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史沿革
同济大学的前身——德文医学堂 ,是德国医学博士埃里希•宝隆(ErichPaulun)于1907年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科后改名同济医工学堂。
1917年4月23日,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名为同济医工学校,不久定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19年4月28日,同济校董会提出“请改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为国立”的要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被国务院领导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同济模式”。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
二、校名赏析
同济大学取名自“同心同德同舟辑,济人济事济天下”,意味深长。
同济大学的校名采用的是著名书法家舒同的字体。
舒同5岁学书,14岁便小有名气。他系统地临过经典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书法大师,取其精华,个人风格逐渐凸显,将篆书、隶书、真书、行书、草书各取一分、颜真卿、柳公权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创“七分半”书,形成了著名的“舒体”,备受世人推崇。
他的书法,宽博、圆劲、 丰润、端庄,是现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舒同本人也被毛泽东主席赞扬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
时至今日,“舒体”已经被输入电脑,成为一种电脑字体——方正舒体。但是,当我们再观“同济大学”的题名时,又与电脑上的字迹多有不同,电脑处理的字总有一种板正统一又带一丝呆板之感,而大家舒同先生的笔下却是活生生、生命感十足的。“同济大学”四字有正有侧,有疏有密,有巧有拙,不一而足。外面的两字“同”和“学”显得略微挺正、厚重,有种提携整体之感;“济”字和“大”字略向右倾,点画动态感足,这与其前后两字形成对比,尤其是“济”字右边的“齐”字,其上部用笔飘洒婀娜,如仙女散花,还有“大”字一撇,真有“一撇三折”的味道。舒同先生以颜、柳之楷为本,取各家各体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便在“同济大学”四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