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杨佴旻:中国画的发展关乎一种文明的进程[图文]

时间 : 03-25 投稿人 : 贤灏 点击 :

杨佴旻:中国画的发展关乎一种文明的进程 | 艺术理论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无法给中国画的发展形态给予一个统一的框构,致使本应该站在社会前头的艺术沦落为“故物”、成为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玩意儿。在欧、美、日一个三流艺术家也坚定着创造、出新,而我们的——所谓一流画家,那些自持为大师的人们却是模仿着古人、躺在先人的既成形式上自娱自乐——在这里,本文要说:我们要知道羞愧,不要把躺在先人的成就上不思进取视为理所应当,我们是专业画家,没有创新有何颜面言传统,传统不是藉口,传统是神圣的,传统不能被污浊。

上世纪末,中国的经济、社会形态、城市化进程等已经初步完成了一次由传统向现代的蜕变,以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形态立于世界的东方,那么,21世纪的今天,还在“过去”徘徊的中国画坛(这里特指水墨画)无疑严重背离了中国社会。我们不能成为背叛时代的一群人。

在20世纪初,文化艺术界对于中国画的质疑声已不断,康有为认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岂止衰弊,至今郡邑无闻画人者。其遗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数笔如草,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欧美日本竞胜哉?(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国朝画》,上海长兴书局,1918年版,第14页)”;鲁迅对宋代以后的中国绘画全然感到失望,“我认为宋末以后,除了山水,实在没有什么绘画(鲁迅:《1935年2月4日致李桦信》,载《鲁迅书信集》)” ;徐悲鸿也说,“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独中国之画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千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页)”。在新文化运动的革新思潮中,针对传统绘画的低迷,一批有识之士为中国画的改良呐喊疾呼,美术界呈现出油画与中国画并行发展的轨迹。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化缺少了追求真理的果敢与坚定,一种伟大思想的构架与建树往往被更眼前、更实际的目的所取而代之。中国画坛不能停滞,不进则退。

杨佴旻:中国画的发展关乎一种文明的进程 | 艺术理论清 郎世宁 《弘历哨鹿图》

一直以来,把革新说成文脉断裂、说成文化艺术自身沦丧迷失,是中国绘画界一些人士一贯之陈辞滥调。中国绘画于现代化道路上迂回反复,学习进步文化羞羞答答,在自我封闭状态下的文化自慰,使中国绘画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蒙上了悲情色彩。在20世纪初,以金城、林纾、陈衡恪等人为代表,他们坚信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在于坚守旧有绘画形式,以“国粹”的名义倡导国画无新旧之论:“世间事务,皆可作新旧之论,独于绘画事业,无新旧之论(参见金城《画学讲义》,载《湖社月刊》第二十一册,1929年)。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不幸的是,早在20世纪初就被视为狭隘、保守、迂腐的价值观又在21世纪回光返照。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史,类似金城的人士并不为少数,其典型人物当属辜鸿铭: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就是他——这样一个辜鸿铭,到了他总结中华民族的精髓是“缠足,纳妾,长辫子”。

纵观近百年发展史,中国近代化之初,在思想界以及统治者内部并没有形成统一坚定的现代化指导思想,而是在过程中思考——走一步看一步。曾几多时,学习现代文明是崇洋媚外。本文认为,就目前看,中国画坛其艺术价值取向有待统一,特别是近年来在文化“轮回”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国画何去何从成为了亟待澄清的问题。目前,虽然在现代化中国绘画体系探索中已经出现了思想与技法高度统一的新中国画形式,但是,在“回归”的大潮下其新鲜光彩却难于在中国画坛形成共识进而产生更大影响力。

杨佴旻:中国画的发展关乎一种文明的进程 | 艺术理论徐悲鸿《泰戈尔像》

中国画在变革初期,是以引进现代的写实传统为其发展基点的,这从革新派第一代画家的艺术主张中不难看到:“我所谓中国艺术之复兴,乃完全回到自然师法造化,采取世界共同法则,……(《徐悲鸿艺术文集》(下册),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版,第531页);中国绘画与中国文学的革新亦是从同一条起跑线上起步,但它们所走的革新之路却大相径庭。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美术界对于文化认同上的反复,对中国绘画现代化重要性认识上的模糊,以及中国绘画于社会的边缘化。中国画的现代与否和社会的发展完全脱离了关系,也导致水墨画研究基本不在当下主流美术研究的视野之中。

