流动时间的记录。绘画是凝固时间的记录,它把所有的时间,包括你画的时间、考虑的时间、还有你所要表达东西的时间的跨度凝固在一点来表现。这一点上它与电影形式比较有一定的弱点,就是不能表现过程、时间的流动。绘画是固定的永远看到这一点,恰恰这个弱势也是绘画的优势,它能固定一个画面,这个画面是通过画家处理的,假如这个画家是个很好的画家的话,那么这一点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它是一个时空的凝固点,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绘画的凝固性和不流动的画面是它的优势,是别的艺术门类所没有的,一张画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其他人依然能看到画家所表现的这个凝固点。

记者:作品能够长期保存也是一个材料应用的问题,对技法也是有一定要求的,您如何看待油画的技法和材料问题?

何:你说的很对,作品的长期保存跟使用的技法和材料有关。以前是没有条件,好的材料也不是很容易得到。现在很多人也开始注意这些材料的使用,如何有利于以后画面的保持。我认识一个青年艺术家就很重视这个方面,而且现在的材料越来越好,更有利于以后长久的保存。对于西方传统的油画技法来讲,当然保存是油画的基础核心,是精髓部分。而作为中国艺术家对油画的学习,也是从西方传统中吸取经验的同时也结合了一些国画的技法,创造了一些新的油画技法,有的甚至超越了学院的那些油画技法。当然这不是说用油画材料画国画的形式那么简单,水墨有它自身的特点,用油画的表现力是达不到的,它是吸取了中国水墨画的精神、文人画的精神及一些东方思想的融入。所以说中国的艺术家对油画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

记者:关于“问道”:马一平艺术教育50年师生同仁作品展这个展览,从您个人作为马老师学生的角度怎么看这样一个展览?

何:我觉得马老师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这个展览有可能变成一个当代艺术的盛会。从最初想象的是马老师的一个艺术回顾展,从50多个人扩展到70多个人,人数可能还要扩大,而且文献资料准备的很充分,我想这个展览一定是一个很重大的活动。

马老师不仅是一个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教育家,他的作品画的很好,但并不是完全通过作品来展现出来,而是通过他的教育来展示自我。学生像第一批的王龙生等,我是77级第二批的,还有川美77、78级几届的许多有为艺术家,一直到像何千里、曾扑等80后的这些年轻的学生,都是马老师几十年的教学人群,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所以我想这个展览可能会是一个很壮观的盛会,到时肯定也会出现一些动人的场面,这个展览我们大家都在期待。

记者:您对参与的展览是如何选择的,近期有什么展览的计划?

何:好的展览我一般都会参加,除非特殊原因。当然大部分都是被邀请出席参与展览。展览计划方面,近期有跟学生的一些群展,明年在北京我和肖克刚有个联展(双个展)。明年的展览可能会比较多,因为明年还有成都双年展等。

记者:非常感谢何老师接受我们的专访,希望以后您能带给大家更多优秀的作品,也祝您身体健康,再次感谢。

何多苓:我作品的主题一直都蕴含了自然的精神 | 艺术市场

何多苓兔子奥菲利亚200cmX150cm2010

何多苓:我作品的主题一直都蕴含了自然的精神 | 艺术市场

何多苓兔子下山200cmX150cm2010

何多苓:我作品的主题一直都蕴含了自然的精神 | 艺术市场

野园200x1502010

相关文章

  • 现代语境:思考与表现——安顺的中国画[图文]
    现代语境:思考与表现——安顺的中国画[图文]

    安顺作品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艺术作品,其特点是——在传统中延伸与蜕变,创作贴近时代脉动的作品,及相关联的风格、语言。处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当代画家,无不在这整体氛围中,选择自己的表现形式与创作道路。画家安顺,正是在这个八面来风的时代环境中,体验并感受到全新的精神氛围,外部世界的日新月异极大地的启发、刺激了他的思维与灵感,给了他以不可竭止的激情和创作冲动;他的作品,因而焕发着少有的鲜活之气、灵性的笔墨...

