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艺术简介:
赵晨,男,1977年生于河南洛阳,1996年 考入天津美院国画系,2000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2004年 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4年 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华其敏教授2007年 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 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美术学博士,导师为冯远教授。
参加主要艺术活动简历:1997年 获天津美院一等奖学金,天津市王克昌奖学金;1998年 获天津美院学生速写展二等奖;1999年 为杨柳青出版社绘制连环画三套;2001年 作品《无法直面的人生》入选上海”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二十周年”鲁迅艺术形象大展;作品《洪流》入选“建党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作品《佳人诗意》入选“金彩七月”重庆中国画大展;2002年作品《地火》入选“重庆纪念延安文艺座谈六十周年”画展;2003年在重庆举办“赵晨中国画展”,为巴蜀教育出版社绘制插图两本;2004年作品《花影》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重庆展区;作品《海上三杰》参加“首届重庆中国画邀请展”;作品《寒风玉露》获“第二届河南中国画大展”优秀奖;作品《清空朗月》获“全国首届青年教师中国画大展”优秀奖;2005年作品《松风流水》获中央美院“宾虹.意象”学院之光大展铜奖及艺术传承奖;作品《寒风玉露》入选“2005年全国中国画展”;作品《清供图》入选河南省第14届花鸟画展;在洛阳举办“赵东军、赵晨中国画展”;2006年在大连举办“党震、杨君、赵晨水墨画展”;2008年参加《当代经典》中国画邀请展 (中国国家画院 石家庄大家美术馆);2009年参加“当代中国画名2010年名家小品展” (中国国家画院);2010年 完成“‘浙派人物画’与方增先”系列的采访整理工作,发表于《美术报》2010年10月2日第880期第66至79版。同年整理完成《名家谈方增先》(上海美术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与中国美院博士陈建鸣;2011年 参加“观尘”四人美术作品展(大千画廊美术馆);作品《苗乡早市》入选“百家金陵中国画展”;2012年 参加“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申报。(北京市入选);2014年 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作品展”;在寿光举办“赵晨中国画展”;2015年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举办“赵晨中国画作品汇报展”。
出版作品集《名家名画---赵晨水墨肖像作品》、《当代写意画唯美新势力---赵晨写意人物精品集》,《当代艺术名家经典艺术范本——赵晨》作品、文章曾发表于《美术报》,《中国书画报》、《艺术界》、《东方艺术》、《国画大家》、《国画研究》、《美术天地》、《美术界》等。
中国画史在晋唐以前,基本上是人物画的历史。但在晋唐以降,人物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至宋以后则全面退隐,让位给山水、花鸟画。一方面,也许是因为社会的全面下坡造成人的精神的隐退,即当对外在的反抗力不从心或经帮济世的前途渺茫时,人们转而追求内在的精神自由和人格完美,画者也就自然的“疏于人事”,将晋唐以来宏丽恣肆、华贵雍容的人物画让位给文静典雅、蕴籍恬淡的山水、花鸟画。另一方面,晋唐人物画的高度成熟,使后继的画家在宁述不创的继承中展示的只是“程式”所带来的样式,而非“程式”所产生的过程。因而,陈陈相依所带来的只是面目的概念化与雷同化。至此,疏略了“师造化”的传统内涵,人物画则成了一个概念的样式和“不求形似”的墨戏了。
正如古人所言“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人物画总离不开人的具体形象与具体造型,因而关注形象,关注人的存在成为人物画家的主要任务。至任伯年、徐悲鸿后写实手段的融入和对社会人生的关注造成了人物画的空前发展,但“笔墨”这一抽象的审美概念被诉诸人物画后,却始终在艰难中行进。因为造型的规定,人物画家始终很难如山水、花鸟画家那样“出笔便如急管繁弦,声情并集”。笔墨语言的抽象性和提炼性使它无法也不会象西画那样去诠释一个直观的真实。它的抽象性体现为它不是如西画那样去表现一个明暗深浅、三维立体的直观的真实,而是在主观界定之后达到一个合理的逻辑的真实,它只是一个合理的抽象;它的提炼性体现为它需要我们用眼睛去想、去找,而不是直观的看和记录,它是一个由看到提炼的过程,由“看不见”到“看得见”的过程。尖头的毛笔不同于平头的油画刷,它高度的敏锐性使它更接近感觉,更靠近心灵。它需要在笔笔生发之际彻底的放松,将理性的判断让位给肌肉的记忆,而成竹在胸和高度熟练是它的保障。所谓“尽精微”是指处理的精微而不是描绘的精微,它往往是意会所带来的不尽之味。正所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如上,迅速的造型能力和熟练的笔墨技术及二者的有机结合,都是一个人物画家所应具备的。而时下技术的磨练却被疏离,言必提“形似为末”或“气韵为先”,“道为上而技为下”,全不顾这其中的因果关系,“道”不过是“技”的高级显现,即使气格超逸也终是“技”的得心应手之后的相忘所致。而现代人物画需要近距离的表现与审视人与人的存在,因而“形”的问题自然成为了人物画的首要问题。古人所说的“形竞增而意竞生”或“真境逼而神境现”讲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