我们知道,水墨画的工具和材料特性是产生写意风格的物质凭借,古代文人画家在这块领地中已经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发挥。但这种发挥均是顺延着这些物质材料的特性展开的。这种展开顺应强化了文人画在生宣纸上写意的一支,而施彩和在熟宣纸上刻画的一支被轻视淡化了。但写意文人画并非中国画的全部,特别是在唐代以前刻画、施予“明丽重彩”是中国画的主流。顺应材质进行创作是绘画遵循的法则,即便是油画也有其顺应材质施与创作的一面,不同风格的画家在画布底子的处理上皆有不一样的理法。油画也至少具有刻画与写意的两个面相(印象派一支即是写意);近现代中国画革新以来,画家们质疑中国画画材,实则不然,中国画材历经上千年的演进与积淀已经相当成熟,是东方绘画主要物质母体承载,其特征性难于取代,问题在于画家违背物质材料特性进行创作实践,其结果自然是矛盾的,也难以使技法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突破。于生宣纸上抒情写意,熟宣纸上写实刻画,再还原于物象以色彩的真实,中国画现代化新局面必将全面展开。

杨佴旻:中国画的发展关乎一种文明的进程 | 艺术理论林凤眠 《舞》

毋庸置疑,徐悲鸿先生所开创的写实革新之路是现代化中国绘画必由之路。为一个没有写实经历的中国绘画引入“科学写实”无疑是伟大创举。一种绘画艺术如果写实、再现为不能之事,试想这么样的一个中国画该是多严重的缺憾,又拿什么与油画并立于世界。中国艺术是世界的,我们不是昆仑山下的山大王。近年来的文化回归潮流中,中国画开始“轮回”,质疑徐悲鸿所确立的美术体系声不断,加之艺术品市场对于中国画的认知习惯及判断上的经验性,水墨画坛反复现象严重。本来在现代化中国画道路上孜孜探索的画家思想动摇,重操“传统”旧业,一些21世纪的中国画家做着所谓“传统艺术”,其荒谬景象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将现代写实方法引入中国画以“回到自然师法造化”,是面对近世中国画坛的衰败景象和陈陈相袭恶习的必然选择。中国画家艺术实践中的真正难题在于他们在接纳写实精神的同时,指导思想却没有实质开放,凭借深厚的经验,加之对施彩的恐惧是中国画家创作上的一惯性,这个惯性也在于欣赏群体意识的老化。自49年之后,中国文化艺术界再没有出现过像蔡元培、陈独秀、鲁迅、徐悲鸿等一批兼具现代人文思想及行政话语权人士对中国画革新的推动与张扬,中国画随经济的开放而开放,革新中国画是在走走停停看看,甚至是在反复轮回中发生的。  徐悲鸿先生选择中国画革新之路,但曾有对中国绘画材料的认识不足。他早在1918年发表著名的《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一文中,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价值,指出了中国画进步的难题所在:中西绘画“所可较者,惟艺与术。然艺术复须藉他种物质凭寄。西方之物质可尽术尽艺,中国之物质不能尽术尽艺,以此之故略逊”。又说,“中国画通常之凭藉物,曰生熟纸,曰生熟绢。而八百年来习惯,尤重生纸,顾生纸最难尽色,此为画术进步之大障碍”。徐悲鸿作为中国绘画革新的旗手,他对中国画材的认识,对后来中国画家在宣纸上探索色彩表现埋下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恐色”几十年来一直是制约中国画现代化主要因素之一。林风眠先生虽然进一步指出了应对中国画的原料与技术作“绝对的改进”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但他在实践上同样没能实现自己的构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得不指出的是,这两位革新派的创始人提出的这一技术性课题,经过几代画家的不懈探索终有人在实践上获得解决,只是这个成就在中国画坛还是很个案的。