    177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书画家宋桂安松风堂现场创作示范[图文]
    书画家宋桂安松风堂现场创作示范[图文]

    宋桂安,男,1961年生,广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后专攻书法和中国画,师承中央美院李可染、黄润华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李可染艺术研究会研究员,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年至2006年间曾任桂林陆军学院地方生院美术教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陕西美术馆馆外美术师。兼任荣誉职务有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台湾)荣誉理事。1999年曾被中国文联批准命名为“德艺双馨艺术家”。1987年参加郑州“全国...

    197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电场: 超越超现实”重点作品解析[图文]
    “电场: 超越超现实”重点作品解析[图文]

    雷内·马格利特创作于1928年的布面油画作品《共性的论战》。弗兰克·斯特拉作品《波伦布》,艺术家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重复利用自己以往作品中的图案,创作成一系列超大型油画,《波伦布》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幅。这种使用电脑的处理方式和荧光色水彩布满画面的外观特点可以被视为蓬勃发展的技术主义文化的产物。作品标题“波伦布”其实是一座想象中的城市的名字,出...

    186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振衫高岗濯清流——葛润翰及其国画艺术[图文]
    振衫高岗濯清流——葛润翰及其国画艺术[图文]

    葛润翰人之一生,多游离于多个类项、多个领域,而能令人驻留、专注且痴醉者,断非偶然,盖心性之所归属,又禀赋之所竞择。葛润翰,亦名振山,年虽未而立,而从事频迭,然不夺其志,独钟绘事,终渐有所成。日前,润翰见索陋文,我与之相交数载,深仰其为人为画,遂欣然命笔。绘画是造型艺术,就门类而言,山水、花鸟、人物各有绳规,依形式来说,工笔、写意迥然有异。要做到诸类并善、工写兼具,殊为不易。润翰备矣,令人羡奇...

    100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英国的博物馆如何构建记忆?[图文]
    英国的博物馆如何构建记忆?[图文]

    谈起“记忆”,每个个体的回答都不会完全相同。正如当前世界不存在完全一致的两个人,“个体记忆”亦是纷繁复杂。不同个体通过分享共同记忆,获得深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又形成 “集体记忆”。但无论“个体记忆”或是“集体记忆”,其形成方式都是各种各样的,这也导致其极易散失。年代越久远,“记忆”散失程度越高。因此,博物馆成为保存人类阶段性、支离破碎记忆的载体。通过博物馆的展品、展览设计等,国家试图构建起国民的...

    43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泓盛2012秋季拍卖会精品赏析[图文]
    泓盛2012秋季拍卖会精品赏析[图文]

    溥儒松涧牧马镜片设色纸本129×64cm溥老的作品总是给人以小巧恬淡中包罗万象之感,《松涧牧马图》创作于溥老渡台前的四十代,是其难得一见的大尺幅作品。此作尺幅虽大但其精细雅致有增无减,同时更将溥氏山水、人物、走兽三者融于一体,殊为罕有。2012年,上海泓盛秋季拍卖会中国书画专场兹定于12月20至22日在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举行。届时,四百余件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将逐一登台竞拍。本次中国...

    48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毕加索:我不懂什么是抽象派什么是立体派[图文]
    毕加索:我不懂什么是抽象派什么是立体派[图文]

    牛 头(雕塑) 毕加索作者:霍然“我不懂什么是抽象派,什么是立体派,我只知道创造,创造,再创造!”这话出自立体主义的开创者毕加索之口,似乎有点不太对,但若纵观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就容易理解了。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0月生于西班牙南部的海滨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他从小在父亲指导下正规学画,15岁以优异成绩考进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打下了扎...

    142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冰雪梅花之我见[图文]
    冰雪梅花之我见[图文]

    张建新梅艳雪亦香185×245cm梅花具有不畏严寒的品格,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梅花盛开的季节,常伴有冰雪天气,故踏雪赏梅成为人们一大兴致和美谈,也为画冰雪梅花提供了现实佐证。画梅,要熟悉梅花的特征和习性,才能赋予准确的人文精神和笔墨语言。为此,我非常注重实地采风。“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我在大雪纷飞的武汉东湖梅园和皖南野生古梅群落考察时,真切地品味...