杨佴旻:中国画的发展关乎一种文明的进程 | 艺术理论吴冠中 《山花烂漫》

至今,众多中国画画家们还操守着古人的形式面貌、一方墨池,半洗清水,在古老的天地中发挥着他们的想像。其中一度风靡画坛的新文人画最具代表性。然而,新文人画所追求的与中国画革新的起点乃至革新的初衷已相去甚远。中国画的现代进程以反叛文人画远离自然的笔墨戏开始,而今又轮回到它的原始趣味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中国经济、社会已经逐步现代化,整体而言,中国画还在“传统”的山水花鸟中自娱,走中国画现代化的道路,难道还应该是21世纪中国画人应该讨论的问题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革新开放的文化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当然也应看到,在中国画的现代进程中,有不少画家以极其坚韧的精神实践着现代化中国画的步伐,把“难点”变成了“突破点”,既注重造型的准确,又注重色彩与水墨材料的发挥,既融入了现代的写实风格,又保留了东方之写意精神,从而使中国画在现代化方向上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

综合笔者考察,从中国画现代演进的角度看,中国绘画革新运动兴起之初到当下,已有百年历史,在这百年的历史洪流之中,数代艺术家并没有一个一致的理想,没有寻求着一个共同的现代化目标。中国绘画的现代发展进程虽起步与文学相近,但是它的革新方式和结果却大不一样。在面对现代文明或现代艺术思潮冲击之时,中国画家总是难于产生一个共同的对于新文化艺术现代化的价值观,尤其是对待传统这一块,传统混淆于当下,传统与现代没有明确的面相界限。这一点,与文学界相比就显得缺乏方向感,但是,艺术史却是殊途同归的,因此,传统艺术现代化一定是不争的事实。

杨佴旻:中国画的发展关乎一种文明的进程 | 艺术理论杨佴旻《山》

显然,在现代化进程席卷世界的大形势下,中国作为重要的东方国家,其在文化艺术上所呈现出来的和而不同不仅反映了其不同的文化特性、民族文化特征与国民心理特征,也反映了艺术本体发展的社会实践性以及中国艺术对于世界的贡献性上。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变革,使我们对现代绘画形态与观念有清醒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对变革的资鉴,它对于我们把握中国画在21世纪的创新之路具有启迪性:即无论是首创还是继承,艺术的创新与基础都是一个互为前提的,对自我的观照自省和与其它艺术的参照,也更有利于推进传统绘画的革新进程。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我们似乎很难因此就对中国画的未来前景进行描绘。因为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画种能否重见光华的问题,但应该肯定的是——只有现代化的中国画艺术才有可能引起世界的瞩目,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展现光辉。

中国画至今没有实现整体的现代化,画家们对技法的认识不足,缺乏精透的,适合于表达当代社会生活的新技法是其主要原因。但更深层因素是指导思想,没有一个坚定统一的现代化中国画思想是不行的,没有一个中国画现代化的标准也是不够的;如今中国画又开始轮回,这轮回被称为回归,但实为“复旧”。本文在此试图以“复旧”界分传统,传统指经典,当属过去型,当代画家作“传统中国画” 既陈陈相袭的复制,为无稽之谈。中国画可以在吸收现代绘画营养过程中,走出一条传统精神与现代构架完美结合的现代化中国绘画新形态。20世纪的中国绘画大师辈出,但呈现的基本面相还是传统的一面,就传统绘画而言,并未酿成彻底现代化的氛围,中国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仍是传统内部的一些调用。以中国其他文艺形式自我形塑的成功来看,中国画革新在二十世纪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崎岖不平。传统中国绘画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画现代化的坚实基准,开放思想,以现代绘画思想与形式促进中国画坛的当下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保持传统的经典性,对传统的“保守”既是对传统的最佳保护。保护传统经典构架,需要创造出现代的新构架。艺术无新旧是不通之途,变革为光大中国绘画的必然。传统与现代的明确划分能免于传统遭受破坏。巴黎人建筑现代化新巴黎,即在巴黎东部开辟天地造新城,而北京欲建设现代化新北京,却拆迁历史建筑,在胡同里建筑摩天高楼,此举实为对城市传统的破坏。中国绘画亦此理。明确中国绘画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如人类社会划分原始、古代、近代和当代。只有清楚哪些绘画面相为传统哪些是现代,中国画家才知道自己应做什么,才能把画事做好。然而,至今中国画显然在这个分界上还含糊不清。恰恰是对中国画艺术传统与现代关系上存在的不清醒认识,一直以来革新的矛头直指中国绘画的艺术传统。——建树新的就得以破坏传统为代价,这种历史文化传承之传统让人疑惑。

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始终未能催发出中国画坛自我变革的紧迫感,乃至今日,中国画革新甚至已经不是共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基本完成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型,当代中国绘画的现代化再也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了。

相关文章

  • 窥探中美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图文]
    窥探中美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图文]

    近日,中国嘉德和佳士得秋拍在北京和纽约进行。冷军画作创造新成交纪录。而纽约佳士得的热门拍品,毕加索的名作却低于预期。在艺术品拍卖普遍不被看好的当下,两地拍卖的差异却反映了一些共性,20世纪艺术依然被看好,市场似乎在以投资艺术品来规避风险。嘉德秋拍冷军等人作品创造纪录市场对20世纪艺术保有持续热情中国嘉德拍场首日就制造了不少话题,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日场、夜场收获总成交3.81亿元人民币,7件拍...

    326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民营美术馆发展之我见:精品意识和本土意识[图文]
    民营美术馆发展之我见:精品意识和本土意识[图文]

    紫藤下(国画) 2017年 刘巨德方旭东日前,由文化部艺术司主办、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长培训班”在北京拉开帷幕, 本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文化发展与美术馆管理、美术馆文创产品开发相关政策、美术馆与公共教育、美术馆策展实践之中国问题等诸多课题。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美术馆馆长参加了培训。本人作为民营美术馆领域的一名新兵,通过此次系统学习,不仅政策理论水平有所提升,...

    152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说说瓦当的文化艺术价值[图文]
    说说瓦当的文化艺术价值[图文]

    双龙背项抵角饕餮纹瓦当瓦当俗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古文解释之“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

    56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没有美术馆之前 美术作品存在于何处[图文]
    没有美术馆之前 美术作品存在于何处[图文]

    理查德·塞拉 倾斜之弧 36×3.9m 纽约 1981年我们为看美术作品去美术馆或画廊。画布悬挂在墙上,画布与展墙产生某些联系,同样的,当公共艺术作品或雕塑作品放置在空间时,作品就与公共空间发生关系。今天我们去画廊或者美术馆看美术作品感觉理所当然,但美术馆的历史是怎样的?它是和艺术一起产生的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在没有美术馆之前,美术作品存在于何处?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理查德·塞拉把高...

    173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栗宪庭:中国知识分子的分裂人格[图文]
    栗宪庭:中国知识分子的分裂人格[图文]

    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家不强调真诚。然而当我们从一个大时代的整体,宏观地回顾现代美术史时,我们又惊愕地发现,真诚是如此地稀少。栗宪庭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艺术理论家,编辑,著名策展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当前,“纯化语言“是艺术界最热门的话题当人们从骤然爆发的新潮冲击中冷静下来时,艺术家,尤其艺术院校的中青年教师们,发现了他们最无法忍受的新潮美术的弊病:概念化和语言粗糙,并把这归咎于轰轰烈烈的运动形式...

    162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作品雅俗共赏 难达艺术制高点[图文]
    作品雅俗共赏 难达艺术制高点[图文]

    刘庆和 《探》(中国画) 65cm×55cm著名艺术批评家贾方舟认为——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刘丽琴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关系是风雨同舟、共同成长。“批评家不是旁观者,不只为当代艺术推波助澜,而是当代艺术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作为当代艺术第一代批评家,贾方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如今对艺术批评的各种微...

    162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这年头,做一些无用的事[图文]
    这年头,做一些无用的事[图文]

    2013年的春天,有一次,阿人从济南来电话,说,你与老车(车前子)搞一个画展吧。我说,我不搞,要搞就搞老车的吧,与当地的一些作者做一些书画交流。这一年,我刚开始画水墨,画了很多的鸟,各式各样的鸟,还有船。这时,赵刚从南京过来,阿人从济南赶回相聚。去的是雁荡山的能仁客栈。赵刚与办能仁书院的苏羊是《中国新小说》网站的文友,那天下午,阳光大好,我与阿人谈起老车画展的策展的事。在雁荡山能仁客栈的午后,谈策...

    80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曹喜蛙:文人画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前身[图文]
    曹喜蛙:文人画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前身[图文]

    齐白石 青蛙 图片来自网上当代艺术的现代策源地无疑来自西方,这毋庸置疑,也不用讨论,但中国当代艺术要发展肯定需要寻找自己的前身,至于这个前身是肉体的躯壳还是精神的灵魂显然还需要讨论。实际上这个讨论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当代艺术的中国化问题,如果中国当代艺术没有中国化那就依然很虚弱,一定会经不起大风大浪的考验,风一吹所谓中国当代艺术就会无影无踪,不管现在多么火爆,也等于没有存在过。中国当代艺术寻找...