    143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髡残《层岩叠壑图轴》解析[图文]
    髡残《层岩叠壑图轴》解析[图文]

    《层岩叠壑图轴》是髡残艺术风格成熟以后的作品。他的早期作品是以淡墨为主的作品和干笔皴擦的作品,这幅作品,感觉就是风格很成熟、已经很完美的作品。整个构图从近景一直画到远景,然后一直画到远山,意境很开阔。我们现在的山水倾向画局部,画一个局部效果,而少有画这种全景式的山水。古人画山水大多是全景式,从最近处的树、石、亭子到峭壁到瀑布,再到半山腰的村庄、庙宇,然后再到主峰,层层上推。主峰有涓涓细流下来,是...

    173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被誉为当今浙派第一高手 看江成之的篆刻和收藏[图文]
    被誉为当今浙派第一高手 看江成之的篆刻和收藏[图文]

    江成之刻印、钤印和赏印的旧影原标题: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员的篆刻和收藏2018年7月14日,由海上印社、上海书画善会主办,海上印社艺术中心承办的“光前裕后——江成之篆刻艺术暨藏品展”在上海市海上印社艺术中心揭幕。被誉为“当今浙派第一高手”的江成之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此次展览共展出江成之篆刻、书法作品及篆刻、书法、印谱等藏品近二百件,再一次全面地展示这位西泠印社早期社员...

    25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展览结束后 艺术品都去了哪里[图文]
    展览结束后 艺术品都去了哪里[图文]

    位于闵行梅陇镇曹行村澄建路的上海观缘文化艺术创意园区,在这些年的海上艺坛崭露头角,并在上海西南成为文化创意的蓄力场和孵化地。展会开展之前和落幕之后,是这座园区最忙碌的时段。近日,这座园区开始通宵达旦地工作,刚刚从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上撤展的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展览画作分批次地运回这里,这里已成为了艺术品向买家发货的“基地”和向艺术爱好者常年开放的“备用展厅”。园区风貌 官方图大仓库里孕育出“进博...

    88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何桂彦:现代主义雕塑终结了吗[图文]
    何桂彦:现代主义雕塑终结了吗[图文]

    如果说90年代中后期的艳俗雕塑还有戏拟与反讽的意味,那么,2006年以后的作品强调得更多的却是与消费社会和文化工业的联系。同时,后者还出现过一个变体,就是集艳俗与卡通雕塑于一身。另一个类型是架上艺术家创作的符号化雕塑。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艺术界就出现了“泛雕塑”的现象。不过,在那个时候,“泛雕塑”也只是一种表象,背后真正的问题是现代主义雕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在危机,以及需要回应装置艺...

    55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剑川石窟造像赏析[图文]
    剑川石窟造像赏析[图文]

    石钟山石窟(又名“石宝山石窟”),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剑川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进藏的交通要冲。石钟寺区第2号龛南诏王阁罗凤议政图 大理国时期石窟开凿于“南诏”(公元738-902年,相当于唐代),盛于“大理”(公元938-1254年,相当于宋代)。石刻造像主要集中在沙登村、石钟寺、狮子关三处。现存17窟,造像139躯。此外还存有崖画、...

    106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胡宏观和他的木雕艺术[图文]
    胡宏观和他的木雕艺术[图文]

    在河南省木雕界,胡宏观可谓大名鼎鼎。他不但在市场运营上展现了独特的才能,他的木雕技艺也让同行赞叹不已。在河南省木雕行业数十年的打拼中,他因高超的雕刻技艺和设计水平先后获得了中国古典装饰设计“十佳设计师”、中原装饰业风云人物、郑州市“杰出工匠”等一系列称号。胡宏观,1971年生于浙江省东阳市,10岁开始开始学习素描和雕刻,18岁投身木雕事业,在实践的同时,深感理论知识修养的重要性,并考入浙江工艺美术...

    71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生活成一个印象派:莫奈作品对我的人生影响[图文]
    生活成一个印象派:莫奈作品对我的人生影响[图文]

    克劳德·莫奈(1840-1926)油画作品《日出·印象》克劳德·莫奈(1840-1926)是法国印象派绘画创始人之一,《日出·印象》便是他的代表作。《印象·日出》于我而言,有另一番意义。出生于海滨小城的我自幼便赤脚在海边玩耍,细软的沙子踩在脚底,海平面和蓝天相接,偶尔还有些许海鸥飞过。满眼的蓝以及温暖和煦的海风就是提及家乡时扑面而来的景象。《印象·日出》描绘了法国勒...

    161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