    78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山子与山水,无数能人志士也傻傻的分不清[图文]
    山子与山水,无数能人志士也傻傻的分不清[图文]

    中国传统的山水人文景象山水文化,早已深入中华文化的精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境界,其一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其三为: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关于人生境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

    55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孟云飞:广征博引 取精用弘——读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图文]
    孟云飞:广征博引 取精用弘——读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图文]

    “禅”作为一种源于人的本能、基于“静”的修行方法,早期名称虽未固定,但典籍却多有记载。直到印度“dhyana”一词传入,音译为“禅那”,意译成“静虑”等。我国禅宗的源头,大多以为缘于菩提达摩这位来自天竺的僧人。他在南北朝时期来华,后来被禅宗门人奉为初祖。禅宗虽与佛教有着血缘的关系,但又有所不同,在我国它与法相、净土、天台宗等也大有迥异。“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的基本宗旨,...

    531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抗战军人无齿纪念邮票8.21万元成交 创造历史新高[图文]
    抗战军人无齿纪念邮票8.21万元成交 创造历史新高[图文]

    赵涌在线《星火燎原-五月解放区邮品特场(二)》于5月21日晚顺利结束,本场总计藏品200余件,其中包含众多精品,更有创历史新高的精品成交!本次专场精品众多,竞价激烈,许多藏品表现抢眼!这是否预示着解放区邮品收藏也将迎来一片艳阳天?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本场的精品成交情况。精品成交藏品编号:3460040031此次专场最受大家关注的莫过于KHB-4晋察冀边区临时邮局抗战军人无齿纪念邮票新一枚。此...

    706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刘玉来:好画与联想美[图文]
    刘玉来:好画与联想美[图文]

    刘玉来作品一幅优秀的国画,抛开它的笔墨、造型、气运等因素形成的美,还能够使观者产生联想的,才可称之为是好画。也就是画中之景能令任何不同阅历观者产生联想,并以联想附着于画上形成美感,此画方为成功之作。当然,能够让观赏者引发审美联想的因素也包括笔墨、造型、气运等。但是除了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触发观赏者引起联想呢?应该说就是作品本身的内容接地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倘若所画内容与当下人生活距离甚远...

    34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画一无是处的画 绘中国式的性感[图文]
    画一无是处的画 绘中国式的性感[图文]

    (原标题 纪念朱新建:画一无是处的画 绘中国式的性感)  文:楚寻欢朱新建离开我们已经两年有余了,这个生前死后一直被热议的“新文人画”代表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我们无法忘却?我认识朱新建是从两年前读他的只言片语的文字开始的,先见其文,后见其画,再闻其声,无缘谋面。相较于他的画,我更喜欢他的性情与风流,因喜欢他的性情与风流,我读出了他画里的放荡的性感与通透的真诚。“有人是真正动心动肺碰到了艺...

    100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那些关于朱迪·芝加哥的误解[图文]
    那些关于朱迪·芝加哥的误解[图文]

    Judy ChicagoOn Fire at Eighty, 2019, CirrusGallery and Cirrus Editions Ltd什么定义了朱迪·芝加哥的作品?直到今天,人们对她创作的理解似乎都凝聚在她的《晚宴》(1974-79)中——这件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或许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女性主义作品。自芝加哥在1979年首次展示《晚宴》的那一刻起,她此前和日后所进行的一切艺...

    140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陈逸飞《浔阳遗韵》应说是雅俗共赏[图文]
    陈逸飞《浔阳遗韵》应说是雅俗共赏[图文]

    陈逸飞的《浔阳遗韵》画人画语韩羽陈逸飞的《浔阳遗韵》应说是“雅俗共赏”的典型画例。“雅俗共赏”虽是“共赏”,其实所赏的却不在一个“点”上。就像吃火锅,涮的都是羊肉,但有的喜吃肥,有的喜吃瘦。画中着民国时装的端庄俏丽的三位女性,有的谓为“漂亮”,有的谓为“文雅”。“漂亮”是长相之美,“文雅”是文化素养,一是生理的,一是精神的,所见虽一,看法则二。绘画是具象的视觉艺术,是绘画形象直接作用于视...

    241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